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化服務,會是「低慾望社會」的先兆嗎?

沒有收銀員,結賬不用排隊,24小時售貨……近來,無人便利店在北京、廣東、上海、浙江等地落地或投入技術測試。 暫且不論,這種建設快、成本低、布點靈活的便利店,是新的創業風口還是資本噱頭,不少人想追問的是:昔日里好鄰居般的煙紙店記憶,是否再也回不來了?如此封閉的空間,是否也消解了不少趣味?都市人的生活,是否會滑向更深的孤獨? 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周海旺對這些問題一一進行了回應。

無人化服務會是一個趨勢 無人便利店現在才剛剛起步,所以註定要經歷一個逐漸被認識的過程。但在我看來,無人化的服務,會成為未來商業、服務業中的一個主流。由此可能開啟的各種可能性,才剛剛開始。 為什麼說無人化服務會成為一個主流呢?有這麼幾個重要的背景: 第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勞動力總量將達到一個頂峰,然後進入一個慢慢減少的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僱傭勞動力的成本會提高。而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為了提高商業運營效率,會越來越多地以自動化或是無人化的服務,取代對勞動力的僱傭。 第二,包括掃碼開門、人臉識別、防盜監控、遠程客服、智能收銀等技術亮點的出現,都為實現掃手機進店、直接購物、拿了就走的購物模式創造了條件。 第三,當下人們的誠信意識有明顯提高。在無人服務場景下,如果每個人的誠信沒能達到一定水平,它是很難開下去的。過去在很多傳統超市裡,就發生過盜竊。換了無人超市的話,沒有服務員在場,偷盜風險註定無法忽視。 在上述這些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可以預見,今後無人超市這種服務形式會越來越多。 但是,無人超市在促使企業提高運營和服務效率之外,還能貢獻什麼價值呢?它能給普通民眾帶來什麼?如果對普通人沒什麼價值,那麼它對市民而言,充其量就是一個放大版的自動售貨機;對普通顧客而言,就是會在愈發寡淡的陌生人社會中,又少了一些本已不多的、與人打交道的機會。這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大家都可以來思考。 無人服務給傳統社會帶來衝擊 過去,我們去小區裡面的煙紙店、雜貨鋪買東西,會慢慢積累起一種含有情感的東西。比如,你會特別信賴某個報攤老闆為你推薦的報紙雜誌,會特別習慣於讓某個老闆娘為你挑瓜,哪怕是隨便付個錢,也會有很多或隱或顯的交流。 可後來,當我們的日常消費生活更多依託超市、便利店,要自己拿東西,到門口統一結算。而未來的無人超市,自己拿東西,自己結算,自己離開,這真的是一個人情逐漸轉淡的過程。這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而言,我認為肯定有負面影響。 我最近還注意到,城市街區面貌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我的單位在淮海路,北面的長樂路一度有不少擁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小店,但近來慢慢地有幾家關掉了。有的即使開著,生意也非常不好。這都是因為技術的更新升級,帶來生活方式的變遷。對這一點,很多人早就意識到了。但其實,跟著生活方式一起被深刻改變的,還有人的行為方式、價值偏好。 現在技術工作者在研發一種3D技術,可以讓人不到現場就完成試穿服裝的整個過程。換了以前鍾愛服飾定製的人,一定覺得這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願意接受這樣的「試穿」。但是,現在有些年輕人就是很接受,反而對貼身服務、對精細化的定製不那麼敏感。不是他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墮落」了,而是他們真的覺得「差不多」就很不錯了。 這也就能解釋長樂路那些精品小店為什麼維持得如此辛苦。當它們的必要性沒那麼強時,存在感也會變弱。而當我們既有的消費觀念、購物習慣、商業模式、服務模式受到衝擊,不僅有些人的就業受到衝擊,連街區面貌及圍繞著它們生長出來的相關的服務體系都會受到衝擊。 回過頭來再看無人化服務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我們現在一直講,要建設一個有溫度的城市。那麼社區就需要一個有溫度的環境。可人和人之間一旦習慣了自給、自足、自助,與他者之間的交集會變少,這個社區的冷感會不斷被放大,人與人之間深入交流也會顯得不那麼「有所謂」了。無人化服務當然有其優點和特長,但對上述這些新產生的問題,我們也應該引起重視。 未來我們整個城市的街區面貌可能不斷面臨重塑,只是我們現在還不知道,要用什麼新的形式來替代它,或者,會有什麼新的形式冒出來替代它。 反映人類「慾望」的變化 我認為這些新生事物,對年輕一代的影響最大。因為這些新生事物能跟他們駕輕就熟的互聯網技術輕鬆對接,觀念上也不需要任何轉換。他們在兒童期可能就花了不少時間在虛擬交往上,長大以後則把更多業餘時間用於虛擬平台上的交流。有的人朋友圈裡朋友很多,但實際上平時交往的可能就幾個,有的可能一天當中都沒怎麼跟自己以外的人說過什麼話。 2015年前後,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寫了一本《低慾望社會》,我看其中一些特點在我們的年輕人身上也已經反映出來了。 其實人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慾望的,與其說是「低慾望」,不如更準確地來說,是慾望變了,是一些傳統眼光下很重要的事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在日本年輕人身上「低慾望」的表徵有這麼一些:交朋友或者結婚的願望降低,不願意通過貸款來買房,也不願意有負債,賺的錢傾向於存起來,不願意過多消費。 而中國的年輕人,也有一些類似的表徵。比如,今天這批年輕人,不大像自己的父輩那般願意吃苦了,也不願意多生養孩子,感到養孩子是一種負擔;對多子化時代的大家庭、大社區生活更是沒什麼嚮往。在這些方面,他們和日本一些年輕人已經非常相似。 又如,城市青年裡願意去冒險、去創業的越來越少。更多人願意給別人打工,做生活更為體面、平穩的白領。 無人便利店,會是「低慾望社會」的先兆嗎?這個問題問得可能還早了點。但從我們的鄰國看,當一個社會出現勞動力人口緊缺時,就會對「無人商店」這樣的應用更顯友好。就在去年,為了緩解日本零售業人員短缺困擾,日本經濟產業省提出要大力建設「無人商店」;希望在3年內,也就是2020年東京奧運會前,將便於「無人商店」應用、推廣的「電子標籤」在日本零售業全面投入使用。 鑒於年輕人對於「無人服務」和「低慾望生存」的接受度最高,我認為,我們這個社會是時候做出一些改變,以適應這些新情況的出現了。 比如,政府要為年輕人提供更多了解社區、了解社會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參與到社區、社會事務的討論與決策中,在此基礎上,增強責任感,讓年輕人認識到他們並不只活在自己的生活中,還活在一個「社會」上。 又如,我們的教育也可以做一些改進,從高中開始,開設一些圍繞著社區展開的教育課程,開展一些社區服務、志願者服務、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等等。通過這些活動,讓年輕人了解我們的社會、社區,讓他們有興趣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我們的社區面貌。這樣,他們也會對社區、社會更有歸屬感。 日本目前的少子化、老齡化對其整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不僅人口總量減少很難逆轉,未來五十年的國家發展方向、國際關係都將受到很大影響。有這樣的前車之鑒,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不同時代的社會化確實可能是不同的。我個人感到,可能今天這批年輕人的社會化,又到了和之前二三十年很不一樣的一個階段。但無論如何,用年輕人更積極上進的生命狀態,來抗衡「低慾望」總是沒錯的,因為只有積極上進的年輕人,才能讓整個社會不斷向上走。 美國學者如今也在花功夫研究他們的「Z一代」。「Z一代」專指出生於1995年以後的這代人。和過去幾代人相比,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一個互聯網時代。這一代人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手段、能力跟前面幾代人非常不一樣,思想觀念受互聯網影響非常大。而在我國,出生於1995年至2010年的孩子,跟美國「Z一代」的成長几乎同步,在對互聯網的接受度上毫無懸差。因而美國學者的這一系列設問也值得我們關注、研究。 再過20年,這批人對社會的影響將非常大。他們會不會就非常喜歡無人便利店這樣的事物?或者,他們又會發明出其他我們現在更想像不到的東西,來影響整個社會、國家、世界的未來走向?這一切都是未知,但我們現在就可以關心起來了。 來源:新華網思客
推薦閱讀:

超過了印度,波蘭人成為英國社會裡人數最多的「老外」
為什麼春節親戚都會問來問去?
從2017年mama亞洲音樂盛典清票看,投票是否真的公平?
馮鋼 | 「中國知識」:轉型期社會學「中國化」的斷裂 | 「中國學術何以有生命力」圓桌會議
《熔爐》所反映出的深層社會問題有哪些?

TAG:社會 | 慾望 | 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