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閱讀,關乎一個人最高的幸福體驗
2017年10月14日,在第66期永慕廬論壇上,著名閱讀學研究與全民閱讀推廣專家、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徐雁教授與數十位愛書人一起,分享了他數十年潛心閱讀的體會與推廣閱讀的心得。
在徐雁看來,全民閱讀不等於「什麼書都讀」,只有那些真正的經典,才能幫助我們建立真正健康的心靈世界。而閱讀經典,不啻對這個日益喧囂、浮躁、快速世界的精神抵抗,而讀物的選擇,又與一個人的幸福追求密切相關。
本文是現場實況與文字實錄,由張霽雯、劉青整理。
以下為現場精彩實況
(時長53分鐘,建議在wifi情況下觀看)
▼
最是書香能致遠
——讀物選擇與幸福追求
講演 | 徐雁
整理 | 張霽雯
圖像 | 劉青
01
閱讀與一個人的最高幸福追求密切相關
現在的出版業,可謂前所未有的發達,書店裡、網站上,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新書出爐,全民閱讀的熱潮,也是方興未艾,可是,目之所見,絕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讀,或者讀了都有益處。在我看來,書林學海之中,那些包含著芬芳的知識和知識的芬芳的圖書,也就是我們習慣上所說的中外名著、佳作、經典與美文,這樣的好書才真正洋溢著芳香。
我們的閱讀推廣,實際上推廣的就是這些好書與經典,相當於我們精神食糧中無公害、有機的、綠色的部分。而只有精神食糧健康了,我們的精神和心靈的世界才會真正建立起來。
不妨把「讀物選擇與幸福追求」作為切入點。什麼才是幸福呢?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才各有各的不幸。人生也是這樣,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從物質上的「吃貨」成長為精神上的「吃貨」,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文明的發展都可以得到滿足。
根據美國社會學家的調查,幸福有最高和最低兩種模式。最低模式:一個人被動地來到這個世界,無法主動選擇所處的家庭、家鄉、國家和時代,但他卻在主動地生存和積極地發展,養活自己,建立家庭,培育孩子,實現了人類寶貴的可持續發展,也使人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意義,這樣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而幸福的最高模式,則是夢想成真,當追求最終變為現實,幸福感自然是滿滿的。因為這樣的幸福是通過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台階,實現對自我的提升,進而實現人生的抱負和追求。
社會學家認為,影響人生幸福感的四大要素分別是健康、財富、教育和集體認同。當你擁有健康和財富,那麼投資教育永遠不會錯。為什麼大家都要追求「富」和「貴」,它們到底是什麼。其實「富」就是不欠人,「貴」則是不求人,無欲則剛,那你才真正頂天立地。而當你擁有了一技之長,你就可以不欠人不求人,這就是教育的作用。
國際閱讀協會的首任會長,美國教育家威廉斯先生說:全世界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而要被「教育」,就一定要擁有「閱讀的能力」。當你對讀物有了理性的選擇,又通過閱讀提升了自己的能力,那麼你未來的幸福生活定將不再是遠景。
徐雁教授(中)與主持人陳佳博士(左)、點評人許金晶在永慕廬前合影
02
閱讀,是學校教育的永恆之伴
書香校園離不開學習型家庭和學習型父母,也就是書香家庭的支撐。當我們的國家、民族和社會擁有成千上萬戶書香家庭的時候,書香校園建設才會有最堅實的社會基礎。
社會學有一種學說,將人的年齡分為三個時間段:第一階段是學齡,把幼兒園之前三年的家庭教育也列在其中;第二階段是職齡,每個人根據自己學齡長短的不同,參加職業的年齡也不同;第三階段是樂齡,也就是歡樂的年齡,也就是歡樂幸福安享晚年的年齡。「樂齡」的概念比標籤化的「老齡」更加人性化,更反映出一種人文的關懷。
書香校園的建設實際上就是針對學齡的階段。唯有在學齡階段有了和閱讀有關的價值觀,掌握了讀書的方法,才能夠成為職場中的讀書人和文化人。書香校園建設可以稱為是學校教育的永恆之伴,換一種說法,那就是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書香校園建設實際上是在為打造社會型的書香閱讀的基礎做準備。
書香校園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一個孩子在成人的過程中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成才,這樣三點一線的培養,步步到位,充分發展自己的職業成長空間,體現學業、職業和事業的三位一體。
知識造就的是一個人的文化素質與素養,進而通過接受的文化來改良自己的性格,最後性格決定命運。性格似乎是先天的,知識則是後天習得,到底哪一點更重要?其實人生必須要從讀書起,通過讀書來積累知識和造就文化,文化可以改良性格,而不是改變。
徐雁教授在講演中
03
深度閱讀,需要放寬你的視野
我經常拿以下這幅畫舉例子:
這幅畫的作者叫吉斯凱·尤克,著名的法籍波蘭裔藝術家。尤克的父母都畢業於美術學院,從幼年開始,鉛筆、書具、墨水、紙張、刷子構成了他的美好世界,不但承襲了過去的超現實主義,他的畫中更具有鮮明的與眾不同,融合了宗教與科學、悖論與奇幻、自然與機器、過去與未來。被譽為超現實主義的當代接班人。
我們來看這樣一幅圖片,應該怎麼來看呢?我覺得,要有兩副眼鏡,一副是宏觀和微觀的眼鏡,一副是時間和空間的眼鏡。
看到這張圖直觀的感覺是畫面非常遼闊,給人一種震撼感,但同時也有不合理性。我們常規認為書籍報刊等印刷品需要遠離水,但這位法國藝術家之所以虛擬作畫,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從宏觀的角度出發,這張圖給人以震撼的感覺,讓你產生了想說話、講道理的慾望,那是什麼道理呢?噢,原來人類歷史文化的場合離不開活水源頭般的知識,只有源遠才能流長。
前幾年有一部書叫《細節決定成敗》十分暢銷,後來類似的雞湯書出了很多,但其實這一類書並不需要你從頭到尾翻閱。成人閱讀與學生閱讀不同在於,成人閱讀應是一種泛閱讀。無論是36個細節,還是106個細節,你首先應做的是尋找自己或者孩子身上跟其中某一個細節最吻合的地方,然後不吝嗇地表揚;當你發現哪個細節有所欠缺,則可以通過加強提醒,使他擁有勵志的目標和自信的來源。
家教類的書家長一定要先讀,先瀏覽目錄,尋找讓你眼前一亮的某章某節,繼而開發向前翻或者向後翻的激情。聯繫到這張圖片也是一樣的,在用過望遠鏡一般的宏觀視角看待之後,再從微觀角度出發,顯微鏡一樣地去關注關鍵的細節。
在這張虛擬畫作之中,實實在在亮著一盞燈,哪裡需要這樣一盞燈呢?在家裡,雨天或者傍晚,我們不妨閱讀,正所謂晴耕雨讀,在工作學習業餘之間打開書本給頭腦充電,汲取更多的知識營養,讓自己擁有更豐富的競爭正能量。
另一幅眼鏡是時間和空間。我們要有空間感,不是去鑽「這是哪條河」這種問題的牛角尖,實際上河流只是比喻和象徵意義,更重要的是這個空間的設置。我們常說以人為本,那為什麼這張圖片沒有出現人,出現讀者呢?原來讀者被數字化、被微信微博、韓劇綜藝、釣魚喝酒打麻將搶走了。座位上沒有讀者實則是在警示我們:擁有這麼豐富的知識資源和舒適的閱讀條件,我們理應珍惜。
會心一笑的讀者
04
「數字化閱讀的隱憂」與「功能性的文盲」
數字化閱讀門檻低、成本小、可移動,具有很多優勢,但是根據市場調查,大學本科生的智能手機中軟體發揮功能使用率的排名:一是社交軟體,二是男生遊戲,女生淘寶,三是看電影,四才是閱讀。數字化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但這個世界存在矛盾與對立統一的關係,對待數字化我們既要發揮它的好處,也要盡量避免它的不足。
台灣成人閱讀推廣第一人高希均先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從紙質圖書的傳統閱讀出發,讓閱讀不斷成長的一種經驗。
高先生在南京出生,後跟隨家庭移居台灣。從職業專科學校到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博士,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說保持了半個世紀不斷學習的狀態:再忙也要讀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藏書,交情再淺也要送書。他就是這樣的一個書香傳播者,那他的目標是什麼呢?
高先生說,我們現在大學的本科教育欠缺通識化教育。因此,一般大學生對本科以外的知識,從科學到人文,從藝術到宗教,都幾乎是「功能性的文盲」。他鼓勵人們全方位地讀書,打造全方位地現代,其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新讀書主義」:
比如:(1)不再為應付考試而讀書,(2)不再為應付就業而讀書,(3)只有減少了讀書的「強迫性」才能增加讀書「寬廣度,(4)愛讀書的人,一定讀過不少「非專業」的當時看來似乎沒有「實用價值」的「閑書」,(5)最庸俗的人是不讀書的人,最可憐的人是與書無緣的人,(6)人生學習的起點,是讀「一流書」;人生歷練的過程,是做「一流人」;人生奉獻的高峰,是構建「一流社會」。等等
在高先生看來,所謂「一流書「的基本內涵包括:(1)傳播現代知識和理念,(2)富有創意並激發創意,(3)故事感人且具有啟發性,(4)具有實用價值,(5)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6)記錄人類傑出成就,(7)探索人類的心靈世界,(8)提倡人間的長情與大愛。
而「一流人」也就是現代社會的「君子」,其人格特徵是:(1)做人上,敦厚、謙和、有誠信,(2)做事上,專註、出色、有原則,(3)態度上,不爭、不貪、不獻媚,(4)品德上,有格、有節、有分寸,(5)見解上,有創意、有包容、有執著。
聚精會神的讀者
05
透過《圍城》看一個人進步的台階
今年是錢鍾書先生的小說《圍城》發表70周年,這本書是教育部規定中學生的必讀書目,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關於圍城的理解可以體現在民國時期兩個老版本的封面上。
第一種理解,講的是方鴻漸和五六個女生之間的故事,相當於把它理解成一部情感類型的小說;第二種理解提高了一個層次,多繪的是家庭中的場景。擁有家庭的人後悔,沒有家庭的人迫切地想要擁有,這就是人生的宿命。
我們讀書,尤其是成人的讀書,最重要的是要有疑問,所謂學問,沒有疑問,你的學識從哪裡來?所以產生疑問,是讀書的最好方法。只有有疑問,你才可以通過白紙黑字領會作家學者所要表達的人生智慧。
我第一次讀《圍城》是在大學畢業,認為這是一個男生和若干女生之間的故事。等到後來再讀已經有了女兒,就覺得這是一部寫家庭故事的書,等到讀第三四遍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不完全如此,錢先生寫了情感,也寫了家庭,但是在我看來本質卻並不在這兩方面。
錢鍾書先生在最後一次描寫方鴻漸的時候,那樣的文字,你我他都幾乎不敢用,也不好意思用。他說方鴻漸睡著了,他的睡沒有夢,沒有感覺,是人生最原始的睡,是死的樣本。為什麼辛辛苦苦創作一部《圍城》,塑造了這樣一個人物,到了最後收尾,卻將他呈現得灰色而沒有希望。中國傳統的文學多以大團圓結尾,但方鴻漸不是這樣,夢醒來還有早晨,但是他再醒過來的時候,是沒有任何人生希望的,就像行屍走肉一般,這就叫死的樣子。
我們看看方鴻漸的求學經歷。其實他的求學非常不成功,在成人的過程中他沒有成長,在成長的台階上也沒有成才。方鴻漸天生很聰明,但是天才一定要既聰明又勤奮,而他恰恰並不勤奮。在大學本科四年轉過哲學、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學,他的學業總是在這山看到那山高,見異思遷。到了歐洲留學,老毛病複發,從倫敦到柏林,最後到巴黎,臨到最後才在法國買了一張子虛烏有的假文憑,糊弄父母與用人單位。
一個人不能有的短板,如果你有,那你所有的人品人氣和人脈都會沿著短板的低沿流失。一個人也不能擁有破窗,當你擁有它,那任何東西都可以滲透進來,從物質到精神都沒法交代。那張假文憑,就是他的短板和破窗,所以當他回國,走向職業崗位,就會處處碰壁;走進家庭,最後也以失敗告終。進入人生最原始的睡,就是他職業和家庭的雙重失敗。
從方鴻漸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錢鍾書先生那一顆心。錢先生讀的是清華的西洋語言系,之後到美國留學是理所應當。勤奮讀書的錢鍾書,在抓周時候就抓到書的錢鍾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方鴻漸這樣一個求學失敗的悲劇。
錢鍾書先生說方鴻漸是一個無用之人,這個典型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一個人的學業就是他明天的職業,也是他一生的事業。給你一個支點,你可以玩轉自己的人生。清華大學是方鴻漸的支點,但他沒有好好把握學業這個重要的支點,所以他的職業、事業和家庭最終都全面潰敗。
既然是名著,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都會被不同的人群所接受和欣賞,這就給了你重讀的理由。重讀的過程中要產生疑問,我們把它稱為懸疑解疑式讀書法,也就是你給自己設定了一些預設問題,無論是情節發展還是結尾收場,你都可以用問題導向來帶動自己的閱讀,這樣的話才能讓自己讀一本書而有所收穫,並且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還可以用一種結網式閱讀法。我今天這樣講,其他人有別的說法,那到底應該怎麼理解?你可以圍繞《圍城》去做一些研究,最後做出自己的判斷。當然,你更可以去讀錢鍾書的傳記,看看他是如何勤奮讀書。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把好書讀遍,你在閱讀的過程會遇到越來越多的盲區和障礙,所以這個時候可以通過精讀一本好書,然後進行擴展閱讀。比如你對錢鍾書的傳記感興趣,因為其中涉及到他的太太楊絳女士,便又可以閱讀她的一些經歷與作品。沿著一部感興趣的書的脈絡去讀更多的書,你的興趣感和閱讀能力自然都會得到提升。
以下為讀者交流精彩實況
(建議在wifi情況下觀看)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