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之學習心得

《三法印》之學習心得

世尊悟道後,明白了宇宙人生的實相 ,這個實相即是「萬法唯心」。佛陀憐惜眾生,知道眾生都在輪迴里打轉,始終未能得到解脫,其根本原因是眾生始終沉淪在「相」里而無法出離,因此,他決定分享這個宇宙人生實相,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自在。於是,便開始了之後一生都在講經說法的生活。世尊既然了悟:「萬法唯心,一切由心造。」因此,世尊一生的教言決定都是圍繞著心而展開的論述,都是教我們怎樣去修鍊、去圓滿這顆心的智慧。

《楞嚴經》上指出「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世尊在世曾洞悉後世一定會有很多人曲解如來真實意,違背如來的清凈教法。為此,有證道的先賢們在佛陀涅槃後,為使如來正法長存於世,防止後世的人們在求道的過程中遇見各式各樣不清靜的如來教言、走向偏道、而始終無法踏上覺醒之路,先賢們依據如來教法,信受奉行,並總結出《三法印》為佛法弟子提供一盞明燈,指引他們在茫茫的黑夜中不會迷失和走偏。

三法印即是:

1、諸行無常印。

2、諸法無我印。

3、寂靜涅槃印。

1、諸行無常。 人生有生老病死,自然有斗轉星移,宇宙有成住壞空,相信誰都知道這個世界是無常的。可大徹大悟的佛陀只是想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無常的。」 這個人盡皆知的事實嗎? 並不是。佛陀徹悟了「萬法唯心」這個宇宙人生實相,給我們解釋這個世界為什麼是無常的,並怎麼去面對這種無常。

那為什麼這個世界是無常的呢?因為眾生的心是無常的啊!這個世界是一個大集體,不是只有「人類」,更不是只有「我」這一個人。所有有情的生命都會有心識活動,由於眾生的心識活動各不相同,因此,所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思想、態度、言行都不相同,這些複復雜雜的交錯組合共同決定著這個世界的因緣際會,共同推動這個世界的劇情發展。

因此,佛法告訴我們「諸行無常」,其內涵是「世界是由眾生的觀念意志共同決定的(眾緣合和)。」當我們用個人的「意志」面對大眾的「意志」,並企圖去改變這個大眾「意志」共同決定的世間運作時,決定會是一場失敗,必會招來苦果。

為了儘可能清楚的說明這一點,筆者想分享一下,小時候看過的《三國演義》里「秋風五丈原」那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劇情:

久病在床的丞相迴光返照,讓部下推他出去看看正在操練的將士們。秋風中的五丈原,夕陽無限好,只是盡黃昏……

將士們看見丞相單薄消瘦的身軀,紛紛跪下,發自內心的請求丞相保重身體,大家都還想要再跟著丞相一起討伐漢賊,恢復漢室。

丞相知道自己的時限已至,又望著飄在空中,寫著「克複中原」的大旗,潸然淚下說道:「亮,再不能臨陣討賊。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隨後,丞相閉上了他的眼睛,手中的羽扇緩緩地落在了地上,一代將星隕落五丈原……

相信看過《三國》的朋友,都對這一幕劇情印象深刻,筆者以往每次重溫這段劇情時,都會熱淚盈眶。既為諸葛武侯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至信至誠的精神感到可敬,也為其「出師未捷,身已先死」的壯志難酬感到可惜。

但筆者此次分享這個歷史故事的目的,不是為了歌頌諸葛武侯的豐功偉績和讚歎他的赤子丹心,而是希望讀者去深深的體會諸葛丞相落幕前所說的話。

諸葛丞相說:「悠悠蒼天,何薄於我?」意思是:「蒼天啊,你為什麼待我如此的薄啊!」從這句話我們能夠感受得到,諸葛丞相此時的情緒是帶著一種「恨」的。一方面,既恨上天沒有給自己更多的時限去完成「興復漢室」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恨自己終究未能完成「克服中原」的理想。

可見,即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有無數榮譽、甚至有呼風喚雨能力的諸葛丞相,也不一定能夠得到心靈的解脫。如此,我們是否應該思考一下,我們畢生的努力究竟為了什麼?財富?權力?名譽?或許,諸葛丞相的故事能帶給我們啟發吧……

諸葛丞相為何會如此的痛苦?筆者看來,正是因為諸葛丞相不明「諸行無常」的道理啊!三國時期,群雄並起,紛亂世事,作為蜀軍想「興復漢室」,作為魏軍想「統一中原」。誰對誰錯呢?在血雨風腥的年代裡,士兵們又怎不想結束戰爭奔波、減少生靈塗炭、斗陣殺戮,過上和平、安定、幸福的生活呢?每個人都在為自己國家的平安而盡心努力著。諸葛丞相縱使神機妙算、才高八斗,但想以「個人的意願」去改變大眾意願共同決定的世間劇情,這註定是一場悲劇啊……

因此,當我們認識到這種無常,我們就要學會改變我們的心,調整自己的觀念,不再執著於以個人的心、個人的觀念去期待去改變這個由「眾生共同意志」決定的無常世界啊!

2、諸法無我。法是「一件事情的全體過程」,這裡也理解為「際遇」。「我」這裡可以理解為「自主性。」佛法告訴我們諸法無我的道理,意思是說:「一切際遇的本質是沒有自主性的。」為什麼呢?因為「萬法唯心」!際遇是隨心所召所感而來的,其本質是沒有「好壞、是非、對錯」之分的,之所以認為際遇有「好壞、是非、對錯」,是因為我們的心有「好壞、對錯、是非」的分別啊!

生活中我們往往特別容易攀附外景、外人、外物,遇事不成往往抱怨他人,遇到挫折經常抱怨環境。殊不知際遇本身是我們由「心」所感知而來,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心識活動所匹配而來的啊。

為了方便讀者更加容易「諸法無我」的道理,筆者想以自身的生活為例,分享一下自己曾拍攝記錄過的一段視頻:

https://www.zhihu.com/video/985612204611342336

此段視頻是筆者於去年畢業季拍攝的一段回憶。當時是大暴雨天,筆者和朋友正處於返校的途中。由於當天雨勢實在太大,筆者和朋友身上幾乎全部被淋濕,正當我和朋友在吐槽抱怨:「可惡!這該死的鬼天氣!」時,突然看到了這令人難忘一幕……

視頻里的黑人都是留學生,在滂沱大雨下,他們竟然手舞足蹈、歡欣雀躍、還有不少人打著赤膊、仰望天空做出擁抱的姿勢,簡直開心得像個孩子!站在我身旁的朋友小聲嘀咕著說:「他們瘋了嗎?簡直神經病!」

可那一瞬間,我有點愣住,不自主的思考一個問題:「同樣是雨天,為什麼我們和他們的情緒是如此的不同?為什麼我們在抱怨這該死的雨天而心生憤怒時,他們卻正享受著雨水的洗禮而如此的歡欣?」如此一來,我們抱怨的對象是什麼呢?是那「對象」錯了嗎?我們生氣不開心,是因為「天氣」錯了嗎?只因為它是「大暴雨天」就有錯嗎?

恍惚之中,我若有所悟,原來,「大暴雨」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它的本質是「中性」的,沒有情感,亦沒有好壞、是非之分啊,界定其好壞的是我們的心啊,我們的心在起伏啊!

我又試著讓自己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想想,黑人同學們應該大部分都來自於非洲大草原,那是常年乾旱缺水的地帶。而我們從小就生活在肥沃濕潤、水域富饒的地區,他們很可能一輩子的生活用水還沒有我們一年的生活用水多,這應該是他們迄今為止的人生中見證的最大的一場雨吧!難怪他們如此的歡欣……想著想著,突然也心生一點慚愧,我們一直覺得自己不幸福,是不是我們一直「貪求」得太多了?我們渴望事事一帆風順、我們渴望人人欣賞我們、甚至渴望天氣都能合著自己的心意選擇放晴或下雨。 可是,我們從來都沒有試圖去改變著自己的內心。

也突然發現,其實幸福挺簡單的,一場雨就能令你歡欣雀躍。幸福與你所在的際遇無關,它只是一份個人的覺受,只取決於你的「心」。所謂的「幸福」,亦是一份感受和發掘「快樂與美好」的能力。因此,我們是否應該常懷著一顆感恩之心?不僅僅是感恩我們身邊的人,還要感謝陽光、大地、山河、樹木、一花、一草……常懷感恩的人,他的生活一定充滿陽光,因為他善於發現生活的美,善於在內心製造「美好」和「福田」。所謂「福自己求」,福報亦是一份自心感受幸福的能力。

當我細細的思考時,還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我們抱怨、攀附、執著於「xx」時,那份另我們不開心的情緒究竟是不是來自於「xx」?究竟是不是「xx」出了問題?(這裡的「xx」可以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是「環境、際遇、吃肉、吃素、上半身、下半身、病痛、情慾……」 )

不是啊!我們之所以不開心,不快樂是因為我們的心在「抱怨、攀附、執著」啊!

如此一說,人生是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劇情,而這個「導演」便是我們的「心」。無論好的壞的,順的逆的,都不是偶然,都是由我們的「心」而感召而來啊。

筆者懂得這個道理後,常常提醒自己:「遇事一切從自心出發,從自心入手,不要再怨天、不要再尤人。」

3、寂靜涅槃。我們不要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寂靜」這兩個字,寂靜不是「不思、不想、不動,」人如果不思、不想、不動那豈不是成了植物人嗎?世尊花那麼大的力氣講經說法,開導眾生,是要我們做個植物人嗎?這裡的寂靜是指「心不再生起起伏。」涅槃,是指「解脫諸苦。」因為明白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世間原貌,知道「萬法唯心」這個宇宙人生實相,便會學著去觀照和駕馭自己的內心,不會滯留於種種的觀點,也不再苦苦的執著於相,如此,便得解脫自在。

這種狀態就是佛的境界了。

佛是什麼?《金剛經》云:「離一切相,是名諸佛。」所以凡夫和佛有什麼不同?凡夫見相而著相,心有去處,心生起伏。佛見相而離相,心無去處,不生起伏。

可是佛陀也告訴我們,修行是「修證」自己,而不是去「修驗」他人。我們拿著《三法印》只是為了去「驗證」別人的言論如不如法嗎?不是這樣的,佛說萬法唯心,是教我們好好研究管理自己的這顆心,而不是去研究管理別人的心,在求覺的路上精進努力,爭取自證然後化他。

也可能有讀者會問?大乘佛法的核心不是「般若波羅蜜多」嗎?那麼「般若波羅蜜多」和「三法印」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如果我們細心的去體會,三法印的根本就是在說般若波羅蜜多啊!

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是一種離生滅的智慧,是破除一切二元對立,駕馭一切觀念與立場的智慧。

我們從小就受教育,要做一個理性的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對就對、不對就不對。」卻不知這種觀念充滿大量的邏輯錯誤。請問「是非對錯」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劃定界限又在哪裡?

哥白尼在世曾不留餘力地推廣著《日心說》,可當時卻受到了教會無情的反駁與批判,教會認為人為萬物之靈,一切星球都應該圍繞著地球轉動,包括太陽。哥白尼的學說有違背教會的理念,於是花很大的力氣去打壓哥白尼,甚至公開將《日心說》列為「邪說」,幾乎所有人當時都認為哥白尼是「邪師」。而幾十年後,伽利略通過望遠鏡發現地球確實是圍繞著太陽在轉動的,有力地證明了哥白尼的學說……那這一切是與非的標準在哪裡?

唐朝以「肥胖」為主流的審美基調,而現在主流的審美標準卻是「瓜子、網紅臉」。是唐朝人的面部骨骼與現代人的面部骨骼特徵相差很大嗎?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發現,差別並不大。那麼究竟美與丑的標準又在哪裡呢?

原來,一切的是非、美醜、善惡、成敗都是由人「自心」所建立出來的一套觀念和標準啊!主流的標準當然是由眾人的心、眾人的意願所決定咯!而每個人給的標準不同,感受就不盡相同,一切的觀點觀念只在當時、當下而有存在的意義。一但時空、環境、立場變了,舊有的觀點觀念也便失去了意義。如果我們依過去固有的觀念面對不固定的生活,用一成不變的觀念和心態去面對無常多變的人生,這決定是一場苦啊!

因此,世尊教我們「般若」,就是要破盡一切的二元對立:「對錯、是非、善惡、美醜……」時刻提醒我們不落二邊,以降伏我們自心一切的執著、破盡我們一切所滯留的觀點。

而波羅蜜多的意思是「心無去處」,因為心無去處,自然不會有所滯留,因為無去處,自然不會因執著而放不下,運用完觀點就放下,輕鬆的面對生活,隨緣而盡心,盡心而隨緣。

所以《三法印》和《般若波羅蜜多》本質無二啊!有心求覺的大乘佛法弟子,明白《三法印》後,必將《三法印》的道理落實於生活中,日常通過降心、住心,使自己念念清凈、不落二邊,而離於相。

降什麼心?降伏這顆「執著」的心啊!

住什麼心?安住在「離相、離二元、離生滅」的心啊!

最後,筆者想分享《華嚴經》上的一句話:「心如工畫筆,能畫諸世間」。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就呈現什麼樣的劇情。同樣的,呈現什麼樣的劇情,就反映出什麼樣的內心,相由心生,這句話一點都不假。希望有感悟的讀者,面對生活,不再攀附外緣,一切從自心出發,從自心下學問、做功夫!共勉!!!

Namo bhagavat ?ākyamuniya tathāgatāya

皈命世尊釋迦牟尼如來

Nama ārya k?iti-garbha bodhi-sattvāya, mahā

sattvāya.

皈命至聖地藏菩薩摩訶薩

也在此頂禮「禪老師」和「善男子」,感謝你們一直以來不辭勞苦、不求回報的為大眾指導迷津、傳授清凈的如來教法!!!

祈願世間長安樂!也祈願眾生都能圓滿自己的這個心!svaha~~~!


推薦閱讀:

禪,是人生的大智慧
佛法真實的面貌
佛法基本原理(一)
對車禍的一點隨想
為什麼釋迦摩尼佛沒有形成自己佛國凈土?

TAG:地藏菩薩 | 佛教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