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雜誌:再論中國青花瓷與伊蘭青花陶(上)

再論中國青花瓷與伊蘭青花陶(上)發布時間:2017-04-16瀏覽次數:4返回列表

1997、2003年筆者曾對唐、元青花瓷有所論述,發表了《唐青花瓷研究》①、《中國青花瓷與伊斯蘭青花陶》②兩文。另在《中國古瓷考古與研究五十年》一文中亦對唐青花瓷進行了簡單的論述,但未涉及到元青花瓷,因元青花瓷研究熱潮出現在21世紀初年,大量有關論文、專著不斷出現,學術討論會多有舉行。隨著1998-1999年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海域沉船打撈出水3件完整的唐青花瓷④,又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對唐青花瓷的關注。當今考古資料不時出土、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迫使人們再次對唐、元青花瓷進行全面思考。筆者在本文中提出一些新的觀點並進行了初步地探討,正確與否不敢斷言,尚需時間驗證,亦請學術同行不吝指正,以期對這一學術課題的深入研究有所補益。

一.什麼是青花瓷(陶)

由於時代和條件所限以及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同,青花瓷的定義在學術界有眾多的觀點。現在我們不必再來探究每一種觀點的是與非,應該說在其時的條件下,諸家觀點均是有一定道理的或部分接近於真實。因為人們只能反映其時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不能超越時代所限。

當今世界各國間正在加速經貿往來、文化交往與學術交流。在這種總趨勢下,各方面的學者在自己的研究課題中,不再囿於本國而還要了解、掌握周邊國家及世界各國的研究狀況和成果,以此來開闊視野、拓寬思路,進而豐富自己的研究課題。如是,我們在研究唐、元青花瓷的時候就不得不研究一下中世紀我們的近鄰中亞及西亞、北非諸國,即伊斯蘭世界生產青花陶瓷的狀況。

伊斯蘭世界青花陶最早出現於今伊拉克,生產中心在波斯灣頭的巴士拉@。其生產盛期應在公元9世紀中期-10世紀中期,屬於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749-1258年)前期。在此時前後中國越窯青瓷、廣東窯系青瓷、長沙窯瓷、邢(定)窯白瓷以及唐三彩和唐青花瓷等出口到中亞、西亞、北非及東非海岸。這已為阿巴斯王朝首都薩馬拉、波斯灣西岸中世紀港口西拉夫、埃及開羅附近的福斯塔特、東非伊斯蘭城邦基爾瓦、曼達以及伊朗的尼沙布爾等遺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所證實。這樣,中國瓷器在伊斯蘭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伊斯蘭陶工首先仿製了唐三彩的生產技法和器形,如他們仿唐三彩折沿三足盤(圖1)生產出了黃釉籃梅花點紋折沿三足盤(圖2)⑦。這裡應著重說明,唐代生產的折沿盤是仿伊斯蘭及以前中亞的金屬器,但唐三彩折沿盤下的三足有三種形式,即圓環足、柱形足和撇足。這較以前有了發展。圖2三撇足盤顯然是伊斯蘭陶工仿唐三彩的器形。這應屬於文化交流中的迴流現象。其次他們仿中國的白瓷。其方法是採用(或恢復古代的)錫釉技術,即在鉛釉中加入氧化錫,施在質地較粗、顏色較暗的粘土胎上,燒成後顯出較為光潔平滑的白色以滿足人們對陶器的視覺享受。由於當地居民對顏色有著特殊的偏愛,其時伊斯蘭陶工燒制出純白色的陶器較為稀少,在唐三彩和唐青花的影響下用氧化鈷為呈色劑燒造出了釉上青花陶(圖3)⑦,進而還用氧化銅或氧化鉻為呈色劑與氧化鈷並用燒制出青花綠彩陶(圖4)。中國未曾使用過氧化鉻呈綠色的燒成技術。早期伊斯蘭青花陶的特點歸納如下:

粘土製胎、錫釉(或稱錫鉛釉)、釉上彩繪。低溫燒成(一般不超過900。,少有達到1000。者),燒成後顯白地藍花效果。

為了便於比較,下面列出唐青花瓷特點:

瓷土製胎(多施以化妝土)、鈣釉、多為釉下彩繪、高溫燒成(一般在1150-1200。左右),燒成後顯白地藍花效果。

比較上述二者以後會發現,雙方在胎料、釉料、施彩技法、燒成溫度均有明顯不同。但這些不同不是燒制青花瓷的本質要素,因而沒有妨礙兩者均在白色地上用鈷來呈色,燒成後產生白地藍花的相同效果。這一結果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原因是鈷的化學性質決定的。鑽是一種穩定性的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屬於VIII族鐵磁性金屬,天然鈷都是穩定同位素-59。鈷的氧化物對陶、瓷的胎、釉,燒成溫度,施彩技法均無特殊要求,也就是說這四點均不是構成鈷呈色的必要條件。相反,銅的呈色與鈷有著明顯的不同。銅在元素周期表中屬Ib族極易延展的金屬,化學性質活潑,銅的氧化物在不同的條件下可呈綠色(銅綠色)、紅色(銅紅色)和藍色(銅藍色),而且有些對胎體還有著極強的要求。我們在了解了鈷的性質以後可以把青花瓷(陶)的含義歸結如下: 「青花瓷(或陶)的最基本要素是用鈷料在白色的地上繪出紋飾,燒成後能夠呈現白地藍花的藝術效果」⑩。這雖然是筆者十餘年前的表述,現有必要加以重申之。因為我們在研究唐青花瓷時,不能忽略唐青花陶和國外伊斯蘭青花陶的大量存在。

有些學者認為唐代青花陶是唐三彩中的一種,稱之為「藍斑彩」、 「白地藍彩」、 「藍花陶器」、 「白釉藍彩器」、 「唐三彩藍彩器」等。筆者對近年大量考古調查、發掘資料研究後認為,應將其從唐三彩中剝離出來,稱之為青花陶。就鞏縣窯而言,青花陶是其生產的一個品種,因以前發現較少才把它劃入唐三彩。但青花陶是單彩(僅少量器物局部點綴極為細小的黃斑彩)應與三彩器有所區別,且施彩技法亦有所不同,應稱為青花陶。唐青花瓷是由青花陶發展而來,目前發現的青花陶較多,青花瓷較少。關於二者的辨識現僅知燒成溫度不同,釉質有別,其他則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二.唐青花瓷的出現要早於伊斯蘭青花陶

1975年江蘇揚州唐城遺址出土1件白釉藍彩瓷枕片(圖5),發掘者對其出土層位肯定無疑,但又雲「僅此一片,所以這一塊青花瓷的年代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記錄於此,僅供研究者參考」∞。從這裡可以看到發掘者對這片青花瓷的困惑。其時學界多數研究者不能給與合理的解釋。已故著名陶瓷學者馮先銘則以敏銳的眼光斷定此瓷片為唐青花瓷,是鞏縣窯產品,並認為「這件瓷枕紋飾風格也與唐代傳統紋飾截然不同,似與西亞地區波斯有關」。其後在其著作中再次重申「枕面紋飾不像唐代風格,而與波斯紋飾相似」@。馮先生的真知灼見得到了科技測試的證實@。唐青花中確有伊斯蘭因素(圖6)@。以後馮先生的觀點逐漸被國內絕大多數學者接受,國外學者也普遍給予認同。如英國午津大學莫頓學院院長羅森女士等人曾於1988年撰文,主要討論其時西方陶瓷學者爭論頗為激烈的問題,即唐三彩是否出口到伊斯蘭世界?他們對斯里蘭卡曼泰、伊拉克薩馬拉、埃及福斯塔特等地出土三彩、青花陶、白瓷及已知的鞏縣白瓷利用能量色散X分光儀、掃描電子顯微鏡等的進行測試。通過這些測試數據及國內測試唐三彩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比研究後,得出了唐三彩、白瓷與伊斯蘭三彩、青花陶在胎體的化學成分上有明顯的區別。前者為高鋁、底鈣、低鐵;後者為低鋁、高鈣、高鐵。在伊斯蘭早期遺址中出現胎體化學成分截然不同的兩種三彩,而其中的一種三彩與唐三彩相同。這證實了唐三彩確已輸入到伊斯蘭世界。這樣解決了唐三彩是否輸入到伊斯蘭世界的多年紛爭。該文還進一步指出,揚州發現的鞏縣窯籃彩白瓷(即唐青花)片表明中國陶工了解中東對籃彩陶器的喜愛並製造了特殊的形式出口@。這裡羅森博士指出揚州發現的唐青花瓷是為了向中東出口完全正確。唐青花瓷為了出口目的在器形和紋飾上確系有伊斯蘭風格。但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提出來加以討論,即唐青花瓷與伊斯蘭青花陶哪一個生產在先呢?

19世紀末法國考古隊在伊朗蘇薩古城遺址發掘,在伊斯蘭地層中出有一些阿巴斯王朝早期的青花陶。1921-1922年德國考古隊在伊拉克阿巴斯王朝早期的首都薩馬拉(836-89.2年)進行發掘時亦有出土@。因而人們把青花陶生產年代定在9世紀中期,目前尚未有更早的發現。以後這種青花陶被認為是早期伊斯蘭陶器一中的重要品種並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陳列。歐美陶瓷學者還普遍認為伊斯蘭青花陶早於中國青花瓷,並對中國元、明青花瓷的製造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是歐美日本學者普遍所持的觀點。

筆者在《唐青花瓷研究> -文中明確提出唐青花瓷早於伊斯蘭青花陶的觀點並提出四點理由,現摘述如下。1.青花瓷生產一定要以白瓷的出現為前提,而白瓷發端於北朝晚期。2.唐白瓷早在公元800年前後大量輸入到伊斯蘭世界,當地陶工進行了仿製。由於原料和燒成技術所限,他們只能在釉的配方上進行改革,生產出白色低溫錫釉陶器。這是伊斯蘭陶器上的重大事件。3.伊斯蘭陶工還受到唐三彩和唐青花的影響,在胎體施白色錫釉後用鈷料進行裝飾.這始於9世紀中期。4.該文所舉出的幾件唐青花的造型有些確屬於8世紀。這要早於伊斯蘭青花陶約一個世紀。下面我們還要談一談有關唐青花瓷燒造所用進口鈷料的問題。在《唐青花瓷研究))一文中指出「作為鈷料的無名異早在前伊斯蘭時期已從國外進口」。現在可以做進一步的說明,進口鈷料只為青花瓷的燒造創造了條件,將鈷料用於裝飾瓷器還需要創造性的勞動、多次試驗才能完成。因而進口鈷料與青花技術的出現是各自獨立的事件,即進口了鈷料不等於進口了青花技術。唐青花瓷早於伊斯蘭青花陶的觀點目前又得到了考古資料的充分證實。2006年在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發掘的唐墓(M7)中出土了2件青花瓷塔式罐(圖7)@。發掘者根據墓葬形制推斷此墓應屬於唐代中期,故不排除這2件青花瓷塔式罐屬於8世紀後半葉。上述印度尼西亞勿里洞海域沉船有確切年代可考,即該船沉沒於9世紀20年代。前已述及,目前已知最早的伊斯蘭青花陶是在9世紀中期出現,不早於836年。故該沉船及出水的3件完整的青花瓷盤(圖8)無疑要早於薩馬拉都城的建成年代。況且這3件專為出口而生產的青花瓷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而不是初始產品。這再一次說明唐青花瓷的出現應該在8世紀,要早於伊斯蘭青花陶。

附帶談及,由於唐代與伊斯蘭世界關係極為密切,國內居住著大量的阿拉伯、波斯及中亞僑民,因而唐代陶工很容易了解伊斯蘭世界人民的興趣與愛好,同時唐青花瓷生產主要是為了外銷伊斯蘭世界。故其在器形與紋飾上多有伊斯蘭風格,即馮先銘指出的在紋飾上「與波斯紋飾相似」。與此相反,伊斯蘭陶器也在器形、紋飾及生產技法上受到唐瓷的深刻影響。這些均是重要的研究課題,限於篇幅,.本文從略。

三.元青花瓷的出現

(一)宋代青花瓷的急劇衰落

目前發現的宋代青花瓷極為稀少,遠遠沒有達到批量生產而形成品種的程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唐代唯一生產青花瓷的窯口——鞏縣窯在宋代衰落了。其次,宋代主流社會的審美取向發生了巨大變化,單色釉瓷成為生產的主流,多以釉質和造型取勝,彩繪瓷生產相對減少。另外,在歷史上有些手工業品的發展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有時還經過中斷,甚至長期中斷後再度興盛。中國青花瓷的發展就是如此,唐代剛剛興起在宋代就陷入了低潮甚或停止了生產,而在元代又再次大量生產並持續發展直至今日。因此,我們不能因青花瓷在宋代的衰落甚或中斷而否定唐青花瓷的存在;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國青花瓷生產的傳承。

(二)元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總體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瓷器生產發展的總體趨勢是遵循著青瓷一白瓷一彩繪瓷(包括顏色釉瓷)的發展模式。從商代以來到南北朝2000年左右時間燒制的瓷器產品均為青瓷。中國青瓷最早出現於江浙地區並長期在南方發展。北方開始生產青瓷的年代目前學界有不同的觀點。約在北魏晚期中國陶瓷史上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革——白瓷出現了,而且它一出現就與綠斑彩連在了一起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唐代出現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此後,南北方釉下(包括釉上)彩繪瓷在不同的窯口同時出現絕非偶然。由於在青瓷表面上進行彩繪;其效果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這一缺點制約了青瓷向彩繪瓷的發展。這可能是長沙窯彩繪瓷在唐五代以後迅速衰敗的原因之一。由於前述宋代主流社會的審美取向發生了變化,南北方的彩繪瓷生產急劇衰落,在各窯廠生產中均失去了主要品種的地位。南方僅吉州窯、潮州窯、西村窯等窯有少量生產;北方則僅在磁州窯等的一些窯廠有所生產,但在金朝的統治下北方出現了少量的紅綠彩瓷則值得重視。然而中國彩繪瓷發展的成熟階段是在元代,以青花瓷為代表。

(三)元青花瓷的出現

忽必烈於至元八年(1271年)建立元朝表明,他決心南進滅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同時表明他已無力管轄他以前的蒙古大帝國,對四大汗國只能保持名譽的宗主權。在經40餘年平定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蒙古宗王海都等人的叛亂後,受阻的中西交通於14世紀初重新開放。元朝與察哈台汗國、欽察汗國及伊爾汗國(窩闊台汗國已於1309年滅亡)保持著密切的政治聯繫和頗為頻繁的商·貿往來與文化交流。由於伊爾汗國的創建者旭烈兀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弟,故兩國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上述三個蒙古汗國於13世紀後半葉先後皈依了伊斯蘭教,成為伊斯蘭教國家。故元青花瓷大量銷往中亞、西亞並出現某些伊斯蘭因素是有其時代背景的。

忽必烈建立元朝不久於至元十五年(1278年)建立「浮梁瓷局」。其官秩在元朝設立諸手工業的局、司當中屬於很低的級別,僅為「正九品」@,但這一事件在中國瓷器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首先,這表明景德鎮受到統治者的青睞,使其從當時眾多的南北窯口中脫穎而出,加速了其瓷器生產的全面發展。其次, 「浮梁瓷局」的成立標誌著此後700餘年間在瓷器生產中景德鎮佔有主導地位。從此它為官府生產部分用瓷,如它在14世紀20年代開始為官府創燒了「卵白釉瓷」,其上有「樞府」、「太禧」、 「東衛」@等銘文。這種「卵白釉瓷」實為明代永樂瓷精品——「甜白釉瓷」的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還有,景德鎮的優勢在於它有著長久的制瓷歷史。從五代開始一直是中國重要的制瓷中心之一,最早生產了青白瓷,而且是生產質量最高、產量最大的窯廠。青白瓷、卵白釉瓷的創燒均是陶瓷史上的重要事件,說明景德鎮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亦有蓿技術上的優勢和豐富的創造力。再有,景德鎮的另一巨大的優勢在於它有著豐富的優質制瓷資源——瓷石。由瓷石加工而成為瓷土,再經過多次淘洗而成為坯泥,制胎燒成後胎質潔白、細膩。這一點對燒制精細白瓷來說極為重要,其生產條件是北方諸窯不能與之相比的。而精細白瓷是一切高級彩繪瓷的基礎。故在此以後的中國制瓷業中的許多重要事件都是在景德鎮進行的,元青花瓷的出現與發展就是其中之一。

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北方的鞏縣窯,但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鞏縣窯生產的多為胎質略粗的化妝土白瓷,影響了青花的呈色效果及質量。其不施化妝土的白瓷只是少量不惜工本的「貢瓷」。而景德鎮的白瓷則不需使用化妝土,鈷料直接施在胎上,保證了青花的呈色效果和產品質量。這是元青花首先在景德鎮出現的最基本的原因,當然這也是前述中國瓷器發展總趨勢下的必然結果。元青花瓷的燒製成熟與發展標誌著由白瓷向彩繪瓷的轉變已基本完成,並開啟了明、清彩繪瓷全面發展的新時代。

關於元青花出現的具體年代學者間有著不同的觀點。據目前掌握有紀年的考古資料來看應始於14世紀初。從文獻資料來看,《島夷志略》記載的99個國家或地點中,有46個國家或地點進行貿易時要用瓷器作為「貨用」。其中有17個則要用「青白花碗」、 「青白花器」、 「青白花磁器」。這些均應指青花瓷,而不是青白瓷。據考證《島夷志略》作者汪大淵第一次出航時間應在泰定四年(1327年)@。故可知元青花在泰定時期(1324-1328年)已形成規模生產並大量向外輸出。從1352年元末起義軍佔領景德鎮中斷了瓷器生產來判斷,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應是元青花瓷生產高潮時的產品,或許也是元青花的最後一批產品。如是,元青花瓷大量生產雖僅30餘年,卻在中國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推薦閱讀:

#63: 180° 第十三期 ? Voicer 聯合創始人 More
心理雜誌
【武術雜誌】120
雜誌上衣。披肩2
英文報紙雜誌網站

TAG:中國 | 收藏 | 雜誌 | 收藏家 | 青花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