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如何把孩子弄成「病人」的
家長是如何把孩子弄成「病人」的
文|《中國新聞周刊》王金現
本文首發於2016年10月22日總第777期《中國新聞周刊》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薩提亞模式臨床應用治療師,天地之中心理營養工作室首席諮詢師)
來我諮詢室的孩子,我總是要問他對自己在學校生活的滿意程度,包括學業上,同學及師生關係方面,以及個人娛樂愛好方面。滿意度從零分到十分,如果孩子自己打六分以上,那麼這個孩子的心智一定是健康的沒有問題的。而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孩子給自己打的是三分左右,甚至更低。這也正表明:他們基本上處於「生無可戀」的境地。
我這絕非危言聳聽,在父母的高期待下,很多孩子被弄成心理上甚至精神上有疾病的人。
怎麼弄的呢?根據我的諮詢經驗,父母通常採用以下策略:
首先是只要求孩子吃好、睡好、學習好。也就是說,孩子的學習成績是第一位的,而且也是唯一的。至於其他方面,例如孩子的情感交流、愛好娛樂、人際關係等等,則是不重要的而且是多餘的。因此,孩子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不許玩手機,不許看電視節目,不許跟小夥伴玩。至少也要有特定的限制,例如只准看十分鐘或半小時的動畫片;例如不能跟那個學習不好的孩子一塊玩,想玩的話爸媽帶你去公園等等。
這些孩子的心理或情感世界,就這樣被他們的父母剝奪著。因為只有學習這個單一的目標,他們的存在感,幾乎被抹殺了。無意識當中,他們似乎認同了自己的生命,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某種期望而活。唯一讓他們有點興趣的,是學習。因為,只有在這一點上,才能引起父母們的興趣和關注。
然而,當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該怎麼辦呢?讓孩子蒙羞是這類父母的第二大殺手鐧。
如果孩子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或者考試失利了,自戀型的家長往往比孩子更感到沮喪,更需要安撫。他們會一下子陷入到自己的挫敗感中,變成指責孩子的一方,甚至惱羞成怒,把孩子暴打一頓。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內心好受一些。
事實上,自戀型父母大多想要控制外部世界,而這往往導致更多更大的失敗。他們一直被內在的羞恥感折磨著,孩子的行為,只不過一次次觸發了他們內心的恥辱而已。
為了掩飾內心的恥辱、羞恥感,他們把所有的注意力用在外面的事情上,而不是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他們之所以要求孩子只關心學習,是因為害怕與孩子的內心感受連接而引發他們內在的不安。
因為給予不了孩子以情感及心理上的支持,所以他們對孩子遇到的挫折也會採取隔絕方式。在孩子需要心理支持時,他們會超理智地說,「你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我不能代替你的成長」。這實在是他們內在的匱乏和恐懼導致的。他們傳遞給孩子的,也是充斥內心的無望甚至絕望。
遭到父母的拒絕後,這些孩子也不會向人他人求助,表達自己的困難。他們擔心自己變成了學習不好的壞孩子,沒有老師也沒有同學會喜歡。於是,在人群中,他們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孤僻起來,把自己幻想成為別人不喜歡的對象。
這些跋涉在情感荒原的孩子,平常處在被掌控的窒息感中,一旦考試失利,則無人可以訴說,沒有人可成為支援。除了生無樂趣之外,他們對自己的感受更多是羞恥,因為他們一直被當作一種工具,而不是作為自己而真實地存在。除了對父母的愧疚之外,他們還要把自己的羞恥感深深壓抑在內心深處。久而久之,這些孩子要麼被動攻擊其他的人而形成新的人際恐懼;要麼直接向他們的父母發火,以極大的叛逆來表達自己的反抗。
即便如此,那些無意卻又讓孩子蒙羞的父母,仍不能夠也不願意正視他們的內心。他們不但不從自己的失敗中引以為戒,還會以愛孩子的名義,去控制孩子,以滿足自己的價值感、成就感。如果他們帶著孩子來到諮詢室,並不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更多是想要諮詢師成為他們的同謀,以更好的方法來操控孩子。需要所有父母引以為戒的是:自戀就像酗酒,不要等到有了嚴重後果,才去尋求幫助。
推薦閱讀:
※最寒心的教育就是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引無數家長幡然醒悟
※爸爸一定要教給孩子的十件事
※哥哥去世,全家悲痛欲絕,為何八歲的侄女這麼冷漠?
※如果我們能選擇孩子的性別......
※在美國生孩子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