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岳飛,是民族標杆,是靈魂痛點!但有些話,我不得不說!

昨天本人頭條號「張生全精彩歷史」發了一篇《誰殺死了岳飛?宋高宗?秦檜?不,岳飛是它殺死的!》,引起了讀者的熱烈討論,評論近800個。這些評論基本上我都讀了,噴的多,而且都是怒氣沖沖的。這讓我發現,民族英雄、精忠報國的岳飛,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民族的一根標杆,是每個有血性的中國人靈魂的一個痛點,輕易是不能觸碰的。輕輕一碰,那些血淋淋熱辣辣的東西就會鋪天蓋地飛撲而下!

不過,作為一個嚴謹的宋史研究愛好者,我只想告訴大家,有些話,我不得不說!我絕對沒有貶低我們民族英雄的想法,但是研究歷史,並不是快意恩仇。借古喻今,懲鑒未來,這是我們的責任!

如果你也是有這份擔當和責任的,請首先把文章看完!謝謝!

岳飛之所以為宋高宗所不容,一定要殺之而後快,咱們沒法準確猜到高宗是怎麼的黑暗心理,但是岳飛所做的幾件事,一定引起了高宗巨大的猜疑的。而這幾件事,卻正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赤心忠誠的體現。早期,岳飛在給高宗的上奏,以及他在發表演講,激勵眾將士奮勇殺敵中,多次提到「迎還二聖」之話。岳飛這樣說,正是他忠君報國,性格慷慨之所在。作為深受儒學教育的他,還有什麼比皇帝被別國俘虜去更讓他感到恥辱的呢?但是普遍認為,正是這句話,犯了高宗的大忌。如果二帝迎回來了,高宗如何自處?岳飛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到了後來,他不再提「迎還二聖」這樣的話了。紹興七年(1137年)春,岳飛在給高宗的上表《乞出師札子》中是這樣說的:「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臣之志願畢矣。」他說的是迎回徽宗的棺材,欽宗雖沒死,但只是作為「天眷」之類了。

但是,岳飛隨即又犯了高宗的另一個大忌。也就是在紹興七年(1137年)九月,高宗召岳飛進皇宮面聖。期間,高宗對岳飛大加讚賞,說了一些勉勵的話。岳飛一激動,便勸高宗早點確立太子。高宗當時臉上就掛不住了,直截了當呵斥岳飛:「你雖然出於忠心。但是手握重兵在外,你怎麼能干預這樣的事呢?」

如果放在皇權社會來看,岳飛這話是真的不太恰當。皇位的繼承,一直是一個非常敏感嚴肅的事情。誰要提這個事情,皇帝一準懷疑他有什麼企圖?是不是有擅權或者造反的野心。而對於手握重兵的武將來說,這樣的話更是提都不該提。因為重兵在握,那會讓皇帝產生一種要挾的感覺。要是提了,皇帝會更加懷疑。這還是對一般的皇帝而言,對高宗,這話更不該提。為什麼呢?因為高宗在靖康之變中驚嚇過度,失去生殖能力,一直膝下無子。他雖然把宋太祖七世孫趙瑗引為養子,但還沒打定主意傳位於他。岳飛在這時候提起來,不但有干預皇位繼承的嫌疑,而且還在揭高宗的傷疤,高宗如何高興。但奇怪的是,岳飛受了訓斥,似乎並沒有引起重視,在下一份密奏中,他又再一次提到立趙瑗為太子的事,希望高宗儘快確定其名分,以免引起動蕩。

有人說,岳飛第二次提立太子,讓高宗徹底動了要殺岳飛的念頭。這話對不對,咱們在下文中還將做分析。這裡想先說一說岳飛。

咱們知道,岳飛是從來就沒想過要造反的,如果他想造反,他也不至於被高宗殺害。但既然沒想過造反,為什麼要反覆提起立太子的事而讓高宗猜疑呢?

其實,這確實是岳飛忠心的體現。岳飛再不提「迎還二聖」的時候,可以看出他已是一心一意忠誠於高宗了。正因為忠誠於高宗,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高宗著想的。徽宗雖死了,但欽宗還在。在戰爭期間,金國不斷派使者威脅高宗,如果高宗不同意撤兵,還要一味打下去,那麼他們將把欽宗立為皇帝,把欽宗的兒子立為太子。欽宗原本是正牌天子,假設金人繼續讓他當皇帝,讓他的兒子當了皇位繼承人,那麼自立為帝的高宗,偏安江左的南宋小王朝,都是非常尷尬的。所以高宗非常害怕這樣的事情發生。而岳飛在這時候之所以讓高宗立太子,一方面,有了太子,國家就有了希望,人心就能安定。再一方面,趙瑗是宋太祖的七世孫,趙瑗當皇帝,便意味著皇位又將回到宋太祖這一支正脈上來。北宋的皇位一直在宋太宗那一支上傳承,本來人們就已經腹誹不少,猜疑不少。假設現在皇位能回到宋太祖這一支上,可以說天隨人願,即便金人讓欽宗重新當皇帝,在民間百姓心中也絕不會把他當作正出,何況他還被俘多年,還是金國的傀儡皇帝。

不過,這第二個理由,岳飛是不能對高宗說的,對高宗說了,將更加觸動高宗那根祖宗傳下來的脆弱的敏感的神經——宋太宗的皇位是從宋太宗那麼竊取來的。這根神經確實異常敏感脆弱。宋太宗怕人議論,搞重文抑武,讓整個朝廷的發展進入了積弱的軌道;宋真宗怕人議論,搞封禪神道,再給趙氏王朝蒙上一層虛弱的泡沫般的幻影;宋仁宗繼位,也還拿了很多時間來適應,才讓自己這皇帝當得更加從容一些。岳飛要是撥動了高宗那根神經,高宗發怒把自己殺掉尚在其次,如果高宗因此不要趙瑗做養子,從宋太宗宗室里另尋一人出來,那不是就破不了金人的陰謀,只能由其擺布嗎?

可見,性格豪爽的岳飛,真真憋殺了他一片赤誠坦蕩之心!而高宗又不是仁宗、神宗那樣仁厚寬明的君主,完全沒有那樣的氣度。就拿岳飛辭職這件事來說,在宋代大臣中,喜歡辭職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岳飛不是第一個,根本算不得岳飛的什麼性格缺陷。如果自己的主張得不到皇帝的重用,就辭職歸隱。王安石這樣干過,司馬光、范仲淹、歐陽修等人都這樣干過,這已經成為宋代大臣性格上的一種「集體無意識」。但岳飛辭職,他享受到的「待遇」卻和前幾位截然不同。王安石辭就辭了,宋神宗並沒有責怪他,必要時還讓他再相。即便不再相,神宗對他也相當尊敬,很多大事情都會去請教他。范仲淹三次辭職,離京後,同仁拱手祝賀他「愈加光耀了!」這話絕對是被仁宗聽到了,但仁宗並沒有因此生氣,把范仲淹往死里貶,殺范仲淹的頭。後來還提拔他,支持他搞慶曆新政。

就算岳飛性格有缺陷,得罪了高宗,似乎也不構成高宗殺岳飛的充足理由呀。畢竟祖上立了誓碑在那兒,不準擅殺士大夫。這個碑以前還蒙著,只有繼位的皇帝才有權看到,但靖康之難後,這個碑就公諸於天下了,而且宋徽宗還怕高宗不知道,找曹勛把碑文的內容告訴了高宗的。高宗沒有理由既違逆祖上遺訓又冒天下之大不韙殺岳飛吧?岳飛雖然兩次在高宗面前提起立太子的事情,但連高宗也看出來了,岳飛並無異志,並非想弄權,而是出於忠心。只不過腦袋有點擰,一根筋罷了。當岳飛第一次提出「立太子」的時候,高宗就曾說「你雖出於忠心……」這樣的話,可見高宗對岳飛的性格是摸得很透的。第二次岳飛又說,這更表明岳飛是出於忠心的。在高宗之前的宋代,有過多次臣子為了奏一事,被皇帝拒絕後,又接著上奏,最後竟至於成功的例子,包括趙普、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這樣做過,岳飛其實也是這個傳統。因此,高宗既然明白岳飛的忠心,他便斷乎沒有殺他的道理。

岳飛於紹興十一年(1141年)一月被封為樞密副使後,實際上已經被解除兵權,不能統兵了,為什麼這一年的十月還要把岳飛下獄呢?這時候岳飛真要造反,也沒有造反的條件了呀!

那麼,高宗殺岳飛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除了高宗外,還有一個人也是殺岳飛的罪魁禍首,他就是宰相秦檜。秦檜作為奸臣,這已經成為歷史公論,從南宋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到元代脫脫的《宋史》,到清代畢沅的《續資治通鑒》,都是這麼記載的。不過,自古以來,卻也有非常多的文章為他翻案,尤其是現代,有的學者甚至評價秦檜是忠臣,是賢相、南宋中興大臣。他們認為,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入侵的時候,曾要求徽宗割地求和,徽宗把此事交予大臣投票裁決,當時有七十人同意割地,作為殿中侍御史、左司諫的秦檜是反對的三十六人之一。靖康二年(1127年),徽宗、欽宗被俘後,金人為避免宋人過激的反抗,想把張邦昌立為帝,作為緩衝。秦檜堅決反對,認為張邦昌「專事宴遊,黨附權奸,蠹國亂政,社稷傾危實由邦昌。」留守王時雍拿著刀逼眾大臣在金人立張邦昌為帝的委任狀上簽字,眾人都不敢反抗,只有秦檜堅決不簽。金人生氣了,才把秦檜和徽、欽兩帝一起帶到北方。也就是說,早期的秦檜是堅決支持抗戰以及維護趙氏王朝的,他的赤膽忠心與岳飛相比,毫不遜色。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從金國逃回後,力主求和,深得高宗賞識,認為秦檜「忠朴過人」,高興地說:「又得一佳士也。」不久就升他為宰相,主持和議大計。力挺秦檜的人認為,南宋軍事實力明顯弱於金人,如果不求和,一味打下去,南宋偏安王朝早就被滅了。秦檜兩次為相,前後長達十九年,為穩定南宋政治局面,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嚴厲批駁這種說法,他們認為秦檜不但是奸臣,還是金國的姦細。證據是,當初秦檜雖然反對立張邦昌為帝,但他寫信給金副元帥粘罕說,宋朝建立己經一百多年,如果一定要立張邦昌為帝,最後還是要垮台的;不如恢復欽宗的帝位,這對金國人也有利。這明顯已經是投敵的嘴臉。後來金人之所以把秦檜與徽、欽二帝一起帶走,是因為看出了秦檜是一個充當姦細的好苗子。而建炎四年(1130年)秦檜逃回也很可疑,當時他是被金將撻懶作為隨行人員帶在身邊的,怎麼可能輕易逃跑?回來以後,就改變之前抗戰的主張,一意求和。這樣的大轉變,只有姦細才幹得出來。金國的使者對南宋說,要和談,有兩個條件必須滿足:一是殺岳飛,二是不準隨意免秦檜宰相之職——這還不能說明秦檜是姦細嗎?支持秦檜的人則又說,秦檜給粘罕寫信,那是一種策略,正是秦檜作為好的政治家處事靈活之所在,他並沒有出賣自己的國家。如果說秦檜逃回來是撻懶放回南宋的內奸,那更沒道理,北宋的時候,秦檜只不過是個小小的台諫官,到金國後什麼都不是了,難道那時候撻懶就已經知道秦檜會受到高宗的賞識,當上宰相而主持求和大計。秦檜從主戰到主和的轉變,並不是姦細所為,而是根據不同的時事做出的不同應對策略而已,這正是一個賢相的最好表現。金國人提出殺岳飛保秦檜的要求,那是從金國的利益出發的,與秦檜何干?如果高宗真懷疑秦檜是姦細,「保秦檜」正可以作為殺秦檜的最好的理由。在這裡,咱們不想討論秦檜是忠臣還是奸臣的問題,也不想討論他是不是金國姦細。因為在極權社會,忠奸的標準是很尷尬的。很多時候,忠臣與皇權的意志是一致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可能秦檜是忠臣而岳飛反而是奸臣。因為岳飛忠於的不是「君」,而是「國」。他背上刺的「盡忠報國」四字,落腳是在「國」上的。而秦檜,則一心幫助高宗實現求和息兵的夢想,對於高宗來說,他是大大的忠臣。姦細的說法也有些不太準確,因為秦檜確實幫金國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他似乎並沒有從金國那裡得到什麼好處,而是在「主和」中得到好處,不大符合姦細的那些特質。而且所謂姦細說,還是一場道德審判,道德審判與歷史評價是不應該畫上等號的。

如果把秦檜用咱們前面討論過的「風派人物」來讀,卻是比較有意思的。在徽、欽二帝的時候,秦檜主戰,那是當時的主流意識是主戰的,兩帝也是不同程度有主戰的要求。回南宋後,他極力主和,一方面是高宗始終倡導主和,另一方面是金國也在尋求利益最大化的和談。他主和,他殺岳飛,既可以得到高宗的欣賞,還能得到金國的支持,他覺得這是他唯一正確的選擇。

再者,秦檜殺岳飛,也有出於考慮自身的需要。他怕岳飛威脅他的宰相之位。雖然岳飛不過是一個樞密副使,但由於他影響巨大,成為宰相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比如仁宗時期的范仲淹,由於守邊有功,被仁宗任命為樞密副使後,又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主持慶曆新政,這是有先例的。雖然岳飛的抗戰主張極不得高宗認可,但是天有不測風雲,萬一高宗改變了主意呢?萬一高宗去世了呢?作為風派人物,他的鼻子對風向是相當敏感的。殺之以絕後患,這也是他覺得唯一正確的選擇。不過,秦檜似乎也明白殺岳飛雖然能讓自己利益最大化,但大約一定會被千秋唾罵吧,所以他在很多地方,有意無意地,都在向別人暗示這不是他的主意。當岳飛的主審官何鑄認為岳案證據不足,不能冤枉岳飛而稟告秦檜時。秦檜對他說:「此上意也!」當已被解職的韓世忠就岳飛之事質問秦檜時,秦檜又說:「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憤怒地罵道:「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莫須有」三個字,成為秦檜的千古罵名。什麼叫「莫須有」?一般的理解是「不需要有」,李敖的解釋是「難道沒有嗎?」為什麼不需要有呢?還是那句話,此上意也!上讓你死,你不得不死。當然,這不是直接說出來的,是讓韓世忠去猜測的。秦檜一定認為韓世忠能夠猜測出來,才沒有進一步解釋。如果猜不出來,秦檜就只能背黑鍋,他不能把話說得太透。李敖的解釋,則是秦檜態度傲慢,不屑於辯解,直接就把黑鍋拎過來背在背上。作為風派人物的秦檜,不應該是李敖說的那個說話態度。

從這裡可以看出,秦檜雖然不是殺岳飛的最終決定力量,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獲得千古罵名,也是不為過的。

回到最先的話題,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是抑制武將,避免武將做大造成藩鎮割據的祖訓嗎?是岳飛多次得罪了高宗讓高宗起了殺心嗎?是高宗怕岳飛迎還欽宗造成自己皇位不保嗎?是金國以殺岳飛作為和議條件相要挾嗎?是秦檜等奸臣推波助瀾促成高宗動粗嗎?這其實是些可笑的問題,因為咱們都是從常態常理的角度來考慮而發問,從現代人性人倫的基本尺度來衡量歷史事件的。宋朝曾有過的對大臣的寬容,對大臣極少的尊重,讓我們忘記了它其實也是一個極權社會。作為極權社會,皇權至高無上,當皇帝想殺一個人的時候,還需要充足的理由嗎?而皇帝之所以要殺人,又需要有多少周到的思考?當他不想天天憂愁打仗的事,而希望過花天酒地的舒心日子的時候,一切所謂理想、仇恨、江山、民眾,都可以撣灰塵一樣被他輕輕撣掉。割地、納貢、稱臣,這些都是稀鬆平常的事,不影響他有豪庭萬間嬪妃三千的極致享受。他和他老子徽宗一樣,也是一個書法家。這天早上,他告訴內侍,在御花園裡鋪開紙筆,他要練字了。內侍說,滿朝文武正在堂上等他出朝呢,不上朝,怎麼向大家解釋?高宗輕輕一笑說:「莫須有……」

推薦閱讀:

辦公室環境布局不得不注意的問題(一)
十載不得法易道踟躅苦 一朝明航向春城面授樂(連載之一)--徐酉富
「我捨不得為你花錢,但我很愛你。」
佛經的力量大得不得了 但要看你怎麼念!

TAG:民族 | 靈魂 | 岳飛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