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飛天為什麼時而男時而女?

敦煌飛天為什麼時而男時而女?

看到標題進來的朋友肯定會有疑問:難道飛天不是小仙女嗎?如果是的話萃花今天也就不會來科普了。

在開始深究飛天的性別之前,我們得了解一下敦煌飛天。敦煌洞窟里那些不長翅膀不生羽毛,頭頂沒有光環,藉助雲但不依靠雲的神就是飛天,他們不像西方油畫里的天使靠翅膀飛,而是靠衣裙、彩帶飛上天,是不是突然很想買一打彩帶?

然而,把這些彩帶運用得得心應手的,並不一定都是柔美輕盈的小仙女。為方便大家有個初步了解,萃花列了一個粗略的時間軸供參考。

北涼:石窟初建,西域飛天男主導

敦煌石窟在北涼時期創建,窟中的內容基本上是對西域石窟的模仿,此時的飛天造型簡樸,多為橢圓臉,大鼻子,深凹的眼窩,眼睛大,耳朵大,多為男性,並且動作比較僵硬,飄帶舞動的形式單一,身子只要是「U」字形,基本就是在飛舞了。

曲腿飛天(北涼 莫高窟272窟)

萃花總結了一眼認出西域飛天的方法:他們都有一張「小字臉」。

「小」字臉(莫高窟428窟)

這是因為西域習慣在臉部採用凹凸暈染法:為了表現立體,在物體的輪廓向內或向外由深至淺染色,並在鼻樑、眉棱、臉頰往往先點染白粉,形成明暗關係

也就是說飛天剛剛畫成的時候他們的臉是很正常,很立體的西方臉龐,現在的「小」字臉完全是因為掉掉掉色!

北魏:佛教東傳,小仙女初來乍到

飛天發展到北魏,佛教開始向東傳播,印度傳來的佛教藝術出現了漢化趨勢,開始有了由男性轉為女性的趨勢。飛天整體比較修長,有的腿為身體的兩倍,出現了眉目清秀的中原臉型,但總體造型以西域飛天為主。

抱琵琶飛天(北魏 莫高窟257窟 )

西魏:佛道融合,男女搭配好熱鬧

西魏時期,中原的佛教、道教向西傳到了敦煌,此時的飛天顯著特點是「三合一」,有「小」字臉的西域式飛天?

西域式飛天(西魏 莫高窟249窟)

身穿紅色袍服的中原飛天,造型清秀,肢體里有女性的陰柔美。?

中原飛天(西魏 莫高窟249窟 )

還有佛道融合的飛翔之神。?

飛天與西王母(西魏 莫高窟249窟)

右邊的西王母(道教尊神)乘四鳳車,她身後跟著的是佛教的飛天,能看出這飛天有兩撮鬍子,為男性。

萃花儘可能放大鬍鬚

北周—隋:樂舞兩不誤的是少女

據統計,敦煌里畫飛天最多的是北周時期的石窟,這一時期的飛天婀娜多姿,造型更加重視音樂和舞蹈的表現,中原少女形象越來越鮮明。

少女飛天(北周 莫高窟 296窟)

隋朝,西域畫風完全被中原的技法取代,飛天的造型也基本為中原造型的女性

獻花伎樂飛天(隋 莫高窟420窟)

畫面里是袒露上身,性別鮮明,捧花盤供養,彈琵琶、舞蹈的伎樂飛天,這裡面部用粗重的黑線勾勒,頭髮和寶冠則不勾,形成了奇特畫面效果。

唐:最接地氣像仕女

之所以把唐代單獨拎出來講,是因為敦煌石窟在唐代空前輝煌,現存唐代洞窟236個,佔全部洞窟的一半,而飛天曆經三百多年,在唐代完成了中國化的歷程。受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飛天採用工筆勾勒,趨近人物畫範疇

散花飛天(初唐 莫高窟322窟 ):受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

飛天的髮式、服裝首飾、衣裙飄帶,臉上的貼花,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當然了,飛天體型豐腴,肌膚白皙,是典型的中唐少女形象。

散花飛天(中唐 榆林窟25窟)

五代—元:乘雲一去不復返

之後的五代至元代,飛天繪製逐漸衰落。飛天的繪製趨於程式化,沒有創新,基本沿襲的是唐後期的畫風。

佛寶蓋飛天(宋 榆林窟26窟 ):沿襲唐後期的畫風

壁畫中的飛天一般面相豐圓,神情凝重,身材窈窕如少女,菩薩裝束。

簪花飛天(元 莫高窟3窟)

發展到元代,佛教姿態的飛天不多見,此時的飛天更像是乘雲飛行的仙童,飛天漸漸消失於天際。萃花也是在看完飛天的發展史後,才知曉會飛的不一定都是小仙女,也有留著白鬍茬的大叔。

當然了,不論飛天是男是女,我們都以生在飛天的故鄉為傲,作為全世界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敦煌石窟,這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他們表現出飛舞、開朗、樂觀的情趣,正是飛天藝術的生命力所在。

好了,今天的藝術冷知識就到這裡啦,好奇心極強的萃花腦海里蹦出一個問題:西方的天使是男還是女呢?悄悄在評論里告訴我吧~


推薦閱讀: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最好的記憶在心裡
一天的時間如何玩轉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 沙洲夜市一個不能少)
想要對敦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該如何進行呢?
敦煌吃住行:一個令人痴迷的地方
敦煌馬圈灣漢簡:章草之極則

TAG:敦煌 | 莫高窟 | 美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