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看清:親子關係漸行漸遠的秘密

一張圖看清:親子關係漸行漸遠的秘密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心語心樂心理諮詢

2月15日,杭州《都市快報》五版整版刊登了一則題為《關少塵,我要跟你「脫離父子關係」》的聲明。確切地說,是一封父親寫給90後兒子的信:與其向90後講道,不如和90後一起胡鬧!所以我決定,即日起和關少塵「脫離父子關係」 ,成為「兄弟」 !

網路上的評論很多。

有很多聲音在指責兒子:

真不知道體諒父親,太不懂事了!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父親為了和兒子親近如此大動干戈,太不容易,當兒子的不能理解父母養育自己的苦心,太不孝順了!

……

中國是一個十分講究 「孝道」 的國家,有這樣的想法不難理解。

然而,孩子慢慢長大,這種和父母關係越來越冷淡的現象,其實並不少見。

有網友回應:只見慈母線,不見慈母針!針沒扎身上,你不知道疼!

那些拒絕和父母親近的孩子,就都是「白眼狼」嗎?透過這一新聞事件,作為孩子父母的我們,又能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呢?

接下來,「心語心樂」 帶您 :一張圖看清親子關係漸行漸遠的秘密!

溝通層次: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深度上的層次,反應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親近程度。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最親近、最信賴、最喜歡的人。大家都曾有過:眼巴巴地盼著父母下班,纏著他們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的經歷;

小時候,我們什麼話都會對父母講:媽媽,我喜歡你!爸爸,我想和誰誰誰結婚;我們願意把內心深處的秘密統統對父母說。當時,我們或許並不懂得什麼是 「孝敬父母」,然而,卻想方設法和父母呆在一起,想要和他們分享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

孩子,其實一開始對父母是完全敞開、完全信任父母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親子間的畫風就開始變了!

究竟是一股怎樣的神秘力量,讓親子間慢慢疏遠,甚至達到形同陌路的程度?

01 拒絕孩子的「感受」

其實這一切,從孩子剛出生就開始了。

當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當他們不舒服了、不開心了就會用哭來表達。

父母是如何回應孩子的呢?

寶寶乖,不哭不哭!

這是什麼?

這就是拒絕:拒絕孩子哭的行為,拒絕接納孩子難受的情緒!

又比如,孩子說:媽媽,我怕那個小狗。

媽媽一看,說:才這麼小隻狗,有什麼好怕的呀,不怕。沒關係!

或者說:別哭了!有什麼可哭的?要勇敢!

所有的這些話,都是對於孩子感受的否認。

如果這樣的話父母經常說,孩子就會知道:我的感受、我的情感是不能隨便表達的。大人會覺得我不乖、不聽話,覺得我不夠勇敢。

小孩子慢慢就會察言觀色,就會把自己真實的感受隱藏起來了,他們就會專門挑一些父母愛聽的話說。

如此,親子間的距離就拉開了。

02 拒絕孩子的「想法」

那麼,當孩子談起自己的想法、觀點時,父母又是怎樣回應的呢?

比如,有一天孩子從幼兒園回來,說:老師真討厭,今天都不讓我們出去玩。

父母很有可能會說:你怎麼能夠說老師呢?老師這不都是為了你們好?

「老師真討厭」這是孩子的一個觀點,父母這麼說,就是在否認TA的觀點。

更常見的場景是:小孩子都不喜歡和別人分享。

於是,父母經常會說:別小氣啊!跟人家分享一下唄,大家都是小朋友嘛!

孩子的觀點是,「這是我的東西,我不想和別人分享」,那麼父母這樣說就是對孩子觀點的一個否認。

如果父母經常這麼做,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想法、觀點,如果說出來是會受到批評的,那孩子就不會再對父母說了。

親子間的溝通層次,繼續向外走 …...

03 拒絕接納「事實」

當孩子真實的想法、觀點不被父母接納的時候,還剩下什麼呢?

談事實唄!

親子溝通層次又向外走了一級。

此時,親子間只能去說一些客觀事實了。

那麼在說客觀事實的時候呢,父母又是如何回應的?

比如:孩子經常會丟三落四,孩子幼兒園回來說:我的新水壺弄丟了。爸爸媽媽會怎麼回應?

啊?又丟東西了?怎麼丟了?我不是和你說過,要把它放在……這都是要花錢買的,我和你爸爸每天辛辛苦苦去上班……

孩子只是說了一個「丟水壺」,然後就要聽父母說一大堆的話,還要被責備。那孩子以後遇到不好的事情,還願不願意和父母說了呢?

所以,孩子都是慢慢摸索出來的。

如果覺得這件事情爸爸媽媽不會接納自己的,那就不會說。那麼,如果連「事實」孩子都會去有選擇,都不能夠對父母說,那麼親子間還剩下什麼呢?

溝通層次繼續往外走,那隻能是「打招呼」了。

就這樣慢慢地,父母對孩子的:不接納、拒絕和控制,讓讓親子間的「溝通層次」一路向外!

最後就到了「媽,我回來了!爸,我回來了」這樣一個光打招呼的地步。

良好的親子關係要如何保持?

「講道理」 是一種很不好的溝通方式

總有一些父母,喜歡對孩子「講道理」,卻不知,這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溝通方式。因為一旦開始「講道理」,無論多麼的「和顏悅色」都是在否認孩子的觀點,試圖用自己的觀點去說服TA。

所以,不要去和孩子「講道理」。

很多家長都會問:我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要怎麼辦?那心理諮詢師經常會建議說:要和孩子建立一個親密的關係。如此,親子間才能自由地溝通。

一段良好的親子關係,他們經常交流的東西必定是感受層面的。

當孩子因為不小心摔了一跤而哭泣。

溫柔地抱著孩子,「剛才摔了一跤,感覺很疼,是不是?」

當孩子因為害怕小狗而哭泣。

蹲下來摟著孩子:「小狗的樣子讓你感覺有點害怕,是嗎?」

當孩子因為沒能出去玩而難過。

抱一抱孩子:「媽媽知道你今天其實很想出去玩,是嗎?」

當孩子因為不小心丟了水壺而傷心。

摸一摸孩子的腦袋:「心愛的水壺丟了,覺得很難過吧?」

. . . . . .

溫柔地陪伴,說出孩子的感受,然後靜靜地等待療愈的發生。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從情緒中走出來,才有可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總結。最重要的是:這種感受層面的溝通,會讓親子間的感情更好!

要從孩子絮絮叨叨的描述中,捕捉到TA真正的想法,或者體會TA內心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需要付出精力與時間,也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從孩子信賴與快樂的眼神中,你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關於 「孝敬」 的真相

有網友說:自己對父母是「孝敬」的,但總覺得和他們親近不起來,和他們在一起,常常都不知道聊什麼。

有老人說:孩子平時也挺知道「孝敬」自己的。每周都會打個電話回來,可是基本問個「吃飯沒」,2、3分鐘就掛了,過年過節大包小包也都知道送過來,可是來家坐坐大眼瞪小眼的,也沒有什麼話好說。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孩子明知:自己的想法、感受、事實都會受到抨擊與拒絕,那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孝敬父母」應是一種愛的流動,一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自然產物,是子女在感受到父母將愛流向自己之後的一種自然「迴流」,是令人感覺幸福的。

而如果父母從小對孩子只有「要聽話」的控制,沒有「你怎麼想,你感覺怎麼樣」的平等和尊重,那麼當孩子慢慢長大,「孝敬父母」就僅僅是一種內心並不接受,但卻必須照做的「行為準則」,那麼,它就會像一段:只有責任、沒有愛情的婚姻那般可悲,甚至成為架在子女頭上的一道「枷鎖」!

如此,一切就都變味了!

推薦閱讀:

Zakk:我與Ozzy的「父子情」
博士「騙」父當宿管,男子無蘋果燒家園,父子溝通遭遇中國式癥結
孫權與張昭:當雛鳳清於老鳳聲……
白岩松對兒子說:「你要考第一,就斷絕父子關係!」家長們都嘆服
農耕的父子

TAG:父子關係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