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中國製造為何擋不住劣質產品
核心提示: 在中國人情大於法制,即使有大量的法規制度,還是難逃無所不在的關係網。
參考消息網6月15日報道 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刊發署名文章,新加坡佛學院助理教授紀贇在文中指出,不少人都將中國製造的劣質貨歸結為民族性甚至宗教性根源,並以高質量著稱的德國和日本製造作為參照。雖不能說二者之間完全無關,但起碼不是決定性因素,制度建設才是關鍵。
文章稱,數年前作者發現一個有趣而又奇怪的現象,很多中國人竟然會來新加坡買中國生產的中草藥,價格往往要比中國貴上30%以上,原因是新加坡嚴格的產品檢驗標準使質量有了保證。對一般產品而言,這可能並不算什麼,但對要被人食用的中藥而言,可靠的質量卻是左右消費意願的核心標準,所以即使貴並麻煩得多,很多中國人也在所不惜。這就是軟環境決定整體質量的突出例證。
中國製造的問題並不在於它生產不出優質產品,在於它無法遏制劣質產品。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1907年之前,「德國製造」在世界上也曾有著今日「中國製造」的惡名。但從那時開始,德國人制定了非常詳細的法律法規、質量標準和認證體系,並建立了可靠高效的質量管理機構。到了二戰前,「德國製造」在短短數十年間就聲名鵲起。日本也有著類似的發展軌跡。今天我們還發現,「韓國製造」也已逐漸擺脫了早期的低端形象。所以,沒有一個國家天生製造劣質品,有的只是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再以剛剛消停的「立頓」茶葉事件為例,這家公司對中歐設定了不同的質量標準。其他很多公司也會在中國很自然地「調低」質量標準,以適應中國混亂的商業環境。在道德上當然應該譴責這種行為,但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利潤最大化則是基本的生存之道。在沒有公平遊戲規則並公開賄賂的商業環境里,每一個想要成功的企業,都被逼採取一些違背商業道德的辦法來生存,大家都在拼道德底線。
因此,產品質量與一個社會的商業甚至政治環境息息相關。在新加坡,任何人情與暗箱操作等商業之外的行為都是不合時宜的,哪怕是很小數額的商業禮品往來,都會受到商業賄賂這個緊箍咒的制約。在中國,則是人情大於法制,即使有大量的法規制度,還是難逃無所不在的關係網。因此,如果中國要完全消除劣質產品,讓「中國製造」擺脫劣質貨的惡名,可能還有一段較為漫長的路要走。
推薦閱讀:
※中國被禁止的體操動作!逆天!
※持普通護照中國公民前往有關國家和地區入境便利待遇一覽表(2016年11月22日更新)
※最強製片人江志強:中國電影真正的黃金時代尚未到來
※前車之鑒:一千多年前,韓國勾引日本進攻中國,結果自己亡了國!
※中國人比韓國人少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