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華天寶 榆林風光(旅遊覽勝)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最北部,地處陝甘寧蒙晉五省(區)接壤地帶。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北鄰內蒙鄂爾多斯市,南接本省延安。黃河沿東界南下涉境400多公里,古長城橫貫東西700多公里。地貌大體以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是陝西面積最大的一個市。截至2009年底,榆林榆陽區城區面積擴展到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50.3萬。
榆林歷史悠久。春秋為晉,戰國歸魏,秦統一六國後為上郡地。唐及五代時設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道管轄。宋以後,分屬北宋、西夏及金。明朝設榆林衛,素有「九邊重鎮」之稱。清朝設榆林府,民國設榆林道。建國後為地區建制,2000年7月撤地設市。
榆林人傑地靈。歷史上先後湧現出大禹治水時期,建立過神木石峁文化的姒禹氏族、大夏國締造者赫連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繼遷、北宋名將楊繼業、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人物。民主革命時期,更是湧現出一大批革命先烈、知名人士,如中共第一任省委書記李子洲、杜斌丞、李鼎銘、張季鸞、抗日儒將鄧寶珊等等,和黨的眾多高級幹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啟立、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西北局第二書記/陝西省委第一書記張德生、中共北方局/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書記尤祥齋、全國政協副主席馬文瑞、張達志將軍、王兆相將軍、中國軍事科學院院長閆揆要將軍、部長安子文、省長賈拓夫等,和市政協主席/醫學專家尤仙航和新起的無數科學精英,知名科學家。榆林還哺育了柳青、路遙等中國文壇的文學巨匠。
榆林物華天寶。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煤炭、天然氣、石油、岩鹽組合配置良好,開發潛力巨大,是21世紀中國的能源接續地,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西煤東運的重要源頭。
榆林春秋為晉,戰國歸魏,秦統一六國後為上郡地。東晉時匈奴人赫連勃勃在榆林西部建都統萬城,國號大夏。唐及五代時沒夏州、銀州、麟州、府州、綏州,均屬關內道管轄。宋朝時榆林被北宋、西夏和金國反覆爭奪佔領。明朝設榆林衛,為邊防九邊重鎮之一。清朝設榆林府,民國設榆林道。建國後,榆林為地區建制,先後設有專員公署、行政公署,2000年7月改為地級市。歷史上,秦朝扶蘇、蒙恬,漢朝李廣,唐朝尉遲敬德、郭子儀,宋代范仲淹、楊家將、折家將,明朝餘子俊等名將曾鎮守於此。本市先後湧現出大夏國建立者赫連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繼遷、北宋楊家將楊繼業、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等一批有重要影響的重要英雄人物。
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榆林市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縣等地)在雍翟族境內,周代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戰國時為秦國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個。三國時期,上郡、西河郡為匈奴佔據,未設置郡縣。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設夏州。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設夏(治統萬)、長(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治龍泉、今綏德縣城)、銀(治儒林,今橫山境內)四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三年撤銷州制,設立朔方、雕陰二郡。
隨末唐初,本市為地方豪族梁師都佔據, 自稱梁國,潛皇帝位。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區東北部增設麟州(治所今神木楊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設上郡(今綏德)、銀州郡(今黨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楊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復設綏、夏、銀、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內蒙鄂托克旗遷到今定邊境內。後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縣升州(今之府谷)。
秦統一後,全國郡縣制時的陝北上郡轄區五代時期州縣設有夏州(領朔方、德靜、寧朔三縣,均在今靖邊境內)、銀州(領真鄉、開光、儒林三縣,在今米脂、佳縣境內)、麟州(領新秦、連谷、銀城,在今神木境內)、府州(今府谷)、綏州(領綏德、龍泉、延福、城平、大斌五縣,在今綏德、清澗、吳堡、子洲境內)。
北宋時,榆林市屬永興軍路(初名陝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佔據,未設郡縣,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收復,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後,得失無常。宋高宗南渡後,又淪為金有,屬鹿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佳蘆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二十四年改佳州)。元代綏德州、佳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谷二縣。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置榆林衛,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設立東路神木道,領佳州、府谷、神木三州縣,中路榆林道領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四州縣,西路靖邊道領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長)、安塞三縣,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橫三縣。
清雍正年間,設有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辛亥革命後,1913年廢府州制度,設榆林道。後又廢道,各縣由省直轄。中央紅軍到達陝北,1937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本市除榆陽區外,各縣先後解放,在原蘇維埃政權的基礎上建立人民政府,設置綏德、三邊兩個分區,分別管轄綏德、米脂、佳縣、橫山、清澗、吳堡和靖邊、定邊、安邊(後撤銷)。1944年1月10日從綏德、米脂、清澗、橫山及延屬分區的子長五個縣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子洲縣,屬綏德分區。當時,神木、府谷之東區設神府特區,歸晉綏邊區管轄。
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撤銷三邊分區,設榆林分區,管轄榆林、定邊、靖邊、橫山、神木、府谷六縣。1950年5月成立綏德、榆林兩個專區。1956年10月撤銷綏德專區,將所轄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六縣併入榆林專區,子長、延川併入延安分區。1958年將十二縣並為榆林(橫山)、神木(府谷)、靖邊、定邊、綏德(吳堡、清澗、子洲)、米脂(佳縣)六縣。1961年所並各縣恢復原制。1968年將榆林專員公署改為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為一級政權機構。1979年改為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1988年9月2日,榆林縣改為縣級榆林市。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
榆林飲食在中國具有很高的地位。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造就了這裡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在市區和各縣、鄉以及主要景區附近,大小酒店、餐館林立,既有躍氣氛在當地相當普遍。榆林本地特色風味有:羊肉系列(如烤全羊、烤羊肉、燉羊肉、羊雜碎等)、蕎面系列(如蕎面飴餡、蕎面訖鉈)、小米、豆製品系列(如豆腐宴、水煮豆腐)、土豆系列(如土豆宴)、紅鹼淖特色水煮魚等。
榆林建城歷史已有數千載。2000年前最早的地方郡治和縣治城池,在榆林的魚河鎮和榆林的古城灘村。為重現歷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風采,對現存榆林市區古城牆的研究很有必要。現將今榆林古城的由來、古城池的沿革與古城牆的建構分述如次:
(一)榆林古城之由來。榆林地處河套之南黃土高原與草原的接壤區,是農耕民族防禦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構築工事的最佳選擇。榆林城建位置在長樂堡與保寧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鎮。其城東依駝峰山,西臨榆溪河,南帶榆陽水,北鎮紅石峽,故明代列為九邊重鎮之一—延綏鎮駐地。據《延綏鎮志》、《榆林府志》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駐守綏德延綏鎮都督王禎在偷林庄(今普惠泉處)始築榆林城堡,「城座不過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綏鎮巡撫餘子俊在城北(今官井灘)增築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將延綏鎮治所由延綏移駐榆林城堡,延綏鎮因此也稱榆林鎮。
(二)古城池的沿革。由於軍事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榆林城池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維修擴建,即「三拓榆林」。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撫黃獻向北展築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廟一帶,俗稱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撫熊綉展築南城廓至凱歌樓(原名懷德門,正德末年巡撫都御史姚摸改為此名),俗稱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總制鄧璋擴築建成南關外城,推至榆陽河沿,俗稱南城。此即歷史上所稱「三拓愉陽」。從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萬曆十年(1582年)歷代駐榆官員對榆林城垣屢加修築,除增高加厚外,並相繼完成全城牆外部的青磚包砌。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東城門兩座,即威寧門、振武門;南城門一座,即鎮遠門;西城門四座,即廣榆門、宣武門、龍德門、新樂門;北城垣無城門;中部建有鎮北樓,加上各城門樓,城牆四角樓及東城上的訊敵樓、觀遠樓,全城牆上共建有城樓14座,城周長5354步,東門、南門有瓮城,並設千斤閘,與城牆構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清代,榆林城牆多次進行修築,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沒,時值關中等地回民造反,道憲常瀚令棄北城,在廣榆門東西縮筑北城牆,長438丈。其後同治六年(1867年)、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十年(1884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四次較大規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國年間,榆林城牆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積2.1平方公里。1938年和1939年,我國著名作家老舍來榆,曾描寫道:「城扁街寬」,「堅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但後因兵資大部分城樓塌毀。解放前夕宣威門(俗稱大西門)猶保存完好。今日城東南角之魁星樓遺迹尚在。
(三)古城牆之建構。新中國成立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牆保存較完整,時東城牆長2293米,西城牆長2184米,南城牆長1059.5米,北城牆長1125米,城垣周長6761.5米。據有關資料稱,榆林城牆「頂寬三丈,底寬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約為12米。據報載北京明城牆牆體高11.6米。榆林為九邊重鎮之首,出於軍事之需要,城牆高度已超過北京城牆。城牆上建磚垛口1700多個,據說有邏城72個,並在此置火炮。
全國第一批60個歷史文化名城的老榆林城,歷史上一直是「手工業工匠」的典型聚居區。古城內百業興旺、一座座四合院百姓雜呈,和平共處。上千年歷史中,伴隨著各朝各代的經濟發展與高度發達,「富甲一方者」屢屢見史。左近卻竟沒有一處地主莊園,可供貪婪的暴富者和失德人士存身!
史傳著名的榆林手工業界領袖,是唐朝時代中央級別的全國領軍人物。那是在我國唐代中葉的「安史之亂」時。為防甘青的羌人歸附吐蕃滅亡大唐,中唐名將 寧夏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請上詔恩准,收降不停地流竄寇邊的党項羌人。總計30萬的党項族拓跋(禿髮)氏遂被迫歸順,從此定居陝北。由唐中央派出的工部尚書 路嗣恭、匠作少監 梁進用在培訓、管理並監護党項羌的年月中,成為了古城榆林最早的優秀市民。他們在榆林老城至今留有後裔!
推薦閱讀:
※榆林賦(170)
※逛吃丨十一開啟榆林沿黃線之旅,一路嗨不停!
※陝西---榆林 佳縣白雲觀、蓮花池公園、韓世忠故里——蘄王廟、萬佛洞、白雲山、二郎山、紅鹼淖、歸德堡橋
※陝西話怎麼學?
※榆林產婦事件:我的子宮為什麼不能我做主?| 西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