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顯見3(顯見不滅)編號030b《楞嚴經》凈空老法師主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 凈空法師主講 編號030-b/133 |
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你三歲的時候見到的水是那個樣子的,你十三歲的時候見到那個水怎麼樣呢?此地著重在能見。不是在所見。就是你三歲能見恆河的那個能見,與你十三歲能見恆河的能見有沒有兩樣? 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王言,三歲的時候我那個能見,到今天六十二歲了,那個能見的見也沒有改變,也沒有兩樣。 那麼諸位也許會問了,年輕的時候眼睛很好,很小的字都能看得見,現在不行啦,不帶老花眼鏡看不見啦。那怎麼兩樣呢?問你帶上老花眼鏡看的時候是不是一樣的?還是一樣的。 可見能見沒有改變,改變的是眼根有改變。並不是你能見的那個見有改變,見沒有變呢。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 這是叫他自己比較,佛用這個方法,處處誘導他自己覺悟。你現在六十二歲了,你的皮膚,你的顏貌跟你童年的時候一定不見啦,這就是講皮膚,跟這個身體是年年在變化,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天比一天衰老,衰老的是身相。 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 這個這題目擺到正題上來了。你三歲觀河之見,與今天觀河之見有沒有童年跟老年的變化呢? 王言:不也,世尊。 波斯匿王很聰明,答覆得很正確,沒有變化。能見之見沒有變化,能見之見就是真性。可見真性是從來沒有改變過的,並不因為年齡增長而有所改變。 由此就可以能夠悟出見性是不生不滅的,這是在我們生滅身當中,指出不生不滅的這一部分來。不生不滅就是我們的真心。 我們現在的心叫妄心,不是個真心。我們這個心就是分別、執著、妄想,這是妄心。為什麼呢?它有生滅。惚然起的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起來了,再起第個今頭,先一個念頭滅了,所以這個心叫生滅心。 我們現在學佛很大的一個麻煩事情,麻煩在哪裡呢?我們就是用這個生滅心來學佛,所以佛法不通,不會開悟。佛說經是從不生滅心裏面說出來的,我們現在看,看不懂。為什麼看不懂?我們用生滅心來看,佛是從不生滅心說出來,咱們用生滅心來看,不相應呢。 縱然我們遇到佛菩薩了,佛菩薩給我們講,我們也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呢?人家從不生滅心性裡頭說出來的,我們用生滅心去聽,也是不相應。所以經有了義有不了義呀。了義不了義?多分是在自己用心不一樣。 如果我們用真心,不生不滅的真心,沒有一法是不了義的,法法都是了義的。我們還是用生滅心,用妄想,如來給我們說的法,也都是不了義的。心變境界,心造境界。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我們看佛說法的善巧,看他所用的方法,處處給學生都是啟示。再往下面看: 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 面上有皺紋,那個皺紋一年比一年多,觀河之見,這個見精它沒皺紋呢。面皺了會變,不皺的可見就不變啦。 如果我們拿賓主來說,不變的這是主人呢,會變的是客啊。不變是空,會變的是塵。客塵是會變的,主空是不變的。要緊的是我們能夠認識主人,我們才能夠支配客人呢。 拿現在話說,我們才能夠接待客人。我們要是認識真性了,對於一切萬象,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到,運用就是享受。在這個裡面才能夠得大自在。下面說: 變者受滅。 有生滅這個相, 彼不變者,元無生滅。 那個不變的哪裡有生滅呢? 云何於中受汝生死。 變就滅,不變就不滅。這就是指出生滅之中有不生滅諦。跟諸位說,這個話是佛在教學過程當中的方便語。如果要講到真實的話,我們相也不生滅,不但是見性不生滅,我們相也不生滅。 所以諸位要是證到了無生法忍,是什麼樣境界呢?見不到生老病死,見不到成住壞空,一切萬象就跟見性一樣的,都是不生不滅的。所以說證無生法忍,不見有少法得生,一切法不生,哪裡來的滅呢?這個才是究竟了義。 但是,這個究竟了義法給諸位講,很難接受。那麼佛的這種講法,我們容易接受。這是說生滅與不生滅合和,還有某一部分生滅。這是逐漸逐漸誘導我們,入真正的境界,那個真正的境界叫一真法界。 佛說這個境界是十法界裡頭的境界,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相也不滅,覓生老病死了不可得啊。這才是佛的境界,這才是諸法實相啊。 學佛的人希望開悟,學的什麼?就是學佛的人念念當中沒有別的希求,就是希望有一天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他就證無生法忍了。換言之,在圓教裡頭最低限度,他證得初住菩薩地位了。 這個時候念佛是理一心念佛。禪宗裡頭叫大徹大悟,教下裡面叫大開圓解,念佛法門裡面理一心不亂。 也許諸位會問了,我能不能做到呢?我肯定的答覆,你一定能做到,就怕你不肯做。你不懂理論不懂方法,盲修瞎練,那一輩子都不能成功的。你要懂理論懂方法,會做得到的,一定會做到。這是真正證得解脫啊。 解脫,法身、般若都有了,這是一而三,三而一。你才曉得這個事情千真萬確。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沒有欺騙我們,他們都證得了,我們也能證得。我們為什麼不幹呢?可是這個事情又急不得。怎麼說急不得呢?你用的分別心就急呀。不准你用分別心呢。要叫你用不分別的真心,你才能夠證得。 所以這個地方,在楞嚴經一開端就主要討論這個問題。這是個根本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用心。我們這個經一開端,諸位想想,就討論這一個問題呀。 十番顯見是從兩種根本來的。一種菩提涅槃的根本,一種凡夫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就是用的妄想的心。菩提的根本就是用的不生不滅的真心。真心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六根當中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 我們用見性見一切萬法,見一切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心裏面怎麼樣呢?如如不動。就象明鏡照物一樣,照得清清楚楚,鏡子本身不動啊。眼見色如此,耳聞聲也一樣啊。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叫我們用根性去接受,不要用意識。意識是分別執著。 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六、七都是妄想。我們還是用六、七識,這個就是麻煩事情啊。這才勞累諸佛菩薩苦口婆心,說這麼一大藏教啊。如果我們在此地猛回頭,舍識用根。可見得關鍵就在此地。 所以這個法門高。一點都不錯,不能舍識用根沒有大作用,我們聽了不得受用,就是境界轉不過來。好,我從今天起發心,我舍識用根,結果怎麼樣呢?還是用得識。怎麼還用得識呢?我要用根呢。根從哪裡來?從分別心裡出來。 跟諸位說,原來你用的這個見性、聞性都是從第六意識出來的。還是第六意識。真正會用,無念了。六祖壇經里講,無念就是正念。我們在一切法裡頭還是心動念,這個不行呀,錯啦。不起心動念怎麼樣呢?還錯了。 為什麼呢?不起動念還是用第六意識,內守幽閑。換言之,動念也是錯,不動念也是錯,總而言之,你錯到底了。什麼里候你才能覺悟呢?沒有法子。 沒有法子去念經。念上個幾千遍,念上個幾萬遍,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意自見,就是開悟。世出世間的學問都講求開悟,不悟沒有用處。 我們天天在講堂裡面,在這裡講,天天請同學們讀。這是幹什麼?熏習!這是熏習。熏習得久了,就會開悟了。不要以為聽經我已經聽了兩三年了還不開悟。我要去找個地方去修去了。這就不對啦。 好多年前,我就跟諸位說過,你看看古人所悟的都是示現言下開悟的。本經在第三卷,阿難尊者開悟了。摩登伽女開悟了。都是在法會裡面開悟的呀。沒有說是聽了以後回去再想一想,想一想那叫聞慧呀,想通了,好,我再去修去,這叫思慧呀。這就把聞思修搞錯了。 我們現在能不能修聞思修呢?不能!為什麼不能呢?我們現在智慧沒有透出來。聞思修是大乘菩薩的修法,聞思修叫三慧。聞思修是一不是三。所以叫聞慧、思慧、修慧。從哪裡來的?戒定慧那個慧裡頭的來的。我們現在沒有戒沒有定哪來的慧呀?所以大乘聞思修這個三慧,我們講得很清楚楚啊,諸位要牢牢地記住啊。 聞思修三個字,都是取得比喻,根塵相接觸這個叫做聞,一接觸就明了就叫作思,思就是悟,就是解悟啊,這一悟的時候,它就對治,就斷煩惱就斷習氣,從對治上來說的就叫修。所以它是一不是三。 我們怎麼親樣呢?把它誤會了,說聞是我們聽經,研究這個聞呢,聞了之後再去想想經的這個道理,再去研究研究,這叫思呀。想想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怎麼做啊,這叫修啊。通通搞錯了。 那菩薩要象這樣修法的時候,各個都修到三途去了。咱們那個搞法說得不好聽一點,聽的時候,古人所謂說食不飽。思的時候真是胡思亂想。修的時候盲修瞎練,能搞出什麼個明堂出來呢? 諸位看六祖壇經,我們過去講過的。看這個《頓悟入道要門論》、《永嘉禪宗集》,這些都是過去講過,將來我們還要講。這些宗師教給我們,跟佛的宗旨一樣,三學等運。三學三慧是同時完成的,念念完成的,所以他才有成就。 因此在我們學習過程當中,對於熏修成為大乘圓頓根性這是很重要的。這個辦法就是常常讀誦大乘經典,常常聽大乘經典。 本來我們是個不定的根性,這個一般講五種根性,不定根性的人容易修成。如果是小乘根性他這個過分的執著,他不大容易轉。圓頓根性這是最上乘的。其次就是不定的,不定就是不穩定的,那就在乎境界上的熏習了。 如果能遇到好的境界,好的善知識,來指導,我們用大乘圓教,來熏習。就是不懂,不懂沒關係,天天讀,天天研究,一遍一遍把印象加深,那個機緣成熟的時候,惚然大悟了。 你要問:那要什麼時候機緣成熟?這不一定,每個人不相同。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開悟,每個人也不一樣。有人是見色開悟的;有人聞聲開悟的;各人不一樣。 禪宗里有許多公案,有人聽到下雨,雨下到樹葉上他開悟了。有人聽到人唱小調他開悟了。虛雲老和尚是在禪堂喝茶,那個碗打破了他開悟了。每一個人不一樣啊。 你要學虛雲老和尚,每天吃飯你把碗摔幾個,你也開不了悟啊。各人機緣不相同啊。這就是熏習的功夫成熟了。熟的時候不知道一個什麼機緣就開悟了。 悟了之後,跟諸位說,再把這個經一番開呀,六根接觸六塵這個境界呀,就跟諸佛菩薩所見一模一樣。法法都是現量境界,這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智慧。法身、般若、解脫同時現前。 這種悟在大乘佛法裡面叫見道,初次證悟這是見了道。從這個以後才叫修行,見道之後,才修道。這個修是真正修了,而不是盲修瞎練。大徹大悟之前,沒有明心見性,那個修行都是盲修瞎練,都在那摸啊。 譬如說念佛,念佛沒有到理一心的時候,問問你念了這麼多年了,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沒有把握。天天打佛七,年年打佛七,打了多少年,你問問有沒有把握到西方,還是不知道,沒把握,這是盲修瞎練。 見了道以後不一樣了。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眼看到西方了,耳也聽到西方了,隨時想去隨時就到了,是真實的境界,不是虛妄的,決定有把握。不象現在這個摸索啊。 所以宗門裡頭,見道以後才修道。沒有見道之前,他所有這個功力,都用在見道上。那麼教下跟凈土法門,豈有例外的呢?不過是方法不同而已。 真正是一個大善知識,他一定是領導我們去向見道這個道路。見了道之後,這個修道是自家的事情,自己就會了。用不著別人教了,也用不著雖人指導了,自己就會了。 今天講到此地,經文講得不多,拉拉雜雜的話說得不少,但是,不是廢話,對諸位都有受用的。佛說一切經,祖說一切的註解,也都是誘導我們向見道的方向去講。所以我讀經看注,要曉得這個方向,要曉得這個目標,你看你讀才有味道。才能夠心開意解;才能夠法喜充滿。 古人所講,讀書之樂樂無窮啊。讀什麼書最樂啊?讀大乘佛經最樂。世出世間所有的書,都比不上大乘佛經裡面的樂趣多。再跟諸位說,樂趣最豐富最濃的無過於華嚴經。 華嚴經展開的時候,不對呀,不覺得有味道,華嚴經枯燥無味呀。那是什麼呢?你沒有嘗出那個味道。你要嘗到那個味道,那是欲罷不能啦。就是你沒有進入這個情況,你不了解。換言之,看不懂啊。象這個小孩一樣,給他看圖畫故事,他看得很起勁。同樣的,你畫些孫悟空、豬八戒給他看,看得很有隱。 你真正的拿一部一二十回的西遊記給他看,他不懂了。為什麼呢?裡面沒有圖畫,一本那麼厚的書看是百紙黑字,他看了沒有興趣。他要看懂了,你再給看那個圖畫故事,他就不看了。為什麼?那個沒有味道,那是小孩的。就不看了。同樣一個道理。 所以大經不懂,不懂沒關係,熏習,一遍一遍地熏習,熏習的遍數多了,漸漸地就入這個境界。我是把自己學習的這些經驗奉獻給諸位。那麼我這個方法,也是老師教給我的,沒有悟之前不能夠離開師友,這個很重要。 所以過去我的老師指導我的時候,就跟我說過,趙州八十猶行腳。這是佛教史上有名的趙州和尚。八十歲了,還在外面參學。不敢住山呢,就是住茅蓬,不敢呢。 因為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就有一個機會,有一個信徒他有一個別墅,在那個圓山後頭的山上,環境非常的清幽,一棟日本式的房子。沒有人住,聖滿法師找我一道去住茅蓬去,環境清靜。 那麼我去請教老師,我說有這麼個機會,我想去住茅蓬。老師就把我罵了一頓,就說趙州八十猶行腳。他說你有什麼資格?於是乎跟我說過,住茅蓬閉關是什麼樣的人呢?已經明心見性了。 就是說他的學問,他的知見不需要請教任何一個人,一切通達了,才有資格不做學生了,我現在閉關進修,我現在住茅蓬,不要到外面參學了。 那麼從前參訪善知識,誰是善知識呀?也沒有宣傳,也沒有報紙,那個善知識也不會到外面去大聲叫著,我是善知識,你們來親近我,他也不會說的呀。什麼人是善知識呢?哪一個人住茅蓬,哪一個人閉關,他就是大善知識。 你什麼問題都請教他,他要答不出來,他的門可以打開,出來跟我一樣去參學,你沒有資格閉關,沒有資格住茅蓬。為什麼呢?你也沒見性呢。你也沒大徹大悟嘛。這是我們不曉得。被老師這樣一呵斥,自己才知道,哦,原來住茅蓬閉關還有這麼大的學問在裡頭。 以後看看蓮池大師《竹窗隨筆》時候,寫得清清楚楚,可見老師不騙我們。老師就是勸我們,也學。那麼學,講台上就是修學,講台上講經就是在學習啊。諸位在下面聽的都是老師啊。 沒有這麼多老師監督著,學生會懈怠懶墮,就不肯學啦。那麼這也是老師教給我的。你不要學嗎?學要在講台上才能學得成功;才能夠不斷地去熏修,這就是指出一條開悟的門路。 當然各人所走的門路,不一樣,我老師教我走的門路,是這個門路。從這個門路裡頭去悟入。要有恆心,有耐心,不顧一切,也不顧什麼時候開悟,到時候了,自然就悟入了。 |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說故事(一)-1 - 頓慧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施食利益眾生(附傳喜法師蒙山煙供施食儀軌 )
※聖宇法師:地藏經心地法門 第九集
※菩薩戒正說(上)第二講 悟顯法師 講述
※凈空法師:佛法教學重在開悟,開悟的關鍵就在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