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喪到爆炸。

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喪到爆炸。

前一陣子刷到一條很喪的朋友圈。

「實習律師這一年,吃盡了各種苦頭。

如果再讓我選一次,一定不會選擇做律師。」

這條朋友圈,來自我的一個大學朋友。

我曾經聽過一回他的演講,演講的內容,是關於他的律師夢。在台上,他激情澎湃,用一種近乎革命的氣勢吶喊,「為了律師夢,我願意全力衝擊!」

說實話,當時聽他的演講,頗有幾分震撼。對我這種慫得一匹的人來說,已經太久沒有光明正大地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夢想了。

所以等到他考過了傳說中的司法考試,真正成為千萬律師大軍的一員之後,很多人都佩服他的毅力和堅持。

他為此付出過很多,這一切都是他應得的。

說到這裡,你大概能體會我的心情,那條朋友圈,一定程度上像在質疑他以往的全部付出,「我這樣做值得嗎?」

一旦開始這樣質問自己,實際上是在懷疑自己的認知,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東西,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

這樣描述實在太籠統,事實上它本來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那就是哲學上的三大難題,

「我是誰」、

「我從哪兒來」、

「我要到哪裡去」。

雖然這是被很多表情包無情調侃的三個問題。但很大可能,我們當中大多數人,連第一個問題,「我是誰」,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大概如此,才會有那麼多人,急急忙忙地進入一個新的行業,以為自己適合併且熱愛這個行業,轉了一圈,發現自己不再熱血沸騰;

也因如此,我們才會匆匆忙忙地愛上一個註定沒有結局的人,分別之際才忽然發現,在這段感情里,自己竟然一無所獲。

很多時候,我們首先解決一個問題,

「我究竟是誰」。

當你有了答案,也許你才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行業,會愛上什麼樣的人。

和上面那位朋友相反的,是我的另外一位女生朋友,大學裡學的是英語專業,但是她卻一直做著「不務正業」的愛好,畫漫畫。

她的四年大學,所有的課餘時間都花在了畫畫上面。大家都以為,那只是她的愛好,沒有人想到,畢業的時候,她一個人去了上海,找了一份繪畫相關的工作。

我無法判斷她的工作是否如意,也從未聽過她畫的作品被刊登或者拿獎。

她就像大多數人一樣,在自己的崗位里默默工作。

沒有逆襲的驚艷故事,也沒有年入百萬的牛逼經歷。

只是,我甚少聽過她抱怨工作太苦太累。

似乎,在她的生活和工作里,從不會覺得喪。

很多時候,我想起這個女生,心裡總會由衷地敬佩她。也許在大一,甚至更早的時候,她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她知道,她是誰。

畢業之後,我常常會想起自己的大學經歷。總是覺得自己浪費了很多很多時間。有很多事情,我明明可以在大學裡完成,卻一直沒有去嘗試。直到我終於有實際需要的時候,才手忙腳亂地準備一番。

你當然可以指責我,說我自己的大學也就如此,沒有深刻地意識到自己以後想要做什麼,現在卻趾高氣昂地說著那些「你要找到你自己」的話。

但是,親愛的,正是因為我曾經沒有做到,

並且為此後悔,我才明白,

原來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關於「我是誰」這個問題,這篇文章其實並不能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

事實上,這是一個個體問題,無法統一一個標準答案。

如果哪一天,你看到一篇文章,寫著類似「一篇文章,讓你快速找到人生定位」的標題,我敢篤定,那不過是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產出的一篇販賣焦慮的文章。

當然,我很理解你,你迫切想要知道自己是誰,想知道究竟怎麼樣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

如果一定要我給出一個方法論,才不至於被你認為這是一篇雞湯文。

那我會告訴你,一項一項去排除。

我們不熟悉、不知道的領域有很多,很大概率,以後我們會遇到更加喜歡的人和事。

這些不確定,都像是薛定諤的貓,是一個無法知曉的答案。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排除掉可以確定的、自己不喜歡的東西。

最終剩下的,大概就是我們想去嘗試的,會熱愛的人和事了吧。

很久之前看過宮崎駿的一部電影《千與千尋》,在電影結束的時候,白龍少年開心地飄蕩在天空,他激動地說,「我想起來了!我想起來了!我想起我自己的名字了!」

大概,

名字只是一個符號,

他最終想起的,是那個我們始終沒有找到答案的問題。

「我是誰。」

文 燈泡

編輯 燈泡

文章首發自公眾號

公眾號:燈泡很亮

想做一個溫暖的基佬

和你一起發光發熱

推薦閱讀:

自殺者的獨白|祭奠我離去一年的同事
如何看待朱丹產後出現「月子病「並祈願身上病痛快退?
看長相就能猜到一個人的名字嗎?
心理學小貼士
為什麼心靈雞湯不能信

TAG:心理學 | 生活 | 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