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詩學 托多洛夫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
托多洛夫也是結構主義敘述學的代表人物,但是托多羅夫主要是直接在俄國形式主義的基礎上進行延伸的,不過思想不夠全面。
|托多羅夫的詩學
托多洛夫的詩學依然是從俄國形式主義的文學性和陌生化概念出發的。
文學是在同實用語言的對立中產生的,因為實用語言是在自身之外取得價值,而文學語言則指向自身,排斥和其他外在之物的聯繫,強調獨立性。因此對作品的態度有兩種,一種是描述性態度,作品是唯一的目的,不表現外部結構,而另一種是科學的態度,把文學作品看成是對他物的體現。
這就從形式主義過渡到了結構主義,托多洛夫認為,結果主義文學理論作為一種科學的文學理論,其研究的不是文學作品本身,而是文學作品這種特殊話語的結構,作品只是抽象結構的具體顯現,這個抽象結構,就是他說的「他物」。
托多洛夫認為自己的結構主義詩學就是這麼一種科學,在承認形式主義對詩學的一般見解的同時——也就是以文學性作為研究對象——他還在《批評的批評》中著重強調了批評活動研究活動的獨立性。他認為詩學不是對象的附屬,而是具有自身的邏輯和表述,是一門獨立的研究專業,要藉助對象闡明自己,而非描述對象。
|敘述學理論
在詩學的具體方法上,托多羅夫和一般的結構主義保持一致,認為詩學要探求那些敘述的抽象結構,具有一種系統意識,並且以語言學作為基礎。而作品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轉變為了句子-語域的結構,其中語域又有三種,講述的指稱意義,話語的字面意義,還有講述行為的過程,各種語域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得作品成為一個整體。
(老實說,托多羅夫的介紹還是第一個讓我真正覺得完全沒法理解的……)
托多羅夫的敘述學觀點比較零散。
敘述視角涉及到故事中的人物和敘述者的關係,托多洛夫認為有三種方式:①敘述者大於人物,被稱為從後面觀察,敘述者知道的比人物多,②敘述者等於人物,被稱為同時觀察,敘述者和人物知道的一樣多,③敘述者小於人物,被稱為從外面觀察,敘述者比人物知道的少,只是一個旁觀者。視角又分成其他兩種,內視角和外視角,內視角是人物的心理對敘述者無所隱瞞,外視角是人物行動對敘述者無所隱瞞。在當代,敘述者身份被淡化,小說也不再強調敘述感的營造,這些理論讀起來不免有些過時了。
托多洛夫還區分了兩種敘事語式,分別是描寫和敘述,描寫依託於連續的時間,而敘述則依託於斷續的時間,前者是話語,後者是故事(這段也沒讀明白)。
關於敘述句法,托多洛夫提出了命題和序列的概念,命題是情節的最小單位,序列則是命題之間構成的關係網,這個結合一下RPG遊戲的任務結構就很容易明白。
關於文本結構,托多洛夫做出了三種區分:①邏輯順序,又分為順事因果關係(昨天被打了一頓所以我沒上學)、心理因果關係(昨天被打了一頓所以我養成了自卑的性格)、哲理因果關係(昨天被被打了一頓隱喻了某個道理),②時間順序,包含指稱性時間關係(我讀這小說花了兩個小時),寫作時間關係(這本書寫了59年的事情),還有無時間關係,比如卡夫卡的小說,排斥時間關係(沒讀過,不懂,也不想讀),還有空間關係,③空間順序,詩歌中比較廣泛(不讀詩,沒興趣)
另外,托多洛夫認為自己的理論不是評價性的理論,而僅僅是描述性的,拒絕對作品進行判斷。
我認為托多羅夫倒是結構主義者裡面最不「結構主義」的,他還保持著形式主義詩學的研究興趣,對作品以外的結構體系興趣不大,他說的敘事結構其實是關於作品結構的知識,還是用來描述單一作品的,這和結構主義者們一貫關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而且他對神話也沒什麼興趣……所以,他是個披著結構主義外衣的形式主義者。他說的詩學其實就是抽象的,對個別作品的知識,還是站在一號位上的。
P.s.一直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從作品本身出發,不涉及一切作品之外的副文本,這是槍城書評方法的基本準則之一。但是我們將作品分成文筆敘事故事人物設定思想六個方面,我們在評論時利用這套思維方法來對作品進行分解和描述,這算不算是引述了作品之外的東西呢?托多羅夫認為是算的,所以他才會把他的結構主義詩學解釋為一種不關心具體作品,而追求作品外結構的理論。我想了想,我認為不算。因為關於個體性的知識,只能是最抽象的,才是最為普遍的,一個人即使不知道所謂槍城方法,還是會在讀小說的時候讀文筆讀人物這些要素。一號位和二號位的批評實踐是最具體的,但是指導這種實踐的知識卻只能是最抽象的,這種針鋒相對的內在矛盾還是要到三號位四號位的整體視角才能得到解決。
推薦閱讀:
※曲線救國
※《法國現代思想史》1 導論
※後結構主義的人本主義反叛
※《法國現代思想史》3 如何理解法國現代思想史 續
※敘事學的先驅 普羅普《民間故事形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