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地說一說《西遊記》和六小齡童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完成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漢族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漢族民間傳說、元雜劇。一、名著導讀
名著名稱:《西遊記》
作者概況:吳承恩,明代小說家。
主要內容:小說生動敘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艱險曲折,到達西天的奇妙的故事,故事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克服這些挫折與困難。
主題思想:小說通過唐僧取經的故事,刻畫了孫悟空的形象。表現了他蔑視權威,不畏強權,除惡務盡的戰鬥精神,這個形象鮮明地反映了人們戰勝邪惡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藝術特色:①善於說故事,可讀性強,故事情節曲折,扣人心弦。②善於塑造人物,如孫悟空、豬八戒刻畫得栩栩如生。③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大膽誇張的手法。
精彩名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內容簡介:《西遊記》是描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故事雖以西天取經為主軸,但其中的主人翁並非唐三藏,而是孫悟空。全書從石猴誕生開始,便充滿不凡的氣概。「目發兩道金光,射沖斗府」並驚動玉皇大帝。自孫悟空誕生之後,歷經拜師學藝,大鬧宮,以至後來保護唐三藏到西天取經,在取經的途中,徒弟三人各顯本領,不惜生命地保護自己的師父(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後終於取得三十五部可以勸人行善的真經,修成正果。
二、電視劇簡介
該電視劇稱央視版《西遊記》或86版《西遊記》,改編自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同名文學古典名著。是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品的一部41集古裝神話劇。由楊潔執導,戴英祿,楊潔,鄒憶青共同編劇,六小齡童、徐少華、遲重瑞、汪粵、馬德華、崔景富、閆懷禮、劉大剛等主演。
該劇講述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僧輔保大唐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經,師徒四人一路搶灘涉險,降妖伏怪,歷經八十一難,取回真經,終修正果的故事。
《西遊記》於1982年開拍,1986年春節在央視首播。2000年,《西遊記續集》在央視開播。
(以上來源好搜百科、百度百科等)
三、六小齡童
(視頻來自騰訊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
二哥最後的六個月影響了我的一生當年父親更看重二哥章金星來做他的接班人。二哥七歲的時候就在紹劇《大鬧天宮》里扮演小羅猴。周總理看過戲後還懷抱小六齡童合影留念。
二哥在1966年得了不治之症——白血病,當時家裡十一個孩子中已經走了四個。父親寫信給郭沫若副委員長,搶救了二哥六個月,我也陪了他六個月。就是這六個月影響了我的一生。
二哥每天都會拿出小小的連環畫,給我講一個《西遊記》的故事。連環畫一共有三四十本,他從《大聖出世》一直講到《取得真經》。
有一天他說,我就要死了。我問什麼叫死?哥哥說,就是你再也見不到我了。我又問,那我怎麼才能看到你?哥哥說,等你演成美猴王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我了。
1988年春節,《西遊記》播出之後,我專程回到老家的墓地,當時我想說很多話,但是一句也沒有說……
父親是我藝術生涯中的慈父,生活上的老師我的父親六齡童說,任何事情都是開頭難,所以要從開頭做好,把事情越做越大。
很多人問我,在我學藝的時候父親是不是很嚴厲。
他沒有。
他沒有戳過我一個指頭,因為他害怕。
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我們家裡有過十一個孩子,算上1966年最後走的二哥,前後去世了五個。我父親一生僅做過一次木匠——就是親手給我三哥釘了一口棺材。我三哥叫章金剛,因為自己想演猴戲,結果練功不當得了腸套病,送到醫院的時候,醫生說這個孩子沒有救了……
而我二哥,直到去世的時候都沒有多少機會叫他「爸爸」,因為二哥三歲進劇團,就跟著團里的學員叫他「六團長」。
由於這些變故,所以對於我,父親既希望自己的小兒子能夠成才,又很害怕。每次我練功的時候,他都不去現場。一直到後來,台里領導告訴我,他在看我表演的時候,比當年毛主席看他演出還要緊張。
在得知我被選定出演《西遊記》的晚上,我們住在賓館的四層,父親提著兩個暖壺爬樓梯,樓上樓下跑了十幾趟打熱水給我洗澡。所以父親給我的並不僅是藝術上的執著,最多的恰恰是生活上的關注。
我拍《西遊記》的日日夜夜,他好像跟我同樣經歷了這麼一條路。他給我拍了一千多張照片,孫悟空高興、痛苦、拜師,所有的這些動作和表情,他都給我拍成照片。父親跟我說,你不要有壓力和負擔,這些只是你拍電視劇的素材。當時我突然明白了,演孫悟空你要忘卻自己,而留下孫悟空的靈魂和軀殼。
所以我說父親是我藝術生涯中的慈父,生活上的老師。
《西遊記》帶給我智慧,在生活上不要過分地追求完美我最近想多抽出一些空餘的時間,去一些幼兒園、小學、中學、特別是大學,跟同學們共同去感悟《西遊記》帶給我們的智慧。
《西遊記》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其實真正西天取經取回來的經完整嗎?不完整。相當一部分書掉在水裡了。在曬經石上豬八戒一撕很多字都粘在石頭上了。唐僧很痛心一定要批評豬八戒。但孫悟空看看天看看地,走到師父跟前說:「師父,不妨事。天地本不全,經卷殘缺也應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為也!」
這個小插曲告訴我們每一個人,其實在生活上不要過分地追求完美。而你在事業上哪怕追求完美,也肯定達不到完美。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有人生的一部經,都是西天的行者,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所以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堅持;當你擁有一切的時候,淡定。
我的身份證很特殊,一共有兩個:一為「六小齡童」,一為「章金萊」。兩個號碼相同,都是特批的。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方便弘揚西遊文化。
我希望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得到有效地傳播。
《西遊記》這部小說,突出了儒釋道三教合一。孫悟空這一形象更是突出體現了這三教的融合。孫悟空首先是得道成仙,又為齊天大聖,最後是斗戰勝佛。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要說,他的血管裡面流淌的,是我們儒家文化的血液。比如唐僧對於孫悟空來講,是恩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孫悟空一直對唐僧抱有感恩之心。孫悟空就把感恩與孝敬,完全奉獻給了他的恩師——菩提祖師和唐僧。所以說,《西遊記》的根,還是在儒學上。
總之,我想通過西遊文化,把我國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做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推介。任何一種文化形態,都需要和我們當今的社會習俗、生活觀念、人生觀、價值觀等結合起來。我希望弘揚西遊文化,讓西遊文化走近百姓。
所謂經典不是我們自己說的,要經過老百姓長時間考驗的才是為什麼要讓西遊文化走進百姓?因為所謂經典不是我們自己說的,要經過老百姓長時間考驗的才是。
一次汶川地震的小孩兒到北京來,他說,孫悟空叔叔,我們汶川地震當時很多小孩壓在廢墟下,好幾天都沒有死。他們說,六小齡童叔叔演的孫悟空在五行山壓了五百年都死不了,我們也不會死。我聽了之後很感動,我想像孫悟空、想《西遊記》這樣的經典,給我們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東西。
其實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濃縮起來就是西遊文化的一種精神——拼搏、進取、不屈不撓、永不言敗,尤其是樂觀向上。而孫悟空身上就體現出那種追求自由、追求個性的精神。
所以,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傳統文化的覺悟和意識,大家都可以去建言獻策,為傳統文化的保存與流傳做出貢獻。今天,我國還沒有形成名著的保護法案,也沒有成立一個專門保護經典名著的文化機構,我認為應當加快步伐,完善對傳統名著的保護機制。具體到《西遊記》這部劇本,不論是外國人拍攝,還是我們自己拍攝,我們都需要去審核劇本,對其文化內容把關。藝術風格、藝術形式可以不同,但這部著作的精髓、核心精神不能改變。
實習編輯|齊曉君 責任編輯|趙天驕
推薦閱讀:
※在《西遊記》里,蟠桃盛宴為什麼沒有大聖孫悟空的一席之地
※許倬雲 | 《西遊記》:神怪故事背後的心靈密碼
※《西遊記》與陰陽五行
※《西遊記》讀後感
※在西遊記當中為何孫悟空降妖時每次都帶豬八戒而不帶沙悟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