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與鶴拳關係之研究(節選)
06-22
本帖最後由 海大富 於 2011-5-3 09:19 編輯 形意拳將立身中正改爲側中術正,將斜面執槍原則化入科學的三體總則中,以踐、鑽、裹老三拳和龍虎二氣爲法,其發力勇猛簡捷,故武林中爲之注目,究其發力實質是後腰的挺力、後足的登力和頭部的領力三力合一(上肢雙手如撕扯之力和前足的踩力均由上述三力帶出)。故原傳形意拳之力足可謂之「整勁」,實作名手甚多,乃名符其實的實戰拳法。可能是由於三體式間架便於攻守,形意拳名手都注重「硬打硬進」和不思一絲存的氣勢和打法。實踐證明亦是卓有成效的。然從中華武學的學術整體而論,整勁和宗勁還是有區別的,其區別細究較繁,亦只能設喻簡別之:所有內家拳法的整勁皆有蓄發之別和起落之分,起爲蓄,落爲發,臨敵之際蓄力如開弓,發力如放箭。是先布勢、即起即蓄,先把弓拉滿,再發力如放箭,身體各部要求爲松靜,發力時突然渾身筋絡伸張,然後以「如封似閉」、「搬攔錘」、「虎撲」、「炮拳」和「探掌」、「削掌」等整體拳式發出(現世上所練已多爲起松落緊,即起手全松,落手周身一緊)。 宗法的應用是遇敵起勢神松意緊,實際是全身放鬆下的整體各部連結後的漲舒,以整體滿弓之勢應敵,一觸即松,沒有起落的過程。我們可以作個試驗就會更加明白了,張弓對著試驗參照物,大多拳是先拉再放或先松弓再突然一拉緊,而宗法是先把弓拉滿,指扣箭,隨時待發,從此狀態參照物,可隨時松發,不需要再拉。如用外物擊打鬆了弦的弓是沒有彈性的,而如把弓拉滿,擊打弓弦任何部位都會把外物彈起的。只有保持身心松靜狀態下的整體連結幅射放長,才能鶴如觸電。還有一個重大區別是內家拳的整體發力是如炮彈出膛,是以人體重心向各方向發射的。而狗抖水時並不是朝一個或幾個方向甩落,而是八而齊落。宗勁發出是如炮彈炸開。具有深厚整勁基礎者習宗勁較易出,但如無功底則不易功成,而且需日積月累而至,如果強行於此,必不能如願而導內傷。其具體功法意、鶴均有原傳,需循序漸進,拙文中在談其關係,不在介紹宗身和其它功法之練法,讀者諒之。意拳受宗法之益風格大變,才有使對手如被電擊之戰況。 2、顫吹之力 方七娘等鶴法前賢大師蕙質丹心,以超人之毅力和智慧之靈感觀鶴之意,創出鶴法,同所有內家拳一樣,也從器械之用獲得啓發,鶴法拳理明顯受俞大猷《劍經》的影響,更受益於古射之法,故其法中多有弓射之法的設喻,其中「如弓送的」就是精到的法理。 爲了便於領會,鶴法還曾以廣胡爲喻,弓與廣胡法理相同,拉完樂曲後樂師爲了保證樂器,都是把弦松開再掛置牆上,待演奏時再把弦擰緊,這個緊要適度,所以叫調弦,如果弦松狀態就無法演奏,但若弦太緊就會斷,起手制敵就如弓上弦和調滿弦,才能隨意發箭和演奏(此喻對筆者啓益極深)。意拳臨敵之際的原則正是「松即緊,緊即松,松緊緊松勿過正」,松緊的宗雖簡,個中要義卻甚難參悟。全松爲懈,全緊爲滯,此喻可謂深入淺出。在此基礎上才能練習發力。 所謂顫吹勁雙稱宗心,方言稱爲「痹」,其意是由於練功有素者的發力在關節定位的情況下出現明顯的抖動。這是宗勁發生的現象。現在有些拳派習者在行拳時故意使雙臂抖動,這可能是有人目視過這種力的現象而未明根底的外形模仿的緣故。其實這種力的要求是「不讓顫而抖」,箭出自然弦顫,而射中箭靶之箭根本無人有意讓其抖動,但中者亦皆顫,此爲殺傷力極強之穿透現象,郭雲深的「崩拳似箭」亦是指此。古時射箭專有述語,向前射爲分宗,向兩旁射爲對鐙,向後射爲抹韉,箭稱矢,靶稱的,這種發力稱「中的之力」(今有人否定此力,還質疑鶴、意:爲什麽穿透力厲害,不把拳套穿透而傷及對手呢?其實,中華武學就是中華武學,不必羅列物理公式。只舉一個小例子就能說清:試者可用一尖物戳擲木板;先用帶尖物擲擊包上海棉的木板,而後再用布或海棉包上試器之尖端,再去擲什麽都不包的木板,馬上就會知道,兩次試驗,效果大異。由於宗法爲本,鶴、意高手才可以在互搏之際隨機隨勢的以任何外形實發於對手。 3、鬃乍和宗身 宗法還有兩種重要效用,即鬃乍和宗身。 鬃乍是指臨敵之際,氣定神閑,安然空靈,然精神集中激發,如蟋蟀相鬥,須豎聲鳴,又如雄雞相搏,乍毛振翅,這種狀態素質上就不同於機械的以靜制動或以逸待勞,凡實戰者自有體會,這同原傳形意拳的「烈火燒身」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宗身之法各家拳派卻極鮮見了。 所謂宗身乃鶴拳獨有之長,古今中外,無論何種拳派對搏,發力沖拳後,便必然蓄力,前拳連點則影響力度,重拳必重蓄力或換後拳後才能使用,組合拳是最精彩的戰況。而宗身之法卻另有特色,即發力後無需換拳蓄力,接觸點不變,周身宗抖整體強力如駑潮洶湧,直至對手完全喪失戰鬥力爲止。鶴法有「橋接如瘋狗」之說,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兩犬相鬥或虎撲食就會知此喻之切實,它們只要接觸,根本不會再左一口,右一牙的換式,而是前鋒處不松,靠頭擺身肉搏。正所謂殺機驟現,整體而宗。意拳的炸力無斷續,運力如山飛海溢即爲此意。(再重複一句:無論戰況如何激烈,鬃乍和宗身時與猛獸,嬰幼兒體態相同——絕不能氣滯身僵)。 二、搭手 推手的訓練是中國武術獨有的徒手對抗訓練方法,諸多拳種流派都非常重視推手訓練。有的拳種叫演手、粘手、柔手、隨手等。雖然具體形式、方式、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都是大同小異相類似的訓練方法和階段。 已列爲國家武術競賽項目的太極推手是單一拳種的競賽。從觀多年來的太極推手比賽,雖然規則不斷改進完善,然而場上參賽者「頂牛」、「拼力氣」現象依然嚴重,爲此,有人感到練習太極拳理用脫節,規則中規定的棚、捋、按、踩、列、肘、靠八法技術很少出現,倒似相撲和摔跤,「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特點從無體現,有知情者透露:有的隊讓舉重或摔跤運動員集訓數月,學會打輪和熟悉規則後就參賽,居然勝了多年的高手,有識之士指出,長此以往,勢必造成真正武術的失傳,這種由官方舉辦,無視百家的單一拳種的推手競賽和規則,對太極拳本身和其它拳種的發展都是一利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不花錢與女人發生關係
※案例:高難度挽回,如何逆轉已經陷入死局關係
※儒家和諧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男女關係笑話十個
※晚餐與體重和壽命的關係(嚇得我住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