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rls】醫生自我保護31條

1.門診的診斷須謹慎,盡量全面但模糊,留迴旋餘地,如「黃疸原因待查」。

  2.勿向患者及家屬過多解釋病情,告知其病名及嚴重即可!病情交代要重。

3.在這年月,風險大的手術別做,不講理的人別做,工作沒做好的別急著做。……

以上節選自一個正在全國上百個醫生網路論壇中廣為流傳的帖子,名為「醫生自我保護必讀(31條)」。

  看罷「31條」,不免有些心慌:在我們身懷病痛時,在我們面前的那位醫生是否正在信奉「31條」?2月25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醫生、醫管部門負責人和市民,請他們說出觀點。

  合法的漏洞

  雖然聽起來非常刺耳,「但僅從法律層面上來說,31條沒有明顯違背現行醫療法律法規的內容。」某衛生行政部門負責人表示。

  但是,「不違法不代表一定合理。」一家省級三甲醫院醫務部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例如第五條:勿向患者及家屬過多解釋病情,告知其病名及嚴重即可。「這沒有尊重患者的知情權。」

  再如第18條:「不必相信下級醫療單位和其他醫院的檢查單及診斷、治療方案,多做檢查沒錯。」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在三甲醫院,檢查結果應當是互相認可的,換家醫院就要把已做的檢查重做一遍,顯然並不合理。

  憤怒的質問

  在醫生論壇中流行開來的「31條」,讓不少網民發出了憤怒的聲音――

  「一個把我當成打官司對象的醫生,我敢讓他看病嗎?」

  「如果醫生都這樣做,我們看病豈不是更貴、更難了嗎?」

  「31條」激起了人們對醫生職業道德的拷問。三好街IT公司職員小宋甚至說,「我也打算髮個帖,徵集一下反醫生自我保護若干條。」

  逼出的保護

  在看過「31條」後,大多數醫生表示:「『31條』反映了醫生的無奈。」 .

  在一家市屬醫院當了五年臨床醫生的高先生說,在其所屬的醫院,一年總要發生幾起醫患糾紛。他收集了媒體刊登過的一項全國調查:「73.3%的醫院出現過病人及家屬毆打、威脅、辱罵醫務人員現象,59.6%的醫院發生過因病人對治療結果不滿意,圍攻、威脅院長的情況,76.7%的醫院出現過患者及其家屬在診療結束後拒絕出院,且不交住院費用的現象……」這位已經被間接嚇怕了的醫生,非常清楚醫療糾紛對醫生的打擊。

  理智的回歸

  「31條」之爭,歸根結底還是人們常說的一個詞:醫患關係。

  「醫療糾紛發生後,部分患者的不理智行為,以及法律法規在醫療責任認定和保險賠償上的不完善,導致了醫患雙方在治療過程中的不安全感,也催生了諸如此類的自我保護若干條。」省衛生行政部門的一位負責人指出,對於所有糾紛的解決,回歸理智、回歸法治、回歸雙方應守的道德底線,才是最為明智的。

  當然,除了那些刺耳的字句外,31條中也有中肯的話:

  永遠不要收「紅包」。

  任何情況下,千萬不要不作為!

  一位從醫三十多年的退休醫生說:「如果這些還能讓人看到一位醫生起碼的職業道德的話,希望他是出於一個醫生的良心,而不是出於規避風險和自我保護的考慮。」

  以「醫患」為關鍵詞,在網路上搜索,第一條蹦出的是一本書的名字《醫患交流指南》,作者是位美國人。

  「您將會發現各種情形下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及策略,尤其是在您面對苛刻病人時。持有它,您將會認識到,傾聽與理解也是您工作的一部分……」

  看到了嗎?同樣以解決「醫患關係」為目的,顯然這本指南遠比網上流行的「醫生自我保護31條」更有操作性,充滿了人性關懷。

  和諧的醫患關係,首先建立在患者對醫生無條件信賴的基礎上。可現在,患者還沒進醫院,就抱定了「挨宰」的心態。面對日益增多的醫患糾紛,醫生也開始尋求「正當防衛」的方式,甚至有些「防衛過當」了。如此,雙方迴旋往複,患者豈不是身病未愈,又添心傷?

  其實,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實質,在於醫保體制不健全,醫療資源短缺等等。如果沒有醫院的經濟效益這個因素,醫生也用不著在「救死扶傷」的「天職」和醫院經濟成本的兩難中抉擇。

  在期待新醫改方案對這些癥結逐個攻破的同時,勸那些信奉「醫生自我保護31條」的人士,買本《醫患交流指南》,讓咱們醫患雙方都學會換位思考,期待「傾聽與理解」成為一項職業道德,深植你心。


推薦閱讀:

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的繪本故事書
這些經歷,真的是細思極恐了!
未成年女孩應如何提高防範性侵害的自我保護意識與自我防範能力?
女性自我保護全攻略
職場,你一定要知道怎樣進行自我保護!

TAG:醫生 | 自我保護 | 自我 | 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