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少聽說閱讀障礙?因為在中國統稱為「笨」
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
只是他們忘了自己曾經是小孩。
——「小王子」
觀媽最近愛上了阿米爾汗,所以花了一個周末,惡補了他所有電影。其中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地球上的星星》。
故事的男主角伊夏,是一個八歲的孩子。
他身上有著熊孩子的一切特質:調皮搗蛋,愛打架,上課不專心聽講,有時還翹課,永遠考試不及格。
要放在中國家長眼裡,肯定這麼想:這小孩也太皮了,得好好揍一頓!
但伊夏不是一個簡單的熊孩子。
他的腦袋裡充滿了奇思妙想:在他看來,所有的字母和數字,都在歡快地跳舞。而且他對小狗、風箏、魚、泥巴等世界萬物充滿好奇。甚至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他都能想到土星上去。
但因為考試總是不及格,無法順利升學的伊夏被送去了寄宿學校,一個專治各種問題孩子的學校。
不過事與願違,寄宿學校沒有讓他愛上學習。相反的是,當初調皮開朗的小男孩,慢慢變得沉默寡言起來。
直到尼克的出現,拯救了這個孩子。
尼克是一位美術老師,但他完全沒有老師的樣子:將自己打扮成聖誕老人,又是吹笛子,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把課堂的氣氛弄得非常愉快。
當然他沒有忽略掉伊夏這個沉默的怪小孩。通過查看孩子的作業,和同學交談,尼克發現伊夏之所以一直沒法好好學習,是因為他有閱讀障礙。
尼克決定去訪問伊夏的父母。在伊夏的家裡,他發現,這個孩子有著驚人的畫畫天分。
然後,老師告訴孩子家長,伊夏小朋友之所以不會認字,不會寫字,既不是因為他笨,也不是因為他懶,而是因為他有閱讀障礙。
結果孩子的爸爸很生氣:「你是說,我兒子是智障嗎?」
老師:「你這個人真奇怪。你仔細看他的畫,這是想像力豐富的精明的腦袋,遠比你我更有才華!」
然後父親不以為意地說:「這有什麼好處?」
老師:「你為什麼想要好處?」
父親:「不然我要什麼?他會怎樣?怎麼跟別人競爭?要我養他一輩子嗎?」
老師忍了一分鐘,然後說:
伊夏是幸運的,因為他碰到了好老師。尼克真正懂孩子,並幫助他慢慢去尋找自己的天分。
在鏡子里看是這樣的:
接下來,老師對伊夏採取了個別針對性的輔導,通過圖形連接、字母連線、路徑追蹤等方式,幫助他克服閱讀障礙。
最後尼克還舉辦了一個面向全校師生的畫畫比賽,讓大家和伊夏自己看到這個天才小孩兒的畫畫天分。大大的笑容,陽光的少年。
1. 在中國有多少這樣的孩子?
知乎上,有人提問:為什麼在中國很少聽說閱讀障礙?
有人回答:「在中國,我們把各種障礙症統一稱作笨」。
「讀書讀得太慢了」,「這麼點東西你都背不下來」,「是不是智商低啊」,「肯定是偷懶了,怎麼人家學得會,你學不會」……從小到大,我們肯定在身邊聽過這種話。大人們都把學習不好,歸結到「懶」或者「笨」上。
但有誰知道閱讀障礙症呢?在中國,有閱讀障礙的人不在少數,可他們迫於外界環境的壓力,只能自己默默克服。
其實,閱讀障礙是學習困難的一種表現,癥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比如:
有人看到字會跳舞
有人看到字會眩暈
有人只能看鏡面字
甚至還有人會看不見字
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這些願意分享自己經歷的閱讀障礙者,絕大部分都有著較高的學歷,要不就是去國外留過學。
那更多有著閱讀障礙的孩子,可能在勉勉強強接受完義務教育後,就再也不會和讀書寫字打交道了。
2. 「媽媽我是不是很笨」
深圳有位媽媽,孩子在四歲時被幼兒園老師反映,說他書寫方面和學習方面有些「懶惰」。當時她沒有在意,因為孩子會玩會說,還以為是年紀小,手還沒發育好。直到三年級,孩子的學習越來越跟不上,父母著急帶了他在專業機構做了評估,這才發現孩子有閱讀障礙。
父母在跟老師溝通後,發現老師有著十幾年的教學經驗,也是第一次聽說「閱讀障礙」。
那更不要說社會對於這個問題的認知程度了。
有時孩子會問:「媽媽我是不是很笨?」
如果這種自我懷疑沒有及時打消,那麼孩子會慢慢喪失信心,開始不願嘗試,拿」笨「當借口,然後放棄自己的未來。
能夠幫助有閱讀障礙孩子的,只有他們的父母。
3. 閱讀障礙在國外
在十幾年前,歐美學校就對閱讀障礙的孩子進行了一些特別的安排:專門的輔導老師,特殊的治療課程,延長考試時間或進行口試等。
在法律上,也有相關的規定保護這些孩子: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可以享受免費和無偏見的測評,及免費的特殊教育服務,還能得到專業醫生的定期指導。
相比之下,在我們自己的社會裡,對於閱讀障礙的態度,反而是嘲笑、躲避或放棄。
因為我們所有人都被明碼標價:學生的價值在於分數 ,成人的價值在於他銀行卡的餘額。誰還會去思考?誰還會去閱讀?
這導致了,我們不知道怎麼教孩子去閱讀。
而且社會並沒有相應的官方組織或機構,就算家長再努力,能夠得到有效幫助的,仍是少數。
4. 用摺紙教「認字」
也許是因為「Dyslexia」被翻譯為「閱讀障礙」,「障礙」這個詞讓家長望而卻步了。
就像電影里的爸爸,聽到伊夏有閱讀障礙後,就下意識認為:你是說,我兒子是智障?
覺得好像是「病」又好像不是,就和前幾年大眾對心理疾病的看法一樣。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閱讀障礙」,Sydlexia聯合了 BBDO 廣告公司,在迪拜街頭髮起了名為「making sense of Dyslexia」的公益活動。
活動其實很簡單,就是由一組支離破碎的字母和圖案構成的海報構成。
其實這些海報暗藏玄機。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圖案之間隱藏著線條,你只需按照步驟將這張海報摺疊,摺疊完後,原本破碎的文字就可以拼成一個完整的單詞。在摺紙的過程中,人們也許能逐漸明白閱讀障礙者的處境,他們對信息的理解力並沒有缺失,只是對圖像更加敏感,需要更有創意的學習方法。
5. 該怎麼幫助他們?
其實,閱讀障礙不是病,而是一種「滯後」——更不是「笨」!
歷史上有很多得過閱讀障礙的名人:愛迪生背不出字母表,畢加索不理解數字「7」,迪士尼不識字,所以致力於畫漫畫,阿加莎·克里斯蒂不會讀也不會寫,卻是世界著名的推理小說家……
但是,大多數孩子會因為覺得自己「笨」,就更不願意讀;讀得少,就會更讀不好。如果對這個惡性循環干預得早,也許一個跟書無緣的孩子,就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甚至像阿加莎克里斯蒂那樣,成為一介文學大師。
就目前的研究表明,閱讀障礙無法用藥物等醫療手段來療愈,只能通過教育,即認知訓練,來對孩子進行干預治療。而這種認知訓練,需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對症下藥:如果孩子是說話有問題,那就要著重進行節奏、發音等的訓練;如果孩子是認不了字,那就要加強視覺以及字形加工方面的訓練。
除了認知訓練,還可以藉助儀器進行腦內刺激,不過這種手段還在探索階段,離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但影響最大的,還是家庭教育的引導。除了依靠家庭閱讀遊戲之類的手段,給孩子閱讀水平的提升提供幫助;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父母要對孩子因為閱讀障礙而產生的焦慮、煩躁等情緒問題予以疏導,畢竟孩子快快樂樂地長大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老師和家長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笨」或「不努力」的標籤,而是要讓孩子感覺到:我是被需要的。
因為「障礙」,所以被誤認為「有病」。
這群孩子就像在地球上的星星,因為和周圍不一樣,而顯得格格不入。
但是如果你願意了解他們,在穿過那片黑暗之後,你會發現他們在夜空中散發著迷人的光芒。
伊夏最終得獎的作品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一顆星星。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深夜裡,等他眨眼睛。
文/ MY@大觀家庭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大觀家庭;
大觀家庭出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