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方孝孺 ● 禍從口出滅十族
他是明朝第二位正統皇帝朱允炆的老師,卻被明成祖朱棣「滅十族」。他是最早被稱為「讀書種子」的大儒。胡適說,他死後明朝200年再無政治思想家。這個人到底是誰呢?為什麼後世會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為什麼一提到這個人,我們總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複雜心情?讓我們一起走進明朝赤膽忠臣方孝孺的起伏人生。
方孝孺,出生於元朝末期,浙江寧海人,今寧波地區。父親是明朝朱元璋時期的一名中級官吏。據說,方孝孺6歲的時候就可以作詩,被鄉間鄰里稱為「小韓愈」。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可見方孝孺自幼極其聰慧靈巧。
15歲時,方孝孺跟隨父親和兄弟一起北上到山東濟寧繼續攻讀求學。20歲時,他為官清廉的父親因為明初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被牽連誅殺,實際被冤殺。同年,方孝孺來到京師求見宋濂,宋濂是明朝開國文臣,有「浙東四公子」的美譽,以道義文章著名,宋濂非常喜歡方孝孺,便收其為弟子。26歲,東閣大學士吳沉、揭樞等人起薦方孝孺,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非常欣賞方孝孺的品德,對皇太子朱標說:「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可以一直用他到老。」隨後厚賞禮送回家。31歲,因事被仇家惡意中傷被捕,但是朱元璋在案卷上看到他的名字,釋放了他,方孝孺躲過一劫。
36歲,方孝孺再次被推薦,朱元璋說:「現在還不是重用方孝孺的時候。」於是授予他漢中教授之職,方孝孺每天給眾儒學生講學,毫不倦怠。蜀獻王朱椿聽說方孝孺的賢名,聘請他當世子的老師。他每次見面,就向世子陳說道德。蜀獻王以特殊的禮遇表示對他的敬重,把他讀書的廬捨命名為「正學」。
42歲,朱元璋去世,長孫朱允炆即位,徵召方孝孺為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調他做詩講學士,國家重大的政事皇帝都要向他詢問。建文帝朱允炆喜歡讀書,每當碰上疑難,就召見他讓他講解。朱允炆臨朝,百官奏事,決定群臣的面議可否施行時,朱允炆有時命令方孝孺趨身屏風之前批答文書。當時修撰《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方孝孺都擔任總負責人。更定職官制度時,方孝孺的官職改為文學博士。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於方孝孺的手筆。
方孝孺45歲時,也就是1401年初,朱棣的燕軍攻掠河北大名府。朱棣聽到建文帝身邊的核心謀臣齊泰、黃子澄已經奔竄的消息,便上書請求朱允炆命諸將停止軍事行動。方孝孺建議:「燕軍長期駐紮在大名府,天氣暑熱降雨,他們應該會不戰自疲。火速命令遼東諸將進入山海關,進攻永平府;命令真定府諸將過盧溝橋直搗北平,燕王他一定回軍救援。我方以大量軍隊追隨燕王之後,可以成功擒拿他。現在他的奏事文書恰好送到,應暫且給予答覆,文書往返時間超出一月,就會使得他的將士心意懈怠。我方商定合擊的態勢,進而消滅燕軍,就不會很費事了。」朱允炆表示贊同,命令方孝孺起草詔書,派遣大理寺少卿薛岩火速出發答覆燕王,完全赦免燕王的罪行,讓他罷兵回到自己的屬地。又寫下傳布的諭旨幾千字交給薛岩,交代他拿到燕軍之中,秘密散發給眾將士。薛岩到燕軍中,將諭旨藏匿起來,不敢出示給將士們,燕王也沒有尊奉詔令。
隨後,朱允炆的軍隊擾亂燕軍糧餉運輸線,朱棣又派遣指揮武勝來上書朱允炆,表達請求停止軍事行動的請求。朱允炆想要應允,方孝孺說:「此時若停止軍隊作戰,以後就難以再次凋動集中了,願皇上不要被燕王所迷惑。」朱允炆便殺了武勝來,拒絕了朱棣的請求。
不久,燕兵繼續南下搶掠了沛縣,燒毀糧船。這時候,討伐河北的朝廷軍隊疲乏無功,而德州運送糧餉的道路又被斷絕,方孝孺以此深感憂慮。由於朱棣的世子朱高熾性情仁厚,他的弟弟朱高煦則狡獪譎詐,又得到朱棣的寵愛,曾想奪取世子的地位,方孝孺謀劃用計策離間他們,造成他們內部變亂。於是將這一建議稟報朱允炆,派遣錦衣衛千戶張安攜帶著有皇帝璽印的書信,前往北平賜予燕世子。結果,世子朱高熾收到書信沒有啟封,連同張安一起送往燕王軍前,方孝孺的離間計實施失敗。
方孝孺46歲時,也就是1402年,5月燕軍到達江北,朱允炆下詔徵集各地軍隊。方孝孺說:「事情太緊迫了。派人前去以割地向燕王作許諾,拖延幾天,東南一帶徵募的軍隊會漸漸彙集,北方軍隊不善於駕舟操揖,決戰於江上,勝負還是難見分曉的。」朱允炆派遣燕王的堂姐慶成郡主前往燕王軍中,陳述割地議和的條件,燕王不聽。朱允炆命眾將調集水軍於江上,關鍵時刻大將陳瑄率戰艦投降了朱棣,燕軍便順利渡過了長江,時間是六月乙卯日。朱允炆陷入危險困境,進退兩難,有人勸他前往別的地方,圖謀復興。方孝孺堅決請求守衛南京城池以待援軍,即使事不成功,也應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門大開,燕軍入城,朱允炆自焚。這一天,方孝孺也被抓進了監獄。
穿插一個小細節,當初,燕王朱棣率軍從北平出發時,他的高級謀臣姚廣孝把方孝孺託付給朱棣,說;「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朱棣答應了。
朱棣拿下南京城穩定了政局後,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被召到朝廷,十分悲切哀慟。朱棣慰問他說:「先生不要自取憂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問:「成王在哪裡?」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
朱棣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紙筆,說道:「詔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擲到地上,邊哭邊道:「死就死,詔書我絕不起草。」朱棣說:「你不寫,我滅你九族!」方孝孺說:「莫說滅九族,就是滅十族我也照樣不寫!」朱棣大怒,下令活剮方孝孺。方孝孺慷慨赴死時,作絕命詞一首:「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庶不我尤!」終年46歲。同時,據說受方孝孺牽連被殺的有800多人,被牽連流放的有兩三千人。
從方孝孺的人生經歷來看,主要分成兩段,以朱元璋死為界。1398年,朱元璋去世,長孫朱允炆繼位,方孝孺才得到重用,一直待在朱允炆身邊幫助出謀劃策,治理國家。削藩就是方孝孺、秦泰、黃子澄幾個文臣的主意,本來削藩是朝廷中央集權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朱允炆戰略戰術有很大的問題,威脅最大的是燕王朱棣,但是建文帝沒什麼政治經驗,並沒有先從朱棣開刀,結果一年之內搞定了其他幾個實力較弱的藩王,打草驚蛇,朱棣害怕被弄死,於是被迫起兵。
關於方孝孺的死,後世爭議最大的是什麼呢?一派說方孝孺是赤膽忠心,面對專制君主的屠刀抗節不屈,感天地泣鬼神。另一派說方孝孺是愚忠,甚至是愚昧,他自己一個人死就罷了,還要當面怒懟朱棣,牽連十族,連學生朋友都給害了,他們是何其無辜呢?
當然,方孝孺被滅十族是否屬實,至今還在爭議。不過山谷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滅十族不假,只是執行地並不是那麼徹底,可能是每一族中挑選了一些代表,比如門生中也只是挑出關係最密切的少數人被殺害。
那麼方孝孺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個寧死不屈的人呢?這跟他的父親祖輩有很大的關係,方孝孺的祖上四代都是儒生,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忠君愛國、仁義禮智信那一套孔孟精神。最關鍵的是建文帝朱允炆對他有知遇之恩。方孝孺被推薦兩次面見朱元璋,朱元璋確實很欣賞他的人品和才能,但死活就是不重用。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的才能可以有機會任性地發揮,唯有朱允炆給了他這個機會,他能不感恩戴德嗎?方孝孺正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典範呀。
不過山谷認為,方孝孺其實可以有更高明的方式殉國報君,那就是朱棣攻破南京城時,先安頓好家人,然後和建文帝一同死去。畢竟家人親屬何罪之有呢?他們也許並不想效仿你方孝孺,他們還想活命呀。最慘的莫過於方孝孺宗族中的女眷們,最後淪為了官奴,說直白一點就是性奴,無數女子被摧殘致死。你方孝孺活了四十多歲夠本了,你想為國殉難死於氣節,可是為何還要搭上八白多條人命呢?從這一點講,方孝孺是極其自私的。
再者,建文帝朱允炆也好,燕王朱棣也罷,都是朱元璋的子孫。天下是朱家的天下,你方孝孺是大明王朝朱家的臣子,不僅僅是朱允炆的臣子。燕王篡位,雖然從正統性來說的確大逆不道,但畢竟這是老朱家的家事,你方孝孺作為一個外臣,為何偏偏一根筋呢?幾百年前唐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李唐的家事,文臣魏徵跟你方孝孺狀況幾乎差不多,他不僅可以明哲保身,得到李世民的重用,賢臣的美名還留了青史,你方孝孺為何偏偏做不到呢?
再說了,南京城破,文帝殉國,大勢已去,歷史選擇了朱棣。並且朱棣禮賢下士,在高參姚廣孝點名保護下,並沒有任何侮辱動作,你方孝孺非要把自己往死路上逼,怪不得別人呀。方孝孺是死得其所,可是搭上十族親人的性命實在太令人心痛了。
寫到最後我不禁想到,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呢?物慾、理想、名節,還是什麼呢?從方孝孺的悲劇中,也許我們可以想到些什麼。
推薦閱讀:
※方孝孺為什麼招怒明成祖被滅十族
※殺蛇八百遭惡報,方孝孺被朱棣滅十族
※明初大儒方孝孺短詩五首
※歷史上曾被誅滅十族的方孝孺
※方孝孺先生墓
TAG:方孝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