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的智慧:第六章 忍惡無瞋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上章勸人止惡行善,改過自新。本章說忍辱負重,不要瞋責惡人,因善必能勝惡,惡終不能敵善。
經文「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假使有些惡人、心量狹窄的小人,自不行善,當聽聞有人做善事時,就生起妒嫉心,冷語嘲笑,白眼歧視,故意來搗亂找麻煩,這時候便要冷靜地面對,逆來順受。
「汝自禁息,當無瞋責。」自當反省思維,也許是過去自己的業力。努力控制自己身口意,不要被此等現像所動搖。蓮池大師說:「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外境五花八門,遇上這麼大的刺激或引誘,這麼多的順逆境界,好像十級颱風在吹,會否被外境所轉,則視乎個人平日的修持了。如果沒有定力,被人一拖後腿,馬上下水或同流合污,與他用同一個鼻孔出氣,那就麻煩了。小小事情,也受不住考驗,起瞋恚心,發脾氣,你不是給他度去了嗎?吾人平日誦經、拜佛、念佛所修習的功德,所行之善事,雖不斷積累善法種子,可惜境界一來,不能忍辱,無明火,把所有菩提種子燒盡!所謂「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以怨報怨,循環不息,這樣的修行,與六度中的忍辱波羅密,相去何止千萬里,離所修之佛道,就更加遙遠了,修道者一定要慎加防範。
所以說「彼來惡者,而自惡之。」若有惡人來傷害你、破壞你,不管是有意或無心,當下既不能潛移默化作惡者,心勿存計較,忍耐一下,不用起瞋恚心,反正這是他自己在造業,與我無關。好比在鏡中看見醜惡的人,是他自己的容貌醜惡,鏡依然是明鏡。倘生起一瞋恚心,等同把他人之惡事,變成自己之惡行一樣。
古德永嘉大師證道歌有謂:「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隨便他怎樣毀謗,怎樣說我是非,他是手執火把,想要燒天,這怎麼可能呢!反而火把拿久了,令人疲倦,掉過頭燒到自己身上來。再舉一例,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經常在一起,吟詩作對,研究佛法義理。有一次兩人在打坐,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坐得怎麼樣?佛印禪師答道:「像一尊佛。」禪師又問蘇東坡:「我坐得如何?」他答:「像一堆牛糞。」牛糞是這樣的,下方大大,上方尖尖,多難看!佛印禪師沒有作聲,蘇東坡很開心,認為自己於一問一答中,今天終於贏了這個和尚。回家後,把這件事告訴蘇小妹,蘇小妹說:「哥哥,禪師默然沒作聲,其實是你輸了!禪師說你像一尊佛,因為他心中有佛,你說禪師像牛糞,皆因你心不清凈啊。」歷史上有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應如何處置?」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用退一步的方法來對治他,令對方感動而放棄他的惡行,所以各位要逆來順受,要在反面找好處,不好記仇,仇恨心只會樹立敵人,明白這個道理,才是真正明白佛法。修行若不能忍辱,面對批評、惡罵、挫折或逆境,便氣沮意喪,只喜歡他人順從己意,眼睛喜歡看好東西,耳朵要聽美言美語,這類人沒有智慧,是很難有所成就。若經得起考驗,視惡罵、逆境為成就自己用功辦道的增上緣,安然忍受,這才是有智慧的人,因為惡人都是來成就我容忍力的善知識,作為佛弟子,焉能不忍!
我們要學習古德大智若愚的精神,廣闊的心量,有個「拙」字,是修行之秘訣妙方,若能照著去做,一定能成功。
叮嚀語: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兩句話,不是老生常談,而實在對人有裨益。試想一想,大部分動武血案,不是紛爭一開始時,就要置對方於死地,往往是不能忍一時之氣而鑄成大錯,所以忍的力量和作用很大,值得大家細細思量。
推薦閱讀:
※你身邊的智者有哪些讓人驚艷的生活細節?
※為什麼很多聰明人能通過眼神一眼就能看出來?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卻從眼神看不出來?
※哲思妙語——智慧人生
※命理如何看出一個人的智慧?
※第五覺悟 多聞智慧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