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雲法師開示錄三
06-22
紹雲法師開示錄三禪堂內行住坐卧的規矩――摘自《紹雲法師開示錄》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九日開示於寶林禪寺禪堂)老和尚慈悲,大和尚慈悲,各位班首師傅們慈悲,各位首堂、二堂師傅們慈悲: 今天我們是從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來到貴寺參訪的。老和尚、大和尚和班首師傅們慈悲,要我在禪堂中跟大家說幾句話。本人覺得很慚愧,既無修證,亦無見地,怎可以談得上有什麼可以講給各位師傅們聽的呢。但是老和尚、大和尚和師傅們的一片誠意,難以推卻,不得已只有把我自己所見到的,所聽聞的,跟各位簡單地說一說吧!若有差錯的地方,還尚請老和尚、大和尚和各位班首師傅們多多慈悲指正。 首先我想談一談禪宗的起源及特點。宗門下這一法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說法時,手拈大梵天王供養的金檀木花舉示大眾,當時百萬人天黯然,不解其意,只有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領悟到世尊拈花示眾的妙旨。釋迦牟尼佛便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囑咐摩訶迦葉。」從那時起,這個法門就稱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下承當的無上法門。自此以後由摩訶迦葉尊者傳與阿難尊者,在西天一直傳到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當時達摩尊者觀察到東土震旦有大乘氣象,便於公元五二年九月航海來到中國的廣東。然後到了金陵(即現在的南京)遇見了梁武帝,但與梁武帝話不投契,便渡江北上洛陽,在少室山面壁九年。後來他將這法門傳給二祖慧可,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弘忍再傳六祖慧能大師。到了六祖時,因繼承衣缽而發生爭奪,故自六祖慧能之後,衣缽再也不往下傳了。 六祖慧能大師門下,出了一位南嶽懷讓禪師和一位青原行思禪師。因為有這兩位宗門龍象,禪宗便逐漸發展、演化成五家宗派。 南嶽這一支演化形成兩個宗派。南嶽懷讓傳給馬祖道一禪師,道一傳給百丈懷海禪師。懷海門下分作兩支:一支傳到溈山靈佑及仰山慧寂而成「溈仰宗」。另一支從黃襞希運傳至臨濟義玄而成為「臨濟宗」。自六祖算起,傳至臨濟宗已經是第六世了。 青原行思這一支,傳至第七世的洞山良價和其弟子曹山本寂,成立了「曹洞宗」。傳至雲門文偃成立了「雲門宗」。另一支傳至羅漢桂琛,再傳清涼文益而成立了「法眼宗」。以上便是禪宗五家宗派的來源。 我們現在談談禪宗有什麼特色吧!從百丈懷海禪師以後,就制定了禪宗叢林的規矩法則。因為在馬祖時期,他在江西一帶創建了四十八個大叢林。有些叢林住上好幾百人,人住得多了,若沒有規矩法則就不好管治。但是宗門下這個規矩法則與其他的法門不同,就是要語默動靜,不講話。那麼既不講話又要統一行動,怎麼辦呢?那就只有制定一些清規了。 清規就是指揮大眾的號令。例如打三椎木魚子表示「止靜」,而在設有鍾板的叢林則以打三板一鐘錶示「止靜」。 宗門下常道:「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自從百丈禪師制定了禪宗叢林的規矩法則後,便一直沿用至今,但當時的規矩沒有現在那麼多。清代雍正皇帝在位時期,因為雍正皇帝信佛、好參禪,而他本人參禪也有所證悟,所以他對禪宗的規矩作了一番比較細緻的制定。他在皇宮內設有禪堂,並經常打禪七。高旻寺的第一代祖師天慧徹祖,就是在他手裡逼著開悟的。現在我將禪堂裡面簡單的「行住坐卧」規矩跟大家說一下。 因為人多而要行動統一,這在宗門下說就是「一合相」,一合相便是統一。 首先我們談談「行」相。這裡不是一個真正的禪堂,因為老和尚慈悲,在這裡方便接引大家。真正的禪堂中間是由四根小柱子撐起來,周圍都沒有柱子。想要到禪堂參加坐香的人,都要穿著長褂子。那麼有人問:沒有長褂子改穿海青行不行呢?那不行!因為穿海青便和其他人不一樣,就不是一合相了。 穿了長褂子進入禪堂,不合掌、不問訊。看到師傅們在行香,便應隨便著圈子行香。先跟內圈子,內圈人滿便跟第二圈子,第二圈人滿了便跟第三圈子。 在禪堂內行香是有規定的:年青的、行得快的行內圈、二圈;年紀大、行得慢的行第三圈。維那師、當值師挨清眾圈行,班首挨維那圈行,大和尚、老和尚挨班首圈行,走在子單邊。這些圈子位置是有規定,不可以亂行的。 行香時兩手擺甩也有規定:左手擺三分,右手擺七分。擺動的袖子不可以觸到前、後面的人。在行香時,不得東張西望,不得低頭昂腦,不得掉頭顧視,不得交頭接耳,必須頭接耳,必須頸靠衣服,端嚴整肅。行走與前人相距三塊磚,不得踏前人的腳跟。不可爭先恐後,亂走圈子。前面的人若走的快,後面的人也便要跟著走的快了;前面的人走的慢,後面的人就有跟著走的慢了。這便是「行」相。 行香時,當聽到當值師打一椎站板,便要立刻站住不動,雙手垂直,腳跟對齊,身子如松樹般挺直而無有偏斜。亦不能左盼右望,要好像死人一樣。這便是「站」相。 維那師傅把香板一卓,喊:兩邊坐!那麼大眾分兩邊找位坐下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聖宇法師:地藏經心地法門 第二十六集
※達照法師:禪觀內省
※慧能法師千年不壞真身
※凈界法師:佛法的重點在於智慧的觀照
※[法師法語]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