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中國?30年超英趕美!別人不行的,中國都做到了!終於說清了中國逆襲的原因!
本文根據清華大學講席教授、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聖路易斯分行)高級經濟學家兼助理副行長文一的理論整理編寫,參考《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
1
中國就是一個奇蹟!
中國一定是做對了什麼!
中國崛起是人類經濟史上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最為壯觀的歷史事件,沒有之一。
英國工業革命到現在的250年間,全世界只有10%左右的人口真正生活在完全工業化國家。
中國的崛起,意味著又多了20%的人口能夠進入現代的工業文明。英國用了好幾百年,我們只用了30多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就再加個20-30年。
而且中國崛起不是靠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戰爭的掠奪,它帶給全世界經濟的拉動力量相當於當年英國崛起的100倍,美國崛起的20倍。這個力量非常強大,它拉動了非洲、拉美、亞洲,甚至歐美髮達地區,給全世界都帶來了增長機遇。
中國還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出新的增長方式,創造了新的文明:比如,現在中國的新四大發明,就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創新,互聯網+反過來對人類的生活是一種顛覆性的改造。
很難想像,在30多年前,中國還非常的貧困,人均收入當時只有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的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中國今天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製造業中心。生產全球一半的鋼鐵,是美國的八倍,全球60%的水泥,世界25%以上的汽車。中國目前也是全球最大的專利申請國,專利申請總數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日本的總和。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一系列的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的生產大國。
中國就是一個奇蹟!這使全世界都感到非常的吃驚,疑惑不解。以至於非常多的人,包括我們很多中國人自己,比如政府官員和企業家還有學者,仍然認為這個增長奇蹟不可持續。為何中國能夠崛起?
如果是學習西方自由經濟能夠崛起的話,為什麼資源富饒的非洲沒有做到,政治和金融制度更加「優越」的拉丁美洲沒有做到,工業、科研、教育基礎更加雄厚的東歐和俄羅斯在引進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後也沒有做到。
如果說中國奇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外乎是搞了市場經濟的話。菲律賓就笑了,它搞市場經濟比你中國時間長,為什麼沒有同樣的效果?烏克蘭和俄羅斯也笑了,他們搞市場經濟比你中國徹底,為什麼他們沒有起飛?拉丁美洲國家也笑了,他們獨立建國搞市場經濟時,你中國還在哪裡?
如果燦爛的古代文明和優秀文化傳統是中國再次崛起的根本原因,為什麼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埃及、印度、希臘和奧斯曼帝國的重新崛起呢?
經濟學家張五常提出過一個問題:在那麼多的不利困境下,中國的高速增長持續了那麼久,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中國一定是做了非常對的事情才產生了我們見到的經濟奇蹟。那是什麼呢?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中國正在變成一個工業國家。我們知道工業革命對人類的生產力帶來了一次突然的突破性的飛躍。
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大膽的論斷:中國終於在洋務運動一百多年的探索之後,成功引爆了一場工業革命,找到了工業革命的秘訣。
在工業革命產生之前,人類幾千年,不管哪個國家,不管什麼朝代,人均收入都很低,徘徊在馬爾薩斯陷阱的邊緣。少數國家因為引爆了工業革命,其收入不斷地增長,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而剩餘的國家卻留在馬爾薩斯陷阱裡面徘徊,包括洋務運動時期和民國時期的中國。
2
為什麼只有少數國家
成功複製了英國的工業革命?
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國家和地區成功地複製了英國的工業革命,雖然說不清它究竟是什麼東西。
比如西歐地區,大概從1820年開始到1960年左右完成了工業化,美國也是大概同樣的時間段開啟和完成了工業革命。
日本開啟比較晚,大概晚了50年,然後用更短的時間在1960年代也完成了工業化,進入福利社會。
我們把這些國家和地區加在一起,也不過就是10%到15%的世界人口。剩下的都沒有開啟或完成工業化。
為什麼只有少數國家成功複製了英國的工業革命?為什麼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國家獲得成功呢?
英國不是在民主制度下崛起的,雖然有過光榮革命帶來的君主立憲,它的私有產權保護力度並沒有因為君主立憲而改變,它的法律制度也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加完善。
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斯文·貝克特在研究了英國工業革命以後,他指出,「當年的大英帝國,作為第一個開啟工業化的國家,並非是一個後來人們所描繪的自由、開明和廉政的國家。相反,它是一個軍事開銷龐大的、總是處於戰爭狀態的、奉行干涉政策的、高稅收的、債台高築的、極端貿易保護主義的官僚集團和強權國家。它也絕對不是一個民主的國家。」
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史教授莫基爾認為在工業革命的前夕和初期,「英國社會幾乎沒有什麼法律和秩序來保護工業財產和人權,而是充斥著大量的搶劫和偷盜,以及由經濟或政治上的民怨引起的地方暴動。當時的英國並沒有1830年之後(即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的警察隊伍那樣的專業警力,法庭系統也笨拙而昂貴,並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不公。因為沒有官方正式的法律執行機制,整個英國依賴著民間殘酷懲罰的威懾效應維持治安。懲罰大多是私人性的,犯罪預防大多是民間自己實施的:超過八成的犯罪懲罰是由被害人私下實施執行的。」
德國在19世紀中期以後的崛起也不是靠民主制度,而是在專制制度下崛起的。
俄羅斯經濟改革後採納了民主制,但是並沒有因此變成超級經濟大國,和中國奇蹟形成鮮明的對照。
日本在19世紀末明治維新開始的崛起並不是在民主制下進行的,韓國在六七十年代的迅速工業化是在獨裁統治下實現的,新加坡的獨立後的經濟起飛也不是在民主制下實現的。
當代實踐表明,當我們把民主制度通過革命強加給發展中國家時,這些國家並沒有因為採納了民主制度而富強,反而是不斷的內亂,比如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埃及、烏克蘭等。
所以顯然,民主並不是萬能葯,更與工業革命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3
中國的四次工業化努力
中國是怎麼樣進入工業化,並摸索成功的呢?我們可以看到至少有四次工業化的努力。
第一次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以後,由洋務運動開啟的。清朝晚期的那次嘗試用了半個世紀沒有能夠解決中國的貧窮、落後、國家無能問題,因此產生了辛亥革命。
第二次是辛亥革命。革命黨人認為在清朝政府之下的中國工業化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政治制度落後,所以進行了政治制度的激進改革,而且相當的全面和徹底。它不像英國光榮革命那樣僅僅限制了皇室的權力,而是乾脆徹底廢除了它,比英國光榮革命還要徹底。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基於西方憲法的「包容性」政府。當時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基本上是全面的模仿了美國的政治制度。但是辛亥革命以後我們知道中國照樣經歷了長期的動亂,軍閥混戰,國力衰弱,無法抵禦外敵。40年以後,中國仍然貧窮。雖然取得了好多社會進步,但是遠遠不足以引爆一場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化嘗試是到了1949年,中國採納的是計劃經濟,因為當時中國已經落後這麼多年,誤掉了這麼多的工業發展的機會,所以想以更加激進的方式實現工業化,模仿了蘇聯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這一時期,經過30年的努力中國也取得了相當多的成績,但是這些成績仍然不足以引爆一場工業革命。而且,如果不改革開放,會是死路一條。你看所有那些搞社會主義的東歐國家最後都垮了,而且他們當年的工業基礎比我們還雄厚。因此我們也不會獨善其身。
第四次,到了1970年代末,而這一次嘗試卻意外成功,中國終於自洋務運動120年後引爆了一場震撼世界的工業革命,使得中國踏上了工業化的坦途,迅速從一個農業國轉變為全球製造業中心,而且很快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雖然中國的工業化過程還沒有完成。
4
中國第四次工業化有什麼不同
那麼中國第四次工業化的道路,與前三次有什麼不同呢?中國採取了一個極為謹慎保守的「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具有以下的特徵。
我先介紹一下這些特徵,等會兒我再將他們與工業革命的一般模式相比,大家就比較清楚了。
第一點,中國當時拒絕全盤西化,在維持即有政治結構穩定的前提下引進市場化改革。堅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先做實驗然後再推廣。
第二點,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不是像拉美國家、東歐國家、俄羅斯一樣全面鋪開,而是從農村改革開始,不是從工業(國有企業改革)開始,也不是從金融業的改革開放和自由化開始。而是讓農民和貧民百姓先致富,由下而上。這裡面藏有深刻的經濟學道理。
第三點,鼓勵鄉鎮企業,儘管鄉鎮企業採用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的,而且和當年的國企都沒法相比,但既使是這樣,中國政府一旦發現鄉鎮企業賺錢,能夠幫助廣大基層人民致富,也採取了果斷的措施支持鄉鎮企業。這是決定中國從此以後走上工業化坦途、開啟工業革命非常關鍵的一點。
第四點,鼓勵發展製造業,用日用製造品而非僅僅用原材料去換取外匯和機器;我們長期制定各種產業政策鼓勵製造業出口。
第五點,我們長期維持各級政府對招商引資的熱情和對基礎設施的投資。這方面越南向我們學習也取得了很好成績。
第六點,因為我們是轉型國家,我們不光是一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我們還是一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所以有很多當年遺留下來的缺乏經濟效率的國企。但是我們沒有像拉美、東歐、俄羅斯那樣把國企全面地私有化。
全面私有化國企是一個非常錯誤的主張,甚至到今天來講還是非常錯誤的主張。國有企業對於國家發展戰略非常重要。當年我們國企的私有化是有條件逐步逐步進行的,比如抓大放小,採納了雙軌制和混合型所有制。而且今天我們仍然重視培育富有國際競爭力的國企。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要迷信西方經濟學。
第七點,我們進行的是漸進的產業升級,由輕工業到重工業,由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由高儲蓄到高消費。這種循序漸進的產業升級方式裡面都隱藏著深刻的經濟學原理,不僅符合林毅夫教授提出來的新結構經濟學的資源稟賦原理,也符合我下面將要提出的工業革命原理。
5
不同工業化國家的演化模式
我們對比一下,所有的工業化國家都是怎麼走過來的。
英國
英國是第一個開啟工業革命的。在這之前有一個長期的助跑階段,鄉鎮企業在英國繁榮了一、二百年,滿山遍野的鄉村企業到處都是。英國政府大量地鼓勵英國鄉鎮企業和比利時、荷蘭、愛爾蘭、法國等國家的鄉鎮企業競爭,制定一系列貿易保護法令幫助他們創造歐洲和全球市場。
而且這個鄉鎮企業的繁榮,是由一大批富裕的依靠全球殖民和奴隸貿易發財商人集團(階級)幫助融資、組織生產和銷售的,因為單門獨戶的農民不可能自己依靠勞動分工去組織企業、創造大市場,他們缺乏資金、原材料,也不知道銷售渠道在哪裡,知道了也無力控制和維持安全、懲罰欺詐。
是這些商人把原材料拿給農民,提供信用擔保,負責銷售。他們都是「持劍經商」,同時還依靠強大皇家海軍的武力保護。因此原始工業化階段的出現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和中介,這個中介就是一大批在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全球貿易致富的商人,由他們形成的。
這樣一個幾百年的原始工業化過程,終於在18世紀中期以後的英國引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它首先發生在英國的紡織業,而不是別的國家或別的產業,因為只有英國政府通過多代皇室的不懈努力和奮發圖強,為英國鄉鎮企業創造了全球最大的紡織品市場,羊毛和棉花原材料供應、生產基地,以及全球銷售網路。
這一切都受到英國一系列航海法令和皇家強大海軍的保護。因為市場如此之大,依靠工廠體制和養活專業工人來實行規模化生產的技術才有利可圖,市場太小的話量化生產的方式是賺不到錢的。
所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是鄉鎮企業繁榮和農產品商業化,先讓廣大農民致富,向原始製造業就地輸出剩餘勞動時間,並為他們開闢和創造國內外統一大市場。
由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繁榮,在1830年到1850年,造成了對新型能源、動力和運輸的巨大的需求,傳統的能源-動力-運輸方式遠遠不夠用了,因此在英國政府財政支持下爆發了煤炭-蒸汽機-鐵路「三位一體」的大繁榮,解決了瓶頸問題。
也由於對鋼鐵、機器和其它重工業產品的量化生產的需求,引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其特徵是對所有的中間產品,鋼鐵、水泥、機器、橋樑、隧道,進行規模化的量化生產。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英國大概在1900年左右完成,1900年以後英國才真正的全面進入福利社會。比如向社會全體成員提供經濟福利,失業保險,公費醫療教育,社會安全網,等等,還有每人一票的全民選舉在1928年開始實行。
美國
美國在地理大發現之後,各種歐洲移民,尤其是英國移民,把英國的鄉鎮企業技術和農村商業化思維帶到美國,使得美國的鄉鎮企業在1820年之前繁榮了一、二百年。1820年左右才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而在這之前農村的商業化、以遠距離貿易為目的的工場手工業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
1820年到1860年左右,即到美國內戰期間,在重商主義強政府主導下,美國通過大量引進和剽竊英國的產業技術,在紡織業率先實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當時美國利用的主要驅動能源是畜牧、流水和木材,而不是煤炭和蒸汽機,美國東部的河流和木材很豐富,是它可以利用的比較優勢。
1830年到1870年期間美國迎來了第一次鐵路建設的高潮,在強政府的主導下進入克服能源-動力-交通運輸瓶頸為目標的一次全面建設高潮,1830年前後全國的主要運河修建的資金有70%是由政府提供的。
1850年到1870年之間在政府招標和民間出資的方式下,給予鐵路公司以鐵路沿線獲取壟斷利潤為誘惑,美國爆發了鐵路建設的熱潮。
大規模鐵路建設熱潮和對其它生產工具的日益增長的巨大需求,自然引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因為基礎設施所用所有中間材料都要進行量化生產,否則的話跟不上,也不合算。
所以通過跨洋鐵路系統和其它基礎設施建設,海外貿易的急劇擴張,還有美國領土的急劇擴大,美國於1870年左右成功引爆第二次工業革命,而且花了大約70年時間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了鋼鐵、汽車、化工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和核心技術上對英國和歐洲的領先。
第二次工業革命高潮之後的1920年,美國仍然還有5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接下來的二、三十年由於資本的不斷量化生產,才能夠迅速的推廣機械化的農業耕種,因此農業機械化要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高潮後才能開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的時候才能實現。(毛澤東時代我們一開始就要搞農業現代化,你搞不起,搞了也要破產。而我們目前已經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因此搞農業機械化的成本開始大大降低。)
美國在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主要是二戰以後,進入了福利國家階段。美國1960年代爆發了全面的人權和婦女解放運動,1965年才實現普選,即在美國人權宣言幾百年之後,在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一兩百年之後,在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幾十年之後才實現了普選。
日本
日本真正的現代化其實不是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在江戶時代經歷了將近300年的商業繁榮。因為與中國相比日本文明在亞洲是很落後的。到了江戶時代才真正開始複製我國的唐宋工商文明。但是日本運氣好,複製了我們的唐宋文明以後就直接接上了歐洲的工業革命。(我們在唐宋工商繁榮以後貪圖市場經濟的享樂,政府和軍隊變小變弱了,被蒙古人打進來給滅了,明朝又重新回到重農主義時代。)
它在明治維新之前,實際上農村商業化和鄉鎮企業在日本就相當繁榮了,只是那時候還沒有打開全球市場。明治維新開啟以後為他的鄉鎮企業打開了全球市場,經過明治前半期的孕育,1890年左右日本完成了原始工業工業化這個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助跑的早期階段。
然後,日本迅速在明治後期,即1890-1920年,引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即以勞動密集型方式規模化生產紡織品和其它輕工業品的工業革命。
日本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90年到1920年期間,這個期間日本還打了兩次戰爭,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不僅用武力開拓殖民地和全球市場,而且利用戰爭賠款引進西方技術和從事基礎設施建設。
這也是一場在政府主導下引爆的工業革命,主要發生在紡織工業,以出口世界市場(尤其中國和亞洲市場)為目的。所以日本的長期目標就是要和歐洲搶佔亞洲市場,不惜以武力和戰爭為手段。
在1900年到1930年期間,日本也是在軍政府的主導下通過國家投資來克服能源、動力、交通工具「工業三位一體」的巨大瓶頸,大力引進發電技術和鐵路技術,國有化了全國的私有鐵路企業,實行全國統一的鐵路規則和軌距標準,為日本第二次工業革命做了準備。這個期間日本通過每年巨大的政府投資,基本實現全國鐵路電氣化。
1920年左右在工業三位一體建設高潮的推動下,日本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也就是重工業革命。重工業革命要求對幾乎所有工業產品,包括礦產、冶煉、化工、機械產品和其它生產工具實現規模化生產,當然也包括武器和軍工產品。
這使得日本有能力量化生產飛機、大炮和航母,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過程在二戰期間中斷,二戰以後日本繼續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對新技術的趕超,包括農業現代化。1960年代日本才在美國佔領下真正進入福利社會。
6
成功工業化國家的共同特徵
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成功工業化國家都經歷了這些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工業革命之前的原始工業化階段,這個階段在歐洲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也就是我們國家的鄉鎮企業高速發展階段。與我國的鄉鎮企業繁榮類似的鄉村企業,在16-18世紀的英國、荷蘭、比利時、法國和其它西歐國家繁榮了幾百年。
這些大批量歐洲鄉鎮企業也是在當時歐洲各國的重商主義政府的支持下繁榮的,不是自然產生的。它們的特點是都以遠距離貿易為其生產的目的,而不是自給自足或滿足當地需求為目的。換句話說,它們都以農村剩餘勞動力為主力,以遠距離的全球貿易為目標。
這個階段由各國政府修建人工運河和原始公路網路為契機,為引爆工業革命所需要的統一國內外市場和營銷網路奠定了基礎,為訓練一支產業大軍做好了準備。正是這個原始工業化階段最終在政府正確的產業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紡織業的產業政策)支持下啟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就是用勞動密集型的規模化大生產方式(工廠體制),來生產終端的輕工消費品或小商品,主要是紡織品,把它們傾銷到全球,但是機器和生產工具可能是手工造的,而不是量化(規模化)生產的。
這個產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是因為英國歷代皇室和政府自16世紀起就開始以舉國之力為本國鄉鎮企業提供和創造了全球最大的紡織品市場和棉花原材料供應基地(比如殖民印度、美洲、非洲的棉花產地),而不是因為英國的光榮革命和君主立憲。
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就產生了對新的能源、新的動力、新的交通運輸方式的巨大市場需求,以加速商品的生產和運輸,提高流通速度和單位總重量,因而使得老式的能源-動力-運輸體系成為經濟繼續發展的瓶頸。
這刺激了新型能源-動力-運輸新技術的發明和工業應用,產生了一個工業「三位一體」的大繁榮,比如像煤炭開採,蒸汽機發明和改進,鐵路和公路基礎設施的繁榮。
這個能源-動力-運輸「三位一體」繁榮是由市場需求驅動的,也是由強政府供給推動的。因為「三位一體」環節很大成分是公共產品,必須靠國家力量和有為政府來提供和提攜。這個三位一體繁榮就自然會導致重工業繁榮並誘發第二次工業革命。大量採煤需要大量挖掘工具,大量製造蒸汽機需要規模化生產零部件和大量車床,大量鋪設鐵路軌道需要規模化煉鐵、鍊鋼。
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徵就是對所有生產資料、中間產品和生產工具的規模化大生產,包括鋼鐵、煤炭、鐵路、機器、通訊設施、輪船、汽車等等運輸工具。這也使得採用新技術和量化生產方式來生產這些重工業產品有利可圖。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徵就是一系列工業新技術的大爆發。
每一個國家一旦引爆第二次工業革命,都立刻進入一個新技術大爆發時代,不管他們以前是如何模仿和引進英國先進紡織和鐵路技術的,因為重工業的產業鏈特別漫長,零部件和生產環節非常多且複雜,產品多樣化特別高,創新機會也就特別多,對本土國情又特別依賴,而且全部重工業體系如果完全依靠進口會十分昂貴,因此在市場的倒逼下一定會刺激創新發明。
這是為什麼法國、德國、美國、日本、還有目前的中國,都是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階段才開始逐步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並大量湧現出自己的創新發明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以後,一個經濟體就完成了一個迴路,不僅是終端產品能量化生產,連中間產品和成套的裝備工具都能批量化生產。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生產力大大躍進,人類社會就有條件進入福利社會階段。
而這個階段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階段,因為農業不可能是一開始就現代化(機械化)的,而是要等到一個國家能夠規模化生產機器和生產工具的時代。比如農業技術在美國長期落後,直到美國快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即1920年,農業人口仍然佔總人口的50%。只有等到資本變得廉價(也就是能夠規模化生產所有農業機械和其它生產工具),人力變得昂貴,一個國家才能夠全面開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因為農業現代化需要大量資本,現代農業是資本密集型的。
福利社會階段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經濟福利,比如免費教育、免費醫療、社會安全網、退休和失業保險,等等。還有政治福利,比如各種各樣的天賦人權。人權這個東西在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都只是喊口號,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比如美國是在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才開始由社會力量來推動各種政治福利的,包括婦女、兒童和黑人的各種基本人權,同性戀、殘疾人、甚至犯人的人權也得到保護,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才獲得真正實施。這些都是需要經濟基礎。
7
中國第四次工業化嘗試的三個階段
儘管政治制度不同(實際上所有那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政治制度很不一樣,有很大的差別的),中國第四次工業化很順利,原因在於其產業升級路徑和工業革命模式高度吻合,也符合自己的比較優勢。
但是,中國的第四次工業化也是靠政府主導,如果政府不主導,農民是沒法利用他的比較優勢去依靠專業分工來組織企業的。自給自足的農民很難組織起來,去形成企業,尤其是現代化大企業。
但是中國這次工業革命之所以能夠順利引爆,是它沒有搞大的跳躍式發展,它老老實實地重新回去補課,從鄉鎮企業開始補課。可惜當時沒有任何人知道中國需要補課,補原始工業化的課,補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課,然後才能開啟重工業部門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只是摸著石頭過河,全世界沒有一個人知道應該怎麼做。
在下面把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發展階段分成三個階段(三個十年):
第一個十年是1978年到1988年,這個期間中國成功複製了英國歷史上用兩三百年走過的鄉村工業繁榮,也就是原始工業化階段,那十年也就是我們鄉鎮企業的爆發階段。重走原始工業化的道路,產生了大量的鄉鎮企業,而且我們的鄉鎮企業很有特點,是集體所有制,不是私有制。這也是我們的創新。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十年,鄉鎮企業數量增長了12倍,生產總值增長了將近14倍,它在GDP佔比從14%上升到將近50%。
1988年的時候還沒人瞧得起中國,雖然中國已經迅速通過鄉鎮企業基本完成了原始工業化階段。其實英國在引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1776年左右)也沒人瞧得起英國,拿破崙嘲笑它是個「小店主」之國,因為原始工業化階段達到的成果仍然很原始,但是卻對引爆第一次工業革命十分關鍵。
中國在1988年僅鄉鎮企業就創造了將近1億個就業崗位,農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增長了12倍。由於消費品出現了爆炸性增長,中國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基本告別了短缺經濟,同時解決了面臨所有計劃經濟國家的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短缺經濟」和威脅所有農業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
八億農民是這個時期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發展經濟和工業化要從農村開始,農村包圍城市。
第二個十年,從1988年到1998年。這個階段中國終於在原始工業化的基礎上引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以規模化方式、勞動密集型方式生產和出口大批量日常消費品的革命。
這個期間遍布中國城鄉各地的勞動密集型工廠應運而生,農民工開始大規模流動,生產了大量輕工業產品,以滿足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求,但是高端生產設備主要靠進口。期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的出口國,又是紡織(幾乎所有工業革命國家都從紡織開始)。抓住了紡織品這個最大的輕工產品市場,就佔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制高點。
很多人把中國發展到今天歸結為加入了世貿組織的結果,這是以偏概全。中國加入世貿六年前(1995年)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和生產國,這才是中國能長期發展的關鍵,而這和中國政府的長期的紡織業政策密不可分。
加入WTO當然很好,不需要殖民和炮艦政策就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打開了國際市場,可印度和俄羅斯以及那麼多落後國家也加入了WTO,又有什麼結果呢?沒有規模化、勞動密集的產品生產,然並卵。因此機遇永遠只屬於有準備的人。中國通過原始工業化引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入世之前就為佔領全球紡織品市場做好了充分準備。在這段期間,中國的鄉鎮企業繼續高速發展,僱傭農村剩餘勞動力達到全國人口的三成,其產值在1978年和2000年間,平均每年增長28%,三年翻一番。
第三個階段,1998年至今。這個期間中國通過基礎設施升級和高鐵聯網順利了引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一直在這條路上奔跑。利用第一次工業革命創造的對能源-動力-運輸的巨大市場需求,和積累的社會高儲蓄,中國政府開始克服能源、動力、交通、通訊等瓶頸(中國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由此引爆了中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這場革命是重工業領域實現對冶金、鋼鐵、礦產、大型機械設備、精密儀器、化工材料等的規模化大生產。換句話說,受到對機械設備、中間產品和交通工具等產品市場快速擴張的刺激,煤炭、鋼鐵、水泥、化纖等生產和技術迎來了高峰。
這一時期共有400多萬公里現代公路建成通車,比歷史上美國工業化同期的公路多出50%。
記得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國家的高層政府官員從美國考察回來的時候,對美國佩服得五體投地,說我們不能指望趕上美國,只是修美國的高速公路體系就要花我們上百年乃至千年的時間。
現在中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可能還會更多)建成的高速鐵路,總里程達到2.2萬公里,比全世界其餘地區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出一半。
高速鐵路涉及鋼鐵、冶金、複合材料、機車、新型動力、底盤、制動、電源、穩壓、感測、通訊、電訊、制動控制、信號集成、信號傳輸、安全控制等幾十個科研和工業部門和數百個製造門類,和數以萬計的產品種類,涉及工業和工程質量的整體提高和監管體制以及生產管理的完善,是「中國製造」整體水平急劇上升的標誌,而我們也就看到中國在高技術領域一項一項集中大突破。正是因為有應用的需要,比如,要在高寒地帶運營高鐵,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才會被創造出來。也是這個時期,中國的專利以及發明也開始佔據世界第一。
對高鐵的量化生產涉及對所有零部件和上下游產業鏈的規模化生產,而每個環節的固定資本投入和研發投入都十分巨大,沒有規模化大市場行嗎?沒有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的輕工業基礎和小商品規模化生產能力以及市場、通訊、電力和其它基礎設施網路,行嗎?沒有政府的產業政策行嗎?
8
秘決:英國強政府引領的重商主義
創造了世界市場
工業化意味著規模化企業的出現。那支撐規模化產業的規模化市場哪裡來?早期的歐洲列強都是在國家力量支持下採取重商主義政策來開拓和創造世界市場的,通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奴隸販賣。
著名的荷蘭商人和軍官Jan Coen為爭取荷蘭對亞洲貿易的壟斷權時向皇室指出:「陛下應該可以根據經驗知道,亞洲貿易必須由您自己的強大武力來維持和保護,而這武力本身又必須用貿易獲得的利潤來支付;以至於我們無法不用戰爭來進行貿易,也無法不用貿易來支付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數代英國皇室和由她們引領的半國營的大型企業(如著名的東印度公司)為自己的國家在16至18世紀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市場、棉花供應鏈和貿易網路——這才是引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秘訣(而不是制度經濟學家們所謳歌的君主立憲制和「光榮革命」)。
這個血淋淋的資本主義發家史馬克思沒有白寫。但是我們好多人忘記了,西方經濟學也不提。
哈佛大學史學家Sven Bekert指出,:「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政權使其有能力在經濟、法律、行政管理、基礎設施和軍事方面所向披靡、穿透它所想波及的領地,英國的工業化簡直就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其它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凡採納英國式的、由強政府引領的重商主義發展戰略來培育了自己的商人階層,並為本國製造業創造了自己的世界市場的,都如法炮製了自己的工業革命,比如美國、法國、德國、俄國和亞洲的日本。凡是沒有走這條道路的,都是沒有成功的。
9
規模化大市場是一個「公共服務」,
並且成本高昂
我們可以看到,工業革命不是突然爆發的,假如中國明末資本主義萌芽不被打斷的話,就會繼續發展,從而產生更大的規模化生產,然後銷售到全國,以及受保護的國外市場,就會對交通運輸有需求,就會產生第一次工業革命,大規模修路或者海運,然後可能會為了擴大市場,需要政府的支持或武力,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也許還會有戰爭),然後傳統的能源-動力-運輸方式不夠用了,爆發第二次工業革命,對能源-動力-運輸的巨大市場需求。這些僅僅是想像,這樣的話,就可能早西方很多年進入工業國家。但是,歷史不是這樣的。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看到工業革命其實是果,而生產力的發展和一個大市場形成才是因。首先要有市場,你生產的產品才有銷路,才有可能獲利,英國通過殖民,擁有了廣泛的海外市場,並因為其率先進行的工業革命,使英國在國際貿易中佔有優勢,可以使用低成本的工業品,換取資源和其他奢侈品,得以享受世界的利潤。有了市場,刺激生產,有了生產的動力,反過來更拉動了技術的進步,這就是工業革命的原因。
事實上,我們教科書一直寫著,是工業革命帶來了市場的繁榮和發展,實際上恰恰相反。
而且,一個龐大、穩定的統一大市場,維繫的成本是高昂的。
第一,政治穩定和社會信任。除非沒有戰爭並存在民間的廣泛的社會信任,讓那些自給自足、封閉、獨立、無序、未受教育的農民自己實現專業分工和創建企業,從事基於勞動分工原理的規模化生產和遠距離銷售活動,其組織成本是高不可攀的。誰能夠保障他們的糧食安全?
第二,統一大市場。為了使得建立於勞動分工基礎上的規模化大生產有利可圖,必須首先創造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規模化大市場是一個「公共服務」,其創建的社會成本非常高昂,沒有任何勞動者個體或單個企業甚至一個產業有此能力和意願去提供這個公共品;因而必須由某種統一的意志和社會力量(比如國家和政府)出面去組織和協調大市場的創造和建立。
第三,市場監管。為了使得市場能夠有效和安全運行,必須存在必要的相當複雜精緻的國家監管機制,防止欺詐等不誠信行為。而這個監管的成本尤其高昂。沒有監管,以追求個人利益為目標的市場力量和貪婪一定會摧毀市場經濟本身(俄羅斯改革失敗就是最好證明)。
正是上述三種高昂成本的存在,阻礙了規模化製造業和大型企業在眾多農業社會和發展中國家的形成和發育,導致了失敗,尤其是那些採納了放任自流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政策的國家,和在工業化完成之前就嘗試西式民主制度的國家。
這也就解釋了,雖然私人產權保護制度和民主體制都已就位,但因為不能創造一個這樣的公共服務——統一大市場,歷史上的清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並沒能在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引爆中國的工業革命。
也正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三個高昂社會成本的存在,只有組織起來的國家才能夠去克服這些成本,使得很多國家被攔在了工業革命的門外。市場不可能從天下掉下來,也不可能有效運作。俄羅斯人盲目地相信了西方的經濟學理論和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這種理論也使得非洲和拉丁美洲陷入了貧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這些國家徒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更好的私有產權保護制度,但是卻不能像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那樣開啟工業革命。
這也就解釋了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對於後三十年的意義:毛澤東建立的獨立統一的國家,和人民當家做主的文化,保障了中國的政治穩定和社會信任。
也是毛澤東領導的土地改革和農村合作化運動,教會了農民如何組織自己、形成社隊企業。而當年的社隊企業正是改革開放以後鄉鎮企業繁榮的基礎。也正是毛澤東時代建立的基層政府組織為改革開放以後各個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能夠成功扮演「公共商人」角色,即便沒有英國當年通過殖民和奴隸販賣發財致富的一大批商人階級。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依靠國家和堅船利炮,通過為本國製造業創造全球市場來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不僅給本國工人和殖民地人民帶來巨大痛苦,而且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導致幾千萬人死亡和更多的人流離失所。
二戰結束以後的今日,發展中國家不再擁有這樣的「特權」、不能以這樣的方式來創造世界市場和開啟工業革命。因此,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必須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扮演好「公共商人」的角色,在循序漸進的市場開拓和幫助窮人組織企業方面起到更加強大的「催化劑」的作用。
10
中國崛起的秘密
人類工業革命史走過的一些基本演化階段,後來的每一個國家都要重新走過,才能夠真正引爆自己的工業革命,實現工業化,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半途而廢。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用第一個十年就複製了英國歷史上用兩三百年才走過的原始工業化階段,用第二個十年複製了英國歷史上用50年走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雖然目前的紡織機比英國當年先進,基本原理是一樣的,產品的目的和面向的市場也是一樣的。但是你必須重新走這些階段,不能跳過。
我們以前不懂,想把它們儘快跳過了,希望直接開啟重工業化階段和農業現代化階段,結果不行。拉美國家也是這樣,行不通。這也不怪他們,因為經濟學家一直沒有發現這個規律。
在沒有國家力量和正確產業政策的幫助下搞工業化,完全讓位於所謂市場力量,就等於讓小孩自己在原始大森林裡面靠自己去發現數學知識一樣,是不可能成功的。依靠國家力量,遵循正確的產業升級政策,主導市場經濟發展,就是中國成功的秘訣。
聯繫到「一帶一路」——要想富,先修路,這正是中國目光長遠的地方,通過一帶一路,通過國家力量的投放,形成一個全球性的龐大的統一大市場,在國家的產業政策和主導下,帶領中國工業革命走向深化,讓中國最終成為一個富強的工業國家。
正在中國大地上展開的工業革命,其源泉並非來自於技術升級本身,而是來自於一個有為的重商主義政府所引領的連續不斷的市場創造。
「自由」市場並不自由,它既不天然存在,也不自動有效運作,更不是免費的。它本質上是一種成本高昂的公共品,必須由一個強大的政府去提供。
中國已經跨過了工業化的關鍵拐點,並正向未來狂奔!
看懂了,就知道,中國領跑全球的經濟發展,並以全球第一的體量跑出了驚人的持續增長!無可阻擋!天下大勢,浩浩蕩蕩!
推薦閱讀:
※沒有唐晶和賀涵,羅子君根本不會逆襲
※貧民窟走出的哈佛女孩,雙親吸毒染艾滋,流浪街頭與狗搶食…她用逆襲告訴我們奮鬥的意義!
※今日精選段子:獵物的逆襲
※看豬肉如何完成逆襲,佔據宮廷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