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關 天涯旅遊城市
總 序 解 讀 甘 肅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蘇榮在人們的印象中,甘肅歷來都是個貧瘠,閉塞、落後的地方-——這是一種錯覺。不錯,與東南部發達地區相比,近代的甘肅的確是落後了。但這並不說明歷史上的甘肅始終如此,也不能說明在當今千帆競發的時代,甘肅還在黃土高坡上枕臂酣睡。甘肅之所以被世人久久的誤解,蓋源於人們對古代的甘肅缺乏了解,對今日甘肅生機勃勃的發展活力缺乏了解。據我所知,至少在宋代以前,甘肅有過極為輝煌的歷史。人們常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而發源於青海的黃河,流過的第一個內地省份,就是甘肅。這就已經很有點意思了。考古學的考察表明,我國北方人類的出現,文明的萌芽,最初大都發生在黃河的各條支流流域。發源於甘肅或者流經甘肅境內、最終大都匯入黃河的支流,現存的就有數十條之多,諸如渭河、徑河、洮河、大夏河、湟水、馬蓮河、大通河、庄浪河、祖厲河……還有流入長江的白龍江、岷江、西漢水、白水江等等。更何況,還有那些如今已經消失了的河流湖澤。據歷史地理學家們研究,遠古時代,甘肅境內河流縱橫,湖泊星布,土質肥沃,氣候濕潤,植被茂密,生態環境要遠比現在好,很適合於人類生棲繁衍。明乎此,就不難明白,為什麼華夏民族最初的文明星火,諸如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半山文化、馬廠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沙井文化,還有華夏始祖伏羲、女蝸,燦爛的彩陶藝術……會如此集中地統統出現在甘肅大地上。據此,說甘肅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當是有確鑿根據的,一點兒都不誇張。 不僅是遠古文明發生得早,而且,遠古文明又孕育、繁衍出了更為輝煌的中古文明。我們知道,商朝勃興於中原。而隨後崛起於西北、摧毀殷商、建立強大的周王朝的周人,其先祖就發祥於甘肅的徑河流域和隴東地區。再往後,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聲勢更為浩大的秦帝國,其先世亦發祥於今甘肅天水一帶。漢代的首都是長安。甘肅毗鄰京畿,是北拒匈奴、拱衛關中、西向出擊的戰略要地,同時也是西通西域、進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孔道。漢武帝打通河西、設四郡,自有其深刻用意。而兩漢、三國之際,甘肅土地上出現李廣、趙充國、皇甫謐、馬超、韓遂、龐德、姜維等一連串曠世豪雄,亦非偶然——沒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怎麼可能出現如許人傑?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佛教進入全盛時期,甘肅境內絲路主幹道上出現了一大曠古勝跡,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為代表的一大群佛教石窟。進入隋唐時期,甘肅的經濟、政治、文化都發展到了一個鼎盛階段。那時候,河隴地區沃野千里。祁連山下牛羊彌望,胡商蕃客穿行如織,涼州大馬名滿天下……人謂「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可見甘肅當時的經濟之盛況。政治上,關隴氏族集團逐漸控制了帝國權力,成為李唐王朝的核心政治集團,眾多的隴右籍政治家縱橫政壇,風雲一世。而詩人們紛紛投筆從戎,奔赴西北前線,月下豪飲,馬上賦詩,吹奏出一曲曲千古絕唱……可以說,隋唐時期,是甘肅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自宋以降,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步步進逼,華夏民族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逐漸南移,甘肅漸漸被文明中心拋在了身後,變得落寞而惆悵,憂鬱而孤獨。最紅火的時代過去了,代之而起的是游牧諸族的輪番佔領、中原兵鋒與胡騎馬刀的慘烈碰撞。身處中原農耕地區與關外勢牧地區交接地帶的甘肅,幾乎變成了一片大戰場。明軍逐蒙古人於滇北,以嘉峪關為象徵的甘肅是抵禦關外蒙軍捲土重來的前沿陣地;清廷收新疆於瀕危,甘肅又成為左宗棠的大本營。近千年間,這塊土地上烽火連綿,兵燹不斷。生靈塗炭,生態毀壞;更兼政治凋敝,天災頻仍,經濟處於停滯狀態甚至每況愈下,與江南勝景不啻天壤。古人遂有「隴中苦瘠甲天下」之謂,聞之令人扼腕慨嘆!所喜的是,洋務運動興起之時,與上海、天津、福建等地幾乎同時,遠處西北的蘭州也出現了近代工業的煙囪。但這一道希望的曙光,隨後又被地方軍闊與國民軍、中央軍三方爭逐地盤的槍炮聲打斷。我紅西路軍喋血河西,更是一段痛史。直到1949年以後。新中國藍圖初繪,甘肅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棋盤上的一枚重要的棋子。昔日春風不度、羌笛憂怨的河西走廊上,出現了新中國的第一個油田——玉門油田,鐵人王進喜和他的夥伴們,帶著寶貴的艱苦奮鬥精神與技術經驗,從這裡走向全國各地;崛起了舉世聞名的鎳都金昌,多少優秀青年男女懷著滿腔熱血青春理想,從八方輻輳於大漠深處。「兩彈」在此爆炸,震驚世界;「一星」呼嘯騰空,舉世矚目。當年羊皮筏子飄搖水車吱扭的黃河古渡口,出現了一批規模宏大的煉油、化工、鋼鐵、軍工企業和銅礦,蘭州一帶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的重工業基地;出現了以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為代表的一批科研機構,數十萬科技才俊會聚於黃河之濱,碩果累累,人才輩出。甘肅由過去落後的農牧業省份,一躍變成了為全國工業輸送血液的西北工業重鎮。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英明方略在隴原大地上盡顯效為。先是兩千多萬農民終於獲得了溫飽——遙想舊日有不少農民全部家產不值百元的辛酸景況,這一看似平凡的實績實在令人百感交集,熱淚潸然——繼而是持色農、牧、林業遍地開花;祁連雪水流入河西走廊,澆出了中國北方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隴中的土地乾旱本為令人頭痛的亘古難題,人的智慧卻化劣勢為優勢,孕生了「馬鈴薯工程」,品質優異的定西旱地洋芋遠銷東南沿海。草產業、制種業、葡萄酒業遍地興起,一如飛天撒下的片片花瓣。天祝草原出產的白耗牛堪稱珍稀品種,蘭州、靖遠、民勤的瓜果名聞遐邇,而氣候溫濕的隴南山區,盛產醇酒香茗、藥材板栗和珍稀動物……甘肅是黃土高原上生態破環最嚴重的省份之一。前人給我們留下了一片乾渴的黃土丘陵。乾旱缺水成為甘肅中、東部地區最大的困境。為擺脫困境,甘肅人民理頭苦幹數十年,引大入秦工程與景泰電力提灌兩期工程相繼告竣,盼望已久的洮河引水工程又即將啟動。曾經幹得冒煙的大片土地,從此清水淙淙,一派綠意。與此同時,甘肅的國企正在經歷痛苦的淘汰、代謝、重組與改制,而酒鋼、蘭鋁等大型國企生氣盎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公路深入窮鄉僻溝,網路聯通千村萬戶,「村村通」走進農民視野。絲路古道上那些年代久遠、破敗凋敝的城鎮,如今紛紛脫胎換骨,梳妝一新,變幻成了一串美麗、繁華的現代城市。以舞劇《絲路花雨》《大夢孰煌》和《讀者》雜誌為代表的文化事業,將絲綢之路上的古韻新津、現代人的精神花雨灑向了大江南北、海峽兩岸、歐亞大陸……可以說,今天的甘肅精神抖擻、生機勃發,進入了自唐代以來最為昌盛、最具活力的時期。山河兩千里,滄桑五千年。文明的興衰更替造就了一段特殊的省史。這一大段曲折的歷史,有詩於史家們細細勾勒;發生在甘肅大地上的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綻放於甘肅各地的風致獨具的地方文化,有詩於向海內外人士娓娓描述;被偏見的塵泥遮蔽的甘肅形象,有詩於專家們重新擦拭理清。我想,這大約就是甘肅文化出版社精心組織出版甘肅史話叢書的初衷吧。甘肅史話叢書凡八十餘冊,卷帙浩繁,工程宏大,而各分冊又翔實謹嚴,充實飽滿,文圖俱鮮。達此成效殊為不易。這是甘肅歷史上第一套全面展示全省各地歷史文化風貌的通俗讀物。依我看,此舉無論是對於人們了解甘肅,還是輔助甘肅旅落業的發展,還是為學者們提供新鮮的鄉土史料,皆善莫大焉。 我非隴人,於隴上人文史跡所知甚少,然心儀隴上風物久矣。如今能有緣親踐隴地,忙裡偷閒登臨憑弔,登西陲雄關而見秦月,叩明清古鐘而聞唐韻,每每逸興遄飛,感觸叢生。隴東窯洞里香噴噴的小米粥和濃濃的秦地鄉音,讓人想起華夏先祖艱難創業的遙遠身影;縱貫河西走廊的漢、明長城遺迹,讓人恍見霍去病、匈奴單于往來馳逐的馬蹄煙塵;河州古鎮上林立的清真寺與忙碌的小作坊,讓人想起元時遍布天下的穆斯林商人、工匠和明代的茶馬互市情景;拉卜楞寺的金頂紅牆,甘南草原上萬騎奔騰的賽馬盛會,使人想起一個馬背民族的坎坷來路……還有蘭州的金城關、五泉山,秦安的古街亭,成縣的杜甫草堂,天水的麥積山,張掖的大佛寺,武威的西夏碑、馬踏飛燕、百塔寺,慶陽的北石窟寺,涇川的南石窟寺,永靖的炳靈寺,以及戈壁深處的雅丹地貌,景泰的黃河石林、永泰龜城,永登的滿城,隴東塬上的皮影剪紙,平涼郊區的崆峒秀峰,隴南林區的奇峰飛瀑,甘南草原的背水牧女,大夏河畔摯熱的「花兒」……無不令人耳目一新,神思奮飛。隴原大地,藏龍卧虎,真可謂是一座沒有圍牆的歷史、地理、民俗博物館。異地異國的朋友們今生有志行萬里路來到甘肅,親睹這些歷史的遺骸、造化的奇蹟、民間的風情,感天地之遼闊,發懷古之幽情,沐鄉土之清風,固為人生一大樂事;倘不能躬行,藉助這套文圖並茂的「史話」叢書,不也能增見識、開襟抱、滿足壯遊情趣么! 是為序。
序 言 繼承歷史輝煌 創造未來宏業 中共蘭州市城關區委書記 王明壽 蘭州市城關區人民政府區長 俞成輝 城關區是甘肅省省會城市蘭州市的中心區,是全省及蘭州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位於我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青藏、內蒙古、黃土三大高原交匯處的黃河上游,滔滔東流的黃河穿城而過,橫貫西東,將城關區分割為南、北兩部,白塔山雄踞河北,皋蘭山聳立城南,兩山夾一河是城關區獨有的地理位置優勢。 城關歷史悠久,有非常豐厚的文化底蘊,她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可以追溯到新舊石器時代。從城關區長溝發現的舊石器晚期遺址,採集到的石核、石削器等說明早在15000年前,就有先民活動。新石器時代地下文化遺存更加豐富,如在城關區白道坪發掘的墓葬和窯場及各種彩陶;雁兒灣出土的石釒奔 、石刀、陶刀等;營盤嶺遺址出土的彩陶、腹罐等分別屬距今4000年~5100年的馬家窯文化。從這些文化遺存中說明遠古時期就有先民在城關地區生息繁衍、狩獵游牧,築屋制陶並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明。 現在城關區的範圍大抵是隋唐以降蘭州治所及近郊,也是1941年蘭州建市以來的舊城區及近郊。因此,蘭州的建置大體上就是城關區的建置。夏、商、周時期,為羌戎族駐牧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城關區東崗鎮一帶設置榆中縣,管轄今蘭州市黃河以南地區,與匈奴隔河相持,這是蘭州地區最早的行政建置。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在今西固城附近設金城縣,城關區屬金城縣。隋開皇元年(581年)在今城關區置蘭州,始有蘭州之稱。據《元和郡縣誌》謂:蘭州「取皋蘭山為名」。此後,歷代王朝都注目於此,明建文元年(1399年)明肅王朱木英移藩蘭州,加強了蘭州的地位。清康熙五年(1666年)成為省會,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陝甘總督移駐蘭州,蘭州遂成為控馭西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2000多年來,這方熱土演繹著生動、多彩的歷史,形成了集黃河文化、民族文化、絲路文化為一體的地域特色文化。蘭州曾以軍事重鎮、絲路商埠、茶馬互市而聞名遐邇,為中西經濟文化人民友好往來的通途大道,為中國西北經濟建設寫下了輝煌壯麗的篇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了深厚的蘭州黃河文化,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遺存。城關區也隨著蘭州的發展變化而成為蘭州市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城區。 悠悠歲月,滄海桑田。千百年來,生活在城關地區的各族人民,以辛勤的勞動、聰明的才智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歷史文化。這是集民族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於一身的蘭州文化。多元文化使城關區在蘭州乃至甘肅省產生了數個之「最」:中西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黃河渡口;控扼西部最重要軍事重鎮;佛教寺院最集中的城區。唐代城關區已有莊嚴寺、普照寺、白塔寺等十多處寺院就集中在張掖路、武都路;明肅王時期,道教文化最為異彩紛呈,有東華觀、白雲觀;清時西教東漸,道、儒、佛、基督、天主教五大宗教齊全,和諧共處城關;民族成分最多的城區,全區共有47個民族;西北工業之最,陝甘總督左宗棠在蘭州創設的製造局、織呢局開創了蘭州乃至西北工業的先河;引進西方工業技術,建成黃河鐵橋第一橋;蘭州市社會賢達最多的地區。如博學多才、操守嚴正的黃諫,為官清廉的理學家段堅,文武全才的彭澤,不畏權勢、彈劾權奸的嚴嵩父子的鄒應龍,直諫御史吳可讀,文壇泰斗張國常,為民辦事興辦社會福利事業的劉爾炘;水利惠民最早在城關區,如明段續仿製水車倒挽河水灌田,溥惠渠引阿干河水滋潤城南萬畝田園;最早利用羊皮筏子漂流運輸,素有「羊皮筏子賽軍艦」之稱。 歷史是一種文化,歷史是一面鏡子。回顧歷史,正視現實,探索未來,鑒古知今,與當今世界接軌,與人民生活貼近,堅持「以德治國」,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收集、整理、保存和保護珍貴歷史文物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真、全面、理性地總結、研究城關區歷史發展進程,博古通今,對今後城關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特別是對領導的科學決策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研究、挖掘、整理、合理使用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利於我們結合地域特色,弘揚民族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此,城關區黨史、地方志工作人員經過認真研究和辛勤工作,編纂了從遠古文明到城市變遷共12個篇目的《城關區史話》,從不同的側面和層次,展示了城關區各個歷史時期、各個方面發生的歷史事件,介紹了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西北重鎮、漢唐名城。供全區和社會工作者以及有關實際工作部門參考,同時也為青少年提供一部歷史史讀本,激發起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城關、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 《城關區史話》是甘肅省史話系列叢書之一。承擔編纂任務後,在區委、區政府的直接領導下,經省、市業務部門和專家的指導,自2006年7月開始,編寫人員先後在甘肅省、市圖書館查閱收集文獻資料,並深入城關轄區對歷史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革命文物進行了實地調查、拍攝,又組織專人開展文字編輯工作,在短短半年時間內就形成了圖文並茂、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城關區史話》,它以翔實的史料記述了城關地區的建制沿革、自然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歷史,追溯歷史,貫通古今,體現了城關區的悠久歷史,為解讀城關拋磚引玉,激發大家了解城關、熱愛城關的激情,從而更加忘我的獻身城關。 蘭州在發展,城關在騰飛,讓我們攜起手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繼承歷史、發展歷史、創造歷史,為加快構建和諧城關、全力打造黃河上游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區、首善之區而努力奮鬥。 目錄 歷史印跡 絢麗多彩的彩陶遺產 蘭州的建置起源及歷史沿革 古代民族戰爭的重要疆場——金城 溝通西域的要塞——金城關 古「絲綢之路」的商埠重鎮——蘭州 往事回眸 張掖路的寺廟 黃河「冰橋」、鎮遠浮橋與鐵將軍柱 蘭州的肅王府 蘭州廟宇之冠朱家廟 轅門的歷史演變 握橋拾遺 歷史上城關區的官園和私家花園 蘭州的會館 西安事變中鮮為人知的蘭州事變 百年前蘭州的洋醫院——博德恩 記中共甘肅特支在下溝召開的一次秘密會議 抗日戰爭時期的蘭州機場見聞 日機空襲蘭州 解放前「蘭州關」始末 八戰區行政長官奉命勘察九州台的故事 蘭州的「中正山」 蘭州戰役中的營盤嶺爭奪戰 黃河鐵橋搶修記 歡慶蘭州解放 賀龍元帥在蘭授銜授勛 古今人物 霍去病與五泉山 三國時期開發金城的蘇則 蘭州詩人黃諫 元末名將擴廓帖木兒 文武雙全的彭澤與甘肅邊防 中國十大名伶之一的馬錦 林則徐在蘭八天記 創建五泉書院的秦維岳 「牡丹爺」——馬虎臣 地方志學者張國常 享譽隴右的五泉山人劉爾炘 蘭州秦腔名人——十娃子和福慶子 芬蘭探險家馬達漢蘭州考察記 蘭州首任市長蔡孟堅 鄧寶珊首次引進西洋蘋果——「國光」 謝覺哉在蘭州 蔣介石在蘭州的一次密會 張治中將軍力倡蘭州文化 隴上百歲書法泰斗顧子惠 蘭州女傑慕文雲 劉亞之與雁灘蘋果 文物古迹 龍尾山古漢墓的驚人發現 金山寺岣嶁碑 明清時期蘭州的文廟 肅本淳化閣帖今昔 拂雲樓碧血碑 蘭州府城隍廟 金城白雲觀 風格獨特的天齊廟 塑絕、書絕、畫絕的莊嚴寺 白衣寺塔 解讀《金城攬勝圖》 文溯閣《四庫全書》落戶城關九州台 八路軍駐蘭辦事處舊址 文苑華彩 蘭州府貢院 清代城關地區四大書院 從甘肅舉院的變遷看蘭州近代教育 歷史長河中的蘭州大學 從甘肅文高學堂到蘭州一中 教書育人鑄輝煌——蘭州二中話滄桑 新中國第一所民族高等學府——西北民族學院 蘭州女子中學 城關區民族教育事業發展 名山勝景 昔日八景映城關 五泉飛瀑 白塔層巒 蘭山煙雨 梨園春色 河樓遠眺 古剎晨鐘 虹橋春漲 蓮池夜月 今日名勝靚城關 風景秀麗的五泉山公園 蘭山公園 白塔山公園 徐家山國家森林公園 翰墨薈萃——碑林 「龍源」公園 兒童公園 蘭州水車博覽園 碧波蕩漾的雁灘公園 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橋 金城盆景園 金城「外灘」——城關段黃河風情線 奇聞軼事 波濤滾滾——白馬浪 井兒街的金花姑娘 劉伯溫斬龍脈 清朝甘肅最大的貪污案——「冒賑」案 慈禧出生蘭州說 孫中山銅像鑄造與蘭州的歷史風雲 班淦大貪污案在金城的鬧劇 震驚全國的蘭州邱宅大血案 「萬里金湯」事件 物華天寶 馬保子與蘭州清湯牛肉麵 名溢八方的蘭州干酥大豆 隴上名餚——蘭州烤乳豬 蘭州特色小吃——豬臟面 瓜果城中第一奇——軟兒梨與吊蛋子 瓜中珍品——白蘭瓜 高老三與福華軒醬肉 老少皆宜的蘭州灰豆子 清火消暑的麵食——漿水面 「酒香四溢」的麻皮醉瓜 酸甜可口的甜醅子 麻腐包子獨具風味 蘭州人的釀皮子 潤肺止咳「良藥」——熱冬果 民俗風情 彈唱蘭州鼓子——老蘭州人的自娛節目 蘭州太平鼓與太平歌 元宵節搭燈棚活動 蘭州刻葫蘆 工藝美術新花——卵石雕 五泉山浴佛會盛況 西北原生態民歌——花兒 蘭州方言和繞口令 諺語和歇後語 蘭州人上巳日前後喜吃春卷 地名趣談 伏龍坪的傳說 軍旗獵獵演兵場——東教場 皋蘭山地名由來 易守難攻的王保保城 射箭比武之地——箭道巷 「空心墩」與拱星墩 詩情畫意小巷名——山字石 從侯府宅到延壽巷 燒鹽溝——「燒煙溝」 橋門——老蘭州人的橋門街 官府糧倉——官園 草料集散地——草場街 關帝廟與廟灘子 一隻船 州門什字二洞子——「雙城門」 鼓樓巷裡有鼓樓 木塔巷 「人才薈萃」萃英門 昔日泥窩子 今日寧卧庄 軍事城堡和商業通道——鹽場堡 百年經濟 在艱難曲折中發展的近代蘭州經濟 蘭州近代工業的鼻祖——製造局和織呢局 蘭州水利與城市供水 蘭州「水客子」勾勒的賣水圖 水煙——蘭州經濟史上一顆明珠 蘭州建築業的起步與發展 舊時的蘭州銀行業 解放前的蘭州金店 蘭州舊郵政 蘭州造紙工業的發展 甘肅最早的煙標 蘭州捲煙廠的今昔 甘肅最早的火柴廠——蘭州洋火廠 蘭州聞名的線鋪子——元順成百貨商店 舊時蘭州的銀匠鋪 昔日蘭州的酒鋪子 宋克貴的慶盛昌與蘭州銅業的發展 張掖路上「尕一間」——美華新中式鞋店 蘭州「董家菜刀」及傳人 「澤玉軒」楊爺眼鏡店 「悅賓樓」落戶金城前後 金城名葯——二益丹和還少丹 中華老字號——佛慈製藥廠 城市變遷 歷代蘭州城池 蘭州的老街巷 蘭州城區道路的形成與發展 古代蘭州的陸路交通 昔日蘭州的水路運輸 解放前蘭州城區黃河上的橋樑 雁灘南河古道的演變 蘭州最大的廣場——東方紅廣場 |
推薦閱讀:
※175.看圖說話16~扔沙子
※自駕川藏南線上要注意哪些問題?
※承德的概況怎麼樣?
※杭州新西湖十景之雲棲竹徑&九溪煙樹
※旅遊專業英語辭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