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三百首|蝶戀花
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作品簡介】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也題作《蝶戀花·春景》,由蘇軾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描繪晚春的感懷之作。上闋寫暮春自然風光,春去夏來,自然界發生了許多變化。視角由小到大,由近漸遠地展開,極富色彩感和運動感。「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對暮春景色的描述,又點化游春少年的惆悵。下闋寫春遊途中的見聞和感想:一道短牆將少年與佳人隔開,佳人笑聲牽動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煩惱。「多情卻被無情惱」,寄寓著作者自己的失意。有聲有色而又婉媚綽約。
【注釋】
①花褪殘紅:殘花凋謝。褪,脫去,花褪殘紅即花瓣落盡。白居易《微之宅殘牡丹》詩:「殘紅零落無人賞,雨打風摧花不全」。「青杏」:未熟的杏子。因顏色青綠,俗稱青杏。杏樹一般四月萌芽上旬,中旬開花。至五月上旬,杏花凋謝,青杏結於枝頭。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四月八日》:「四月八日(農曆)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唯州南清風樓最宜夏夏飲,初嘗青杏,乍薦櫻桃,時得嘉賓,觥酬交錯」。「小」:毛本作「子」。
②天涯:指極遠的地方。「何處無芳草」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③笑漸不聞聲漸悄:牆外行人已漸漸聽不到牆裡盪鞦韆的女子的笑語歡聲了。
④多情:指牆外行人。無情:指牆裡的女子。惱:引起煩惱。
【翻譯】
春日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之上已長出了小小的青澀果實。這裡的清澈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不時還有燕子掠過天空。眼見著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來越少,(但是請不要擔心)不久天涯到處又會再長滿茂盛的芳草。(春天還會到來的)圍牆之內,有一位少女正在盪著鞦韆,她發出動聽的笑聲。圍牆之外的行人聽到那動聽的笑聲,(忍不住去想像少女盪鞦韆的歡樂場面)。慢慢的,牆裡笑聲不再,行人惘然若失。彷彿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點評】
《蝶戀花·春景》,是由北宋時期著名詩人、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首詞作。其作於何時,各方莫衷一是,有蘇軾密州、黃州、定州、惠州時期等諸多說法,然皆苦無證據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詳考。作為宋詞豪放派先驅的蘇軾,一生之中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豪放派詞作,這容易讓人誤以為蘇詞盡皆豪放之作,但從蘇詞的總體來看,其婉約之作反而是佔大多數的,此詞便是其一。在此詞中,作者通過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寫和遠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繪,借惜春傷情之名,表達出作者對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嘆和浮生顛沛的無可奈何。
【講解】
在一個晚春的日子裡,作者外出途中有一段偶然的遭遇,看到了牆裡的鞦韆,聽見了姑娘的笑聲。這好象一顆石子投入湖水,在作者的思想深處激起了一輪波瀾。他頗有所感,便寫了這首詞。
詞的上片是寫景。「花褪殘紅青杏小」,這頭一句就很有特色。宋初詞人宋祁有一句很著名的詞:「紅杏枝頭春意鬧」,寫的是淡紅色的杏花盛開在校頭,呈現出濃郁的春意。相比之下,蘇軾筆下的杏樹枝頭,已經是春意將盡了。那紅色的花瓣(殘紅)已經從枝頭脫落(褪)乾淨,那將要在夏初長大、黃熟的杏子,現在又青又小。作者沒有局限於以花開花落表示春色變化的通常手法,而是抓住杏子初結實的特點,別出心裁地點出了春深的時令。接下去兩句,作者把目光轉向了廣闊的畫面:那春天漸漸離去,從南方飛回的燕子又出現在低空,盤旋飛掠了。圍繞房舍的小河,也呈現出春天特有的碧綠。燕子、綠水、人家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充滿了詩情畫意。從「枝上柳綿吹又少」一句,可以看到,作者也沒有忽略「柳綿」(柳絮)這個春深的又一個標誌。稱它「柳綿」,使字面顯得新鮮,也為了適應聲調的要求。作者避開了飛絮滿天的一般寫法,從枝頭著筆,說柳枝上的柳絮已經被風吹入空中,所剩無幾了。「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句,是說在春天滋生的青草,也帶來了春深的信息,直到天邊(天涯)沒有一處不長滿了青草。這裡稱它作「芳草」,增加了美感。這裡暗用屈原《離騷》中「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的句意。既然直到天邊,沒有一處沒有芳草,那又何必懷念家鄉呢?這裡帶有作者自己寬解的意味,從這裡正透露出作者在長期飄泊的生活中,不免有思鄉之感。如果從「花褪殘紅」中已經透露了作者珍惜春光的心情,那麼到了「柳綿吹又少」,特別是從那個「又」字上,我們進一步聽到了作者惜春的心聲。直到「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感嘆,就把他惋惜春光將逝的感情和長期飄泊的感嘆更強烈地表現出來了。作者就這樣在上片用四組富有特徵的景物,描繪出晚春的自然風光,又賦予了濃重的感情色彩。
下片從到處都有芳草引起,即到處都有美好的事物來替自己寬慰。但這些美好的事物正象景色的惱人那樣,也不免令人懊惱。「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道」就是道路。在道旁的院牆裡,有人在盪鞦韆。當行人(作者)經過這裡,正聽到牆裡傳出陣陣笑聲。他聽得出,這笑聲顯然發自盪鞦韆的女子,而她又該是個「佳人」(漂亮的姑娘)。在古代,青少年女子有在春天盪鞦韆的風俗,鞦韆架就搭在院子或花園裡。這位行人所碰到的就是這種美好的情景。他深深地為這笑聲所吸引,想借這種美好的情景來排遣心頭的鬱抑。然而,使他掃興:「笑漸不聞聲漸悄。」「悄[qiǎo]」,寂靜無聲的意思。這時,不僅笑聲逐漸聽不見(不聞)了,就是牆裡佳人發出的盪鞦韆等等聲響也消失了。想來,她已經玩罷鞦韆回房間里去了吧。而這時的行人呢,卻感到「多情卻被無情惱」。「惱」是使人懊惱的意思。行人,也就是作者,本來想借美好的事物來排遣鬱抑的,這種對牆裡佳人的多情,卻由於牆裡佳人根本看不到牆外行人,因而對牆外行人顯得毫無感情,使牆外行人想排遣鬱抑的願望落空,更陷入一種莫名的悵惘之中,這豈不是「多情卻被無情惱」了嗎!
這首詞從晚春的景色描繪中,從「牆裡」「牆外」「多情」」無情」這種風趣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從藝術上得到借鑒。原載:《唐宋詞選講》
【賞析】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蘊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讚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他的婉約詞同樣有勁氣流動,不同於花間詞的軟弱。詞中包蘊的意趣亦為詞家推重。《古今詞話》說此詞寫行人多情與佳人無情,「極有理趣」。正所謂「物自無情而人自多情」,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現象。還有人評價它富有「禪趣」,那阻隔有情與無情溝通的,不僅僅是綠水環繞的圍牆,而更是人們的「心牆」。作者的一生雖歷經坎坷,仍「多情」地追求理想,執著人生,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說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於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於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余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是說紅花已所剩無幾。著一「褪」字就深了一層,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傷之情更濃。睹暮春景色,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不過一般人寫傷春意緒,總會把那種凄迷寥落之感表達到極致。蘇軾則更多了一些曠達。有繁華就有衰落,有凋謝就有新生。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著,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轉向不遠處更加開闊的地方。只見燕子掠著水面低飛,綠水環繞著人家的牆院。寥寥幾筆,便勾畫出春意未盡的鄉村圖景。飛動的燕子為畫面增添了動態之美;「綠水人家」則帶來了生活的氣息,並為後文「牆裡佳人」的出現作好了鋪墊。「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裡沒有青青芳草呢。
「柳綿」,即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於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即便如此,這兩句還是蘊含著許多辛酸和悲哀。據《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記載:「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閑坐。時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蕭蕭,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聯繫當時蘇軾的遭遇,是頗耐人思索的。蘇軾一生漂泊,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牆裡有人盪鞦韆,牆外有條小道。牆外小道上走著行人,牆裡飄來佳人清脆的歡笑。
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裡,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與讀者去想像,在想像中產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裡」、「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我們已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
這裡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認為是行人心存愛慕之情,而佳人卻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無情」,心中無可奈何,故十分煩惱。這儼然是一個單相思式的喜劇。倘若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許可以說是借愛情來寫人生普遍存在的這樣一種矛盾。但詞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寫照,其中「情」的內涵也是極其豐富的,絕不僅限於愛情。作者飽經滄桑,有惜春遲暮之情,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讀者去回味,去想像。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多唐詩宋詞賞析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ww.xigutang.com)的相關文章。
蘇軾的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遊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軾現存世的文學著作共有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以及大量散文作品。最早的成名文章是嘉祐二年(1057年)應試時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最早的一批詩作是嘉祐四年與父親和弟弟合編的《南行集》中的40多首詩,最早的詞則寫於熙寧五年(1072年)。詩文有《東坡七集》《東坡集》《東坡詞》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瀟湘竹石圖》等。
【宋詞英譯】
Spring Scene (To the Tune of Dielianhua)
By Su Shi
The remaining red of flowers fades,
Young apricots peep green and small.
Swallows flit and fly their way;
Streams run endlessly before th』 doors.
Wind blows willow catkins astray,
Spring lives not elsewhere at all?!
Without the hedge runs a footpath way,
Within, a maiden fair swings in the court.
While I am strolling down the alley,
Her laughers rise from across the wall.
Yet the laughers have soon died away,
The tinkling voice can be heard no more.
O, my wishful fondness has but invited
A trouble of unresponsiveness after all!
【詞牌簡介】
《蝶戀花》,詞牌名之一,唐教坊曲,以梁簡文帝樂府:「翻階蛺蝶戀花情」為名,其詞牌始於宋。又名《黃金縷》、《鵲踏枝》、《鳳棲梧》、《卷珠簾》、《一籮金》等。雙調共六十字,為仄韻七絕兩首相合而成,特於第二句加兩字為冠,而於第三句亦用韻耳。首句與《臨江仙》同,次句上四下五,協仄韻,第一、第五字可平。第三句同第一句。末句平起協仄韻,又與《踏莎行》末句同。後闋全同前闋。
【格律】
花褪殘紅青杏小。
⊙●⊙○○●▲。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
牆裡鞦韆牆外道。
⊙●⊙○○●▲。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
(註:○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推薦閱讀:
※歸隱?鬱憤?曠達?他是哪一個蘇軾?
※你了解「宋詞」嗎?
※史上最通俗的一首宋詞,全是大白話,但也最深情!
※美哉宋詞
※|全宋詞| 十九
TAG:宋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