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一定要團結。
回到國內不知道不覺已經第三個年頭了,還是堅持在心理學的行業里。算上之前在美國的三年半時光,已經是第七個年頭了。
國家去年11月取消了心理諮詢師的考試,讓9月份剛剛成立心理工作室的我改變了想法。我想,迄今為止,心理學這個龐大的市場還沒能養活全國這麼多的心理諮詢師,或許僅僅是因為,大家還不夠團結。
知乎上看到這樣一段提問:從心理學專碩畢業或拿到心理諮詢師證書,到成為一名從業諮詢師,是否真的需要至少3年、二三十萬的前期投入?
底下的回答眾說紛紜。有認真幫忙核算了成本的:本科不算,從研究生開始培養個心理諮詢師65-85萬。畢業之後生活費用從來訪者中扣除,大約3-5年能夠收回成本;有很正能量地給出了觀點的:沒有捷徑,任何行業要成為專家,都要一萬個小時的積累。中國的老話就是「十年磨一劍」,進入心理學這個行業,到能夠獨立開業,都是支出大於收入的;有義憤填膺的:因此,入行需謹慎!純粹為了賺錢進入這個行業,就會害人害己!
我讀完之後的感覺:如果我現在不是個心理諮詢師,還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的話,那麼,當個心理諮詢師不是很難,而是非常難。
當個心理諮詢師有這麼難嗎?難,你需要認真對待這份能夠幫助他人的工作;但當個心理諮詢師有這麼窮嗎?我倒是覺得未必窮。
我們給後輩們科普的信息,並非要把他們拒之門外,一副「老師一路走過來有多不容易,你知道嗎?你不知道。」的感覺。其實心理諮詢師從業門檻這麼高,不是這個職業的問題,而是行業的問題。我認為一個能夠幫助他人解除焦慮、減少壓力、改善人際關係、找到生活目標的職業,絕對絕對不是應該去擠地鐵的職業。心理諮詢師可以在地鐵上感悟人生,但不是為了兒時的心理學理想,就要對自己口袋裡的每一分錢都精打細算。
為什麼心理學這個行業遲遲不能讓心理諮詢師得到應有的回報?好,我們來看。
1
行業里的兩個聲音
我很尊重心理學的前輩,說實話,沒有他們也沒有心理學的今天。每一年我們都在期待心理學春天的到來。從2008年的地震,到今天已經10周年了。一大批心理學工作者前往災區,幫助災後人們重建,對那些失去家人朋友的人們,給他們最大的心理安慰和治療。真正能夠把人們從災難中拯救出來的不僅僅是物資的資助,還有心理上的溫暖。
當無數心理學從業者做出了奉獻,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的春天來了。可10年之後,當初說「春天來了」這句話的人都已經開始拿著保溫杯喝枸杞黃芪,心理學的春天還是沒有來。
心理學到底是不是一種治療手段?我覺得這樣的定義太狹隘了。心理諮詢不是幫人們看病,這樣的聲音已經在行業內說了很多年了吧?OK,大家知道這不是看病,那心理諮詢到底是啥?
關於這個定義,業內有兩個極端:一方是把心理學放在神壇上,告訴各位心理學是門嚴謹的科學,不是一般人可以弄懂的,需要你們花大量的時間學習和領悟,十年磨一劍;另一方是告訴大家心理學是很簡單的東西,我們每天的交流,看到的廣告,產生的行為都是心理學,每個人都可以懂,每個人都可以學以致用。我對自己的定義是我屬於後者,這並非是對前輩們的不尊重,而是心理學需要傳承。
我們說很多國粹要失傳了,因為這些真的很難。並非我想表示勤奮刻苦不重要,而是一種理念。佛經和聖經,哪個更容易傳播?佛經需要悟,而聖經在西方隨意給一個老奶奶,她都讀得懂。現在很多大學生在問,成為心理諮詢師是不是真的很難啊?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疑惑?難道原因還不夠一目了然嗎?
我相信,中國歷史上京劇最流行的時代,無論大人小孩都可以唱上兩句。哪怕多不專業,但人們有興趣,也尊重大師。完全不會因為畏懼或者是擔心徘徊在專業的門外。
想想籃球,不專業不能打嗎?想想律師,不專業不能學嗎?想想老師、廚師、警察各種各樣的職業,哪個不是一步一步成長的。我聽到很多諮詢師前輩告訴後輩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動不動就把「你可能因為幾句話毀掉一個人的一生」的錯覺放在他們身上。說到這裡,只是提到一些小小的行業現象,請不要對號入座。
如果你是一名見習心理諮詢師,告訴你的來訪者:「我是心理諮詢師,但是心理諮詢的經驗不多,如果你願意相信我的話,我可以在合理的諮詢價格內幫你做心理諮詢。」加上一個微笑,然後選擇那些也願意選擇你的來訪者。
如果大前輩們願意從神壇上走下來,相信人們會把你們擁護得更好。我相信這是對的,因為很多前輩老師已經這麼做了。
2
比任何市場都迷茫的用戶
我們逛超市,用不著的東西,除非是好奇心想要嘗試,不然我不會購買。
黃偉強說:「現在的心理學市場很像多年前的電影市場。當時很多人都說想看電影,也有看電影的需求,可是真正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寥寥無幾。」我當時覺得有道理,就記了下來。
是的,人們有心理諮詢的需求。特別在一線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壓力和焦慮,每個人的情緒都需要表達輸出被關注。當強烈的市場需求出現的時候,人們居然在想,我到底能買什麼?
來自心理諮詢用戶的疑問:
假如我購買了1000元/小時的諮詢(市面500元-1500元的心理諮詢價格,全國不等;部分線上諮詢低於300元),我究竟得到了什麼?
這位老師的諮詢價格800元/小時,那位老師的諮詢價格1200元/小時,可是,這兩位老師的諮詢差距的400元體現在哪兒?我該怎麼選擇?
同樣的1000元/小時的價格,如果我看個電影、吃個飯、做個按摩、給自己買個小禮物,也是花1000元讓自己開心,相比之下,找心理諮詢師會更有用嗎?
如果你的來訪者曾經思考了這些問題,還是值得欣喜的。至少他們已經開始為心理諮詢認真思考了,並已經在考慮是否要購買這些產品了。我剛回國的時候,聽到的更多的聲音是這樣的:
心理諮詢師會不會一眼看穿我啊?好可怕,要是秘密都被知道了豈不是很可怕,還是不去了。
心理諮詢師會不會對我洗腦啊?花這麼多錢到底有沒有用啊?
我又沒病,為什麼要看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能給我開藥嗎?
無論任何一個市場,如果用戶無法確認自己購買的產品的性價比,是要有多大的動力才能夠出手購買?3塊錢買瓶水,我知道可以解渴;1000元買一小時的心理諮詢,到底可以幫我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市場的需求再大,倘若客戶看不懂的東西太多,也無從下手。
3
不團結的大家
這個,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學行業工作者,我希望這段文字能夠得到你的重視。
心理學行業的大家真的太不團結了。我見過太多案例,當來訪者和我說:她曾經有另外兩次諮詢經歷。第一個心理諮詢師沒能很好地幫到她,她的第二個諮詢師聽到她的諮詢故事,就很明朗地說前一個諮詢師不靠譜。當她回去找前一個諮詢師的時候,這位又說後一位才是真的不靠譜。兩邊似乎都有道理,她困惑了。
有些諮詢師說繪畫治療很好,但沒什麼實際效果;有些諮詢師說冥想有效,但很玄乎;有些諮詢師認可沙盤治療,卻又吐槽舞動心理治療……在廣大的用戶眼裡,我們這些心理諮詢師都是老師或者專家,當我們互相說那個體系不行,那個工作室不行的時候,用戶都是聽到心裡去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些專業人士都眾說紛紜,到底誰才是對的?這樣的局面里,你們希望我們的用戶購買誰家的產品呢?
中國現在被抑鬱困擾的人群可能將近一億,但每年真的去做心理諮詢的人又有多少?這麼大的蛋糕,作為心理諮詢師不懂如何分享,而是在看到別人有一口吃的,自己還沒吃上的時候,選擇打掉別人手裡的蛋糕?何必呢,培養好了市場,所有人都可以獲得自己應有的回報。不僅僅是心理學行業里工作的我們,對於那些對心理學產品有需求的大家來說,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如何分享?學會看到同行之間的優勢,肯定彼此。
我們知道中國現在有的心理學派不小於30家,每年各個學派之間的會議不斷,國際上體系之間的爭論也如同神仙打架。如果你以為他們真的在爭吵,那你就錯了。這些思想上的進步,並不是戰爭。回到自己的工作室,真的和其他學派樹敵,就更加大錯特錯了。學會包容不同的學派,讓用戶自己來做選擇,即使這些用戶不選你,也有更合適你的用戶會到你這裡。這樣的道理,不用我解釋,聰明的各位也應該可以理解吧。
我希望某天,別人找我諮詢的時候,不再是問我:「Bickey老師,您擅長的是哪個方面的心理諮詢啊? 」其實他們應該關心的本質,不是這些。
來訪者在尋找安全感和專業的服務。如果你專業,並且和我的問題在同一個領域,我就願意付出更多的信任給你。找個適合你的心理諮詢師,遠比更有專業經驗的諮詢師重要。我有部分來訪者,在第一次心理評估結束之後,我會建議他們到我其他同行的心理機構去諮詢。
同時,我也會在來訪者允許的前提下,將我諮詢的反饋給到他們新的心理諮詢師手裡。的確,我心裡明白,我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可是,在我的認知範圍內,他們有更適合的人。
最近區塊鏈的行業很火,雖然這項技術存在了很多年,但是在這短短的兩年時間裡立馬火爆了起來。我所看到的是,不同的XXX幣已經滿大街,但人們依然如火如荼。原因是,無論他們是否使用同一種幣,大家都很認可彼此。此情此景,著實讓從事心理學的我羨慕了一把。
以上的文字或許有些零散,這些觀點我和很多人分享過,大家也覺得認可。選擇和大家分享,是因為今天是個好日子,願與全世界的華人心理諮詢師同胞們,共勉。心理學現在處於風口了,你覺得呢?
心理學市場,做這個行業,團結真的很重要。
推薦閱讀:
※心理師:每個人在關係中的重要性
※根據你的經驗,練字真的可以使人靜下心來嗎?
※當一個精神病醫生,是怎樣的感受?
※對待這樣17歲的弟弟,我們家屬應該何去何從?
※如何評價日本獲獎暗黑短片《態度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