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悅悅事件」反思:別讓善良成了風中之燭

誰都有父母,誰都(將)有孩子,2歲的孩子,天真無邪,對著世界充滿了新奇與希望,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那麼美好。我們總說資本主義國家人的價值觀是「個人主義」,中國是「共產主義」。國外充滿了暴力、冷漠、不平等。可是,現如今,看看我們國家,看看我們身邊,千百年的樂善好施、助人為樂、劫富濟貧、行俠仗義.......都到哪裡去了?獲悉慘案後,我久久不能冷靜下來,我惱恨無良司機肇事逃逸、譴責路人冷漠無情、埋怨自己不是超人,不能去在緊急關頭,救下小悅悅。可憐孩子,小小身軀,慘遭貨車的多次碾壓,試想你我任何一個成年人的身軀,又有誰能經受汽車的碾壓。聽新聞報道,肇事司機已投案,但我想說 ,不是因為該區域裝有攝像監控,新聞受到網友瘋狂轉帖繼而引發國人憤怒,他——滿足賠錢的下三濫,又有何膽量投案呢?大家看看上面的圖片,小悅悅曾在母親懷中燦爛微笑,希望每位看到這張照片的人,都能喚起本能的純良

這幾天,2 歲女童小悅悅的遭遇震驚了國人。10 月13 日,在佛山街頭, 小悅悅被兩輛車先後3 次碾軋,7 分鐘內十多名路人視若無睹,默然走過。

憤怒、悲痛、譴責、質問……一面倒的情緒狂瀾,幾乎席捲了整個坊間、網路,輿論嘩然。一連串的追問與反思,也隨即而來。聞知慘劇的人們,一下子懵了:是什麼,讓人變得如此冷漠?

誰給冷漠的旁觀,找個理由? 失守的良心道德? 社會風氣的墮落?

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傾斜? 法制的不健全? ……言之者鑿鑿,聽之者諾諾。似乎人人知病,卻難尋癥結。

中山大學教授郭巍青認為,在都市社會的複雜條件下,人的情感與本能已被扭曲,社會救助系統被削弱甚至正遭到毀壞。

今天,擺出這個有點沉重的話題:是希望,在追問、反思、自省的努力下,能查知「病灶」,讓遺憾和悲劇可以少一點。

殘酷

人,為何對人如此冷漠

「每個人都有感情、有本能,看到別人被撞倒在路上,人的本能是應該去幫手,如果所有人都不去救助,那就是我們的本能、感情出了問題。我們怎麼會連這個本能都沒有了呢? 」在學者郭巍青看來,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追尋的問題。

而令郭巍青更覺不安的是, 這個顯然錯了的本能反應, 是背後很多因素長期訓練出來的,「這才是一件真正恐怖的事」。

路人的冷漠足以殺人。糟糕的是,眼睜睜看著血泊中2 歲女孩揮動的小手, 十多個路人默默地飄然而過。

言及慘劇,中國好人網創建人、華南師大教授談方覺得「可怕」、「冷漠到冰點」,這種事情發生了, 國人還不認真反思自己應該如何做人的話,中國是很危險的。「我聽到這件事的第一反應, 是這好像一個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豺狼把小動物吃了,其他小動物同類就從旁邊經過, 卻一點反應沒有。這還是人嗎? 」

在坊間、網路,我們看到了鋪天蓋地的憤怒、譴責、追問與反思。人們搬出了一大堆的理由,來解讀小悅悅悲劇後觸目驚心的冷漠:「社會風氣不好」、「怕被家屬訛上」、「怕莫名其妙擔責任」 ……也有專業人士直指,事情的根源在於公平正義沒有成為社會的主導價值與力量,在於南京彭宇案的負面影響,在於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設定「見死不救」罪……但這些,似乎始終無法解開人們心中沉重的結:人怎麼可以如此冷漠! 「路人」們都怎麼了?

「在都市社會的複雜條件下, 作為人之為人的基本的本能、人的基本的感情,被嚴重扭曲了,而社會救助系統被削弱甚至正遭到毀壞」,學者郭巍青直言不諱,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的社會怎麼可以發生這種情感和本能被扭曲的事?

麻木

法,能否真正催人向善

「小悅悅」事件後,談方團隊很快做出決定, 擬獎勵施救小悅悅的拾荒阿姨陳賢妹, 並把她的家人納入「協助」名單,將來對陳賢妹和她家人的工作、生活提供幫助。此舉,是要讓所有人明白好人有好報。

悲劇後對愛心者的力撐,並非孤燈一盞, 社會輿論和公眾也幾乎一面倒地為救人的拾荒阿姨喝彩。10 月17 日,廣州市政協委員曹志偉給陳賢妹送去5000 元獎勵金,她數度婉拒,後幾經勸說才勉強收下。

褒揚良善的同時, 懲惡尋因之辯仍在持續。一個現實是,中國現行法律,並無規定路人要施救的義務。冷漠的旁觀,是個道德問題。

面對小悅悅事件中的冷漠旁觀,南京彭宇案很自然被翻出來, 似乎正是這個被打翻的「潘多拉盒子」,成了一連串「集體旁觀」事件的原罪。似乎,自我保護過度, 成了許多人不願見人危難而施救的「保護罩」。

在談方看來,「小悅悅」 事件和過去老人摔倒沒人扶或被冤枉並不一樣,「不存在被冤枉的問題,冷血到了極點」。這暴露了社會一定人群已經不僅是冷漠,而是麻木了。

學者郭巍青稱, 彭宇案帶來的社會輿論和風氣的影響,不足以解釋「小悅悅遭遇」的成因。

「如果說彭宇案的影響可以這麼壞的話, 那是不是把那18 個人抓起來重判, 以後人們遇到這樣的事就會伸出援手? 」郭巍青說,凡是主張這種邏輯的人,解決的方法非常簡單, 那就在司法上重新有一個與彭宇案抗衡的案例, 重新把人影響回來。問題是,行不行呢?

網友「暨大張志迎」說:一個人不扶,是道德敗壞; 一群人不扶, 是社會的悲哀。

然而,在譴責「見死不救」的18 個路人的同時,不少人開始自我審視:若自己在現場會救人嗎? 郭巍青覺得,每個人都應該這樣自問, 也是所有人不能迴避的問題:選擇冷漠還是選擇救助?

期待

德,何時變教化為習慣

一項網路調查顯示,在遇到類似「小悅悅」事件時,大多數人會選擇幫手、打電話報警或叫急救。

彭宇案之後, 在一連串旁觀事件的同時, 我們也看到了處處開放的良善之花:在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萍面對女童墜樓危急時刻伸手一接;在瀋陽,七旬夫婦面對街頭井蓋被汽車軋碎而豎起警示牌;在佛山,拾荒阿姨作為第19 位路人抱起女童;在匆匆街頭,依然有人會給乞討者錢物, 有人會扶起摔倒的老人……他們接的、豎的、抱的、給的、扶的,首先都是自己的良心。

談方認為, 挽救道德水準已經成為現在社會面臨最緊迫的問題,應借「小悅悅」這一標誌性事件之機,立法懲罰見死不救的行為,獎勵勇施援手的人,比如讓那位阿姨老了後能安享晚年, 相信比政策更有效。

「假若有利益衝突的時候,人對人就像狼一樣;沒利益衝突的時候,人對人就像草木一樣。肯定是很多方面都出了問題」,郭巍青說,在農村,一個小孩遇到類似問題,自然而然就有一些鄰里幫助。可是,在佛山那個五金市場,完全不存在一個社會支持系統。這個情景太荒謬了,人來人往的地方,就像在荒山裡一樣,好像沒人看到掙扎在死亡邊緣的孩子。

郭巍青認為,在國家、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 我們沒有去認真建設一個社會關係網路, 這使得人的生活變得有更多風險。孩子走出父母的視線,就可能遭受殺身之禍,這已經不正常了。

「我們缺的,就是一個有人遇到風險時,能形成救助的支持系統。不能說缺法律、政府責任等,以前沒有這些的時候,鄉村都有這樣一個社會救助系統」,郭巍青說,要重建這個系統,每個人都應儘力並捫心自問,自己能做什麼。

學者陶短房認為, 小悅悅事件歸咎於社會風氣的敗壞, 以及法律條文或相關案例的負面作用,於事無補。倘若人人「從我做起」, 小悅悅這樣的遺憾和悲劇就會少一些。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蔣介石的新生活運動?
你的反抗,才會讓對方反思
不拋棄,不放棄

TAG:善良 |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