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每年做1次中醫體質辨識

體質因人而異,並會因時、因地而變,應每年做1次中醫體質辨識  1、預防疾病,為什麼要從中醫體質辨識開始?  諸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許多重大慢性疾病的形成,是多種致病因素長期積累、持續作用於人體的結果,一旦確診往往已到了疾病的中晚期。過去人們習慣於得了病才來醫院治病,但此時疾病已形成且為時已晚;現今大家更加註重防病了,然而在病形成之前來醫院做體檢,西醫指標大多在正常範圍,似乎又沒有進行健康干預的必要。那麼,預防疾病的切入點在哪裡呢?——這就是中醫體質辨識。  中醫體質辨識可以提供給人們一個了解自己的平台,掌握自身體質特點,並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的個體調體養生、防病治病方案,能更加有效地控制疾病的發生、轉歸、愈後、乃至及早規避各種健康隱患。引導預防疾病可以從中醫體質辨識開始。  2、什麼是中醫體質?  概括的講,中醫體質是指一個人(生命個體)精、氣、神的總和。  中醫認為,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與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精)、生理功能(氣)和心理狀態(神)方面綜合的、相對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徵,表現為形態結構、功能代謝以及對外界刺激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對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傳變轉歸中的某種傾向性。這種體質特點會或隱或現地體現於健康和疾病過程之中。  3、中醫體質與西醫體質相比較有哪些特點?  西方醫學的各種體質分型學說,多屬於現代心理學與西醫解剖學層面關係的研究,缺乏對個人形態特徵與生理功能、病理髮展方面關聯性的分析,且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尚處于歸納階段,因而對醫學健康養生、防治疾病等臨床實踐方面的指導價值非常有限。  比較西醫體質觀念,中醫體質分型是以中醫陰陽學說、整體觀念為基礎,以「形神合一」的生命觀和「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為出發點,考量的人體特徵更加全面,兼顧了先天、後天、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宇宙等多方面影響因素的作用,從人體的陰陽屬性、表裡屬性、虛實屬性、寒熱屬性、氣血屬性、經絡屬性、形神屬性的多角度、多層次對不同類型之人進行更為細緻的分析,因而得出的體質分析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其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能夠直接應用於中醫養生康復和醫療實踐,對人們現實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調體通絡、四季養生更具實際指導意義。  4、中醫體質分為幾種?  現在各大中醫醫院,使用最多的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教授的分類方法。他經過綜合分析,將不同類型之人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九種體質。其中平和質的人相對健康、不易患病,其他八種體質均為體內氣血陰陽失衡的表現,易患不同類型的疾病,統稱為偏頗質。  5、什麼叫中醫體質辨識?  中醫體質辨識,即以人的整體為認知對象,根據人的癥狀、證候及體征,分辨人是哪種或哪幾種體質,以及體質偏頗的輕重程度,並根據辨識結果,從具體的人出發,權衡干預措施,給予相應的養生、預防、治療方法,進行以人為本、因人制宜的干預措施。中醫體質辨識是中醫體質的重要內容。  6、如何做中醫體質辨識?  首先,接受體質辨識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其本人最近一年來的主觀證候、癥狀、體征,填寫一份中醫體質量表。量表中共計100道問題,每道問題將所述的癥狀和證候、體征分為五種輕重級別,顧客依據自身主觀感受進行填寫、打分。  書寫完畢後,量表將交由體質辨識醫生或電腦中醫體質分析系統進行分析,計算出各條目的評分演算結果,並根據此結果,將顧客對各種體質的符合情況判定分為「是」、「傾向是」和 「否」中的一種。目前,國內各大醫院開展的中醫體質辨識檢查與判斷,均是採用以上方法。  7、中醫體質辨識對「治未病」的意義有哪些?  中醫素來推崇「上工治未病」的醫療效果,而所謂「未病」,包含了三層含義:「病欲發而有先兆」、「既病而尚未殃及之地」、「病將愈,有可能出現的遺復」,可見中醫「未病」的概念,涵蓋了現代醫學健康、亞健康和疾病狀態三個階段的內容,而祖國學在疾病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方面,更是長久以來就有著深刻而細膩的知識總結。  要想有效地引導某一對象預防疾病,醫家的首先要務就是了解個體的體質類型,判斷其體內氣血陰陽的偏頗情況,然後才是在此基礎上做出有針對性的調護計劃,補偏救弊。調理體質的基本措施是改變個體的生活環境、飲食因素,並通過必要的鍛煉和藥物等攝生方法,逐漸使體質的偏性得以糾正,預防其可能發生的某些病證,所謂「審查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  針對已病之人與久病新愈者,醫家可根據患者的體質偏頗情況判斷病機的從化——因體質有陰陽,臟腑有強弱,故機體對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熱、化濕、化燥等區別,掌握了調理對象的體質類型,醫生便能及早做出正確的病機變化預測,從而對證施治,防止病勢惡化,引導機體逐漸趨向康復。  可以說,體質辨識的作用貫穿於「治未病」過程始終,是組成中醫「辨體-辨病-辨證-辨經絡」診療方法的基本思維模式之一。  8、解讀中醫體質辨識報告的重點是什麼?  中醫體質辨識報告,內容包含了體檢者當前所屬體質類型、體質偏頗嚴重程度、複合質存在情況、對環境的適應力、健康隱患、易患疾病,以及自身調護建議等各方面信息。  當我們拿到自己的中醫體質報告時,首先要明確自己屬於哪一種體質或是哪幾種體質。我們把同時具有兩種以上體質的情況稱為複合質,複合質的出現是極為普遍的,說明當前機體氣、血、陰、陽的失衡情況較為複雜,多存在「上熱下寒」、「表寒里熱」、「肝鬱脾虛」等兼夾證型。  9、中醫體質評分代表什麼意思?  應依據體質分數的高低,判斷偏頗體質的輕重,轉化分30分以下為正常,30分到40分為傾向此種體質,40分以上可確定屬於此種體質,分數越高,則偏頗程度越重。判定平和質,要求其體質轉發分需高於60,且即使平和質分數大於60,但若同時有病理體質超過30分,則也不能算作平和質。  10、同時屬於多個偏頗體質時,應如何理解?  要了解重點問題,分析各種體質之間的因果關係,如氣虛質可以導致痰濕質,氣鬱質可以導致血瘀質,氣虛質也可以導致血瘀質。  如果在分析體質報告時,有經驗豐富的中醫醫師為體檢者進行詳細的分析講解、並指導調理體質的具體方法,會對體檢者了解自己屬於哪一種或哪幾種體質,以及體質的偏頗程度、調護途徑更有幫助。  11、中醫體質是否可調?  體質既稟成於先天,亦關係於後天。體質的穩定性由相似的遺傳背景形成,年齡、性別等因素也可使體質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  然而,體質的穩定性不是絕對的,個體在生長壯老的生命過程中,由於受環境、精神、營養、鍛煉、疾病等內外環境中諸多因素的影響,會使體質發生變化。體質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具有動態的可變性。這種特徵稱為體質的可調性。  鑒於體質的以上兩種特性,調理體質的重點,在於減輕邪盛與正虛體質的偏頗程度,循序漸進,使整體身心狀態日趨健康,而不是一下徹底改變不良體質。  12、中醫體質調護要從哪些方面著眼?  先天因素、後天因素、環境因素三者共同作用,產生了芸芸眾生的諸種體質,人的體質一旦形成,先天的種族、家族因素無法改變,而環境因素的改善往往需要政府的引導與全社會長期的共同干預才能逐漸起效,所以調節後天飲食、起居、運動、勞欲、情志等要素對自身的影響,成為個體體質養生、調護的重要方面。  中醫養生一貫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概括起來,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調和臟腑、通暢經絡、節慾保精、益氣調吸、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即當一個人通過以上調護方式,使的身心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才是最健康的。  13、自我如何調理體質?  起居、飲食、運動、情志的改變,環境、藥物及有關治療方法的干預,可以糾正機體陰陽、氣血、津液失衡,進而改變人體的某些體質偏頗情況,影響體質辨識結果。因此,當人們接受中醫體質辨識及繼以的健康指導後,若或多或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了改變與調節,久之便會對日後的體質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14、什麼情況下需要醫師幫助調理體質?  我們建議即使無任何不適,只要有「未病先防」理念的人,都應定期調理體質;若是發現血壓、血糖、血脂升高,或身體出現頭暈、乏力、腹脹、腹瀉、噁心、肢體麻木、耳鳴、失眠等不適癥狀的朋友,更應接受中醫體質辨識檢查,在遵循自身偏頗體質精神、運動、起居、飲食等方面給出的調護建議的同時,於每年春、夏、秋、冬四個氣候更迭的重要節氣,需前往具有豐富「辨體-辨病-辨證-辨經絡」診療經驗的中醫體檢中心或治未病中心就診,請醫生幫助調理體質,可使偏頗狀態恢復得更快。  15、複合質該如何進行調理?  若某人的體質為單一體質,則直接按照該體質的養生指導進行調治就可以了;但是,由於大多數人是複合質,如陽虛質與陰虛質並存,氣虛質與血瘀質並存,甚至在有的人身上會同時出現7、8種偏頗體質,這時就要將多種體質的調護建議結合起來指導自己的養生。  在調理複合體質時,要以得分最高的體質為重點,兼顧調理另外一兩種次要的偏頗體質,並借鑒平和質的養生指導改正自身不良生活、工作習慣,以達到最佳的身心健康狀態。  比如,當陽虛質和陰虛質並存時,陽虛質主張多食熱性食物,陰虛質則忌食溫熱,這樣的情況往往引起人們的困惑;此刻,我們首先要理解人體陽虛和陰虛並存是常見的,這時飲食上可以以平性食物為主,溫性涼性食物均可適量進食,陽虛分值偏高的人可適量多食偏溫熱性食物,陰虛分值偏高的人則可適量多食偏寒涼性食物,但數量要以自己舒適為度。  還有濕熱質與氣虛質並存的體質,濕熱質主張大量運動,氣虛質不耐勞累,這時進行調護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適度為宜;再如若是有膝關節疾病的人,同樣是運動,此類人就要避免從事爬樓梯、爬山等加重膝關節負擔的運動。遇到該種情況,拿到中醫體質報告後,及時向相關醫生諮詢適宜自身情況的調體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6、治未病中心進行體質調理都有哪些手段?  前往中醫醫院或治未病中心行體質調攝,每個季度應堅持口服針對自身特點而開具的湯藥、膏方、藥茶等中藥2-4周以調理體質,並在此期間接受中醫捏脊、按摩、拔罐、針灸、刮痧、足療等手法治療3-5次以疏通經絡。  藥物與非藥物療法綜合運用,可以使調理顯效更快、療效更佳,逐漸改善體質偏頗情況,維護全身氣血經絡通暢,鞏固全身健康,從而有效預防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比出現癥狀再去醫院調理效果要好得多——這也正是中醫先進的健康理念「治未病」在「未病先防」方面的具體應用,最能體現中醫特色與優勢!  17、如何觀察調理體質效果?  接受體質調理後,便需要定期接受體質辨識複檢,觀察一段時間以來的體質變化,從而調整調體方式,以使自己的體質日益趨向於相對健康、不易患病的平和狀況。  18、為什麼每年應至少做一次中醫體質辨識?  之所以做體質辨識的期限不宜超過一年,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會伴隨每年的四季更迭,經歷包含生、長、化、收、藏不同階段的一個完整生命發展周期,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於每次周期的同一階段接受體質辨識,才能更加準確地了解自己一年來的體質變化。如果有條件,每個季度做一次體質辨識的觀察效果會更好。我們對自己的體質要有實時的把握,力爭把偏頗程度儘可能地縮小。  19、調理體質需要持之以恆嗎?  體質的可調性使調理體質而防病治病成為可能,通過調整體質而恢復健康,是醫學治療的重要途徑;同時,改善偏頗體質,對疾病的預防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然而,體質具有的相對穩定性也指出,個體體質一旦形成,在一定時間內不易發生大的改變,這一特點也就決定了調節偏頗體質(尤其是秉承先天及因長期不良習慣而形成的嚴重偏頗情況)的困難性與調理過程的長期性。  20、為什麼每個季節都要調理體質?  體質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中醫養生重注不同節氣對人體進行具有不同側重點的陰陽調攝,使之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界萬物生長規律,並運用「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行理論指導針對特定臟腑的養生。若錯過了某一節氣,便有可能錯失補益某一臟腑、氣血功能的最佳時期。所以每年或每季的體質辨識檢查非常重要!  21、怎樣利用四季生、長、化、收、藏規律調理體質?  中醫學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四季調體養生的指導思想。  春夏季外界環境生氣盎然,人體陽氣趨向於體表,五臟功能亢奮活躍,具有「生」「長」「化」的特點,因此適宜養護機體體表氣血、陽氣。氣虛、陽虛、痰濕、濕熱、氣鬱、血瘀、特稟體質者,可於這段時間加強戶外運動,充分調動體內臟腑發揮自身生理功能,振奮陽氣,祛濕排毒,逐瘀通絡。  秋冬季節天氣寒冷,機體陽氣內斂,五臟功能趨於內收、安定,主「收」主「藏」的,是滋養人體深部五臟精血、精氣的最佳時期。氣虛、陽虛、陰虛等體質者於此期間適當進補,更能深達機體元因元陽,充盈氣血,填精補虛。  22、為什麼說「自己」是維護體質健康的最好的醫生?  人為天地之靈,我們的身體具有優秀的自我感知能力,並能針對出現的功能失調開展一定的自我調節機制:比如當體內陽氣虛弱時,我們會自覺地感到寒冷,並喜歡增衣暖食、卧床休息;陰虛時,身體則將出現口乾口渴、尋求飲水的表現。只要順應自己的這些基本欲求、適時調整生活方式——而不是於畏寒時再貪涼飲冷、煩熱時仍進食辛辣厚味——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緩解體質的偏頗程度。這就是俗話所說的「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  因此,生命個體的自我調節機制,是達到身心平和的最好途徑之一。同時,我們的心態是否平和飲食是否均衡、運動是否得當、環境是否綠色自然無污染、起居是否規律等,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說我們自己正是維護體質健康的最重要的醫生。  23、中醫整體觀念對把握中醫體質有哪些指導作用?  中醫體質辨識注重對人體精、氣、神的綜合把握,是中醫整體觀念在體質判斷方面的體現。  所謂中醫整體觀念,一是指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繫成的有機整體,並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另一方面,它強調人與外界環境的整體性——包括人與空氣、飲食、水、四時氣候、地域等自然環境因素密切聯繫的統一性,以及人的心理、行為、語言與社會環境因素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整體性。  整體觀念指導下的中醫體質辨識,一是強調體質構成的整體性,重視內外環境相統一。個體體質是在後天生長、發育過程中,與外界環境相適應而形成的個體特徵,即人與社會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充分體現出了中醫「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內涵和外延。  二是強調體質的調理要遵循整體原則。先天方面,提倡優生優育,父母應努力為下一代的體質打下良好的基礎;後天方面,生命個體形成後,中醫顧護先後天脾腎等臟腑氣血,從神志、運動、飲食、起居、環境等諸多方面進行整體調理,以獲得最佳的調護效果。  24、為什麼說中醫體質注重「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是中醫學的生命觀。形,即形體;神,即生命機能。神生於形,形主宰於神,神依附於形,神明則形安。形神合一又稱「形與神俱」,是指形與神是人體不可分離的統一整體。形體健壯則精神旺盛,生命活動正常;形體衰弱則精神衰弱,生命活動異常;形體衰亡,生命便告終結。  基於「形神合一」的生命觀,中醫學認為,人體的體質既包括形體要素,又包括心理要素,並且二者高度統一。一定的形態結構必然產生、表現出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徵,而伴隨著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的變化,又會產生一定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後者是以前者為基礎的;良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徵是正常形態結構的反映,並保證其相對穩定。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在體質的固有特徵中綜合體現出來。  25、為什麼說中醫體質注重「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客觀規律。人既存在於自然環境中,也存在於社會環境之中,所以,每一個人的體質就必然打上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乃至整個宇宙生命發展規律的烙印。個體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適應程度往往表現在個體的體質特徵之中。  基於以上觀念,中醫體質的辨識工作必須遵循從整體觀點出發,運用「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思維方法,全面審查人的神、色、形、態、舌、脈等體征及性格、飲食、二便等情況,結合中醫臨床辨體論治的實際經驗進行綜合分析。在體質調理方面,更要從整體出發,針對不同體質者的心理特徵、飲食特徵、運動情況、生活環境、工作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考量分析,制定全面詳細、因人制宜的調體方案。  26、為什麼說調理體質要注重扶正?  中醫辨證思想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指出人體自身正氣的強弱,是發病與否的重要原因。  偏頗體質中的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直接反映了機體的正虛體質,相關調護建議的重點全部圍繞益氣、溫陽、滋陰等扶正手段展開。  血瘀質、氣鬱質、痰濕質、濕熱質、特稟質雖然名稱上體現的是邪盛體質,但在臨床應用中,這些體質卻不乏大量因虛致實的情況:正氣虧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可致血液瘀阻,久之出現血瘀質;脾陽虧乏,運化水谷精微不力,痰濕內生,阻礙氣機,會成為痰濕、氣鬱體質形成的重要原因;肺氣不足,衛表不固,機體對外界氣候變換時的五邪侵襲便無力抵禦,某些特稟質的成因正是如此。  27、為什麼說調理體質要注重祛邪排毒?  邪氣的存在,也是中醫發病的重要成因,所謂「邪去而正自安」,正是前人重視祛邪排毒治療疾病的體現。  氣鬱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是體內某種致病毒邪充盛的體現,因而對應的中醫調理方法重在祛邪排毒:氣鬱者理氣解郁、血瘀者活血化瘀、痰濕者化痰祛濕、濕熱者清利濕熱。  某些情況下,鬱積的邪氣會消耗體內氣、血、津液,日久使人因實致虛,產生正虛體質。如濕熱內盛者,熱邪性質炎上,易耗傷津液,濕熱長期留駐體內,使陰津虧耗,必然產生口眼乾燥等陰虛癥狀,故中醫調理時,會在清熱利濕的祛邪基礎上,兼顧滋養津液,預防陰虛質的產生。  28、為什麼說經絡養生對調理體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經絡養生(非藥物療法)是中醫區別於西醫的重要調治手段,且長期的應用經驗證實,這一療法的臨床療效十分有效。  某些經絡穴位,有著直接補益正氣的扶正效果。如陽虛質者,通過捏脊、艾灸命門、腎俞、神闕等穴位,可以調動體內臟腑功能,溫煦腎之元陽,從而緩解畏寒肢冷的臨床癥狀;同樣,陰虛質者,宜刺激三陰交、湧泉、太溪、太淵等穴調理;氣虛質者,可按摩、針灸氣海、足三里等穴位。  另外,經絡治療還有著祛邪的作用。比如氣鬱質者,刺激內關、陽陵泉穴,能起到疏理體內氣機、緩解氣滯狀態的療效;痰濕、濕熱質者,可經常按摩豐隆、足三里、四門、太沖、合谷、大椎等穴位;血瘀質者,宜針對合谷、曲池、內關、三陰交、足三里、陽陵泉等穴展開調經絡治;對大椎、風池、肺俞、委中穴施以適當的提捏、按下手法,可調理特稟質等。  29、情志與中醫體質的關係是什麼?  人的體質狀態與精神情志的變化是相互影響的。不同的體質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徵,並表現出特定的精神狀態和情志反映。各種不同的精神情志既是影響體質的重要因素,也是導致體質變異的原因。  情志活動是五臟功能的外在表現,情志舒暢,精神愉快,氣機通暢,氣血調和,臟腑功能協調,則正氣旺盛。體質平和,內可抵禦飲食及「怒、喜、思、悲、恐、驚、憂」七情之傷,外可防「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害。反之,情志不遂,精神異常,臟腑氣機、陰陽氣血失和,會引起體質偏頗,可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過激情緒對五臟、氣機具有不同的傷害作用,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情志的變化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衡與全身氣機的紊亂。具體表現在:  喜則氣緩,氣為血帥,氣滯則血瘀,久而導致血瘀質;  長期悲傷憂愁,耗傷肺氣,可致氣虛質;  久受驚恐,心神不寧,元陽不固,四肢冰冷,可見陽虛質;  急躁易怒,肝氣鬱結,火邪內生,耗傷陰津,導致氣鬱質、熱盛陰虛體質;進而氣滯血瘀,日久產生血瘀質;  思慮過度,思則氣結,脾氣壅滯,運化失常,痰濕內生,致痰濕質;日久化熱,導致濕熱質;  長期而穩定的情志走向決定了個人的性格類型,下面列舉一下各種體質者的大致性格特徵——  平和質:性格隨和開朗。  氣虛質: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膽小不喜歡冒險。  陽虛質:性格多沉靜、內向。  陰虛質: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  痰濕質:性格偏溫和,穩重恭謙,和達,多善於忍耐。  濕熱質:性格多急躁易怒。  血瘀質:性格內郁,心情不快易煩,急躁健忘。  氣鬱質:性格內向不穩定,憂鬱脆弱,敏感多疑。  特稟質:因稟質特徵情況而有不同。  30、飲食與中醫體質的關係是什麼?  活了101歲的中醫大家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翼方》中寫到:「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飲食習慣對體質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不同膳食含有各自區別的營養成分,並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之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種相異之味。五味入五臟,不同性味的食物容易滋養人體某一臟腑的氣血、增益該臟器與支配經絡的生理功能:酸入肝經、苦入心經、甘入脾經、辛入肺經、咸入腎經。因此,飲食習慣和相對固定的膳食結構均可通過脾胃運化影響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偏頗,形成穩定的功能趨向和體質特徵。具體表現在:  喜食煎炸燒烤,嗜好煙酒,久則氣陰耗傷,產生氣虛、陰虛質;  食物性質生冷,可致久食者寒凝臟腑,形成陽虛質;  飲食自倍,暴飲暴食,偏嗜油膩,脾胃損傷,運化不及,聚濕生痰,成痰濕質;若復以煙、酒、辛辣厚味為助,則將化熱生火,而成濕熱;  喜食肥膩,痰濕內蘊,阻遏氣機,可生氣鬱;氣鬱日久,血運不暢,則瘀血內生;  過食辛辣、海鮮發物,可引起機體致敏性增強,容易過敏,形成特稟質。  31、運動與中醫體質的關係是什麼?  運動是維持和促進人體健康的基本因素。適度的勞動或體育鍛煉,可以強壯筋骨肌肉,通利關節,順暢氣機,調和氣血陰陽,增強臟腑的動能活動及人體抗禦病邪的能力。  然而,過度的運動和勞累,則對人體的體質有不良影響:一方面,過度勞倦易損傷筋骨肌肉,消耗氣血陰陽,致使臟腑精氣不足,功能減退,形成氣虛、陽虛、陰虛、特稟等虛性體質。另一方面,不當的體育鍛煉可致機體肌肉發育過度緊實,反而會阻礙局部乃至全身的氣血運行與經絡通暢,久之可產生氣鬱、血瘀等實性體質。  因此,運動量要以適度為宜,忌太過與不及;運動時不但要鍛鍊形體,更應注重對精、氣、神的修養;同時,需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改善偏頗體質的目的。  32、起居與中醫體質的關係是什麼?  生活起居主要包括勞逸、起居(作息安排)等日常生活和工作情況,是人類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條件。起居是否有規律,將會對臟腑氣血陰陽盛衰偏頗造成不同的影響,從而形成體質的差異。  勞逸適度,起居有常,能促進人體的身心健康,維護和增強體質;而過度的安逸,長期養尊處優,四體不勤,易使人體氣血不暢,脾胃功能減退,可導致痰瘀型體質,或形成虛性體質;起居失常,長期熬夜,房事不節,則會致精氣陰陽大傷,腎之所藏腎精耗竭,勢必影響其他臟腑的生理功能和整個生命活動,從而形成虛弱體質及陰虛火旺等因虛致實的偏頗體質。  33、自然環境與中醫體質的關係是什麼?  人生存於特定的氣候、地理環境中,在自然因素的長期影響下,地理、氣候條件的差異性必然使不同時空條件下的群體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行為等方面產生適應性變化和差異,所謂「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然環境的氣象、方域、地勢、地質、等環境元素的變化可影響人體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動,從而影響人的體質。「是以有地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
推薦閱讀:

治療咳嗽中醫百家方之銀翹散,主治外感風熱、邪在肺衛之咳嗽
李國民:2018年頸椎病可以自己慢慢恢復嗎?
養生堂 >> 中醫養生
一刻艾-對症下灸丨手腳冰涼的艾灸療法

TAG:中醫 | 體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