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思想談 | 清代科舉會試中額如何按省分配?

作者:李世愉

來源:節選自《清代科舉中額的分配原則及政策導向》第三節(原載《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第3期),標題為編者所擬,限於篇幅,注釋從略。

欄目編輯:項旋(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

科舉取士彰顯公平公正的原則,故憑文取士成為唐以來取士之法。然科舉之推行,又成為朝廷籠絡天下士子的重要手段,故兼顧各地士子的利益勢在必行。這集中體現在科舉中額的分配上。清代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促進了邊遠落後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保持了社會穩定。

▲《會試闈墨》書影

會試取士,與鄉試尚有不同。鄉試面對本省士子,除個別中額用於照顧文化相對落後地區的士子外,其餘中額只需在通省內擇優錄取即可。會試則需面對全國各省之舉子,且最終決定進士的選拔,故平衡各省利益成為取士的關鍵。宋代,即有司馬光與歐陽修關於分路取士與憑文取士之爭。明代,鑒於南北榜之教訓,避免取士中的南北失衡,推行南、北、中卷制度,始分區域取士,但在南、北、中卷中仍堅持憑文錄取。

清承明制,但因清初有許多省份尚未開科,赴京舉子只集中於數省,故採取憑文取中之法。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首開會試,即未依明制分南、北、中卷。順治四年(1647)丁亥科會試,清政府特別申明,應試舉人,憑文取中,「不必分南、北、中卷」。順治八年(1651),因全國已有十三省開科,故頒恩詔:「明年會試照依三年例,取中四百名,分南、北、中卷取中。」順治九年(1652),禮部遵旨劃定中額:「南卷應取二百三十三名,北卷應取一百五十三名,中卷應取一十四名。」因當時雲南、貴州尚未開科,故中卷中額較少。按清代規定,屬南卷者,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五省,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徽州、寧國、池州、太平、淮安、揚州十一府,廣德一州;屬北卷者,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省,順天、永平、保定、河間、真定、順德、廣平、大名八府,延慶、保安二州,奉天、遼東、大寧、萬全等處;屬中卷者,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四省,廬州、鳳陽、安慶三府,徐、滁、和三州。是為清代分地取士之始。其後因對中額之分配、選舉之公正屢有爭議,南、北、中卷之劃分亦多有變動。

▲清代科舉之路漫畫

順治十二年(1655)正月,兵科都給事中魏裔介以九年所分南、北、中卷,取士不公,北卷人多而中額少,且中卷省份不全,題請將廬州等三府,徐、滁、和三州劃歸南卷,「則地方之大小,人數之多寡,足以相當。南卷取中若干名,北卷亦取中若干名,南北各得其平,不得偏多一卷,庶無人少取多,人多取少之弊矣」,並稱:「就目前時事言之,則憑文選取,南北不分,最為公道。若以將來長久之計言之,地方各有風氣,人文互有消長,則宜如臣所請變通分卷之法,然後可以服天下士子之心,收一代人才之報。」時以雲貴二省尚未開科,禮部遵旨議定:會試只分南、北卷,其中卷安慶、廬州、鳳陽三府,滁、和、徐三州,原系中江南鄉試,應歸併南卷,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歸併北卷。每科臨場,照應試舉人多寡,隨時分派南、北中額,不必須預定南、北名額,以昭平允。這個新的規定,改變了以往預定中額的做法,而是根據應試人數確定南、北中額,顯然要比以往更為公允一些,更容易為南北士子所接受。順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會試,以雲貴二省亦開科,各處省份俱全,禮部題准,仍按南、北、中卷取士,且依九年劃分南、北、中卷之省府,「其南、北、中卷中式額數,照赴試舉人之數均派」。顯然,清代採行南、北、中卷制系依明制,但實際上中額的分配與明代卻是不同的。明代是按固定的錄取比例確定中額(南卷佔55%,北卷佔35%,中卷佔10%),而清代則依南、北、中卷的應試人數均分中額。康熙十五年(1676),以三藩亂起,雲應試者少,故決定依順治十二年(1655)例,只分南、北卷取中,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又恢復南、北、中卷舊例。

自從在南、北、中卷內採用「酌人才之多寡,定為均平之數」的做法後,通行數科,未嘗更改。然至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出現了新的問題,在當年的會試中卷內,無雲南、貴州、廣西之舉子,出現了「脫科之省」。於是科道官王永祐等條奏,南、北、中卷內應再分左、右。禮部等衙門遵旨議定:「會試之分南、北、中卷,原為因地取才起見,行之既久,其勢不能均平,若不稍加變通,恐遐方士子不能仰承皇上廣興文教、樂育人材至意。嗣後,應於南、北、中卷內,再分江南、浙江為南左、江西、湖廣、福建、廣東為南右,直隸、山東為北左,河南、山西、陝西為北右,四川、雲南為中右,廣西、貴州為中右,仍照定例,各計卷數之多寡,憑文取中,既於科場條例並無更改,又於各省中額不致偏枯。至安、廬、鳳三府,滁、和、徐三州,改歸南卷。」這種在南、北、中卷基礎上再細劃分區域的做法,顯然是要確保各省舉子的利益,同時仍堅持在各自範圍內的憑文取中。然此法只推行了兩科,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左副都御史梅鋗以南、北、中卷內再分左、右,致使閱卷者不盡衡文,只算卷數,以定中額,奏請仍照舊例,概去左、右名色。為保證邊遠省份之中額,並便于衡文,九卿議定:「將江南廬州等府,滁州等州舊系中卷者俱歸南卷。其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四省,去其中卷名色。每科,雲南定為雲字型大小,額中二名;四川定為川字型大小,額中二名;廣西定為廣字型大小,額中一名;貴州定為貴字型大小,額中一名。」由此開創了對個別省份確定中額的先例。康熙三十九年(1700),以雲貴等四省編列各省字型大小,卷數無多,不肖者易查關節,故從張鵬翮之請,將四省編入南卷,照現行例取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會試,南卷中廣東舉子無一人中式,東莞舉人林貽熊等聯名上書申訴,康熙帝命議脫科之省補取之法,遂定:「嗣後,會試揭曉後,如有脫科之省,將未中式試卷交正副主考檢閱,揀選進呈,取中一二名。」至此,解決脫科之省的中式問題已成為至關重要之事,畢竟分區域取中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江南貢院

康熙五十一年(1712),左都御史趙申喬奏請增加雲南、貴州、廣西三小省會試中額。康熙帝以「此三省路遠人少,每至脫科,念邊陲窮士跋涉山川」,宜「酌量加額,以示勸興」。大學士、九卿等遂定:「雲南、貴州、廣西三省應各增進士一名。」對此,康熙帝總覺得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遂頒上諭:「近見直隸各省考取進士額數,或一省偏多,一省偏少,皆因南北卷中未經分別省份,故取中人數不均。今文教廣敷,士子俱鼓勵勤學,各省赴試之人倍多於昔。貧士自遠方跋涉赴試至京,每限於額,多致遺漏,朕深為軫念。自今以後,考取進士額數,不必預定,俟天下會試之人齊集京師,著該部將各省應試到部舉人實數,及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應考人數,一併查明,預行奏聞,朕計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額數。考取之時,就本省卷內擇其佳者,照所定之額取中。如此,則偏多偏少之弊可除,而學優真才不致遺漏矣。著九卿、詹事、科道確議具奏。」九卿等遵旨議定:「嗣後,會試不必預定額數,亦不必編南北字型大小,並分官字型大小名色,惟按省編號,印於卷面,以便分別取中。其滿洲、蒙古、漢軍卷面,亦如各省例,另編字型大小。俱令知貢舉合算進場舉人實數,臨期具奏,恭請皇上酌量省份大小,人數多寡,欽定中額,行文至主考,就各省內擇文佳者照數取中。」這一方案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批准。

於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會試,始行按省確定中額。至此,分省取士成為定製,且一直沿用至廢科舉。應該說,這是清政府對會試中額分配的一大改革,在保證公平取士、擇優錄取的原則下,兼顧各省的利益,以各自的應試人數,按照相同的錄取比例,確定各省錄取名額。就全國而言,會試中額的這種分配方式無疑也是公平的。其中更體現了對文化落後地區的扶植和政策傾斜,對邊遠省份是大有益處的。

分省取士,雖為清代首創,但反映了科舉取士發展的必然趨勢。乾隆五十三年(1788),科道官錢灃以分省取士易生查認關節之弊,奏請不必分別省份,概憑文藝取中,結果遭到乾隆帝的斥責:錢灃所奏,「固為剔除關節積弊起見,但國家取士,博採旁求,於甄錄文藝之中,原寓廣收人才之意,且各省文風高下互有不齊,若如錢灃所奏,勢必至江浙大省取中人數居其大半,而邊遠小省或竟至一名不中,殊非就地取才之意。錢灃系雲南人,所奏尚無別故,若伊籍隸江浙等省,則跡涉阿私,必至有幹吏議矣。」乾隆皇帝的這番話,充分說明了清政府分省取士的核心思想。

▲科舉成功場景再現圖

分省確定中額,最初分為滿洲、蒙古中額,漢軍中額,以及直隸、奉天、江南、浙江、湖廣、江西、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雲南、廣西、貴州等中額。自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會試始,原湖廣中額分為湖北中額、湖南中額。自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會試始,原江南中額分為江蘇中額、安徽中額;原陝西中額改為陝甘中額。台灣士子准參加福建鄉試後,漸有中舉應會試者,乾隆三年(1738)議准:將來台灣士子來京會試,至十名以上,禮部奏聞,欽定中額,以示鼓勵。這一政策顯然是對台灣士子的特殊優惠,也是其他地區難以享受的待遇。至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會試,台灣士子應試者11人,欽定中額1名。其後,即循例單列台灣中額,若未至10名,則於福建中額內憑文取中。自光緒二年(1876)丙子恩科會試後,原陝甘中額分為陝西中額、甘肅中額。

綜上所述,科舉取士,體現的是一種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拔方式。但是,我們看到,在清代的鄉會試中,更注重分地取士。如果從完全公正的角度看,這似乎不夠公正,特別是對文化發達地區的士子而言;如果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應該肯定,鄉試規定一些地區的中額,會試分省取士,有利於文化落後地區的發展,有利於全國各地區的均衡發展,而且公平公正的原則仍貫穿其中,即每個地區的人才還是要公平競爭,擇優錄取。按不同地區確定中額,包含著對文化落後地區的扶植和政策傾斜,這在清代表現得尤為突出。實踐證明,優惠的中額只會促使文化落後地區的士子更加奮發向上,這從雲貴等省應試人數逐科增多中可以看出。這也是清政府在科舉中額分配中的政策導向所使然。

排版:@丁一

推薦閱讀:

沈寶祥:胡耀邦對思想路線建設的貢獻
亞當·斯密的「私利」與「道德」思想
苦境的忍耐
明代詞學思想論略
【思想者】大選背後的美國憲政民主危機

TAG:思想 | 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