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我的沉淪,卻未看到我的遭遇
來自專欄有書
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杜伽爾曾言:「生活是一種綿延不絕的渴望,渴望不斷上升,變得更偉大而高貴。」的確,二十一世紀的生活總是那麼得讓人有盼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我想著,如果有這麼一個人,於自身絕望,於生活墮落,心如死灰,可以謂之沉淪。他的肉體可能仍舊保持著活力,可他的靈魂卻早已陷入無邊的死寂。這樣的,渾渾噩噩,也許,與死無異吧。
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在某個烏雲密布的夜晚里,革命先鋒郁達夫寫下了震爍文壇的《沉淪》。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短篇小說集的作者,郁達夫名留文史,聲名赫赫。他激憤地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因憂鬱而逐漸沉淪,最終自我毀滅的故事。在全書光怪陸離的想像之間,那種悲劇性的哀傷,已然寫盡關於靈魂的赤裸。懷著對「毀滅」的神聖感,我內心忐忑地開啟了此書的閱讀之旅。
當我讀完這本書後,竟然全身戰慄,心中的震撼與感傷許久也未曾得到平息。不要說我太過感性。我猜,你讀完過後,亦會如此。主人公甚至連姓名都沒有,郁達夫只給了一個第三人稱「他」,而「他」就這樣的,漸漸在這黑色沉淪里,讓我隨其痛苦和糾結,同其苦悶而輾轉反側。
但在慾望面前,「他」一步步得放縱自己。從最開始的手淫,再到放下讀書人身段,猥瑣地去偷看旅店老闆的女兒洗澡。
因為害怕,他從旅店搬到了山頂。在某天早晨,他正聚精會神地在山頂上看風景,忽然聽一男一女在葦草叢親熱。「他」哪裡忍受得了,就往近處去偷看,像偷了食的野狗一樣,提心弔膽。
偷窺情侶做愛後的「他」又羞又惱,以至於感到無比孤獨,「他」發現自己需要愛,那種女人的愛。心理與生理上的共同的空虛被無限的放大,「他想復她們的仇」。
於是,「他」去了骯髒的妓院,實踐了一次真正的病態。狎妓,腐化,曾經的悔恨也在靈與肉的衝擊里消失得無影無蹤。「他」一步步地沉淪,一步步地被慾望的黑洞給慢慢吞噬。到底是什麼在使「他」這樣的沉淪「?為什麼「他」會變成這樣的噁心?你想知道嗎?
翻開書頁,回至小說開頭:「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可憐。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擠到與世人絕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與他的中間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築愈高了。」
本就是性情早熟的主人公,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留學,「他」覺得同學們歧視「他」,就變得更孤僻、更孤冷,甚至患上憂鬱症了。
「他」讀到Words Worth詩集時,沉溺於夢境般的自然之中,無法自拔。在祖國的落後混亂之際,留學在外的「他」渴望自我迷醉,而並非自我救贖。但這也不能表示「他」不愛自己的祖國,「他」也曾發出覺醒:「我再也不愛女人了。我就愛我的祖國,我就把我的祖國當作了情人罷。」可作為一個年輕氣盛的小夥子,在肉體情慾的不斷引誘後,「他」逐漸迷失了,迷失在黑色深淵之下。
於是,「他」,這個時代的覺醒者便走進了人性的灰色漩渦內,然後淪落於暗,走向毀滅。最終,他與他的理想,像恆星一樣,徹底地在虛無里涅滅成了虛無。
相信在讀完這本《沉淪》後,你會更加得了解自己,學會如何面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從而遠離另一個「他」。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人類學到底是個弄啥的嘞?
※不改變認知思維,讀再多書都沒用
※學會這一招,人人都可以有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帝國覆滅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