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的修鍊

怎樣練好楊式傳統太極拳是天下所有要練楊式太極拳的人共同要解決的關要。

過去千百年來,一代人能有幾位能練好太極拳呢,人數寥寥。除了封建陋習丑規外,學練的方法、練拳人的悟性也影響著太極拳功夫上身。凡未成功者,學練方法是主要因素。學練一套太極拳比較容易,如果悟性好,在明師指導下有幾個月可以把套路學會,但要想得到太極功夫就不是幾個月可以得到的了。

《太極拳論》中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從以上拳論不難看出,學練太極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句名言:「太極十年不出門」,「拳打千遍其理自現」。這裡所說的「十」和「千」都不是實際數字。還要看學練者文化素養如何,是不是有悟性,學練人要執著追求,契而不舍,廢寢忘食,排除一切干擾自覺練拳。

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不間斷地每天堅持練拳兩三個小時,走七八趟拳,一氣下來,中間不休息,練得坐下不想起來,站起來不想坐下,要苦練酷練,這樣練法一般人很難做到。

學什麼不下點苦功夫都得不到真諦。練太極拳的人一生要練一、二萬遍拳的單勢、聯勢,且循規蹈矩才能找到拳之精華和真諦,這叫功夫,是從吃苦耐勞而得。

太極拳是文化品味很高的拳術,你用力去練拳腳,就失去它的文化品味之內涵,太極拳習練者的心態應該在習拳實踐中不斷調整,以適應自身對太極拳理的認識和理角。

  練傳統太極拳一定要遵道而修,按照太極拳學的陰陽學說,循太極拳拳理拳法一動一式扎紮實實循序漸進,不要貪功求快,迴圈吞棗做夾生飯,費時盲練。所謂遵道而修就是每個拳勢都要按陰陽變換一動一式練習,用意不用力盤拳、走架。反覆練拳訓練,逐漸將你身上的拙力、本力退去掉。

  在練拳時注意身形的中正,不要練半個身子拳,不要練歪邪拳,要立身中正安舒,這僅僅是從外表,從身形上看到的身形的中正,而更為重要的修鍊是心神意念的安舒。先安舒才有外形上的中正,沒有心意神氣的安舒,不可能有身形上的中正。

安舒中正身上不帶拙力,這叫「澄源清流」。

練拳時要做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不可有僵滯之處,伸手提足注意虛實,也就是陰陽。陰陽是拳母,鬆柔是拳魂,不知陰陽,沒有鬆柔,傳統太極拳是練不好的。

  傳統太極拳套路是由大小不同的環組成,練拳切記走弧線,忌直來直去走直線,不然,就得不到傳統太極拳特有的圓活趣味和深層的功夫。

弧形線是練出來的,怎樣走弧線呢?

傳統太極拳的拳理拳法規定,練拳一定要注意方位,所謂方位為南、北、東、西四正位,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隅位。習練者面南而立,嚴格按四正四隅行拳,初學者和練學多年的人都應該遵守這一特殊的訓練方法進行修鍊。

  練傳統太極拳要堅持「九松」、「十要」、「一虛靈」。

首先說:「虛靈頂勁」、「頂頭懸」。這一拳法要求使初學者較難掌握。頸部緊張僵滯不利中樞神經系統對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調節。頭部僵緊不利於腦平衡,心腦僵緊會影響全身放鬆。

  對太極門的松功要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就不會在練拳中出偏。在練拳中要隨時檢查軀幹四肢是否放鬆,心態是否安靜,拿著勁練拳難以放鬆。

  太極拳講究四法、四功。

四法:手眼身步。四功:心神意念。

傳統太極的根基是腳功的「步」,太極功夫不上身,就是因為沒練下肢的步。不練太極步,焉得太極拳,不練太極步,哪裡有太極功。腳下不練功,周身不能松。練拳多年的人找不到太極拳的奇妙之處,皆因沒練「太極步」。太極拳論:「其根在腳」,「勁起於腳跟」,以上所說的都是太極拳的根本。練拳練掌不練腳,是練半截拳。

拳論要求你「形於手指」,你一味在拳、掌上練動作,永遠練不好太極拳。

傳統太極拳腳的運用離不開方向和方位,因為腳是跟,太極拳離開跟就不是太極拳。我們在社會上看到練家在打太極拳,有時看著不舒服,動作有不協調的感覺又說不清楚,練家本人也會感覺到動作彆扭,不細檢查又難以發現,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同為腳的方向和方位問題。腳下的方向和方位十分至要,要按照傳統太極拳的拳理規範用腳位置,必須符合傳統太極拳法要求的太極步。

練拳先練步是首先訓練的課目。

《太極拳論》中寫道:「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差之毫厘」,差在什麼地方?就在腳下。常說「學拳容易,改拳難」,「千里」之謬,要「萬里」去糾正。太極拳的腳基礎功一定要牢固,毫釐也差之不得。

  太極拳屬於武術,太極拳的手法與外家拳的手法截然不同,外家拳的掌、拳伸出去剛猛有力,而太極拳的手法,要求手指掌要舒松,關節要鬆開,且節節貫串。太極拳名為拳,以傳統楊式八十五式為例,一套拳只有十幾勢用拳,大多是用掌,很少用拳。

太極拳的手形變化,只有掌、拳、勾三種,這三種手形之共同點都是不著力,是「空掌」、「空拳」、「空松之勾」。太極拳的手不可強直,也不可鬆散,伸出去要適中,好看,要有一點藝術性和觀賞性,不是「拙」力手。

  練傳統太極拳,伸出的手不是你工作、生活、勞動中的手,而應該是符合太極陰陽學說、按照太極拳拳理拳法規範的手,也就是「太極手」。

從太極拳里可以歸成四種手,第一種重力手或稱拙力手,也就是本力手。用重力手去練拳、推手,手上的力不但退不掉,反而增加。第二種手是輕力手。經過一段學拳明理後,手上退掉一些本力,手上功夫有所長進,但出手仍然有力。第三種手,是輕手,達到這種水平,是在練拳過程中,經過反覆實踐,反覆認識,伸出的手,已經不是生活中的手,而是太極手。第四種手是空手。空手即是神明手。如果向太極功夫拳修鍊,則需研究太極「神明手」的精妙拳理。

  傳統太極拳,對眼的要求和訓練是很看重的。將眼神(視線)列為四法去訓練,太極拳運用眼神時,不可強視也不可斜視,不要仰視和低視。練拳時心神不專註身便散亂。眼神的活動與拳勢變動有著互維的關係。

楊式傳統太極拳在盤拳時,要求有「神似撲鼠之貓」的神韻。「眼是心靈之窗」。眼隨手運,身換步移,眼要銳要敏。練拳走架,眼要向前平視。眼神、手形、步法三者要協調配合。神態就可完整一氣了。

  楊式傳統太極拳的「太極開式」、「攬雀尾」、「斜單鞭」、「太極收式」,這四個單式是「母式」,母式研究通了,是一通百通的單式,故而需要精研細練。

  傳統太極拳是千百年來,層層傳遞,代代相傳繼承而來。現在各地練傳統太極拳,形形色色,從外形到內涵都變了味道。有人練拳不按拳理拳法規範自己的動作,出手拙力,不知「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是怎麼回事。歪斜著身子練拳,將「中正安舒」丟得一乾二淨或者少練拳多推手,憑著自己本力加招法,閃腰挪胯,橫衝直撞,推拉硬操,沒有太極拳拳理拳法的鬆柔、虛實、開合。失去以心行意,以意導體、用意不用力的味道。

太極拳的陰陽學說源於老子《道德經》。楊式太極《虛實決》曰:「虛虛實實神會中,虛實實虛手行功。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功夫終無成」。

要修鍊傳統太極拳,離開虛實(陰陽),將空忙一生。最終不知太極拳是什麼滋味。

  註:

  1、生象:以人身而言,乾為首,坤為腹,腰為太極。兩臂為腰,腰象太極。太極生兩儀即兩脊背、兩跨、兩大筋。兩儀生四象即四肢。四象生八卦,八卦即四肢八節。

  2.營衛:心主血屬營主里。肺主氣屬衛主表。衛氣營血,衛有保衛肌體不受外斜侵幾犯的衛外功能。

  3.重聽:聽覺遲鈍。

  4.恬淡虛無:凝神入靜。

  5.志:志存高遠,情志淡泊,志趣高雅,意志堅韌,弘傳不朽。心志高潔。風格高雅。百折不回。

  催:遭遇、遭受。

  敬:敬道、敬長、敬友。

  九松:松九大關節:手、腳、腰、肚、胯、肩、肘、腕、踝。

  十要: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沉肩墜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相連不斷,動中求靜,內外相合,分虛實。

附:楊氏太極拳十八在訣(四言十八句)

「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挒在兩肱,

肘在屈使,靠在肩胸,進在雲手,退在轉肱,顧在三前,盼在七星,

定在有隙,中在得橫,滯在雙重, 通在單輕,虛在當守,實在必沖。」

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經典吳式太極拳講義
兩類拳友要看:學太極拳,四重四不重
陰陽卦序的重大發現與《太極立體圖》的發明 | 中華周易協會官方學術網站
陳正雷大師系統講解太極拳的功理和學習方法訪談視頻

TAG:太極拳 | 修鍊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