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臨沂書院
發布時間: 2009-1-14
琅琊書院
王羲之故居
書院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教育和學術研究機構,它與官學、私學等一起構成中國古代教育的主體。一個地區書院數量的多少,規模的大小往往標誌著該地區教育文化發展水平的高低。古代臨沂雖相對比較落後,但歷代學人和地方官員也設立了一系列書院,配合著縣學、府學,對當時臨沂文化、教育的發展起到過積極的作用。據筆者不完全輯錄,古代臨沂地區書院主要有21處,諸如琅琊書院、荀子書院、諸葛書院、閔子書院、東山書院、城陽書院等。其中,琅琊書院是突出的代表,規模最大,影響深遠。 王羲之故居 臨沂,古稱琅琊郡,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時任沂州知府的李希賢率七屬集資捐款,在王羲之廢祠附近修建書院,稱琅琊書院,今在王羲之故居紀念公園內。據載,整個建築氣勢不凡,庭中書室30多間,庭前有碑亭,大門內立有康熙御書龜馱碑,牆壁上嵌有琅琊法貼及歷代石碑,文化氣氛很濃。書院屬官辦性質,鼎盛時期,李希賢、熊遇泰、花泳春等歷任知府常來書院講學課士,另有濱州著名學者游百川等前來主講,一時間琅琊書院成為臨沂學術教育中心,成為沂州府培養、選拔人才的主要機構。書院內的學子大都是在七屬中經考試嚴格選拔出來的優秀者,最多時達幾百人。 琅琊書院因官方的大力攜持,後勤有保障,辦學經費較充裕。沂州府撥劃學田4處近800畝供書院收租收息以付學費,主要支付院長、師長(由院長聘)、管理人員(稱首士)等的薪資,還承擔學生飲食、趕考等的費用,也承擔著春秋兩季祭祀先賢的活動費用。儘管如此,琅琊書院學款年年有餘,並能幫助府學、部分縣學解決費用不足的問題,足見琅琊書院當時的氣派。琅琊書院的藏書在臨沂各個書院中也名列前茅,最多時達幾萬冊,後歷經社會動蕩,至1930年前後,僅存六干多冊。清末廢科舉,琅琊書院幾經變遷,先是1901年被改為「沂郡校士館」,學習課程增加了一些西學的內容:1902年又改為臨沂縣立第一小學,辛亥革命後改為工業、職業學校,30年代併入山東省立第三鄉村師範。日軍佔領期間,書院和羲之故居均遭毀滅性破壞,如今人們也只能從新修復的右軍紀念館附近去想像聆聽往年琅琊書院的琅琅書聲。琅琊書院兼有考課式、宣講式兩種功能,在古代臨沂這種書院較少,更多的是私人、名人創辦的書院和紀念祭祀式書院。私人所設書院有:思聖書院,位於費縣,由元人王謙建;費縣東山書院,元代康復之於1313年建;蒙陰東山書院,明代李燦然個人讀研書院;王氏書院,位於臨沂城南,元解元王佐所立。祭祀式書院主要有:荀子書院,位於蒼山文峰山,相傳荀子辭官後曾在此著書講學,後人立書院以祀之;魯公書院,位於臨沂西北,為紀念琅琊人書法家顏真卿而設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 一日一書
※中國古代六大名槍,最後一桿槍,譜寫「一門忠烈」!
※千里江山圖:別人的18歲,活了9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