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東濤: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

鄒東濤: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
2009-01-04 16:00:09 文/ 網友評論 10條
鄒東濤認為,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目前正處在攻堅階段。中國在資源環境、民生、收入分配差距、城鄉二元結構等方面還存在較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孔子有句名言:「三十而立」。孔子原意是講人生的規劃、成就和規律。人生如此,社會和國家也如此。隆重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我們既需要思考「中國改革開放『立』了什麼」,「怎樣『立』的」?更需要思考「『立』中有什麼問題」,「『立』的前景如何」?

一、「當驚世界殊」:三十而「立」和獨特的發展經驗

一立:經濟實力。30年來我國GDP年平均增長達9.8%,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32801億美元,GDP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外匯儲備高居世界第一。二立:民本理念。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權利和義務得到更大保障。三立:法治中國。已經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適應。四立:國際地位。中國的改革開放改變世界格局,在世界的舞台上看到了更多的中國身影。五立:開放心態。開放的中國更加從容、自信、坦然,已經跨越了百年民族悲情,初具大國國民的心態。

30年的改革歷程釋放了人們的創造精神,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尤其摸索出自己獨特的成功經驗。第一,堅持「一剛多柔,剛柔相濟」。中國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持非常謹慎的態度,不搞經濟政治齊頭並進的一攬子改革,而是首先在經濟領域開闢戰場,實行經濟改革「理性超前」和政治改革「理性滯後」的非對稱組合。第二,不斷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改革「摸著石頭過河」,邊實踐,邊總結,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改革理論,逐步向「劃著船過河」、「順著橋過河」過渡,從改革的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第三,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改革解決廣大民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應時世、順民意,發揮了群眾首創精神,盡最大努力讓人們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充分調動各方面參與和推動改革的積極性,實現又好又快地科學發展。第四,統籌兼顧,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市場主要管效率,政府主要管公平。高度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但不要搞「民粹主義」。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推進改革和發展,通過改革和發展促進社會穩定。

二、改到深處是硬核,民主建政挺前沿

不經三十年變革之磨礪,無以圖將來;不以自省之力瞻望遠景,無以酬往昔。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目前正處在攻堅階段,改革不可能是盡善盡美,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猶現。我憂心忡忡,寫下如下詩稿:

前腐後繼斬難斷,道德衰敗信譽殘。

社會階層大分化,收入分配距天淵。

勞工地位落千丈,權貴資本蠹蔓延。

當年喝湯呼萬歲,今日吃肉罵聲喧。

「兩仇」思想日演進,反思改革白浪翻。

退則卅年前功棄,進則改革大攻堅。

改到深處是硬核,民主建政挺前沿。

在充分肯定中國改革成就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在資源環境、民生、收入分配差距、城鄉二元結構等方面還存在較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改革並不均衡。一方面,公共治理結構未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行政權力過分集中,缺乏制衡機制,滋生了部分黨政官員的權力「尋租」和腐敗行為。另一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並未實現「把餅做大」緩解「分餅不公」的矛盾,收入差距變大成為社會和諧的毒瘤。同時,社會保障體系的滯後成為改革的隱患,如今不僅存在公共品供給不足,而且還疊加「公共品缺少公共性」的體制弊病,所以常聞「今日吃肉罵聲喧」。

這些問題是改革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反映,但更多的是由改革不到位形成和積累的體制性矛盾和問題。30年來改革好改的、容易改的差不多都改過了,留下的這些問題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和硬核,制度創新的難度增加本身也是個問題。縱使改革的邊際成本在遞增,但人類之所以能夠收穫持久的進步與文明,就在於人類能夠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使自己一直處於變革思維的保障之中。反思本身就需要戰略勇氣和智慧。我們重溫這種精神,珍惜這種經驗,把讚美留給過去,用反思引導未來。

三、後改革開放時代:展望「中國式奮鬥」

孔子還有句名言:「六十而耳順」。他原意指的是人生長期修養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六十是一個人的「進德之序」,凡聽聲入心通,無所違逆。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我們也進入了後改革開放時代。在後改革開放時代,我們的改革要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使改革及時、主動地從經濟領域拓展到利益分配、改善民生、法治社會、民主政治等各個領域。

實現改革成果公正分享與利益公平分配,在利益均衡機制上構建和諧社會。人總是跟著利益走,如同司馬遷所指出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跟著制度走,利益分配製度關係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和諧社會需要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製度,改革利益公平分享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實現形式,通過肯定利益的多元性和對利益追求的多樣化,促進經濟決策和經濟生活的民主化,給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結構的改造。以人為本,必須突出對人的生命、人的發展和群眾生活質量的關注。生產力的發展本身不是目的,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包括經濟意義、倫理意義和哲學意義上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才是目的。只有建立人人平等、獨立、自由的社會關係體系時,才能真正培育起獨立而又可貴的現代公民精神,才能建立健康和健全的國民意識,讓大家心底深處進一步認同這個國家並把愛國內化成為一種普遍的對國家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尊重。

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當前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是關鍵。政府改革的動力在於外部壓力,在民主化進程穩步進展、透明度進一步提高、各種監督的力度不斷加強的大背景下,政府職能必須適應我國正在逐步實現的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劃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界限,市場和政府各就各位,提高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法治化程度,進一步規範公共權力,提高政府進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

推進民主法治和民主政治建設,正確處理人治與法治關係。人治與法治的一個主要區別,就是法治能創造可預期性,即規範先於行為存在,人們可以根據規範來行為,從而把危險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中國「為政在人」的積習很深,如果不對人治思想進行徹底的清算,我們很難真正樹立起法的權威,依法治國就只能是紙上談兵。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越來越紛繁複雜,傳統的經濟管理手段越來越不能適應需要,以法治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已是勢在必行。

政治改革必須循序漸進,實行由基層和局部逐漸向全局推進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分散風險,減少震蕩,降低成本,從而保證改革所必然包含的試錯過程的平穩並取得可檢驗的成果。從基層與局部開始,可以使改革的全部利益相關者的信息條件比較對稱,其收益與成本、權利與責任比較對稱,從而能夠形成激勵,保證改革的動力,並使人們在切身利益的基礎上切實地學習民主,逐步提高民主的素質和能力。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30年改革開放,我們以持續的高速發展和偉大的建設成就,走上了世界舞台。30年後,我們將以解決難題、應對危機的連續不斷的改革去贏得世界的理解與尊重。放眼世界,展望未來,中國現在才真正開始邁上復興之路中最複雜、最艱難、最關鍵的一段路程。我們更加需要凝聚改革開放的共識、力量、智慧和信心,真正實現公平正義、民主法治、政治文明、繁榮昌盛的和諧社會。

推薦閱讀:

開放式廚衛不容易聚財
全球最大凱蒂貓家園在安吉開門迎客 力爭春節前項目全開放
媒體:中國將向全球 發放金融開放「紅包」
「開放菲佣」看點不在 「一萬三」

TAG:中國 | 改革 | 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