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15首方劑名稱詮釋(二)
《傷寒論》15首方劑名稱詮釋(二) 2012-07-18 07:07閱讀: 《傷寒論》15首方劑名稱詮釋(二)洪文旭
X
半夏瀉心湯本方由半夏、黃芩、乾薑、人蔘、炙甘草、黃連、大棗諸葯組成。用於治療胃氣不和,症見心下痞滿不痛,或乾嘔、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之證。有和胃降逆、開結除痞作用。本方主治小柴胡湯證因誤下傷中而形成的痞證。「痞」者,即閉塞不通之意。心者,此處指心下,即胃也。留邪在心下、則胃脘有堵塞不適感。王旭高云:「瀉心者,實瀉胃也,心下痞即胃痞也。」(《王旭高醫書六種》)王又原云:「不曰瀉胃而曰瀉心,恐混以苦寒,傷其胃陽,又誤為傳入陽明,以治陽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名醫方論》)方中以半夏為主葯,重在辛溫散痞而和陰,有解除心下痞滿之效,故稱「半夏瀉心湯」。《傷寒論》中瀉心湯有五:半夏、生薑、甘草瀉心湯通治各種痞證;附子瀉心湯治痞證兼陽虛;大黃黃連瀉心湯則治邪火內熾。抵 當 湯本方由水蛭、虻蟲、桃仁、大黃四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下焦蓄血所致之少腹滿痛,小便自利,身黃如疸,精神發狂等症。有攻逐蓄血之功。「抵當」的方名意義,說法不一:一謂非大毒猛厲之劑不足以抵擋其熱結蓄血之證;一謂抵當乃抵掌之訛,抵掌是水蛭一葯的別名(陸淵雷引山田氏語),本方以其為主葯,因而得名。但也有謂「抵當」為「至當」者,如王晉三曰:「抵當者,至當也。蓄血者,至陰之屬,真氣運行而不入者也,故草木不能獨治其邪,務必以靈幼嗜血之蟲為響導。飛者走陽路,潛者走陰路,引領桃仁攻血,大黃下熱,破無情之血結,誠為至當不易之方,毋懼乎葯之險也。」(《古方選注》)或曰,本方有攻逐蓄血之功,可直抵當攻之處,故名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抵當丸亦出自《傷寒論》,藥味相同,僅劑量略少,制丸服,適於病久勢緩者。復 脈 散本方由炙甘草、大棗、阿膠、生薑、人蔘、生地、桂枝、麥冬、麻仁諸葯組成。用於治療氣虛血少之心悸短氣,虛煩失眠,舌淡少苔,脈象結代者。有益氣養血、滋陰復脈之功。本方原名「炙甘草湯」,以其主葯而命名。費伯雄云:「仲景原為傷寒脈結代,余邪未解者而設,故溫散與清潤並使,使外邪清,則正氣醒而血脈復也」。(《醫方論》)成無己云:「結代之脈,動而中止能自還者,名曰結;不能自還者,名曰代。由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心中悸動,知真氣內虛也」。說明脈結代,心動悸,為心之陰陽氣血俱虛所致。本方能滋養血脈之本源,使結代之脈恢復正常,故名之曰「復脈湯」。真 武 湯本方由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五種藥物組成。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水邪為患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惡寒,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者;以及太陽病,發汗而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膶動,振振欲擗地者。有溫陽利水之功。真武,又名玄武,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合稱,因其虛、危兩宿形似龜(玄)、蛇(武),故稱玄武。《醫宗金鑒》云:「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湯者,賴以鎮水之義也。」《漢方精義》亦云:「名真武者,全在鎮定坎水,以潛其龍也。」本方溫腎行水之功,猶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龍治水,威懾水患,故名「真武湯」。桃 花 湯本方由赤石脂、乾薑、粳米三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久痢不愈之下痢膿血,色暗不鮮,腹痛喜按、喜溫,舌淡苔白,脈遲弱或微細等症。有澀腸止瀉之功。「桃花」,是說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間,別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湯,其色淡紅,鮮艷猶若桃花一般,故稱「桃花湯」。本方以重澀之赤石脂為主葯,入下焦血分而固脫;乾薑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以上二葯而健脾和胃。為脾腎陽衰,下焦不能固攝所致下痢證之特效方,有溫中澀腸作用。桂枝新加湯本方由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人蔘六味藥物組成,芍藥、生薑份量加重,又稱「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用於治療氣血營衛不足所致之身痛、感冒等症。有益氣養營、祛邪止痛之功。名「新加湯」者,是張仲景說明此方系在前人所創桂枝湯的基礎上,調整用量並增加藥味化裁而成。這正是張仲景治學嚴謹,實事求是高尚醫德的體現。劉渡舟教授曾由此而云:「《傷寒論》中一百一十三方,絕大多數是張仲景博採所得,而非其一人所首創」之語。理 中 丸本方由人蔘、乾薑、炙甘草、白朮四味藥物組成蜜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之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滿不食,以及霍亂;或陽虛失血,或小兒慢驚,病後喜唾涎沫,及胸痹等證。有溫中祛寒、補益脾胃之功。「理」者,調也,治也;「中」者,指中焦脾胃也。脾胃職司運化,功能正常則水谷納化和調,脾胃陽虛則運化無權,升降失常,吐利腹痛諸證蜂起。程應旄云:「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古今名醫方論》)本方功能溫中祛寒,治理中焦脾胃,故稱「理中丸」。亦作湯劑服,名「理中湯」。脾約麻仁丸本方由麻子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朴、杏仁組成,和蜜為丸。用於治療腸胃燥熱,大便硬,小便數之證。有潤腸通便之功。「脾約」,病名出《傷寒論》,指脾虛津少,腸液乾燥,以致大便堅硬難出的病症。成無己曰:「約者,約結之約,又約束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傷寒明理論》)本方以麻子仁為主葯,輔以理氣除滿養陰潤燥之品,使腑氣通,津液行,緩下而不傷正,主治脾約之證,亦用於虛人及老人腸燥便秘者,故名「脾約麻仁丸」。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農資說:生物菌肥中菌名稱及作用
※第二節 二十八宿名稱、分野與職能範圍
※人體各部位名稱及體表標誌
※目的論視域下的英文商標漢譯策略—以聯合利華產品名稱為例
※1-30第三章漢易名稱場數學速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