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河梁祝》

江山如此多嬌 著名的巨幅國畫之一;第一幅由毛澤東題字的中國畫;新中國文學藝術的顯著成就之一。畫家小傳傅抱石(1904~1965年),中國現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瑞磷,江西新餘人。自幼酷愛繪畫,青年時曾留學日本,在帝國美術學校學習西洋繪畫,同時致力於傳統藝術的研究。1949年後,歷任江蘇國畫院院長、江蘇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職。著作有《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等,繪畫代表作有《瀟瀟暮雨》、《不辨泉聲抑雨聲》、《江山如此多嬌》(與關山月合作)等。關山月(1912~2000年),中國畫畫家,著名美術教育家。原名關澤霈,廣東省陽江市人。早年從師嶺南派創始人高劍父,是嶺南派第二代傑出畫家。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尤以寫梅著稱。代表作有《鄉土情》、《井岡山》、《輕舟已過萬重山》、《黃河魂》等。名畫欣賞山水畫因其以表現無限的空間為要旨,畫中樹木、房屋、舟車、人物等物象不能畫得太大,點景物象畫得越大,畫面空間也就越小。山水畫不能像畫大寫意花卉那樣縱橫其筆,清初的石濤已將大寫意花卉畫法引入他的畫中,開創了筆墨恣肆的山水畫風。近代畫家傅抱石也是石濤的追隨者,並能像畫大寫意花卉那樣直接揮灑著「千山萬水」,開創了酣然豪放的山水畫風。傅抱石的繪畫,是蘊含古今、融貫中西風格才形成的。文人畫山水是用各種皴法、樹法、點法的連綴運用,最後完成整幅畫面的。但在傅抱石的畫中,他的皴法是如同亂麻的「抱石皴」,他的樹法是粉碎的「破筆點」。傅抱石出色地將這些鬆散的破碎的皴與點統一在物象的結構中,在貌似凌亂中,山川草木的結構層次井然有序。此外,他還用抓緊一面、放開一片的方法來表現物象的結構和層次,在山石邊緣用筆緊而重,裡面松而淡,既可體現筆墨,又可體現結構。傅抱石的山水畫,情境交加,水墨淋漓,意興酣然,濃墨縱橫,概括萬千。關山月是當代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山水、花鳥、人物皆能,尤長於山水。他以山水畫、花鳥畫表現較強的社會意義和精神內涵,是對傳統中國畫的拓展,使中國畫在新的時代更具豐富的表現力。關山月師從高劍父,並繼承了高劍父所倡導的「筆墨當隨時代」和「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藝術主張。所作國畫表現出火熱的現實生活,飽含著自己的激情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同時,他的作品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名畫檔案名 稱:《江山如此多嬌》作 者:傅抱石、關山月創作時間:現代尺 寸:縱 5.5 米,橫 9 米材 料:紙本,設色收 藏:北京人民大會堂此圖取毛澤東《沁園春》詞意,把代表性的四季山水集中、濃縮到一起,運用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融合的創作方法,表現了祖國河山的雄奇壯美。此圖境界恢宏,氣魄雄健,淋漓酣暢,豪放洒脫,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時代感。這張畫完成於建國十周年前夕,其不尋常的意義還在於,毛澤東主席親自在畫上題字,而且是唯一的一幅,其價值更是無法估量。1959年初,傅抱石和關山月合作,為人民大會堂繪製了這幅《江山如此多嬌》。這幅畫是根據毛主席《沁園春·雪》的意境精心繪製而成的,是給建國十周年的獻禮。關山月和傅抱石接受了這項創作任務之後,心理壓力很大,這幅畫可是要掛在人民大會堂中的,那裡是國家領導人經常接見外賓和國際友人的所在地,如果國畫畫得不好,將有失國家的聲譽與尊嚴。經過幾天的切磋,他們兩人畫出了小稿:畫面近景是江南青綠山川、蒼松翠石,遠景是白雪皚皚的北國風光,中景是連接南北的原野,而長江和黃河則貫穿整個畫面。之後,他們請周恩來總理提出意見。周總理看完畫稿後,指示說:「畫中最好畫上紅太陽,體現東方紅,太陽升之意。畫上紅太陽,也是象徵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於是,畫面中多出了一輪紅日。畫面上的這輪紅日,金光燦爛,普照著大地。高山大嶺,白雪皚皚,萬里長城,逶迤起伏,莽莽黃河,奔流不息,氣象萬千,錦繡嫵媚,分外妖嬈。畫中還有毛澤東主席親筆揮毫的「江山如此多嬌」的題詞。字跡瀟洒,遒勁有力。字、畫結構和諧完美,兩者相得益彰,互為輝映,甚是壯觀。開 國 大 典建國後突出的優秀繪畫作品;一幅深為群眾歡迎的革命歷史畫;西方的油畫技法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相結合的典範。

畫家小傳董希文(1914~1973年),浙江紹興人。曾就讀於蘇州美專、杭州美專西畫系,1939年去法國留學。1943年赴西北敦煌藝術研究院並投入對敦煌壁畫的研究。1949年後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等。代表作品有《哈薩克牧羊女》、《苗女趕場》、《百萬雄師過大江》等。名畫檔案名 稱:《開國大典》作 者:董希文創作時間:現代尺 寸:縱 2.3 米,橫4.05米材 料:油畫收 藏: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名畫欣賞油畫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畫種。在明清時稱洋畫。20世紀20年代後,西方的油畫正式被引入中國,當時活躍在油畫壇上的有李叔同、李鐵夫、陳抱一,徐悲鴻、潘玉良等。此後,中國相當一部分畫家開始致力於油畫的發展創作上。董希文就是在那個時期出現的卓有成就的畫家之一。在他的寫實油畫中,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營養,如明快響亮的色彩、各種裝飾意味等都體現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和審美理想。《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畫面主體為毛澤東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觀此畫不由得耳邊響起了毛澤東主席代表著億萬中國人民向全世界莊嚴宣告的聲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畫面上,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奕,氣度不凡,雖然只在左側占畫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調子的紅燈籠、紅柱子、紅地毯的襯托下非常醒目。毛澤東處於畫面中心,體現了領導全中國的核心,並與遠方千千萬萬的群眾遙相呼應。天安門座北朝南,中央領導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澤東主席後面,處於逆光中。作者卻大膽地將中央領導人的位置移到左側一角,並且他們的朝向也不是正南,這樣就使這個領導人的集體脫離了逆光的背景,使畫面顯得明麗充滿喜氣。另外,典禮當天是陰天有雨的天氣,作者也把它改為秋高氣爽的晴朗天氣,有天隨人願、清爽歡快之感。為了更好地布局,作者在畫面上加寬了左右兩邊紅柱子的實際距離,並把右邊的一組紅柱子搬到畫面之外,將欄杆、地毯、遊行隊伍平行舒展開,宏大的群眾場面就得以充分表現了。作者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還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可以看出,作者在此畫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畫技法與我們民族的審美觀相適應,特別在色彩處理上,強調色彩的單純,對比強烈。畫中強調了物體的固有色,減弱了隨光線、環境而異的西方畫法用色法。由於歷史原因,此畫曾被修改過3次,第一次是在1954年後,修改時塗掉了國家領導人高崗,第二次修改是在1972年,塗掉了國家領導人中的劉少奇。直到1979年三中全會後,這幅畫才恢復了原貌。總之,這幅《開國大典》傾注了作者對新中國的無比熱愛,作者也通過這幅畫表達了全中國億萬人民對新社會、對中國共產黨、對人民領袖的無比擁護和愛戴,同時更描繪出了共和國燦爛輝煌的前景。

長江萬里圖張大千的代表作品;建國後山水畫中的傑作;體現了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畫法的繪畫風格。畫家小傳張大千(1899~1983年),名權,號大千,四川內江縣人。自幼隨母學畫,是一位繪畫上多才藝、多成就的大家,山水、花鳥、人物、工筆、寫意、詩、書無一不能,無一不精。1941年去敦煌,臨摹了自北魏至西夏的壁畫近300幅。1954年在巴西建「八德園」,在此住了15年,1976年回中國台灣定居。代表作品有《長江萬里圖》、《黃山文筆圖》、《松下抱琴圖》、《墨荷圖》等。名畫欣賞張大千的繪畫師學很廣,由宋元至明清,由石濤、朱耷再到徐渭、陳淳,都是他臨寫的對象。他的畫在60歲以前,主要以傳統畫法為主,山水傾向於石濤的畫法,多畫名山大川,並著意運用直線,略有新意。除畫水墨、淺絳山水外,還畫青綠山水、金碧山水。他的寫意花卉,變朱耷用筆絞轉為中鋒直筆,變用墨紛披為整飭,變畫風的冷逸為瀟洒飄逸。人物畫受日本畫風影響,但仍以傳統為根基,並參考了敦煌的畫風,畫面用筆流暢,用色瑰麗,造型飽滿,重現了唐時的畫風。60歲前後,張大千開始探索潑墨山水的畫法,開始了「衰年變法」。張大千的「潑墨法」是中國水墨畫發展的結果,這點從他的這幅《長江萬里圖》中就能看出。張大千多年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鄉愈切。祖國的山山水水因此經常在他的畫中出現,他就通過自己的畫「臥遊」祖國山河,聊解鄉愁。

此畫作於1968年,畫中描寫的是張大千的故鄉——四川。在近20米的長卷中,作者選取了從「岷江索橋」到長江出海的一段,共分10個段落。開卷就是都江堰旁的「岷江索橋」,而後,隨長江滔滔而下,一路上浩浩蕩蕩,山巒重疊,雲霧顯晦,翠色溟溟如海,一江橫流,森森淼淼,只在靠山腳的江岸邊,遙見幾隻帆船在浪濤中顛簸;沿岸橋樑村鎮、山野人家……將萬里長江盡收眼底。整幅畫面氣勢恢弘,給人的感覺是血脈通暢,一氣呵成。在畫法上,這幅畫基本上都運用了復筆重色,並加入了大片潑彩。潑彩處無具體物形,但這是有形之中的無形,使「無形」的翠色帶上了幾分神秘感、神奇性,從而增強了全畫恢宏浩大的壯美效果。潑彩畫法使得這一巨制產生了比歷代同類作品更為雄渾的氣魄。

名畫檔案名 稱:《長江萬里圖》作 者:張大千創作時間:現代尺 寸:縱 53.3厘米,橫1996厘米材 料:絹本,水墨,設色收 藏:台灣張群畫庫這是《長江萬里圖》局部,畫面氣勢浩蕩,潑墨之中加入大量潑彩,似無形而有形,平添幾許雄奇意境,堪稱宏幅居制。我們不僅從這幅畫中能讀出張大千氣吞山河的氣勢,還能感受到他眷戀祖國的情懷。正如張大千的好友、著名畫家葉淺予所說:「處理這樣宏大的布局,寄託深厚的思國之情,不是一般胸有丘壑的山水修鍊所能勝任,必須具備氣吞山河的胸襟和飽滿的愛國熱情,才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黃河之子

梁祝黃河曲目 01--07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何占豪、陳鋼作曲)曲目 08--11 《黃河》鋼琴協奏曲(中央樂團集體創作,1990年石叔誠修訂版)曲目12 紅旗頌 (呂其明作曲 香港小交響樂團 / 指揮:葉聰)

龍跡中國交響的極致魅力篇章 亞洲頂級樂團傾情演繹中西音樂語彙交融的完美範本壯闊 嫵媚 深情 跳脫令人淚落如雨 歡舞如癲的奇幻交響這張唱片精心遴選十餘首中國交響音樂上乘作品,展現紛繁多彩的華夏音樂風情。源自西洋的交響樂形式與技法,與博大絢麗的東方文化進行了完美結合。著名指揮家李心草指揮中國交響樂團演奏,中國交響樂團是亞洲一流的權威交響樂演奏團體,素以嚴謹、專業的優秀質素著稱。唱片的錄音地點,選在了北京音樂廳進行,邀請亞洲最富名望的資深錄音師李大康先生進行錄音、混音。而且為了唱片能完美呈現最真實的音樂音響,唱片的後期製作特別在德國進行,並且製版和壓片都在德國進行,以24K金碟的形式發行。《龍跡》的音樂表現力本身已經相當出色,配合優秀的音響品質,讓聆聽者感受到中國交響的極致魅力,呈現中西音樂語彙交融的完美範本。龐大的樂隊現場合奏,在激情燃燒中把"崇高"永恆鐫刻在信念的碑文上;深邃而富有層次的交響音樂史詩,有如立體影畫般向你訴說著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

奔 馬 圖徐悲鴻馬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寫生畫的代表;能體現出徐悲鴻的繪畫水平。畫家小傳徐悲鴻(1895~1953年),江蘇宜興人,父親徐達章是個貧苦的畫家。徐悲鴻年少時隨父學畫,20歲時,在上海賣畫。1918年,接受蔡元培聘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第二年赴巴黎留學,後又轉往柏林、比利時研習素描和油畫。1927年回國後,先後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系主任,抗戰後任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徐悲鴻是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品有《愚公移山》、《群馬圖》、《田橫五百士》等。名畫欣賞徐悲鴻是一位使中西繪畫融會貫通的先驅者,他早年就研習中國傳統繪畫具備較紮實的功底,在歐洲留學期間,又深入研究並掌握了歐洲繪畫技法,使中西繪畫有機地結合起來,開拓了繪畫風格的新局面。徐悲鴻的作品造型嚴謹而不拘謹,強調形體的輪廓,用筆簡潔概括,取捨得宜,變化有序而不流於空泛、色彩濃重純樸,富有厚重感。徐悲鴻在繪畫創作上,人物注重寫實,傳達精神,所畫花鳥、山水、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名中外。古往今來,有很多詩人都讚美了奔馬的英姿,很多書畫家在這方面也都發揮了絕技。三國時,魏武帝曹操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名句;唐代的李太白也寫下了「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的贊詩,來激勵人們上進……尤其是奔馬,令人神思飛越,生髮出朝氣勃勃、奮發向上的力量。

名畫檔案名 稱:《奔馬圖》作 者:徐悲鴻創作時間:現代尺 寸:縱 130厘米,橫76厘米材 料:紙本,設色收 藏:徐悲鴻紀念館徐氏所提倡的融會中西的「寫實彩墨」在四十年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此幅圖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馬,是徐悲鴻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非常注重寫生,關於馬的寫生畫稿不下千幅,徐悲鴻學過馬的解剖,對馬的骨骼、肌肉、組織了如指掌,甚至對馬的性格脾氣都很熟悉。在技法上,他以中國的水墨為主要表現手法,並參用西方的透視法、解剖法等,用筆剛健有力,用墨酣暢淋漓,逼真生動地描繪了馬的颯爽英姿。他按照馬的形體結構進行暈染,墨色濃淡有致,既表現了馬的形體,又不影響墨色的韻味。所以,他畫的馬,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尤其是他畫的奔馬,筆墨淋漓瀟洒,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在徐悲鴻的筆下,一匹匹奔馬奮鬃揚蹄,神態各異:有的騰空飛起,有的回首顧盼,有的蹄下生煙,有的一往直前,奔騰之勢都彷彿要破紙而出。總之,徐悲鴻的馬是中西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是極為成功的。

畫外音徐悲鴻認為明清繪畫因不重寫實而衰敗、西方現代藝術亦因放棄寫實而頹廢墮落。主張以準確的造型、傳統筆墨工具畫人物、動物、花鳥和風景,探討融會中西的「寫實彩墨」。這幅《奔馬圖》是徐悲鴻1941年所畫,畫幅右側有題詞:「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結果之。企予望之。悲鴻時客檳城。」畫中的馬肌肉強健,腹部圓實,頭略向右傾,鼻孔略大。這匹馬正騰空而起,昂首奮蹄,鬃毛飛揚,精神抖擻,意氣風發,讓人熱血沸騰。作者只寥寥幾筆,就使這匹馬有形有體,剛勁有力。作者用濃墨來體現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筆掃出其飛揚之勢。在這幅畫中,採用了西方繪畫中體與面、明與暗分塊造型的方法,同時吸收傳統沒骨法,結合線描技法,縱情揮灑,獨具一格。馬的頭頂、胸部、馬蹄、臀部留白,有強烈的光影效果。腹部陰影處,用墨比較淡,顯示出了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質感。這幅《奔馬圖》能讓人感受到馬呼出的熱氣、滾燙的體溫,甚至淋漓的汗水。它強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徵。田橫五百士徐悲鴻作品中的代表作;徐悲鴻的成名之作;徐悲鴻油畫代表作之一。

名畫檔案名 稱:《田橫五百士》作 者:徐悲鴻創作時間:現代尺 寸:縱 349厘米,橫197厘米材 料:布面,油畫收 藏:徐悲鴻紀念館徐悲鴻一再表示崇敬儒家聖賢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他稱之為「大丈夫精神」,此幅圖可作為徐氏這一思想的有力暗示,其中,作者將自己身穿古裝的肖像也安排入畫中,更凸顯了作者仰慕之情。名畫欣賞徐悲鴻不僅擅畫油畫、素描,而且國畫人物、山水、花鳥、動物無所不精,被稱為畫壇全才。徐悲鴻對素描語言的把握非常恰當,不依賴將物象塗黑,而能在淡灰中使物象有渾厚的體積感;不依賴背景襯托,而能使層次豐富。他的素描往往在受光部強調用線,背光部強調用面,他的素描用線具有中國畫白描的韻致,變化非常微妙。徐悲鴻的油畫繼承了歐洲古典油畫的神采,吸收了印象主義繪畫的光與色,同時融入了中國畫的精華,使其具備了民族氣質。徐悲鴻在美術理論方面也有許多精闢的見解。他1920年發表的《中國畫改良論》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論斷。在繪畫過程中,他提倡「盡精微、致廣大」,抓住重點,以「少少許,勝多多許」。而且,他對中國的傳統人物畫還指出「自明清以來,幾無進取,且缺點甚多」。徐悲鴻提倡的是用寫實主義畫風來矯正傳統人物畫的弊端。這裡要介紹的這幅《田橫五百士》作於1928至1930年間,取材於《史記·田橫列傳》。田橫是齊國的後裔,漢高祖劉邦消滅群雄、統一天下後,田橫同部下五百人逃到一個孤島上。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擔心日後為患,便派人招降,並稱:如果抗旨,便派兵誅滅全島人。田橫為了保全島上五百人的性命,遂告別眾士赴洛陽。但到了離京城15公里的地方,田橫便殉節自殺。島上五百人聽說田橫自刎,便都蹈海而死。作品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告別的場面,滲透出一種悲壯的氣慨,撼人心魄,熱情地頌揚了田橫及五百壯士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

畫中的田橫衣著緋紅衣袍,位於眾人之右,作拱手訣別狀,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在那雙炯炯的眼睛裡沒有凄惋、悲傷,而是閃著凝重、堅毅、自信的光芒,顯示出凜然不屈、高風亮節的氣度。眾壯士則滿懷悲憤、群情激昂。有人沉默,有人憂傷,那個瘸腿的人面帶急情,似乎是要向前阻止田橫去洛陽。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嫗和少婦擁著幼小的女孩仰視田橫,眼神滿含哀婉凄涼。一匹白馬站在一旁,不安地扭動著頭頸,遠處的白雲好像也被這一幕感染,沉鬱地低垂著。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情緒表現深刻,極具戲劇性。畫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腳尖、陰森鋒利的長劍都寓動於靜,透出一種英雄主義氣慨。橫貫畫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組群,則以密集的陣形傳達出群眾的合力。畫中,作者用紅、黃、藍三色突出了田橫與眾壯士之間的對答交流。田橫身穿紅袍與眾壯士身穿黃袍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眾壯士與藍天、白雲、大海也形成了對比,加強了畫面的情感色調。
推薦閱讀:

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二)70.千古奇冤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全文
「碧桂園」中國公益廣告黃河獎海口頒獎 參賽作品增長30%
楊志押送生辰綱為何繞道走?
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二)77.清軍入關

TAG:黃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