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筆記-文明的衝突facts - 轉自豆瓣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筆記-文明的衝突facts - 轉自豆瓣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筆記-文明的衝突facts

muzer (music is my life)

讀過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主要文明】至少有12個主要文明,其中7個已經不復存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5個仍然存在(中國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再加上東正教文明(母文明是拜占庭文明和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被看做西方文明的次文明)、可能的非洲文明(大多數學者都不承認存在一個獨特的非洲文明)。——現存的7或8個主要文明

【西方文明】

  • 西方是唯一一個根據羅盤方向,而不是根據民族、宗教或地理區域來命名的文明。
  • 20世紀偉大的政治意識形態,包括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社團主義、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民主、保守主義、國家主義、法西斯主義、基督教民主。都是西方文明的產物。沒有任何一個其他文明產生或一個重要的政治意識形態。但是西方從未產出過一個主要宗教。世界上偉大的宗教都是非西方文明的產物,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先於西方文明產生的。
  • 西方從古典文明中得到很多遺產,包括希臘哲學、理性主義、羅馬法、拉丁語和基督教。伊斯蘭教和東正教也對古典文明有所繼承,但在程度上都不及西方。
  • 精神權威和世俗權威分離。西方文化中精神權威和世俗權威始終普遍是二元的。除西方文明外,只有印度文明才有宗教和政治如此明顯的分離。
  • 社會多元主義:歐洲社會多元性和俄國、中國、奧斯曼帝國等其他非西方社會中 貧困的市民社會、虛弱的貴族、中央集權的官僚帝國形成鮮明對比。
  • 西方現代化和工業化進程對所有文明都產生了勢不可擋的影響,西方推行民主和多元政治 ,已走出了衝突階段,發展出一個相當於世界帝國的體系,以邦聯、聯邦、政權和其他形式的合作機構的複合體系,西方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想像,西方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
  • 西方文明的價值不在於它是普遍的,而在於它是獨特的。一個多元文化的美國是不可能的,因為非西方的美國便不成為美國。多元文化的世界則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建立全球帝國是不可能的。

【語言】

  • 整個歷史上不斷湧現出通用語,在古代和中世紀世界是拉丁語,在西方几個世紀中是法語,在非洲許多地區是斯瓦西里語,20世紀後半葉,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區是英語。語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權力的分配。使用的最廣泛的語言——英語、漢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和俄語,都曾是帝國的語言。
  • 非西方社會的精英與西方人之間和彼此之間交流的能力常常比他們與自己社會的人民交流能力還好。
  • 印度人口中講英語的比例相對穩定在約2%-4%,在範圍相當狹窄的精英之外,英語甚至不是通用語。
  • 蘇聯的解體使原來被壓制的語言恢復活力。比如愛沙尼亞語、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烏克蘭語、喬治亞語、亞美尼亞語。
  • 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烏茲別克從基里爾字母改為土耳其親族的西方書寫方式。講波斯語的塔吉克採用阿拉伯字母。塞爾維亞人把書寫方式從拉丁字母改為基里爾字母。
  • 西方語言的多樣性使其不同於大多數其他文明。日語、印地語、漢語、俄語、阿拉伯語都被認為是他們文明的核心語言。西方繼承了拉丁語,但出現了各種民族語言,只被寬泛的劃分為羅曼語系和日耳曼語系。

【宗教】

  • 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觀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類歷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等同於世界上的偉大宗教,偉大的宗教是偉大文明賴以建立的基礎。5個世界性宗教中,有4個,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儒教和主要文明結合在一起。除了佛教;那些具有共同種族和語言,但在宗教上相異的人們可能相互屠殺,就像在黎巴嫩、南斯拉夫和南亞次大陸上發生的。
  • 20世紀末宗教出現了全球性的復興。原教旨主義運動興起,擴大了宗教之間的差異。
  • 共產主義作為唯一最新的世俗上帝失敗了,由於缺少令人信服的新的世俗上帝,人們帶著信仰和熱情轉向了真正的上帝。宗教逐漸代替了意識形態。 韓國發生了基督教皈依的變化,到80年代基督徒在韓人口至少佔30%。由於儒教在情感上缺乏生氣,在失去信徒方面首當其衝,在迅速實現現代化的社會裡,如果傳統宗教不能適應現代化需要,人們就會轉向能夠滿足其情感需要的外來宗教。

【人口】

  • 穆斯林有極高的人口增長率,到2025年可能佔到世界人口的30%。人口壓力和經濟蕭條交織在一起,促進了穆斯林向西方和其他非穆斯林社會移民,使移民成為那些社會的突出問題。
  • 青年人是反抗、不穩定、改革和革命的主角。歷史上存在著大批青年人的時間往往和發生這類運動的時期重合。西方青年人口擴大與18世紀最後幾十年民主革命時代在時間上吻合。20世紀20年代年輕人比例再度增長,為法西斯和其他極端主義運動提供了生力軍。40年後二次世界大戰的baby boom一代人在60年代的示威和反抗中發揮了政治影響。

【歷史】

  • 文明間斷斷續續的,有限的多方向碰撞,讓位於西方對所有其他文明持續的、不可抗拒的單方向衝擊。400年之久的關係是其他社會對西方文明的從屬。
  • 1800年歐洲人及其殖民地控制了地球表面土地的25%,1878年為67%,1914年為84%。1920年奧斯曼帝國被英、法、意瓜分時這個比例進一步加大。在歐洲擴張過程中,安第斯和中美洲文明被消滅了,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非洲文明被征服,中國受到滲透並從屬於西方。只有俄國、日本和衣索比亞三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抵制了西方的衝擊,維持了有意義的獨立。
  • 歐洲國家之間的和平只是例外而不是常態。持續幾個世紀的西方國家之間的衝突消失,20世紀後期,西方步出了「戰國」階段,走向「普遍國家」階段。

【文化經濟合作】單一文明組織比多文明組織做的事更多,更成功,無論是政治和安全組織還是經濟組織莫不是如此。東盟證明了多文明區域組織固有的局限性。東盟成員國全都在擴大軍事預算,增強軍備,這與西歐和拉美正在削減軍備形成鮮明對比。

【核心國家】核心國家企圖融合或支配其他文明的民族,就像家庭里的年長成員,為其他親屬提供支持和制定紀律。非洲和阿拉伯國家沒有核心國家。

【孤獨國家】巴西之於拉美如同伊朗之於伊斯蘭教。亞文明的差異(與伊朗的宗教差異,與巴西的語言差異)使他們很難成為其文明的核心國家。衣索比亞在文化上是被孤立的,原因在於它佔主導地位的阿姆哈拉語、科普特東正教(基督一性論)、它的帝國歷史。海地的克里奧語、伏都教、革命奴隸出生和野蠻歷史使它成為一個孤獨國家,與拉美國家格格不入。日本文化極其特殊,沒有包含一種可以輸出到其他社會並因此與其他社會人民建立文化聯繫的潛在普世宗教或意識形態,加強了其孤獨性。

【被文明分裂的國家】蘇丹被穆斯林北方和基督教南方內戰分裂。坦尚尼亞信奉基督教的大陸和穆斯林的桑給巴爾島相互疏遠;肯亞被基督徒和穆斯林分裂。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斯里蘭卡(僧伽羅佛教徒和泰米爾印度教徒)、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和馬來穆斯林)、中國(漢族、藏傳佛教徒、突厥穆斯林)、菲律賓(基督徒和穆斯林)、印尼(基督徒和帝汶島的穆斯林)

【無所適從的國家】俄國、土耳其、墨西哥、澳大利亞。其領導人自稱為兩種文化的「橋樑」。俄羅斯沒有或很少經歷那些界定西方文明的歷史現象:羅馬天主教、封建主義、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海外擴張和殖民化、啟蒙運動以及民族國家的出現。被認為是西方文明八個特徵之中的七個——宗教、語言、政教分離、法治、社會多元化、代議機構、個人主義——幾乎完全和俄羅斯經歷無緣。唯一的例外是希臘、羅馬古典遺產。俄羅斯文明是基輔和莫斯科的本土根源、拜占庭的強大影響和蒙古長期統治的產物。這種文化與西歐社會文化幾乎沒有相似之處。

【俄羅斯】彼得大帝在使俄羅斯現代化和西方化同時,通過完善專制體制,消除任何一種社會或政治多元化的潛在根源,來強化俄羅斯的亞洲特性。俄國貴族勢力從未強大過,貴族像農民一樣服兵役,形成了「卑躬屈膝的貴族制」,農奴被更緊的束縛於土地和主人,東正教會直接由沙皇任命的宗教會議來控制。列寧、斯大林、以及葉卡捷琳娜二世和亞歷山大二世在一定程度上,都遵循著彼得的模式,嘗試使俄國西方化和現代化,同時加強獨裁權力。內環國家:白俄羅斯(除國名外事實上已經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摩爾多瓦、哈薩克(40%俄羅斯人)、亞美尼亞(依賴俄羅斯經濟和軍事支持)第二層:喬治亞(大多數人口信奉東正教)、烏克蘭(1917-1920短暫獨立)有強烈的民族認同和獨立經歷,與俄羅斯存在密切但較為脆弱的關係。烏克蘭是一個具有兩種文化的分裂國家,西方和東正教的文明斷層線貫穿了它的中心地帶,西烏克蘭人講烏克蘭語,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東烏克蘭人信奉東正教,講俄語。烏克蘭將沿著文明斷層線分裂為兩個實體,東部與俄羅斯融合。俄羅斯烏克蘭關係之於東歐,猶如法德關係之於西歐。第三層: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塞普勒斯

【大中華】占菲律賓人口1%的華人佔國內銷售總額的35%,佔印尼總人口2-3%的華人擁有國內私人資本的70%,占泰國總人口10%的華人創造了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佔馬來人口1/3的華人完全主宰了該國經濟。除了韓國和日本,東亞經濟基本上是華人經濟。

【伊斯蘭】

  • 阿拉伯人的忠誠結構與西方相反,對後者民族國家是政治忠誠的頂點。小集團和大信仰,即部落和伊斯蘭教是忠誠和義務的中心,民族國家一直不太重要。沙特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部落政治。在中亞,歷史上國家認同並不存在。忠誠是對部落和擴大的家庭而言,而不是國家。 儘管穆斯林集團之間發生了無數衝突,但穆斯林國家之間的重大戰爭卻很罕見。
  • 伊斯蘭會議組織1972年成立,總部在沙特吉達,是伊斯蘭唯一的國家間組織。基督教、東正教、佛教和印度教都沒有基於宗教的國家間組織。只有穆斯林國家有。
  • 奧斯曼帝國的滅亡使伊斯蘭世界失去了核心國家。缺少核心國家是伊斯蘭內部和外部普遍發生衝突的一個主要原因。埃及擁有講授伊斯蘭學問的最高學府 愛資哈爾大學,但是個窮國,經濟上依賴美國、西方控制的國際組織和石油豐富的阿拉伯國家。伊朗有資格成為核心國家,但穆斯林中90%是遜尼派,伊朗是什葉派,波斯語地位遠遜於阿拉伯語,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歷史上一直勢不兩立。在七八十年代,沙特是伊斯蘭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但他人口較少,地理上易受攻擊,安全上依賴西方。土耳其在憲法中規定信奉世俗主義。只要土耳其繼續把自己確定為世俗社會,伊斯蘭世界的領導地位就與他無緣。土耳其與巴爾幹、中東、北非和中亞的廣泛歷史聯繫是獨一無二的。

【伊斯蘭運動】

  • 和大多數革命運動一樣,伊斯蘭主義運動的核心成員是學生和知識分子。伊斯蘭主義的吸引力在技術院校、工程人員、科研人員,以及城市新移民中尤其強大。
  • 90年代中期只有伊朗和蘇丹是明確的伊斯蘭政府掌權。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存在主張某種民主合法性的政權。其他40個穆斯林國家絕大多數是非民主的君主政體、一黨制、軍事政權、個人獨裁或幾種情況的綜合。在幾乎所有穆斯林國家,最有可能繼任的是伊斯蘭政權。教皇是結束波蘭共產主義政權的主要力量,阿亞圖拉是推翻伊朗國王政權的主要力量。伊斯蘭運動成功的主導了反對派,並成功的使自己成為現存政權唯一可行的替代物。因為世俗反對派比宗教反對派更容易受到鎮壓。宗教反對派可以在清真寺、福利組織、基金會和其他政府感到不能鎮壓的穆斯林機構組成的網路內部或背後活動。自由民主主義者沒有這樣的保護層,因此更容易被政府控制或清除。
  • 穆斯林國家政府也按照伊斯蘭化的法律行事。在印尼,伊斯蘭法律被納入世俗法律體系。馬來西亞由於擁有大量非穆斯林人口,因而實行了兩套相互獨立的法律體系,一套伊斯蘭教的,另一套世俗的。

【血腥的伊斯蘭邊界】

  • 穆斯林和其他文明的人——天主教徒、新教徒、東正教徒、印度教徒、華人、佛教徒、猶太人之間的關係總體上是對抗性的。穆斯林總是難以與其鄰居和平相處。
  • 穆斯林佔世界人口的1/5,他們比其他任何文明的人都更多的捲入了集團暴力衝突。穆斯林文明間的衝突是所有非穆斯林文明衝突的三倍,伊斯蘭內部衝突也遠超其他任何文明衝突,包括非洲部落衝突。文明間戰爭有2/3到3/4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間的戰爭。
  • 穆斯林國家在53%的危機中訴諸暴力,英國僅為11.5%,美國18%,蘇聯28.5%,穆斯林53.5,中國77%!穆斯林的好戰性和暴力傾向是20世紀末的事實。

【好戰的穆斯林】

  1. 穆罕默德本人是作為一位堅強的戰士和高超的軍事指揮家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的(相比而言基督和釋迦摩尼就不是)
  2. 伊斯蘭教義指示教徒向非教徒發動戰爭,伊斯蘭教義和實踐中沒有非暴力的概念。
  3. 穆斯林的不相容,伊斯蘭是個絕對的信仰,把宗教和政治結合在一起,將信徒和非信徒明確區分。例如經濟成功的華人在穆斯林為主的印尼和馬來西亞激起了反華暴力活動,但在泰國和菲律賓沒有。
  4. 伊斯蘭國家缺少核心國家,沙特、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尼,發生衝突時沒有一個能代表伊斯蘭權威出面
  5. 最重要的,伊斯蘭社會人口爆炸,15到30歲年齡段存在大量男性失業者。

【移民】

  • 90年代初,歐洲移民中2/3是穆斯林。在穆斯林社區,不論是德國的土耳其人,還是法國的阿爾及利亞人,都沒有融入所在國文化。 而且沒有跡象表明將來會如此。
  • 在西歐,指向阿拉伯人的排外主義,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反猶太主義。右翼、民族主義者、反移民政黨的選票在增加。歐洲反對穆斯林移民的政黨正式穆斯林國家中伊斯蘭政黨的影像,都攻擊外國人在社會中的影像。在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政黨的地方,伊斯蘭主義或民族主義政黨選票可望達到20%。只有當不存在可替代執政黨或執政聯盟的政黨時,反對黨才能打破這個比例,如阿爾及利亞、奧地利、義大利。

【伊斯蘭與西方】

  • 從摩爾人首次在西班牙登陸,到土耳其人第二次圍攻維也納,伊斯蘭文明是唯一威脅過西方存在的文明,至少發生過兩次。但到1920年,只有4個穆斯林國家:土耳其、沙特、伊朗、阿富汗保持了穆斯林統治下的獨立。
  • 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相互混居加劇了雙方在核心問題上的分歧:一個文明成員在另一個文明國家中權利的問題。到80,90年代,穆斯林和基督徒社會相互容忍度都急劇下降。
  • 穆斯林認為西方是世俗主義和無宗教信仰的,也是不道德的,西方文化是物質主義、腐敗、頹廢的,但也是有誘惑力的,因而強調抵制其影響。穆斯林出版物反覆描述所謂的西方陰謀,以及西方支配、羞辱和顛覆穆斯林體制和文化的企圖。
  • 後殖民時期初始,穆斯林國家政府的政治、經濟思想體系和政策是西方式的,對外政策是親西方的。只有阿爾及利亞、印尼幾個例外。然而親西方政府接連被反西方政府取代。突尼西亞、印尼、馬來西亞變化沒有如此劇烈。

【中國和美國】

儒家精神強調:權威、等級制度、個人權利和利益讓位於集體、一致的重要性、避免正面衝突、保全面子、國家高於社會、社會高於個人。亞洲人傾向於以百年和千年為單位計算社會演進,把擴大長遠利益放在首位。這些與美國人自由、平等、民主、個人主義的信念,以及不信任政府、反對權威、贊成制衡、鼓勵競爭,崇尚人權等形成根本差異和衝突。

中美在包括經濟、人權、西藏、台灣、南海、武器擴散等所有重大問題上都沒有共同目標,分歧是全面的。中國不願意接受美國在世界的霸權,美國也不接受中國在亞洲的霸權。

【斷層線戰爭】

  • 總是在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間展開,宗教之間的差異,可能是人和人之間存在的最根本的差異,難以通過談判和妥協解決,當發生在國家內部時,衝突時間比國家之間戰爭長6倍。在維護認同而爆發的內戰中,如果一方取得了決定性的軍事勝利,種族滅絕的可能性會增加。
  • 隨著革命演進,溫和派、吉倫特派、孟什維克敗給了激進派、雅格賓派和布爾什維克。當死亡和破壞造成的代價日益沉重看不到前景時,雙方內部的溫和派可能站出來,敦促人們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斷層線戰爭的特徵是不斷的休戰、停火和停戰,而不是達成解決問題的全面和平條約。暫時的停止是因為雙方精力耗盡。一旦得到修正和補給,戰爭便會重新開始。戰爭只能由具有相關利益的第二和第三層次參與者調解而結束。在斷層線戰爭中,和平的代價就是對親族的背叛。那些被視為叛徒的人會激起比對敵人還強烈的仇恨。如薩達特和拉賓,被指控為背叛事業,企圖與頭號敵人妥協。斷層線戰爭自下而上爆發,和平要自上而下慢慢推動。

【facts 】

  • 西方和日本人口大概佔世界的15%
  • 1750年中國在世界製造業產值中佔1/3,印度佔1/4。到1830年西方已經略微超過中國。到1928年,西方佔世界製造業產值的84%。表面上看,中國經濟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
  • 在前南斯拉夫,俄羅斯支持東正教的塞爾維亞,德國鼓勵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穆斯林國家聯合支持波斯尼亞政府。
  • 歐洲範圍結束於基督教的終止、伊斯蘭教和東正教範圍開始的地方。
  • 希臘是一個異常國家,是西方組織中的東正教局外者。希臘的整個外交政策都帶有濃厚的東正教傾向。希臘和俄羅斯在反對他們共同的敵人土耳其上有共同的利益。
  • 阿富汗戰爭是冷戰最後的、決定性的勝利,是滑鐵盧之戰。極大的增強了伊斯蘭的自信心和權力。阿富汗戰爭對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可以與1905年日本擊敗俄羅斯的勝利相比。蘇聯被美國的技術、沙特的金錢、穆斯林的人口和狂熱擊敗。
  • 亞洲的自信根植於經濟增長,穆斯林的自我伸張源於社會流動和人口增長。
  • 當文明停止將盈餘用於創新,即投資率下降時,文明便衰敗了。
  • 每年大約一千名商人、銀行家、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和記者聚集在達沃斯,是一群對個人主義、市場經濟和政治民主有共同信念的人。達沃斯人實際控制了所有的國際機構,許多世界管理機構,大量世界政治和軍事職位。達沃斯文化因此極為重要。
  • 商業往來是維持和平的力量這個假設是非常可疑的。歷史上,經濟交往常常使人們認識到他們之間的不同,令他們彼此害怕。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僅帶來了好處,也造成了衝突。 國際貿易並不能減少衝突。1913年國際貿易達到了創記錄的水平,但隨後幾年民族國家之間的相互屠殺卻規模空前。如果那種程度的國際商業尚不足以阻止戰爭,那麼何種程度可能?日益增長的貿易本身不可能緩解國際緊張狀態或促進更大的國際穩定。

推薦閱讀:

亞丁灣護航圖書主要講述什麼?
李純文手相面相書籍
《劍王朝》中,王驚夢對鄭秀到底是種什麼樣的感情?
收藏 | 這些書即使到現在對你做農業,還是特別有幫助
屬靈書籍

TAG: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