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遭遇國產動畫荒:投資回報率超300%,但好內容依舊稀缺
來自專欄 ACGx
投入大、費時多、工期長;人才外流、資金斷流以及在迪士尼與日本動漫的衝擊之下;一蹶不振,似乎成了中國動畫片難以擺脫的命運。
文| 樊煙
今年六一兒童節當天,有三部動畫電影上映。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日本動畫《哆啦A夢》系列新作:《大雄的金銀島》。這引起不少家長吐槽:「國產電影發展迅猛,為何優秀的國產動畫卻少得可憐?」
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往往在重要檔期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2015年的《大聖歸來》,2016年的《大魚海棠》,均在暑期檔大放異彩;而從《喜洋洋》系列再到《熊出沒》系列則一直在每年的春節檔表現不俗。
但是,總體來看,近年國產動畫仍然以系列片和電視動畫電影版數量居多,且題材大多低幼化;敘事薄弱,人物扁平化、內容同質化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另外,由於動畫電影投入大、費時多、工期長,因此,相較好萊塢動畫製作體系來說,國產電影工業化發展水平也制約著國產動畫的發展。
在今年六一檔來臨之際,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梳理總結出《國產動畫電影TOP100票房榜》。
榜單顯示,自2009年(《麥兜響噹噹》《風雲決》上榜)至2018年十年間,在票房TOP100內的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總和共計77.03億。其中,位於榜單第一位的《大聖歸來》票房高達9.57億;而居末席的《咕嚕咕嚕美人魚2》票房也超千萬。
「低幼化系列片和電視動畫電影版佔據半壁江山,高票房動畫回報率超200%」
從《國產動畫電影TOP100票房榜》來看,系列片和電視動畫電影版佔據大部分數量。其中,在票房前20位的國產動畫中,原創動畫僅佔4席,分別是《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和《小門神》。
目前,國產動畫電影市場仍然以《熊出沒》系列為代表的「電視動畫系」和以《摩爾莊園》《賽爾號》等為代表的「小學遊戲系」唱主角。系列片的創作蔚然成風,這也是商業類型片發展導致的必然結果——打造品牌效應。
系列片由於前作的成功,以及通過TV版的播放,在觀眾中已經鋪下了口碑,利於節省宣傳費用。最為重要的,是觀眾對已經看過的系列片有觀影期待,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為電影帶來票房保障。
雖然系列片中的續作或許會被認為是創新力缺乏的表現,但系列片的蔚然成風本身就是商業電影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趨勢。
但是,絕大多數系列片以低幼觀眾為主目標受眾群的整體格局並未改變。或許一些出品方的創作初衷是合家歡電影類型,但實際呈現的效果仍然很難打動成年觀眾。而近年較為經典的國產動畫,往往都是少年向或成年向的原創動畫。
《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大護法》和《小門神》四部位於票房前20位的影片,豆瓣評分均高於6.5。其中,《大聖歸來》高達8.2分,《大護法》則是7.8分。
豆瓣評分前10位的國產動畫電影中,《麥兜》系列作為「老品牌」,第一部電影在2001年就已在香港上映,其早年觀眾已長大成人,對他們來說,「麥兜」是一種情懷;而《魁拔》系列和《十萬個冷笑話》系列則通過前作的表現,帶給觀眾新的期待;《龍之谷》系列作為遊戲改編動畫,本就有廣泛的觀眾基礎。
縱觀上表,評分前10位的動畫幾乎都不是走低幼路線、專為兒童打造,而是拓寬受眾渠道,以青少年為主體面向成年觀眾。而僅憑眼下過於狹窄的兒童消費群體,國產動畫電影票房難以在未來有長足的提升空間。
另外,外界一直有動畫電影「不賺錢」的說法。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大聖歸來》收益率約在300%左右,《熊出沒·奇幻空間》投資回報率約286%,《大魚海棠》回報率約219%,《十萬個冷笑話2》投資回報率約200%。要知道,《大魚海棠》位於2016年度國產電影投資回報率的第4位,而《熊出沒·奇幻空間》《十萬個冷笑話2》則分列2017國產片投資回報比的第4、5位。
由此可知,並不是動畫電影「不賺錢」,相反,那些獲得市場「青睞」的動畫電影,其投資回報率比大多數真人電影還要高。因此,在商業價值方面,動畫電影的後期可開發空間相對更大。
「動畫電影生產數量占國產影片10%左右,但內容同質化傾向嚴重」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市場化衝擊,「不賺錢」的動畫電影逐漸沒落。據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統計,近10年來,動畫電影生產數量並不少,一直占國產影片10%左右。目前每年生產國產動畫電影超過60部,但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屈指可數。
2009年,《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牛氣衝天》上映之後一路高歌猛進,最終斬獲1億票房。至此之後,動畫電影的創作以及製作環節真正步入了長足發展的新時代。
但是,敘事薄弱、故事內容同質化一直是近年中國動畫的突出問題。
《大魚海棠》雖然取得逾5億的票房,但同時也遭致眾多媒體及動漫愛好者最猛烈的炮轟,火力之強近年罕有。
12年的情懷無法遮蓋《大魚海棠》鬆散的宇宙觀架構、扁平化的角色塑造以及平淡無奇的劇情演進,儘管其畫面已經做到了美輪美奐。票房排名第三位的作品尚且如此,其他國產動畫電影可想而知。
近年來,大多數動畫電影幾乎都在講「英雄夢」——小英雄冒險、正邪大戰、拯救世界。而父輩的引導與幫助,隊友的合作與團結,戰勝強敵終成正果,幾乎成了千篇一律的故事模式。
中國動畫這種嚴重的模式化,遠離現實生活,臆造了「烏托邦式」的虛假敘事模式。事實上,這是中國動畫長期以來「低幼化」和「好萊塢化」結出的惡果。
除了作品同化嚴重,情節複製嚴重,缺乏對現實問題的嚴肅思考之外,創作理念方面也需改變。由於近年資本熱錢的湧入,電影市場總是瀰漫著浮躁風氣。但觀眾審美的提升,無疑為影視行業從業者敲響警鐘——已經不是隨隨便便攢個盤子開工就能賺錢了。
而大環境下,變「快」為「慢」無疑為動畫藝術創作提供了更紮實的土壤。因為「工匠精神」總是和 「慢工出細活」相伴的,動畫創作者也應該為這個時代的電影藝術創作「慢下來」而努力,變「大幹快上」為「精工細作」。
今年暑期檔即將上映的幾部國產動畫作品中,有幾部甚至算得上是「數年磨一劍」。雖然「慢」未必「精」,但總比「又快又差「要好得多。
中國動畫應該借鑒日本動畫精神,而不僅僅只是借鑒人物外形塑造。日本動畫科幻、神話、童話、現實題材等應有盡有,低幼、少年、少女、成人類等作品各美其美,冒險類動畫、日常類動畫、行業動畫、政治類動畫、社會問題類動畫等各放異彩。只有題材多樣化,才能迎來國產動畫「百花齊放」。
「動畫電影宣發粗放,中國電影衍生品收入只佔電影總票房收入的一成」
必須承認,國產動畫電影在宣傳方面,與真人電影相比,在明星配音、MV首發、首映、點映,以及資源投放上已無太大差異。例如今年上映的《潛艇:海底兩萬里》開啟20城提前觀影,《貓與桃花源》邀請周華健配音等。
但多數國產動畫宣發方面仍然缺乏策略性和專業度,大部分影片在初創階段和製作中期幾乎從不發聲,而是將所有的物料全部密佈於最後的一個月集中投放。而另一方面,作為最見功底的製作部分,概念圖、人機設定,包括導演創作手記,卻鮮見諸媒體,很難在朋友圈形成有效擴散。
縱觀大多數國產動畫,宣發環節推廣力度都普通,既對影片上映無法起到聲援效果,也不能令出品方坐收邊際效益。
各家的宣發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這種浮光掠影式的常規宣傳,難掩營銷層面的粗放。相比真人電影,動畫電影的營銷差距仍較明顯,亟待提高。
而基於票房不理想或是應粉絲要求等其他種種原因,片方有時會選擇重映。在國產動畫TOP100票房榜中,有十分之一的影片都有過重映。
另外,在衍生品方面,國產動畫與日韓歐美動畫的差距仍然十分懸殊。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全球電影票房381億美元,但娛樂業及其角色形象特許商品銷售額高達1183億美元。
而目前,國內電影總票房收入的九成來自電影票房和植入廣告,衍生品收入只佔一成左右。據數據顯示,日本的動漫衍生品市場是中國的80多倍。
2016年,《精靈王座》開發了近百種SKU產品,以及最新的VR遊戲等,但同期上映的國產動畫大多對於衍生品及周邊產品開發「無動於衷」。
2018年3月3日登陸日本銀幕的《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早在2017年夏天就已推出了首批衍生品,包括金銀島海灘包、寶藏護腕、船長手機包、八音盒公仔吸管杯等。
《大聖歸來》熱映期間,電影同款大聖公仔供貨不足;而另外一些主打衍生品的電影,卻在實際銷量上非常乏力。這都說明,相較於迪士尼等巨頭,我國的電影衍生品市場依然沒能形成成熟的體系和規模。
而純粹的動畫製作公司往往局限性很強,未來的趨勢必然是圍繞動畫IP的泛娛樂進行開發。比如出品了《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十萬個冷笑話2》等動畫的奧飛娛樂,以IP為核心紐帶,聯結起電影、動漫、遊戲、玩具、母嬰、主題樂園等板塊;而《熊出沒》系列的華強方特,則一直致力於主題樂園的開發。
在可以預見到的未來,動畫電影將只是一個流量入口,遊戲、動漫、教育產品、衍生品、主題樂園才是動畫產業未來的星辰大海。
總體來看,原創動畫投入大、費時多、工期長,對於藝術性的要求又高於其他類型影片。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美術片的生產、銷售、發行包括獎項評選,大多都並非以逐利為目的。
但是,市場化運營後,人才外流、資金斷流以及在迪士尼與日本動漫的衝擊之下,中國動畫片的一蹶不振,似乎成了中國動畫片難以擺脫的命運。
近年來,隨著人才培養、政策扶持以及電影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動畫電影發展迎來歷史性的機遇。雖然我們有《大聖歸來》這樣的原創動畫「領頭羊」之作,但大量國產動畫片卻頻遭批評。
其實,這也體現出了國產動畫舉步維艱的現狀——在各類型影片中,動畫片對電影工業化程度的要求相對來說是最高的,而我們目前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
但只要良性循環啟動,將會很快向觀眾證明,《大聖歸來》的票房大賣不會僅是個個案,而《大魚海棠》的全民圍觀也不會僅僅只是炒作。有理由相信,帶有內傷硬疤但誠意滿滿的國產動畫新作將會越來越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