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成熟才有的六種習慣,讓一個人體面應對生活

心智成熟才有的六種習慣,讓一個人體面應對生活

周國平在《靈魂只能獨行》中說:「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抹去了稜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滅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

總聽人說「你得成熟一點」,但到底做什麼才算成熟,很難下定義。

有超過十萬人在知乎上關注了問題「一個人心理成熟的具體表現都有哪些?」

二十多歲的年紀,明白這六點,也許你就更能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1.時間是選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

人對於自己的忙碌,其實存在偏心。如果有朋友要見,就往往會擠出時間特地安排;但如果換成了讀書、去健身房,很多人就選擇會抽空再做。

在TED熱門視頻榜首的演講《如何掌控你的時間》中,暢銷書作家勞拉·萬德坎姆認為:人們往往不是沒有時間,而是在可以選擇拖延的時候,就總能找到無數借口。

作家托爾斯·曼曾說:「時間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更美好,更成熟,更完善。」

心理成熟的一大標誌,就是即便任務增多,也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勞拉說,「我們並不是靠節省時間創造想要的生活,而是先知道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然後時間就自動節省下來了。」

安排好每件事的優先順序,知道哪些事情要克服所有阻力去做,拒絕更多沒必要的事情,讓自己變得更高效。

2.比起「跳出舒適區」,認清界限並擴大它會更有效

比起常常被提到的「跳出舒適圈」,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認清舒適區的邊界,並將這圈子不斷擴大,才更可行。

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認為,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使工作效率下降。

Yerkes-Dodson Law,受外界影響的心理狀態與表現好壞的關係是呈倒U型的 / ResearchGate

曲線的最高點是「最佳喚醒點」,也被稱為「最佳焦慮狀態」。

過於消極怠工,和給自己過大壓力,都不會換來理想中的結果。

在狀態上,調整壓力值到適當的程度,並拓展自己熟悉的領域,是能更遊刃有餘應對生活的方式。

「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顧瑩,曾是前中國國際滑翔傘隊隊員,四次獲得全國滑翔傘女子冠軍。

一次集訓中,她的腰摔成骨折,醫生說她這輩子都沒法再從事滑翔傘事業。退役後,顧瑩沒有選擇過平常的生活,而是決定:既然無法展翅長空,那就將這一切記錄下來。

她開始學習拍攝野生動物,南極、北極、青藏高原……

為了拍到想要的照片,凌晨三點負重上山,忍受高原反應、飢餓寒冷,才捕捉到精彩的瞬間。

給予自己適當壓力值的同時,不對能做的事設限,也就是在擴大舒適圈。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說:「我們發現,每當人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學習新知識,接受新挑戰,大腦的神經元就會形成新的更強的鏈接,他們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成熟需要多年經驗積累,而了解「舒適區」站在它的邊緣不斷拓展,開闢的是新的人生路。

3.警惕「反覆情緒」,走出消極怪圈

豆瓣評分9.5的美劇《This Is Us》中,肥胖症女孩凱特是一個典型的情緒失控者。她從小因為肥胖而經常受人欺負,有音樂天賦也從來不敢在別人面前唱歌。

她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對自己感到焦慮,經常發怒,和男朋友之間也充滿無休止的爭吵。

當凱特遇到了男友漂亮且身材火辣的前妻,她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卑,試圖尋求男友安慰時,卻又爆發了爭吵。

這樣的爭吵已經不止一次,男友托比顯然並不介意她的身材,只是無法忍受她因為自卑而變得極端。

某科普網站主編在微博徵集讀者們的心理困惑,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怎樣才能不時常記起以前的羞恥時刻?

我們的情緒與經歷相關聯,每當類似的經歷出現,曾經形成的刺激被喚醒,每被喚醒一次,情緒就會加深。

被消極情緒所支配的大腦,這一刻就會失去思考力和判斷力。

而對於情緒,成熟意味著覺知與控制。

心理成熟的人往往會了解並接納自己脆弱消極的一面,遇到相似的情景,採取積極的回應和反擊。

現實生活中,可以對自己的不穩定情緒做一次「認知重評」。生氣時問一問自己:「我在生什麼氣?為這件事生氣是否值得?我生氣可以解決這件事嗎?」

M·斯科特·派克的心理學著作《少有人走的路》有這樣一句話:「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接納自己的脆弱和憤怒,找到解決的辦法,「無緣無故發脾氣是小孩子的權利」。

4.對親近的人有耐心,在「有恃無恐」時保持清醒

情緒激動的狀態下,人會出現「意識狹窄」的狀況。

認知活動的範圍縮小,理智思考能力受到限制,自我控制能力減弱,甚至衝動到無法預料可能產生的後果。

因為潛意識中知道對方是親近的人,後果總會沒那麼嚴重,所以很多人的壞脾氣,就留給了平時寬容度會更高的人。

一般越是親近的人,反而更缺少情感的流露。

「省略式」溝通,直接略過情感禮儀的鋪墊,只管說理,因為顧忌很少,所以容易只站在自己的立場。

但再親近的人,也會存在理解的盲區。期望值過高、希望對方能自動全盤理解,往往導致的是單級思維帶來的弊端,鑽進牛角尖,矛盾升級。

5.過多抱怨影響健康,消極情緒會傳染

《老友記》中,三位好姐妹中看似最幼稚的菲比是最無憂無慮的那一個。

這都源於菲比的人生準則——每天都快樂才最重要。她不在意別人的目光,不醉心於金錢、相貌,生活的瑣事難以困住她。

因為生活的瑣事,很多人著急,工作不上不下,家庭一地雞毛,自己的身體也開始漸漸不如以前,於是感到焦慮,總是抱怨,讓自己陷入「越急越喪、越喪越急」的死循環。

心理學教授David Hawkins認為,人的意念存在震動的不同等級。喜歡抱怨、憤怒,總覺得慾望不能被滿足等負面情緒,振動頻率低於200,人的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抱怨、焦慮的情緒會傳染,越成熟,越不會持續把負能量帶入他人的生活。

面對不好的情緒,需要做的是積極解決。只是叫苦不迭沒有行動,傾聽的人沒法給出解決方案,也讓多了一個人被煩心事糾纏。

6.依賴-獨立-互賴,心智成熟不懼聯結

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中變得成熟後,很多人,還是在「婚姻「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落敗。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中,女主每天花盡心思在丈夫面前維持完美形象,做好全職太太,卻依舊沒有阻止丈夫變心。

但她沒有因為伴侶的越軌而變得消極,度過低潮期後,開始重新正視自己的價值,在不斷摸索中,終於依靠著出眾的演講能力成為了一名脫口秀喜劇表演者。

之前輔佐丈夫實現理想的小女人,認清了自己所長,在一段依附的關係中找到自我。

美國管理學大師將人生的成長階段分為三個等級: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

處於依賴期的人,把錯誤歸咎於他人,認為自己需要照顧,想靠別人實現願望;

處於獨立期的人,敢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人面對困難;

而互賴期的人,懂得與他人合作,把「我們」放在首位,為自己投資的同時,也能實現利益與智慧的共贏。

人所謂的獨立與成熟,並不是能將錯誤與考驗扼殺在搖籃,而是能覺知人性的弱點、心理的缺陷,做好準備,體面地止損。

真正內心成熟的人,懂得接納自己的兩面:一面是對完美的追求,另一面,是對殘缺的領悟。

人的心智是否成熟,要看他做事的分寸;

人的情商水平如何,要看他說話的技巧。

同樣的話,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起到的效果卻可能截然相反。

會好好說話的人,做事也能事半功倍。

推薦閱讀:

春節放大招,手把手教你蹭境外免費WIFI
【新聞】中國北京2018下半年第十三屆文博會
家居新風尚 好想在家裡做一面黑板牆
天淚傳奇之鳳凰無雙在哪裡可以看?
生活·道場 | 看自己是凡夫,看眾生是菩薩

TAG:生活習慣 | 生活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