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慢性蕁麻疹

【關鍵詞】麻黃附子細辛湯 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多發病,而慢性蕁麻疹,病程短者數月,長者數十年,往往夜間發作,白天消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西醫治以抗組胺劑,往往停葯即發。近年來,中醫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優勢日益受到重視。本文就慢性蕁麻疹的病因病機及治療體會做一分析,與同道探討。

1 病因病機

蕁麻疹,俗稱風乘疙瘩,蕁麻疹自《黃帝內經》至《諸病源候論》雖異名而同類,都強調風邪在發病中的作用,風性輕揚開泄,為陽邪,同氣相求,易襲陽位,故好發於上部、肌表、腰背等處,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所云:「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風性善行而數變,行無定處,也與本病風團發生及消退迅速,此起彼伏,消退後不留痕迹一致。

慢性蕁麻疹發病有十分明顯的時間特點,往往夜間發病,此與衛氣及其運行規律密切相關。《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這說明自然界的陰陽之氣在一天之中存在晝夜盛衰消長規律。人稟自然之氣生,也就逐漸形成了同步於自然運動的生理節律周期。生物節律決定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影響著疾病的發生髮展[1]。從某種意義上講,疾病變化的節律性就是由於某種因素作用於機體後干擾了機體的正常節律而產生的一種異常表現;反之,節律異常有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或加重[3]。「風傷衛、寒傷營」,「賊風虛邪傷人,陽受之」,此陽即衛陽。衛陽即衛氣。衛氣有溫養肌膚腠理,調節汗孔之開合,保衛體表防禦外邪的作用。《靈樞·大惑論》云:「夫衛氣者,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而《靈樞·營衛生會》云:「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衛氣化生於中焦水谷精微之氣後,賴下焦腎氣的作用而行遍周身。衛氣平旦自足太陽出,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晝夜每周均交會足少陰一次,二經皆屬於下焦,故謂「衛出於下焦」。五臟之中,肺有宣散衛氣之功,肺氣不宣,則衛氣不能達於全身,故古人云「肺主氣,屬衛」。慢性蕁麻疹患者,多腠理疏鬆,衛外不固,而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夜間體表衛氣稀少,抵禦外邪之力更差,不耐風寒,故本病多睡覺前發病或者病情加重,起床後衛行於陽,重新疏布肌表,正邪交爭,故而也常常發病或者病情加重。

2 治療方法

正因為慢性蕁麻疹的發病多為衛外不固,風邪外襲,故而其治療,宜溫陽益衛發表,可以麻黃附子細辛湯與玉屏風散合方治之。《古今名醫方論》中柯琴謂玉屏風散:「防風遍行周身,為風葯中之潤劑,治風獨取此味,任重功專矣。黃芪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是補劑中之風葯也,所以防風得黃芪,其功愈大耳。白朮健脾胃,溫分肉,培土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而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麻黃散寒解表,附子溫經助陽,細辛助麻解表、助附溫經。麻、附相配,一發一補,使表解而無損於陽。「少陰有餘,病皮痹隱軫」、「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故以附子助腎陽,使衛陽生生不息。二方合用,附子合白朮、黃芪,溫腎陽健脾胃,補肺益衛固表,麻黃防風相須為用,驅邪之力強,發在表之風,一味細辛,溫里發表,為溝通內外之津梁。

3 典型病例

溫某,女,26歲,病程3個月,自訴於上海旅遊時夜間在海邊吹風后患病,每日夜間9點及早晨5點左右發病,以上半身為多,色紅白相間,2小時左右自行消退,瘙癢不適。前醫遍用依巴斯汀,地塞米松,鈣劑及中藥湯劑治療,停葯即發。其素體畏冷,終年手足欠溫,舌淡苔白微膩脈沉細。據其脈證,診為陽氣虧虛,風邪久羈。故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玉屏風散治之:熟附片10g,炙麻黃10g,細辛5g,炙黃芪30g,白朮18g,防風10g,,烏梅10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7劑。葯後患者訴大便稀,第三日起風團較前有所加重,第五天起風團漸消退,後再未起疹,矚再服3劑,以收全功,後隨訪2月未再複發。服此方之人,往往葯後病情有所加重,此為正常。正如火神派鼻祖鄭欽安《醫法圓通·服藥須知》所云:「大凡陽虛陰盛之人……服辛溫十餘劑後,忽然周身面目浮腫,或發現斑點,痛癢異常,或汗出,此是陽葯運行,陰邪化去,從七竅而出也,以飲食漸加為準。服辛溫十餘劑,或二十餘劑,或腹痛泄瀉,此是陽葯運行,陰邪化去,從下竅而出也。」本案中加烏梅、五味子以防辛、麻發散太過耗傷肺氣,又防諸葯溫燥傷津,並為佐制之用。炙甘草調和諸葯,兼佐使之用。令開中有合,使散不傷正,收不留邪。

4 煎藥方法及服藥時間

本葯多含辛溫發散藥物,故煎煮時間不宜過長,先以冷水浸泡30分鐘,加蓋武火煮沸,文火煎煮10分鐘即可。方中附子因懼其毒性,一般先煎半小時乃至四、五小時,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自古善用附子者動輒十克乃至數十克竟至數百克,但云南楚雄州中醫院王氏,每用附子均都是小劑量(10~20g),冷水快速煨,臨床證明有省葯、省時、高效、速效、安全之諸多好處[2]。本方意在溫陽,故其服藥時間也值得探討。當根據臟腑氣血子午流注節律,因時制宜。以藉助陽氣的作用更好發揮藥物的效用。清代名醫徐靈胎在《慎疾芻言》中指出:「服藥早暮不合其時,不惟無益,反能有害」。服藥時間宜與日周期中陰陽消長、氣機升降節律相應。日周期中清晨至午前為陽旺氣升時區,午後至子前,為陰旺氣降時區。補陽升散方葯,應於陽旺氣升時服用;補陰沉降類方葯,應於陰旺氣降時服用[3]。藥物的藥性特點與人生理活動的晝夜節律相同步,就能獲得葯半功倍的效果。故本方以早晨7時及日中12時前各服一次為宜。

參考文獻

[1] 趙瑛.人體晝夜節律和健康[J].生物學通報,1999,34(8):18-19.

[2] 張存悌.附子為百藥之長(上)—附子用法述略[J].遼寧中醫雜誌,2004,31(11):958-959.

[3] 瞿岳雲.中醫醫時間醫學理論及應用[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166-167.

推薦閱讀:

蕁麻疹的類型你了解多少
慢性蕁麻疹治癒案
加減桂枝湯治慢性蕁麻疹
台敏樂:兒童蕁麻疹反覆父母必須謹記的七大注意事項
西醫學對膽鹼能性蕁麻疹的研究

TAG:治療 | 慢性 | 蕁麻疹 | 慢性蕁麻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