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道夫:華爾街頭號詐騙犯

麥道夫:華爾街頭號詐騙犯 他的投資手法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看起來非常深奧,他對客戶說,「這是一種合適的投資策略,但天機不可泄露。

南都周刊編輯:張鵬 見習記者|石爾 部分受騙金融機構損失(不完全統計)

他的投資手法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看起來非常深奧,沒有人敢深究,以免在「高人」面前露怯;他本人也從不介紹投資手法,只旱澇保收地向投資人提供10%以上的回報。他對客戶說,「這是一種合適的投資策略,但天機不可泄露。」   古稀之年的麥道夫(Bernard L. Madoff),這位曾經擔任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副主席、納斯達克(NASDQ)董事兼交易所主席等要職的著名投資家,多年來一直頂著耀眼的光環,是華爾街頗受上流投資者敬重與信賴的基金經理,然而隨著12月11日被他的兩個親生兒子告發,這一切都成為過去。   他因虧空投資者500億美元,一夕之間成為美國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證券詐欺案的主謀,將面臨至少20年的鐵窗生涯。   如果不是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他苦心經營了40年的彌天大謊還不致被戳破;如果不是投資者近幾個月來紛紛將資金撤出市場,他的龐大的金元帝國仍會被認為是華爾街跨世紀的傳奇。 現代版「龐氏騙局」   滿頭銀髮的麥道夫在鉅賈雲集的紐約曼哈頓有自己的豪華辦公樓,不遠處億萬富翁群聚的上西城則有他的豪華公寓。但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他在過去得心應手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終於玩不轉了。他把分別在公司擔任高級運營經理的兒子馬克和擔任公司交易部主任的兒子安東叫到辦公室,坦承他已經「一無所有了」,他為那些富豪和機構進行的所謂投資,「其實是一個彌天大謊,基本上是一個超級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對美國人來說並不陌生,解釋起來也不難。所謂的投資其實並非真正的投資,其主要手法是以向投資者提供短期暴利吸引其上鉤,然後將新加入者的資金謊報為獲利,付給前面的投資人,如此空轉而愈滾愈大,皆大歡喜。但金融危機發生後,投資人因擔心自己的財富縮水,紛紛要求撤出資本,麥道夫只好拆東牆補西牆,最後終於因周轉不動而露餡。   1960年,只有22歲時的麥道夫,就利用在紐約長灘打暑期工當救生員和在紐約皇后區替別人安裝花園澆水龍頭賺得的5000美元,成立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投資公司─麥道夫證券投資公司。他在1970年代美國政府為刺激股市而設計的證券法漏洞中獲得靈感,靠典型的龐氏騙局手法在紐約證券界呼風喚雨,完全將客戶蒙在鼓裡。   他創辦的這家投資公司後來成為推動納斯達克交易所成立的5大投資經銷商之一。他因此順利坐上納斯達克交易所主席的交椅。直到今年10月,他還被列為納斯達克第23大投資經銷商,負責為客戶提供證券買賣的最佳報償,每天經手達5000萬股,經管的資產總額達171億元。   麥道夫對投資者一再強調「隱秘性」。他平時行事謹小慎微,在他的公司里,他在17層自佔一個樓層,深鎖一切報表,操控全局。平時他在與員工談話時,也不討論投資問題。本月初,他突然對在公司任職的兒子表示,客戶要求贖回的金額已達70億美元,他正在張羅,十分苦惱。   兩名兒子在舉報時說,最近發現麥道夫為「巨大壓力」所苦,追問他怎麼回事,麥道夫說,公司虧空500億美元,已多年周轉不靈,他現在手頭只剩2億到3億美元,他打算一周內把那些錢分給部分員工、家人和朋友,然後自首。現代版「龐氏騙局」終於案發。 麥道夫的超級「聖誕大禮」   對於深陷金融危機至今不能自拔的美國民眾來說,自然都希望收到一份聖誕禮物,寬鬆心境。這個聖誕禮物政府沒有送也不會送,但麥道夫送了而且禮物「很重」,這份厚利甚至「惠及」全球——從美洲到歐洲、亞洲,從商業銀行到投資機構,從超級富豪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從著名導演到聯邦參議員??   美國檢方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麥道夫公司實際的投資客戶不到25家,重要客戶主要在紐約市和南佛羅里達州,一半是對沖基金、億萬富翁和銀行機構,既有奇異與花旗集團等名企;有著名電影導演斯皮爾伯格,也有擁有紐約「每日新聞報」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地產大亨朱克曼。目前已承認遭到損失的人還包括美式足球隊費城老鷹隊的前老闆布拉曼、職棒紐約大都會隊的老闆威爾彭以及GMAC金融服務公司總裁梅爾金。   未來隨著新受害者不斷冒出,受騙者可能遍及全球各階層投資人,一定可以編成一本「名人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上流人士,卻被麥道夫玩得團團轉直至血本無歸,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蹟。   彭博資訊的消息說,在麥道夫騙局中遭殃的不少金融機構已慢慢浮出水面,在對沖基金中,資產75億美元的Fairfield Sentry基金和資產28億美元的KingateGlobal基金都中招,它們的主要投資都在麥道夫的公司內,業界資料顯示,這兩個基金在2008年是對沖基金中少數幾個回報率仍為正數的,讓人稱奇。其他受損失的還有一些慈善基金和退休基金。   3家歐洲銀行已宣布有總數約38億美元的投資在他的基金內。西班牙與法國的最大銀行,以及瑞士的私人銀行承認成為紐約這名資金管理人龐氏騙局下的犧牲者。西班牙桑坦德銀行說有近31億美元,法國巴黎銀行說可能因投資麥道夫而損失4.7億美元,瑞士Reichmuth銀行說損失約3.25億美元。英國滙豐銀行也可能是受害者,據傳損失可能高達10億美元。法文報紙Le Temps說日內瓦的私人銀行與資產經理人可能虧損接近50億美元。就連大洋彼岸的日本野村證券也被捲入275億日圓(合3.02億美元)。   前大屠殺倖存者、1986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魏瑟爾(Elie Wiesel)成為受害人,主要是因為他成立的人道基金會,把資金都投到麥道夫的公司中。而美國地產公司Boston Properties董事長朱克曼損失慘重,也是因為他所投資的一家基金幾乎把所有資金交給麥道夫管理。 「隱秘性」騙術   許多有名望有身價的富豪把資金交給麥道夫操作,除有厚利可圖,也是基於優越感作祟,因為他刻意塑造出只接納圈內人的印象。麥道夫深諳上流社會人士的優越感與虛榮心,其經紀人深入各地上流社會,建立客戶網路。在高爾夫球場或酒會上,麥道夫精心設計著他的騙局,利用親朋好友及工作上的舊識替他傳播「口碑」。許多受到投資厚利吸引的人急於加入的一項重要原因是只想擠入麥道夫所接納的上流人士的小圈子。   熟稔麥道夫伎倆的財經專家茨威格(Jason Zweig)說,麥道夫通過對「隱秘性」的強調,讓他的投資客戶受惑於神秘感及圈內人的優越感。通常是在一場私人俱樂部的聚會活動中,由一位被主持人介紹為「大人物」的投資專家先「不經意」地談及靠著麥道夫投資理財發了財,在聽者上鉤之後,再半推半就地聲言麥道夫只為會員理財,而入會還得一位有身份的入士邀請,這樣吊足胃口之後,才說「我也許可以代為安排」。   茨威格說,一些投資人把巨款交給麥道夫操作,通常每個月都至少穩獲10%的回報,儘管並不算高,但一二十年都穩賺不賠,也十分可觀。但他其實是隱瞞巨額虧損的情況下付給投資人高利,再以高獲利的假象騙取更多的投資。   95歲高齡的服裝企業家和投資者卡爾·夏皮羅(Carl Shapiro)是美國著名的慈善家,也是麥道夫長達50年的老友。他將5.45億美元資金交由麥道夫管理,現在卻可能成為該醜聞迄今為止造成的個人損失紀錄。   夏皮羅是麥道夫最早和最大的投資者之一。棕櫚灘和波士頓的幾位投資者說,他們投資麥道夫公司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夏皮羅從中搭橋。不過夏皮羅澄清從未將潛在投資者正式介紹給麥道夫。夏皮羅對《華爾街日報》說,他與麥道夫是50多年的朋友,他和家族基金對麥道夫公司的所有投資,都是基於對麥道夫精明的商業頭腦、正直品質及其承諾遵守適當投資原則的信任。   與麥道夫熟識的人都用「和靄可親」及「高調而不招搖」來形容他,稱他總是會營造一種結交知心朋友的氣氛,讓他周圍的那些富豪客戶都樂於把自己的財產交付給他打理。然後他又打出這些名人客戶的名號去吸引其他人。就這樣,國際投行、對沖基金甚至慈善基金會都成為他的「會員」。   他的投資手法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看起來非常深奧,沒有人敢深究,以免在「高人」面前露怯。他本人也從不介紹投資手法,只旱澇保收地向投資人提供10%以上的回報。他對客戶說,「這是一種合適的投資策略,但天機不可泄露。」   「家族企業」是麥道夫用以吸引投資者信任的另一手法,他的家人幾乎把持了公司的所有關鍵職位。他的弟弟彼得·麥道夫1970年加入公司,成為高級經理。他的兩個兒子馬克和安東,分別自美國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和密西根大學畢業後,20歲左右就到公司效力。他的侄女謝娜(Shana)也是年輕時就加入公司,成為律師。   儘管目前檢察官尚未起訴麥道夫家族中的任何其他成員,但是由於麥道夫妻子的名字多次出現在一些非法的文件中,檢方已在調查詐騙案是否與她或其他家人有關。   一位損失金錢的紐約投資人說,他們一家人也經常參加各種慈善公益活動,一家人的出現總會讓人增加信任和親切感,這是他投資該公司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騙局被揭發,卻只推給他一個人,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推薦閱讀:

TAG:詐騙 | 華爾街 | 麥道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