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心理】于丹:寫給年輕的爸爸媽媽

在中國傳統社會裡,家庭都是人們倫理信仰的起點,也是最重要的社會結構。家庭不一定是進行知識教育的地方,但一定是價值教育的空間。中國人說:「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人首先是觀念教育和行動教育,最後,才是知識教育。所以,家庭讓孩子與父母,彼此有愛,理解包容,是人一生教育的起點。

我也是一位小學生家長。對於家和家庭教育,有四句話特別想與大家分享。

第一句話:

「 家是一個永遠有愛的地方,讓孩子知道這就是他的歸屬。

孩子現在壓力已經很大,要上各種輔導班。家應該讓孩子覺得,不管在外面受了什麼挫折委屈,家人一直都在;要讓孩子感受到,家人不是因為你優秀才愛你,只要你是這個家的孩子,我們一直都會愛你。

我們很多成年人,自我評價不穩定,忽而唯我獨尊,忽而妄自菲薄,就是因為小時候經常聽到兩種評價,一會兒說你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孩子,一會兒生氣了就說你怎麼什麼都不如人家。「別人家的孩子」永遠是孩子的天敵。家長要給孩子穩定的判斷,要讓孩子有個底線。不管我在外面競爭中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家裡的愛是永遠都在的。

我看過一個小故事,挺感慨:孩子在幼兒園高年級,要考小學了,晚上在房間里背古詩。看到父母在客廳看電視,想起他們還沒喝水,就倒了杯溫水給父母送去,結果媽媽說,你趕快去背詩,要喝水我們自己會倒。爸爸還說,你就是想趁機出來看會兒電視吧。孩子含著眼淚進屋的時候肯定會想,我再也不給你倆倒水了,而且會把上小學看成特別恐怖的一件事。

這樣的例子在很多家長身上都能看到。大人在職場上有很多焦慮,回到家就轉嫁到孩子身上。比如總是說,我們就是因為沒念好書,現在過得不好,所以孩子必須要出人頭地。

六一兒童節,我看到大家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段話,我就樂了。老師給小學生講課,說笨鳥先飛,笨鳥分為兩種,有一種是知道自己笨,所以飛得比別人早,這樣就可以和別人一起分起來。另一種知道自己笨,還不飛,這種鳥永遠都不能飛上天空。然後孩子就寫:還有第三種,就是自己笨,也不想飛,然後在窩裡下個蛋,一天到晚踢那個蛋飛。

這個故事很典型,父母在轉嫁壓力。家不是一個愛的地方,而是一個放大功利的地方,這是家庭教育里最忌諱的。父母不論是什麼職業,什麼生活狀態,給孩子愛和信任,讓他從小有一種評價自己的能力,家對他有穩定的評價,這是最重要的。

第二句話:

「 家還是一個傳遞價值觀的地方,家教是一種觀念、行為習慣要在家裡養成。

什麼是好的教育?教育不是一種理念,教育是一種生活習慣。孩子是不是從小會孝敬老人,吃完飯擦桌子,每天自己洗內衣,所有這些教育其實都是習慣。習慣成自然,家教不是給外人看的,而是習慣的養成。如果從小家裡有好吃的,都讓孩子給爸爸媽媽嘗一口,給爺爺奶奶嘗一口,長大了他就懂得分享。如果從小都告訴他,好吃的都是你的,你吃剩下的爸爸媽媽再吃,長大了孩子就覺得自己獨霸資源都是應該的。

孩子學奧數的天分有強有弱,寫作文的能力也參差不齊,但道德是必須有標杆的。比如說孝敬,現在很多家庭,老人把自己「自覺地」定位在伺候孩子上,甚至有些老人說,自從有了孫子,我就成了「孫子」。如果都這樣,中國的孝道不僅傳承不下去,反而會顛倒黑白。「孝」字上面是個「老」字頭,下面是個「子」,老在上子在下,子承老也。有好吃好喝的老人先吃,活兒孩子干。中國從獨生子女時代開始,還有多少人家保持這種習慣?家教不是拿出來給世界看的,是自己家的習慣養成。

北師大幼兒園園長曾說過,「我現在最大的困惑是『5+2=0』,幼兒園5天給孩子培養的習慣,一個周末在家裡就全被打亂了。我們的家庭教育究竟是成為好教育的延續,還是反而成為一种放縱和破壞。沒有家長願意破壞孩子,其實也都是心疼孩子,但卻把好的習慣給顛覆了。」

道德和倫理的教化永遠比知識的教化更重要。

第三句話:

「家也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行為買單的地方。

現在的孩子很小就習慣於推卸責任,比如說一歲左右時走路不穩,摔個屁股蹲,姥姥或奶奶抱起來不是踢椅子腿兒就是跺地板,讓孩子的潛意識裡覺得,我摔了不是我自己要承擔責任,而是椅子腿或地板要替我受過,這樣的事情如果多起來,長大後怎麼可能自己認錯呢?如果一個三四歲的孩子打碎了杯子,能說「對不起,我做錯了」,那這個孩子就特別有尊嚴。

我們有些人三四十歲做錯了事兒還在怨天尤人,覺得都是別人的責任。所以成年人是學不會承擔責任的,只有小時候在家裡才能教會他說對不起。

其實,「對不起」三個字挺難說出口,反之,越辯解越是在推卸責任,事態會擴大。現在為什麼會有很多人喜歡辯解,其實跟家教有關。從小沒有學會說對不起。一個人如果沒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買單的話,就沒有辦法長成一個獨立的公民。

如果從小在家庭教育中,出了事兒都是父母幫孩子收拾爛攤子,替孩子去道歉,承擔後果,總有一天這個孩子會受到懲罰,而且會被修理得很難看。

第四句話:

「家是一個讓人信任科學和藝術,並且養成學習習慣的地方。

如果說到知識教育,家裡要有一種風尚,信任科學和藝術。這件事也得先從父母做起。

信任科學和藝術不是為了長大讓孩子做科學家或藝術家,而是科學讓人避免無知帶來的恐懼,藝術可以讓人活得有趣。媽媽上超市看不懂食品安全的說明書,爸爸在微信上傳播各類養生、各種衝突的生活方式,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自己缺少一種科學的判斷力。

學習科學知識,是為了讓一個公民的生命,終生向真理致敬,承認真理,有思維理性。有自我判斷,能夠冷靜地、不是哭天搶地被各式各樣的偽命題綁架。今天很多恐懼來自於偽命題,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就缺少科學精神。

我女兒小時候就問過我:媽媽,冬蟲夏草在春天和秋天的時候是什麼呢?這種問題我真的不知道,所以就去查答案。女兒還問我:蜈蚣是百足之蟲,它真的是一百隻腳嗎?其實我也是通過查詢才知道,蜈蚣有20-22對腳,百足之蟲是我們的形容。如果不是孩子問問題,成人的思維不會去考慮這些。孩子是帶領我們接近科學的眼光。不要覺得孩子無知,其實大人是跟著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識。

再說說藝術。現在琴童那麼多,跳芭蕾的孩子那麼多,真的就是為了加分嗎?一個孩子如果練就了嫻熟的技巧,但是他不快樂,那麼藝術也無法與他結緣。孩子只能拿一張一張資格證書,但當他一個人感到憂傷、孤單的時候,他不會想到彈琴跳舞來疏解情緒,因為他學的東西,除了考試,跟他的生命、感受沒有緣分。而藝術正是讓孩子將來一個人、沒人陪伴的時候,還能把日子活色生香。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一家人有沒有藝術氣氛,有沒有一起去博物館美術館的習慣?更重要的是,一家人都愛讀書嗎?我們現在都讓孩子從小好好念書,但有多少父母是愛念書的人?耳濡目染很重要,閱讀中最重要的是親子閱讀,大家一塊聊著,一塊念著,有些內容還能有交流,質疑,看看別的書延展閱讀。所有這些東西會讓孩子覺得,閱讀本身是有樂趣的,閱讀是個親子時間。

所以,家是一個讓人信任科學和藝術,並且有學習習慣的地方,大家會因為學習而其樂融融。

于丹的私房育兒經1.不管多忙都要享受親子時光

我的孩子上小學,還有年事已高的母親,老人太老,孩子還小,這兩個人是我現階段最重要的。所以我在家的時間還是挺多的。我可以白天非常忙,我可能同時開3個會,一天講兩場或三場講座,但是晚上我會盡量回家吃飯。實在趕不回去,我會在孩子睡覺前一小時前回家,跟她聊聊,玩一會兒。

她很愛考我,給我講方程式的推導過程,還問我恐龍英語有多少種說法,再給我一一講講,很有成就感。她還會跟我說,媽媽我今天學會了《you raise me up》,我給你彈唱。

她會覺得,我媽媽講課講得好,我媽媽語文好,但是我媽媽數學、英語、鋼琴都有不明白的地方,我還能教她。給孩子這種自信心,就不用大人回來板著臉檢查功課,孩子覺得我媽雖然是教授,但知識結構里還有好多不明白的,我可以跟她探討探討。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

我很享受這樣的親子時間。姥姥也會參與。老少三代在一起聊天,每個人都非常高興。

2.要有質量的親子陪伴

每天都板著臉陪著她,給她焦慮感,這不是高質量!要把很短的時間過出質量來,每個人要有主動性,而不是被動的受教育。

很多人問我教了孩子多少論語,教他背了多少古詩。實際上過多地給孩子灌輸,孩子未必快樂。在有限的時間裡,我願意讓老小都說說話,我聽著。讓他們都自己表達了,他們自我實現的感覺強了,交流好了,表達痛快了,這就是有質量的時間。

3.詩情畫意是家庭必需品

說到古詩詞,耳濡目染最重要。如果父母對詩詞很感興趣,平時願意念念詩,聊聊詩,或是出去拍個照片底下配幾句詩,有耳濡目染的環境,孩子就會覺得詩情畫意就是生活的一種氛圍。

為什麼要學詩詞,不是因為現在語文課本里的比重大了,按照輔導教材的思路來學。其實詩情畫意是一種生活品質,就是為了讓你在蒼涼的世界裡,可以活得更活色生香一些。一個家庭把詩情畫意作為家的基調,是個必需品,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就會不斷去學習。父母就是給孩子一個信任和熱愛的起點,最終孩子肯定會超過父母。

推薦閱讀:

古代秘傳生男生女的規律,已流傳幾百年,媽媽們親測表示蠻准
周杰倫帶媽媽女友出海 欲買1600萬遊艇當船主
有一個情緒平和的媽媽,孩子終身受益
媽媽請走開,這7件事必須由爸爸來做!
媽媽在這3個方面越懶,孩子長大後就越容易有出息,你別不信!

TAG:心理 | 媽媽 | 于丹 | 年輕 | 九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