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突檢冰淇淋:麥當勞拒絕開箱就對了
舒聖祥(微信公眾號:書生香評)
一個人做壞事做久了,可能會變態,會覺得自己做的壞事,也是好事;一個人做自認為的好事做久了,也可能會變態,不知道自己做的壞事,其實是壞事。
前一個好理解,後一個有點難。因為習慣上,我們還是傾向於高大全的形象,不習慣或者說不認為,好人也會做壞事,因此總是否認,甚至咒罵質疑者。
比如小崔。很多人對他的觀感,還停留在《實話實話》里。既然他曾經是「那樣的人」,所以絕不會做蠢事。他說有「龐大利益集團」在報復他,那就一定有,而不可能是深陷自我之後的受迫害妄想症。聽他說道德就夠了,科學是扯犢子,科學家都是王八蛋。
直面自身局限,這需要理智,更需要勇氣。
回到做好事的話題,慈善組織肯定是做好事的吧?但你知道不,德國最大的產業,不是汽車不是任何德國製造,而是社會救助。
他們拿走德國納稅人很多的錢,做的卻不全是好事。他們像星探一樣,善於「發現」需要救助者,更會批量「製造」弱者,懶漢成了最優質客戶,沒問題的孩子也「被問題」,此外還是移民政策的吹鼓手。
慈善組織容易形成既得利益,號稱「無冕之王」的記者也這樣。
我說過很多次記者的壞話,都是就事論事。其中,有混跡於媒體喜歡占實習生便宜的人渣,也有將私利包裝以吸引眼球方式忽悠大眾的人渣,還有很多正義感爆棚的真正的記者。
我們都是凡人,記者這個職業,卻讓從業者扮演了正義使者的角色。雖然離開所在平台,記者明明啥也不是;但那種錯覺,會讓很多記者走不出討厭的自我欣賞。
走火入魔的,會覺得自己掌握和代表著人類的真理與良知,因此失去基本的禮貌和教養,基本的謙遜和自警,變得咄咄逼人,甚至蠻不講理。
最近,麥當勞美國一家餐廳的冰淇淋機,被離職實習生曝光嚴重發霉。雖然這事兒發生在美國,而且麥當勞已經回應是假新聞:圖中零件是冰淇淋機的清潔滴漏盤,用於承接機器運轉時可能滴落的零件潤滑劑,此零件與奶漿完全隔離,沒有接觸食品的可能。
但是,這麼好的新聞,哪怕是假的,國內媒體怎能錯過呢?至少是個熱點好選題啊。跑線記者紛紛給相關部門打電話:幾時去檢查麥當勞,記得通知我啊。
很多無聊的檢查就是這麼來的,因為媒體記者有需要。
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樣一則新聞,標題是:我們跟隨上海食葯監突襲了麥當勞,他們拒!絕!開!箱!
「突襲」,好牛叉的感覺。寫出這樣的標題,傳遞的意思很明顯:麥當勞有鬼。習慣於只看標題的人,或許已經在朋友圈傳開:麥當勞冰激凌再也不能吃了。
可事實上,這則報道寫的是,上海食葯監部門檢查麥當勞,結果沒有問題。只不過,記者提出打開冰淇淋製作機,看看內部是否有網上所傳霉垢情況,麥當勞拒絕了。
雖然麥當勞事後很快發來機器內部照片,記者顯然還是很不爽,標題里隻字未提檢查合格,卻用了四個感嘆號,來突出麥當勞「拒絕開箱」。
麥當勞拒絕開箱的理由是:打開機器需要先關機,冷卻半小時。而一旦打開,容易影響製冷。因為冰淇淋對溫度要求高,一開一關,會帶來「另一個食品安全問題」。
記者肯定覺得這是大忽悠,於是以此作為新聞賣點,絲毫不覺得,有必要先請教一下專家,再去寫稿。
問題是,檢查人員都沒有提開箱要求,也不覺得有開箱的必要,憑什麼你記者提呢?你是不信任麥當勞,還是不信任檢查人員?
記者是沒有執法權的,拒絕是麥當勞的權利;更何況,人家講的有理有據,你不懂你就牛?
看起來,這篇報道是在回應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訴求,但說白了,其實就是泄私憤,而且是蠻不講理的泄私憤:因為麥當勞讓本大記者不爽了,所以我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執法檢查要盡量減少干擾商家的正常經營,媒體採訪更是如此。對於任何蠻不講理的要求,無論他是誰,商家都要勇敢地拒絕。
麥當勞拒絕開箱就對了。
微信公眾號:書生香評
推薦閱讀:
※【口味比拼】麥當勞和肯德基薯條哪個更好吃?
※【扒一扒】麥當勞改名金拱門之前的腦洞大開事件有哪些?
※剛剛,麥當勞改名內幕被揭穿
※商圈地推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你做透了嗎?
※Costa在與星巴克鬥爭中掉隊 自身定位不夠清晰|星巴克|麥當勞|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