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律詩)格律講座
古代詩歌,其作品蔚為大觀,其種類也紛繁蕪雜,在這裡,我們僅從格律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將古代詩歌分為兩大類: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有著嚴格的格律要求;相應地,凡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我們都籠統地將其稱為古體詩。另外,從詩句字數上看,詩歌主要有五言詩和七言詩兩種形式。因此,本文就將古詩格律的討論,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詩上。 律詩每首八句,分別組成四聯。依次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在講律詩的格律時,我們主要了解「押韻」「平仄」和「對仗」等概念。 一、押韻 韻是詩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歌中用韻,叫做押韻。詩歌(包括古體詩歌、民歌等)沒有不押韻的。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詩創作中講究的「韻」,不完全等同於現代漢語拼音中的「韻母」,所以,所謂的「同韻」,我們可以近似地理解為「相同或相近韻母」。 例(一):
書湖陰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掃凈無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這裡的「苔」、「栽」和「來」的韻母都是「ai」,自然屬於「同韻」,所以,它們是押韻的。 例(二):
四時田園雜興(宋 范成大)
晝出耕耘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這首詩中的「麻」、「家」和「瓜」的韻母分別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韻母都是「a」,在古韻中屬於「同韻」字,所以,它們也是押韻的。 例(三):
山行(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比較「斜」、「家」和「花」三個字的讀音可以發現,「xie」和「jia」「hua」不應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作「sia」(相當於xia),因此在當時,它們也是押韻的。所以,在判斷古詩押韻問題時,還應考慮到字音的演變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現代漢語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按照官方頒布的「韻書」來押韻的。 律詩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數句,也就是每聯的對句的句尾押韻,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聯的出句不押韻,全詩的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五律首句多數不入韻,七律首句多般入韻);並且,韻腳(押韻的字)一般為平聲字(即陰平、陽平調的字)。例如:
(一) 送魏大將軍(唐 陳子昂)匈奴猶未滅,魏將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二) 詠煤炭(明 于謙)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一)詩中「戎」「雄」「中」「功」同韻且均為平聲字,全詩偶數句入韻。(二)詩中「金」「深」「沉」「心」「林」同韻且均為平聲字,全詩偶數句押韻,且首句即入韻。 二、平仄 平仄是律詩中又一個重要因素,我們講詩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平仄是詩歌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漢語四聲分為兩類,「平」就是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聲。如果平仄兩聲在詩歌中交錯出現,就能使聲調多樣化,達到「諧和」的音韻效果。這種「交錯」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現,2、平仄在對句中對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詩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根據平仄的要求,律詩在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兩種基本格式。它們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當然,律詩還可以由此而變化出其它諸多格式來,我們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詩在平仄上也有特別要求,主要表現為: 第一,律詩的平仄有「粘對」規則。「對」就是對立,上文已經提及,這裡不再重複。「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與前聯對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這個規則的。試看毛主席的《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滕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第二句「水」字仄聲,第三句「嶺」字跟著也是仄聲;第四句「蒙」字平聲,第五句「沙」字跟著也是平聲;第六句「渡」字仄聲,第七句「喜」字跟著也是仄聲。可見「粘」的規則是很嚴格的。粘對的作用,是使聲調多樣化。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後兩聯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背誦平仄的歌訣(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誦出來了。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長律的平仄。不管長律有多長,也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則來安排平仄的。違反了粘的規則,叫做失粘;違反了對的規則,叫做失對。 第二,律詩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詩格律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仄聲,那就必須採取補救(見下文)的辦法。 第三,律詩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後面就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或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拗救」的具體方式是極其複雜的,我們無須一一了解。 第四,關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關於律詩的平仄,相傳有這樣一個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指七律(包括七絕)來說的。意思是說,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至於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詩來說,那就應該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個口訣對於初學律詩的人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簡單明了的。但是,它分析問題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誤解。先說「一三五不論」這句話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況下,更是以「論」為原則了。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兩個字不論。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一個字不論。「一三五不論」的話是不對的。再說「二四六分明」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對的,七言第二四兩字「分明」是對的,至於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這個格式也可以換成「仄仄平仄仄」,只須在對句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就是了。七言由此類推。「二四六分明」的話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三、對仗 詩歌中的對偶,叫做對仗。 對偶就是將同類概念或對立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仍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抗」、「援」、「保」、「衛」都是動詞相對,「美」、「朝」、「家」、「國」都是名詞相對。實際上,名詞還可以細分為若干類,同類名詞相對被認為是工整的對偶,簡稱「工對」。這裡「美」與「朝」都是地名,而且都是簡稱,所以是工對;「家」與「國」都是人的集體,所以也是工對。「保家衛國」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因為句中自對工整了,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 律詩的對仗,有許多講究,主要有: 1、工對 凡同類的詞相對,叫做工對。名詞既然分為若干小類,同一小類的詞相對,就更工整了。有些名詞雖不同小類,但是在語言中經常平列,如天地、詩酒、花鳥等,也算工對。反義詞也算工對。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時。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算是工對。像杜甫詩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與河是地理,草與木是植物,對得已經工整了,於是地理對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個對聯中,只要多數字對得工整,就是工對。例如毛主席《送瘟神》(其二):「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紅」對「清」,「著意」對「隨心」,「翻作」對「化為」,「天連」對「地動」,「五嶺」對「三河」,「銀」對「鐵」,「落」對「搖」,都非常工整;而「雨」對「山」,「浪」對「橋」,「鋤」對「臂」,名詞對名詞,也還是工整的。超過了這個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纖巧。一般地說,宋詩的對仗比唐詩纖巧;但是,宋詩的藝術水平反而比較低。同義詞相對,似工而實拙。《文心雕龍》說:「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同義詞比一般正對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緣」與「為」就是同義詞。因為它們是虛詞(介詞),不是實詞,所以不算缺點。再說,在一首詩中,偶然用一對同義詞也不要緊,多用就不妥當了。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上同義),叫做「合掌」,更是詩家的大忌。 2、寬對 形式服從於內容,詩人不應該為了追求工對而損害了思想內容。同一詩人,在這一首詩中用工對,在另一首詩用寬對,那完全是看具體情況來決定的。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即鄰近的事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同義詞對連綿字,等等。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以「路」對「堂」是地理對宮室。這類情況是很多的。稍為更寬一點,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這是最普通的情況。又更寬一點,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了。首聯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聯半對半不對自然是可以的。陳子昂的「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李白的「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就是這種情況。如果首句入韻,半對半不對的情況就更多一些。頷聯的對仗本來就不像頸聯那樣嚴格,所以半對半不對也是比較常見的。杜甫的「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就是這種情況。現在再舉毛主席的詩為證:
贈柳亞子先生毛澤東 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3、借對 一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這叫借對。例如杜甫《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行李」的「李」並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有時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借音多見於顏色對,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以「清」對「白」,又《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滄」對「白」,就是這種情況。 4、流水對 對仗,一般是平行的兩句話,它們各有獨立性。但是,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兩句說,其實十個字或十四個字只是一個整體,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這叫流水對。例如: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 (白居易)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陸遊) 總之,律詩的對仗不像平仄那樣嚴格,詩人在運用對仗時有更大的自由。藝術修養高的詩人常常能夠成功地運用工整的對仗,來做到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而不是損害思想內容。遇必要時,也能夠擺脫對仗的束縛來充分表現自己的意境。無原則地追求對仗的纖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風了。 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獨自的規則,即:1、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2、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例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是要求對仗的,而首聯的對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聯對仗的較多,七律也有但較少),尾聯一般不用對仗(但也有例外,那一般是流水對)。例如:
(一)恨別 (唐 杜甫) 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一)詩首聯對仗,(二)詩尾聯對仗,但這兩句是一氣呵成的,是一種流水對,還是和一般對仗不大相同的。 了解了律詩的常規格律要求之後,我們可以藉此順利地進行「詩歌排序」練習。一般說來,在進行這類工作的時候,我們有以下一些規律可以遵循:(為了方便講解,我們以《錢塘湖春行》一詩為例)
錢塘湖春行(詩句已打亂)(唐 白居易) 亂花漸欲迷人眼 誰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古亭西 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綠楊陰里白沙堤 最愛湖東行不足 淺草才能沒馬蹄
第一步,找出「韻腳」 (「同韻」的平聲字)。本詩中「韻腳」有:泥、西、低、堤、蹄。 第二步,將八句詩組成四「聯」。本詩的四聯為:「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誰家新燕啄春泥/幾處早鶯爭暖樹」、「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和「綠楊陰里白沙堤/最愛湖東行不足」。 第三步,依據「聯」的平仄規則(對句句尾字為平聲字),確定出句和對句的順序。因而將上邊四聯調整為:「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和「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第四步,本詩只有兩聯對仗,因此,對仗的兩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即為「頷聯」或「頸聯」。 第五步,本詩有五個韻腳,也就意味著全詩首句即入韻,所以,帶有兩個韻腳的聯「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應為首聯。剩下的一聯自然就是尾聯了。 第六步,依據詩歌內容,詩人由「水面初平雲腳低」開篇,先寫「高、遠」之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再寫眼下「低、近」之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後與尾聯「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相合。因此,「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為全詩頷聯,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則為全詩頸聯。 第七步,排出順序,並檢驗格律。本詩押「i」韻,首句入韻,中兩聯對仗。詩句在平仄上符合「粘對」規則。
原詩順序應為:
錢塘湖春行(原詩)(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此外,了解了律詩的常規格律要求之後,我們還可以藉此順利地進行「詩歌補白」練習。例如: 請選出填入下邊詩歌中空白處最恰當的一組詞:
登廬山(毛澤東)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籠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__吳起白煙。陶__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__?
選項:a 東 公 田 b 東 公 耘 c 三 令 田 d 三 令 耘 解答:平常說「東吳」較多,但依據對仗原則,應選「三」與前句的數目字「九」相對。「陶公(尊稱)」和「陶令(縣令)」都無大礙,但是依據「粘對」規則,應選「令」與前句的仄聲字「下」相粘。最後,再依據押韻原則,應選「田」與全詩的「韻腳」(音「an」)同韻。故答案為c。 古詩格律相當複雜,單就「律詩」而言,也不是可以僅借數言可蔽之的。我們應該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多多誦讀古詩,培養古詩語感,以便更好地加以掌握,從而有利於對古詩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鑒賞。
推薦閱讀:
※清明節古詩欣賞
※「古詩鑒賞的做題步驟」一窺
※《唐詩三百首》學習筆記(8)
※《蟬》「唐」虞世南的古詩呀唐·虞世南
※如何教孩子學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