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診療的執念
醫療改革幾十年,分級診療成了新聞工作者的月經。多年的宣傳推廣,配合著「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各路新聞,分級診療的觀念比民主共和還要深入人心。但是至今,我們沒有看到一點進步,大醫院依然是人山人海,小醫院依然舉步維艱。何以如此?
不揣冒昧,我覺得問題在於分級診療本身,是錯的。
按照百科定義,所謂分級診療制度,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
我國的醫院分為三級十等,為了表述方便就簡單分為大醫院和小醫院吧。
按照分級診療的思想,大醫院收治疑難危重患者,小醫院負責常見病多發病和輕症患者。初看 似乎很有利於患者分流,提高效率的同時還減輕大醫院的負擔,可是問題實在很多。
對於大醫院來說,較高的水平並不意味著只需要疑難患者,全世界有哪一個高水平醫院是只要疑難患者就足以維持運轉?醫療水平的提高,有賴於經驗積累,沒有龐大的常見病患者數量保證,疑難患者的治療無從談起。
對於小醫院來說,收治了常見病患者何以保證沒有誤診?分級診療的思想賦予小醫院決定是否轉診的權力。以常見癥狀發病的罕見病患者會否延誤治療?患者自己堅決要求轉診的,小醫院怎樣區分責任?最後的結果是或者大家都不去小醫院,或者小醫院把所有的患者全部轉診,分級診療形同虛設。
另一個問題是人才培養。即使是大醫院,也總有年輕醫師,也有剛剛從醫學院畢業的新手。如果大醫院只接收疑難病例,新人如何成長?
以外科為例, 按照分級診療的要求,大醫院只做「大」手術。身在大醫院的新人,甫上手術台,做的就是肝移植、胰腺切除?顯然不可能。他們還是需要從最簡單的闌尾炎手術做起,慢慢走向成熟。可是大醫院沒有闌尾手術給他們做,因為那都分級給了小醫院。於是,博士畢業進了三甲醫院的各位,可以從容淡定的拉鉤到45歲,那時你大概會有做大手術的資質了吧。
而小醫院,也總有中年業務骨幹和老專家,他們攜幾十年從業經驗,兢兢業業地----切闌尾。他們想要向前一步,去完成更有難度的工作,可是分級診療只允許他們禁錮在闌尾上。結果,必然是有能力者離開小醫院,而年輕人,看到職業道路的限制,再無人願意進入小醫院工作。
萬幸我們的分級診療沒有實現,這些惡果才沒有爆發。
在我看來,醫院,不應該有級別。一級醫院對應一級政府的架構,是用實際行動告訴大眾,下級醫院的威信不如上級醫院,而對於醫療,除非實在拮据,誰都會傾向於選擇最高一級,患者的分流永遠不能實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