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大迦葉.  又有《碧岩集》第一則評喝,曰:達摩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這便是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十六字玄旨的來源。  不立文字,從字面上來看是指不用文字的形式來傳承教旨。但是,不立文字,本身不就是立文字了嗎?千年來佛教典藏豐富浩瀚,大師學者著述頗為可觀,不立文字,哪來這累累書山?禪宗所謂不立文字,其實更有一層深意。什麼東西是不能立文字,也立不了文字的呢?是「自性」,自性無形無相,所以立不出文字來。諸法中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也是萬物有之生因,但是不管什麼是因,什麼是性,皆是用文字來說明的,而用文字來說明的,皆是虛假名相。耳可聞的,謂之名;眼可見的,謂之相,此虛假的名相,皆契於法之實性。凡夫常分別此虛假的名相,而起種種的罔惑,故曰「愚痴凡夫,隨名相流」。所以說真正的要旨實相,是不執著於文字的,文字中的全是虛幻,不立文字的禪,才是般若。真正的釋道並不在這浩瀚如海的經典著述里,他們僅是文字相而已,真悟道的人,心中沒有經,沒有文字相,不存在,自然不會執著於文字。  正如,天,不說話,春夏秋冬運行,萬物生長。天,不立文字;地,也不立文字。天地,宇宙之大道也,宇宙大道,就是所謂的「法性」,這個法性,充滿十方世界。  教外別傳,一說是不要傳道於區別佛教的諸種思潮流派,是怕禪宗要旨發生誤讀誤解,從而存其純粹性,我想如果禪宗存如此念想,未免有些拘泥狹隘了,大乘佛教本就是要教化一切眾生進入無餘涅磐,如有區別對待,哪還能提什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又怎麼能說一相無相。其實釋學中有「教內」「教外」兩派,那就是釋迦夫子用「言」、「句」傳授者,謂之教內之法;離開「言」、「句」,直接以佛心印於他之心者,謂之教外之法,所以有「望口為教,望心名禪」的名言。簡而言之,「以心傳心」,是教外,「以聲傳心」是教內,教外即講求以心傳心,自然無須言語相傳,更無須立字傳教了。此句應做「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分句解釋,很容易斷章取義。   這樣再過渡到直指人心,意味就明顯的很了。直指人心,即傳道授意,要以心印心,以心觀心,心外無法,離心以外,也不見有性或非性的存在。自覺內證,內外一切法,無非都是自心的現量境界。一切妄想不生。我們觀世間一切有為法,都不可得,因緣所生法,本身是無「自性」可得,一切都無可得,只是「惟一真心」的現量境界,「萬法唯心」,即說如此心,無所往心,即生智慧。禪宗的直指人心,是指向的無所往心,而非那些虛妄不實的心,形而下的變化的心。  見性成佛,性乃自性,自性都是「雖性而不生」,所有法、佛皆非「從生」處而來,也非根本就沒有生,既不是有,無互相發生,而「緣起性空」,自性是不可證不可傳的,一切事物之自性,都是本來「無我」的。說「有」說「無」,和執「空」執「有」之徒,都是沒有徹見「自性的本來」,萬有的「如來自性」,雖能生萬象而體自無生,萬象雖滅而體自不滅。觀這一切的有無、來去、生滅等等,都是「空寂」的。性無所見,見性成佛。佛即自性,佛非自性,佛本如來。佛只在自己心中,自己覺悟了,就能利他。眾生其實並非佛祖所度化,而是自己度自己的,只要明心見性,達到至誠無妄的境界,則心即是佛,又何必身外覓佛?  仍是此偈,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造萬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此即見自本性,即名成佛,見性成佛。  所以習禪貴在悟道,相是為了教化而設,但設相的目的是為了破相。所謂指揮的實相,非一相,非異相,非有相,非無相,非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有無具相,離一切相,即離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破一切相,破到極處,就是破一切妄念,妄念盡除,不真何待?不回歸原點又能到何處去呢?所以說,釋學無法,非法非非法,不執著於一切法,一切法,皆非法。真正的悟,便在於不依託於文字,直指人心。只要能了悟,就成佛不是凡夫了,而了悟則在於見自本性。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禪宗之始。禪義傳承於此,悟道於此。所謂離相離境無念無心,超四句絕百非,禪本無字可傳,承者以心之了了,得無上真如,見性得涅磐之道。
推薦閱讀:

如何更好地理解他/她
杜絕過度加班,應正確理解「敬業」
八年級下冊古詩文理解性默寫 - 學喜的日誌 - 網易博客
CRM的深層理解:CRM是什麼?
做不到

TAG:人心 | 禪宗 | 文字 | 理解 | 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