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事件之柏舉之戰,又是場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孫武為大將

又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好像好很喜歡寫這樣的話題,其實今天主要是有我們的兵聖孫武在這裡。說到兵聖,我也簡單點一下其它幾位聖人。至聖:孔子,匠聖:魯班,武聖:韓信,智聖:諸葛亮,謀聖 :張良,武聖:關羽。還有其它就下次有機會統一整理出來寫一篇。

吳國在壽夢時開始慢慢崛起,我們前面幾次說過,晉國與楚國相爭,晉國有聯合吳國,還教會吳國車戰。吳國在晉國的相助下,也發展強大。在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上位,任用了伍子胥和孫武等人。

關於孫武的事,我前面有專門寫一篇關於他的故事,而因為用了唯一的「不敗將軍」而被網友罵了半死,我這裡也說明一下,在我了解的孫武參加的戰鬥中,只知道有這一次,而這一次也是大勝。於是我才會說唯一。真對不起各位,用了一些太主觀的詞,再次道歉。

接著上面的說,吳國在闔閭的管理下,也有了國富兵強的勢頭。公元前512年,吳國先後滅了楚國的附屬兩個小國,於是想著進攻楚國。這時兵聖提了一個建議:楚國是大國,且我們剛打完兩個小國,現在要養精蓄銳,等待機會。而這時,伍子胥也說了一個記策:說楚國內部有矛盾,可以先來個疲憊戰,就是分三部分人,依次去騷擾楚軍,而楚軍定會全軍出戰,我們就退後,等楚軍再次返回時,我們又小部人去進攻,這樣折騰他們。

就這樣進行了長達6年之久,搞得楚軍將士疲於奔命,鬥志沮喪。這一戰可真是打得好長的鋪墊。

公元前506年,蔡國叫了18個國家諸侯在召陵會盟,準備進攻楚國。先是蔡國去攻打了楚國的附屬小國沈國,然而楚國就來圍攻蔡國。而吳國不可能坐視不管,於是以救蔡國為由出兵楚國。

這年冬天,吳王闔閭親自帶著大將孫武、伍子胥,還有胞弟夫概做先鋒,帶了全國的3萬水陸兵馬乘船前來。這時楚國回守,此時兵聖認為,我們要舍舟登陸,由向西改為向南。別人問其原因。孫武說:「用兵要神速,要走敵人想不到的路,這樣可以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於是孫武帶了3千多精銳兵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對楚軍搞了一個奇襲。

這樣一搞,楚昭王就慌了,於是用全國兵力前來漢水與吳軍對峙,本來左司馬沈尹戍想了一個前後夾擊吳軍的辦法,卻沒有得到令尹子常和大夫史皇的同意,於是再沒有等到沈尹戌到達之時,提前渡過漢水來攻打吳軍。

這時,吳軍又用了一個後退疲敵、尋機決戰的策略。楚軍果然中計,吳軍以逸待勞打得子常三戰三敗,本想後退,最後在史皇的勸告下才又於柏舉準備再戰。這樣兩軍對戰於柏舉。

吳軍這邊夫概想建議主動出擊,卻沒有得到吳王的同意,然後自己回去帶部將直衝楚營,打得他們一陣大亂,這時吳王也帶了主力投力戰鬥,沒多久,楚軍就散亂,史皇戰死,子常也逃了。吳軍乘勝追擊,打得楚軍沒有主帥,直接讓楚軍慘敗,最後昭王逃跑,楚軍全散,於是吳軍進入了楚國都城。最終,這一戰,吳軍大勝。

這一戰吳軍能以少勝多的原因,主要我認為有二點:

第一,就是楚軍裡面內部矛盾的問題,導致對戰時沒有統一士氣。

第二,就是吳軍這裡的用兵策略,先是用了6年了疲嶗戰術,接著再出戰對戰中用到的迂迴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等戰法。這一大攻勞少不了兵聖孫武。

這一戰,直接把楚國打了一個大傷,同時讓吳國名聲大漲。

推薦閱讀:

古代以少勝多的戰爭陰謀 孫武贏了
(宋)蘇軾《孫武論》
孫武用兵的巔峰之戰——千里奔襲,五戰滅郢!
孔丘叫孔子,孟軻叫孟子,孫武叫孫子,為什麼李耳卻叫「老子」?
「兵聖」孫武之十三:祖孫對弈

TAG:經典 | 孫武 | 春秋戰國 | 以少勝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