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名由來:名山名稱
舟山「普陀山」名稱的由來
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卧海,面積近1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普陀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普陀山是眾所周知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道場,與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道場,並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然而,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普陀山」為供奉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卻不知為何成為觀音道場。
其實,早在西漢末年,它並不叫「普陀山」,而稱「梅岑山」。是因為道士梅福在此修道煉丹而得名。到了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有佛教徒在普陀山偶然發現觀世音現身。大家「扶老攜幼、奔走相告,紛紛到普陀山拜謁。」這在明朝宏覺國師《梵音庵釋迦佛舍利塔碑》就有記載。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古印度)梵僧來普陀山傳教(也有西域來僧),在朝謁潮音洞時,又見到觀音菩薩現身。(從現在來看,這些很可能都是海市蜃樓現象)。
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高僧慧鍔第三次來華交流佛教文化。在五台山禮佛,見到一尊觀世音菩薩像後非常喜歡,想帶回日本供奉。傳說,當他所乘的船行駛到普陀山附近的蓮花洋時,突然狂風大作,天地昏暗。慧鍔只能把船靠上普陀山碼頭。誰知,船一靠碼頭,天色馬上放晴,海上風平浪靜。慧鍔見此又命開船,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不僅天氣再次變壞,洋面上還涌動起蓮花狀的大浪。船一動也不能動。一連三次都是如此。慧鍔見此情形,面向東瀛(日本)本土禱告:菩薩不肯去日本就留在此處吧!於是,慧鍔經潮音洞登上普陀山,留下佛像讓當地居民張氏供奉,並把這尊佛像命名為不肯去(日本)觀音。到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張氏宅址上建起了「不肯去觀音院」。這是普陀山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佛教寺院。(後據考證,慧鍔的船實為觸了新羅礁)。
唐以後,歷代帝王多次賜金擴建普陀山寺院,倡導觀音文化。公元967年,宋太祖趙匡胤首次欽派人到普陀山貢香幡,開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賜匾「寶陀觀音寺」。公元1214年,宋寧宗趙擴又賜匾額「圓通寶殿」,欽定普陀山為專供觀音菩薩的地方。並根據佛經「補怛洛迦」,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也稱為「補陀洛迦山」,簡稱「普陀山」。由此,普陀山成為中國四大菩薩道場之一。
寧波「天姥山」山名由來
天姥山,位於紹興市新昌縣東南30公里,東接天台山。由撥雲尖、細尖、大尖等群山組成,是一片連綿起伏、氣勢磅礴的群峰。為道教第16和60福地。
那麼,「天姥山」的名稱是怎麼得來呢?傳說,曾有登此山者聽到「天姥歌謠」之聲,故名「天姥山」。《後吳錄》:「剡縣有天姥山,傳雲登者聞天姥歌謠之聲」。剡縣,就是今天的新昌縣,為天姥山所在地。大量史料證明,「天姥」就是神話傳說中的「王母」。王母,又叫「西王母」「王母娘娘」。西王母既是一個牧業國的國號,又是古國女王的尊號。她能歌善舞,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天姥山」就是傳說中「王母娘娘」與「玉皇
東漢的時候,佛教從西域傳來中國,像洪水猛獸般地衝擊著中國的道教,道教只得作自身改造、充實、提高,尋找載體來鞏固自己的勢力。這樣,「西王母」的傳說逐漸從祖國西方昆崙山傳播到了祖國的東方沿海地區,並且成了掌管神仙戶籍的領袖之一的「在天之姥」。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同聲歌》稱西王母為「天老」,著名的訓詁學家朱起鳳說,「天老」就是「天姥」,「老」與「姥」通用。(張衡是最早稱「西王母」為「天姥」的人)。時光過了300年,謝靈運從當時的始寧出發,夜宿今新昌縣城,次日攀登「天姥岑」。他在詩里寫道:「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謝靈運這一登山,使位於今新昌縣境內的這座山,從此就叫「天姥岑」,後來又叫「天姥山」了。
天姥山在現代名不見經傳,但在古代知識分子心目中卻是一座備受敬仰的高峰。早在唐以前,天姥山就已經是中國文人嚮往的文化名山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詩人追慕前賢足跡,尋訪天姥山,留下了《夢遊天姥吟留別》《壯遊》等千古絕唱,將天姥山推到了一個崇高的理想境界,天姥山遂成為詩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樂園。
溫州「雁盪山」山名由來
雁盪山,坐落於溫州樂清境內。因「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鳥名。雁盪山根植於東海,山水形勝,以峰、瀑、洞、嶂見長,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開山鑿勝,發軔於南北朝,興盛於唐宋,文化底蘊豐厚。為中國十大名山之一。
雁盪山形成於1.2億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全山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景點550多處,辟有八大景區,其中靈峰、靈岩、大龍湫精華薈萃,被稱為「雁盪三絕」。
寧波「天台山」名稱的由來
天台山,本名「鎮亭山」,又稱「天梯山」,或稱「台岳」「靈越」。坐落於寧波天台縣之西、仙霞嶺山脈東北端,西南接括蒼雁盪,西北接四明金華,蜿蜒東海濱,如衣之有緣。以山形如八葉覆蓮,有八支八溪及上台、中台、下台等,似三星之台宿。《十道志》謂之「頂對三辰」,故稱天台。一曰「大小台」。按南朝時期陶弘景的《真誥》:「高一萬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頂對三辰,當牛女之分,上應台宿,故名天台」。又據南朝時期顧野王的《輿地誌》云:「天台山,一名桐柏,眾岳之最秀者也」。
天台山在中國不止一處,不過通常所說的「天台山」是指浙江的天台山,這個「台」字,本應為繁體字寫作「臺」,其字音為[tāi],因漢字簡化才導致中國出現很多「天台山」。
臨安「天目山」山名由來
天目山,地處杭州臨安城北,浙皖兩省交界處,距杭州84公里。呈西南—東北走向,雄踞黃山與東海之間,長200公里,寬約60公里,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10餘座,最高峰清涼峰1787米。東西兩峰遙相對峙,東峰大仙頂海拔1480米,西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
天目山,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於漢代,因兩峰之巔各有一池,長年不枯,宛若雙眸仰望蒼穹,故名。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天目山為江南宗教名山,是韋陀菩薩的道場。東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在此修道,史稱三十四洞天。佛教始於晉。梁昭明分經著文於此。元獅子正宗禪寺祖師 高 峰、 中峰尊為"江南活佛"。清玉琳國師創建禪源寺,弘揚臨濟宗風,遂為中國東南名剎。乾隆帝兩度巡山,欽賜《無量壽經》、御筆 《心經》,刺封"大樹王"。歷代名人墨客,登臨志游,留有傳世佳作。
另外,有江蘇省泰州市天目山,位於姜堰市區北郊,是一處地勢稍高、四面環水的土墩,總面積3.4萬平方米,最高處只比河面高出4米多,與其說是山,不如稱其為彈丸小島。考古發掘,這裡驚現商周古城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清【莫干山】
紹興【會稽山】
金華【龍門山】
金華【江郎山】
衢州【仙霞山】
推薦閱讀: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相關的術語及名稱
※吉林地名由來:江河名稱
※1-30第三章漢易名稱場數學速成法
※第二節 二十八宿名稱、分野與職能範圍
※孫祿堂《太極拳之名稱》解讀——孫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