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王朝和國家》:後唐(五代的第二個朝代) – 鐵血網
後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繼後梁之後的正統王朝,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版圖最大的王朝。
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因勤王有功被封晉王,建立前晉,從此割據河東。 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期間晉國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晉王位。 923年晉王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因李存勖復以「唐」為國號,故稱「後唐」,以與「李唐」相別。 同年底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京;926年滅前蜀;928年南平內附;930年南楚內附;936年趙國公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藉助遼國攻入洛陽,同年稱帝建立後晉,後唐滅亡。937年,李昪在江南建立南唐,延續大唐正統,南唐也一度成為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王朝。
後唐疆域廣闊,主要控制著中國北方地區,東接海濱,西括隴右、川蜀,北帶長城,南越江漢;925年至933年,南方諸國除南吳、南漢外皆奉後唐正朔;930年,後唐控制國土到達極盛;有今豫、魯、晉、冀、湘、渝諸省,陝、川、鄂之大部,寧、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蘇、皖淮北等地。
五代十國,天下分崩,中原五朝更迭。歷來皆以中原梁、唐、晉、漢、周為正統一脈相承。然五代末及宋初,皆視後梁為閏,究其原因,是因後唐以中興唐祚為號召,用唐天佑年號,復唐立國,且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皆出自河東集團。
1、國號
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唐昭宣帝李柷禪位梁王朱溫,朱溫改「唐」國號為「梁」,史稱「後梁」;晉國、岐國、吳國仍以「唐」為國號,仍稱「天祐」年號。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李存勖並沒有按傳統以自己的王號「晉」作為新朝的稱號,而是採用「唐」作為國號;且在滅梁之前,一直延用唐昭宗時的「天祐」作為年號。所以「前晉政權」和「後唐政權」的正式國號仍然是「唐」,然而為了區別李淵建立的「唐」和石敬瑭建立的「晉」,故稱呼李存勖稱帝前的政權為「前晉」,稱帝後的政權為「後唐」。
後唐一度被視為中興大唐的存在,且自身實力雄厚,統治版圖為五代各國之最,再而庄宗也為李柷上謚號,雖然血脈不同,但有所繼承。 「清」陳鱣編撰《續唐書》,本乎「明」陳霆《唐余紀傳》之旨,以為後唐、南唐兩朝,上承唐祚,下啟宋朝,應當作為五代十國之正統。
2、歷史
(1)前晉時期
中和三年(883年)沙陀族將領李克用因收復京師長安有功被封河東節度使,治太原府。大順二年(891年),受封晉王,建立晉國。由於朱全忠曾有意暗殺李克用,但被李克用僥倖脫身,所以李克用與朱全忠誓不兩立。此事亦有不同說法,一說起因為酒後爭執。據記載,「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在追擊黃巢時晝夜行200餘里,人馬疲乏,由山東退還汴州休息,李克用在上源驛酒宴上失言,朱溫不平,夜裡發兵圍驛舍,縱火進攻,李克用逾牆突圍,隻身縋城逃出,親衛數百人全部被殺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後,李克用仍用唐天祐年號,故晉國成為後梁北方最大的威脅。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死後,子李存勖即晉王位。
天祐七年(910年)朱溫企圖徹底消滅義武軍和成德軍,派大軍進攻趙地。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無法抵禦後梁的進攻,向晉國求救。同時義武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也遣使表示願意歸附晉國。李存勖把握時機,派大軍救趙,與梁軍大戰於柏鄉,大敗梁軍。柏鄉之戰後,義武軍和成德軍都歸附於晉國,使得晉國的勢力逐漸強大。
天祐八年(911年)盧龍節度使燕王劉守光稱帝,改元應天,國號「燕」,史稱「桀燕」。李存勖以平叛為名,大舉進攻燕國。天祐十年(913年)晉國滅亡燕國,殺劉守光於太原。[17] 經過此戰,河北之地大都歸屬於晉,為晉南下滅後梁奠定了基礎。
天祐十二年(915年)天雄節度使鄴王楊師厚去世,梁末帝企圖分魏博為兩鎮,魏博軍亂,相繼以州縣歸降晉國。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後,魏博諸州為晉國所有。自此,河朔三鎮全部都歸入晉國的統治之下,使得梁晉形勢發生逆轉,晉國由弱勢一方變為強勢一方。天祐十五年(918年)晉王李存勖率軍攻梁,在今河南胡柳陂一帶與梁軍大戰,晉軍先敗後勝,但也傷亡慘重,無力再攻汴州。
天祐十八年(921年)趙國發生內亂,趙王王鎔為其養子張文禮所殺,李存勖派大軍討伐,張文禮病死。天祐十九年(922年)李存審攻陷鎮州,殺張文禮之子張處瑾,自此趙地徹底為前晉所有。
(2)後唐立國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因李存勖復以「唐」為國號,故稱「後唐」,以與「李唐」相別。
同光元年(923年)十月初二,李存勖親率大軍由楊劉渡河,初三,進至鄆州,以部將李嗣源為前鋒。當夜越過汶水,次日晨與梁將王彥章相遇,一戰而勝,並克中都(今山東汶上),擒王彥章。他又採納李嗣源關於兵貴神速、急趨汴州的建議,命其率前軍當夜出發,自率主力繼後。初七,進至曹州(今山東曹縣西北),梁將不戰而降,朱友貞見援兵無望而自殺。初九,唐軍至汴州,王瓚開門出降。十二日,段凝率軍五萬到封丘(今屬河南)請降,後梁滅亡。
李存勖入汴州後,貶鄭珏為萊州司戶參軍,蕭頃登州司戶參軍;殺李振、趙岩、張漢傑、朱珪,滅其族。
(3)同光亂政
李存勖與伶人同台演出,並起藝名「李天下」;因喜好演戲,而對伶人特別寵信,以致出現了伶人干政的古代少有的現象。唐末宦官大批被殺,僥倖逃生的宦官多藏匿民間。李存勖登基後,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李存勖身邊的宦官多達近千人。且以宦官為監軍,牽制軍中將領。李存勖聽信伶人和宦官的讒言,疏忌宿將,弄得人人自危。大將李嗣源可謂忠心耿耿,也遭到猜忌。
租庸使孔謙橫徵暴斂,百姓怨聲載道,李存勖反而認為孔謙理財有功,賜「豐財贍國功臣」稱號。李存勖聽信宦官之言,設立內府和外府;導致外府常虛竭無餘而內府山積。當時政制混亂,政出多門。皇太后誥命,皇后教令,與庄宗的制敕交行於地方,地方官府都照辦不誤。
同光二年(925年)南漢國主劉龑聽說李存勖滅梁,心生恐懼,派使者進貢,並窺探虛實。使者何詞返漢後,向劉龑彙報說:李存勖「驕淫無政,不足畏也」。
(4)西平前蜀
同光三年(926年)九月,庄宗命魏王李繼岌,樞密使郭崇韜,領兵六萬,自鳳翔走大散關入蜀;另以高季興為東南面行營都招討使,率荊南軍攻取夔州、忠州、萬州等地。
同光三年(926年)十月,馬步軍都指揮使李紹深攻克威武城;蜀將王承捷以鳳、興、文、扶四州降唐。唐軍長驅直入,李繼岌兵臨興州,蜀將宋光葆以梓、綿、劍、龍、普五州降唐;而後蜀國武定節度使王承肇、山南節度使王宗威、階州刺史王承岳分別獻城投降;只有蜀國天雄節度使王承休與副使安重霸打算出秦州攻打唐軍,至茂州,兵馬僅剩兩千,安重霸見大勢已去,以秦、隴二州降唐。高季興乘勢率水軍逆流而上,攻打施州。蜀國峽路招討使張武用鐵鎖斷絕長江航路,大敗荊南軍,高季興乘輕舟逃走。不久,張武聞北路失敗,便以夔、忠、萬三州降唐。十一月,唐軍晝夜兼行,至利州,王宗弼聞風棄城西逃。李繼岌率大軍向劍州、綿州、漢州推進。蜀國武信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宗壽以遂、合、渝、瀘、昌五州降唐。李紹琛到達綿州時,綿江浮橋已被蜀兵破壞。為速取蜀國,李紹琛乘蜀兵潰敗之機,率大軍騎馬渡江,入鹿頭關,攻克漢州,直逼成都。
同光三年(92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繼岌率大軍到達成都,翌日,蜀主王衍出降,前蜀滅亡。
(5)鄴都兵變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皇甫暉在鄴都叛亂,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討伐。不料剛到魏州城下,所部發生嘩變,與魏州叛軍會合,共同擁戴李嗣源為帝。李嗣源起初託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後來在女婿石敬瑭以及手下安重誨、霍彥威的勸誘之下起兵造反。 庄宗聽聞討伐軍有變,即令懷遠指揮使白從暉率騎兵扼守河陽橋,以護衛京城;又拿出金帛賞賜諸軍,並親率軍趨汴梁,但為時已晚。途中聞知李嗣源已入汴梁,即倉皇回逃,至滎陽,隨從士卒已散逃過半。剛抵洛陽,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亦率所部兵嘩變,與京城駐軍展開混戰。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初一,庄宗率近衛騎兵出戰,中流矢而死。初三,李嗣源入洛陽,被群臣擁戴為監國,不久於庄宗柩前即皇帝位,改同光四年為天成元年。
(6)明宗之治
天成元年(925年)霍彥威、孔循勸明宗更換國號,明宗以兄終弟及為由否決了這一提議。[33] 丙申,殺租庸使孔謙。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高從誨,上表請求歸附朝廷。七月,明宗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
長興元年(930年)十一月,武安節度使馬希聲,上表請求歸附朝廷。十二月,明宗任命馬希聲為武安、靜江節度使,兼中書令。長興元年(930年)十一月,契丹國東丹王耶律倍歸唐,明宗以天子儀衛迎接,並賜姓東丹,名慕華,拜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後又賜國姓李名贊華,改封隴西縣開國公。長興二年(931年)六月,明宗復置明法科,同大唐開元禮。
明宗統治時期,後唐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十分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實際上,明宗之治並不穩定。明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
(7)宋潞之爭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二十日,秦王李從榮因謀反被處死。當時李嗣源病危,於次日派宦官孟漢瓊到鄴都召李從厚回京。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去世,秘不發喪達六天之久。[36] 十二月一日,在西宮發喪,李從厚即皇帝位,改長興四年為應順元年。
閔帝即位後,把潞王李從珂和石敬瑭當成眼中釘。閔帝先是罷李從珂之子李重吉控鶴指揮使,外任亳州團練使。又將李從珂改鎮河東,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改鎮成德,將成德節度使范延光改鎮天雄,讓自己的堂兄弟李從璋調任鳳翔,接替李從珂的節度使職務。因此李從珂在部下的鼓動下,拒絕了朝廷命令,起兵造反。
應順元年(934年)三月,朝廷軍馬兵臨風翔城下。李從珂登城哭訴,言其無罪,被奸人所害。禁軍將領楊思權為一己私慾,遂煽動禁軍兵變,率諸軍投降了李從珂。李從珂盡出鳳翔所有用來賞軍,並許諾攻下洛陽後,再給予重賞。潞王大軍很快攻下長安、華州、陝州,侍衛親軍紛紛歸順潞王。閔帝無奈,只好倉皇向魏州逃去,途中遇到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石敬瑭引兵盡殺閔帝親隨,將閔帝軟禁在衛州。
應順元年(934年)四月三日,李從珂率軍進入洛陽城。宰相馮道率領文武百官勸進,李從珂假意不從。次天,曹太后下詔廢李從厚為鄂王,命李從珂為監國。六日,又立李從珂為帝,改應順元年為清泰元年。
(8)末帝失國
清泰二年(935年)末帝派遣武寧節度使張敬達領兵駐屯在代州,牽制並監視石敬瑭。清泰三年(936年)末帝又調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企圖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權。石敬瑭拒絕調任。於是,石敬瑭叛變,同時石敬瑭還上表指責李從珂即位非法,應立即將皇位讓給許王。末帝大怒,撕毀奏表,削其官爵。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末帝任命建雄軍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都招討使,楊光遠為副使,率大軍討伐石敬瑭。唐軍包圍了太原,築長圍以圍困晉陽。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願意割地稱臣。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親率五萬兵馬增援石敬瑭,唐軍與遼晉聯軍大戰於團柏谷,唐軍大敗,死傷萬餘人。隨後,石敬瑭與契丹軍得以順利南下進逼京師洛陽。途中先鋒指揮使安審信、振武守將安重榮、彰聖指揮使張萬迪等將紛紛歸降石敬瑭,後唐統治岌岌可危,處於即將全面崩潰的前夕。
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末帝見大勢已去,帶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後唐遂亡。
3、疆域
(1)領土範圍
後唐於923年滅後梁,除南漢、南齊、前蜀外,其餘各國皆稱臣納貢;926年又滅前蜀,南平、南楚於928年、930年先後內附後唐,後唐一度統一漢地大部,對中原王朝最終統一全國具有歷史推動意義。
後唐極盛時期的疆域,東接海濱,西括隴右,北帶長城,南至嶺南。約有今河南、陝西、山西、寧夏、北京、天津、山東、湖南、湖北等省市,河北省張家口以南地區,四川省岷江、大渡河以東地區,甘肅省東部,貴州北部,江蘇省徐州地區,安徽省西北部、廣東省北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西南部。
(2)行政區劃
後唐起自河東,東平燕人,取灜、莫以北諸州,遂定幽、薊之地,復南下滅梁。初庄宗即位,以魏州為東都,號興唐府;以鎮州為北都,號真定府;太原為西都,滅梁後,遷都洛陽,號為東都,因以長安為西都,太原改為北都,而魏州、鎮州如故。同光後,稱洛陽為興唐府,魏州別號鄴都;天成以後,廢鄴都,僅西北東三都存焉。其疆域較梁略廣,兼有九道之地;唐字滅燕臣岐,破西蜀後,僅余吳、吳越、南平、楚、閩、南漢諸國,及孟知祥以蜀地稱王,與唐共八國,其時「東際于海,南至淮、漢,西逾秦、隴,皆唐境也。共得州一百二十有三。
4、政治
(1)官制
後唐官制大體沿襲唐制,朝廷以三省六部為主幹;地方官制也是州、縣兩級,州設刺史,縣設縣令,重要城市設府。變化較突出的是樞密院地位提高。後唐於尚書省設左右僕射及尚書左右丞,六部尚書,各部分司辦事。同光元年復改崇政院為樞密院,設樞密使,副使,常以宰臣兼任樞密使。樞密使為樞密院長官,與中書省長官等合稱「宰執」,共同負責軍國要政。此職一般為文官,但有時也用武人。後唐的三司及其長官三司使設置與前代也有重要區別,而對後代影響也較大。天成元年明宗將三部門(鹽鐵轉運、戶部、度支)由宰相一人專判。後又於長興元年並由一人負責,稱三司使。
五代十國的各個政權是唐末藩鎮割據勢力的延續,他們依靠武力維持統治,因此對於麾下的幕僚給予重用,對於許多重要職務作為臨時差遣委派幕僚去做,這樣就使舊有的一套正式官職近於虛設。這時期的官制雖然基本沿用唐制,但各朝又有不少變化。
(2)律法
後唐法規主要有《同光刑律統類》、《天成格》和《清泰編敕》。李存勖滅梁建立後唐,自稱中興唐朝,廢《大梁新定格式律令》,仍沿用唐代法規。同光三年(925年)二月,刑部尚書盧價上《同光刑律統類》13卷。南宋王應麟輯《玉海》卷六六說,宋初「用唐律令格式外,有後唐《同光刑律統類》」,可見此律在宋初猶存。《天成格》是明宗天成年間(926年~929年)制定的新格。《宋史·藝文志》載有《天成長定格》1卷,《崇文總目》卷二載有《後唐長定格》3卷。《清泰編敕》是清泰二年(935年)由御史中丞盧損等將清泰元年以前11年間的制敕編纂而成,內有制敕394道,編為30卷。
5、軍事
(1)禁軍來源
後唐禁軍實源於李克用創建的河東鎮之軍隊。其軍隊主要由沙陀、契苾、吐谷渾和代北漢人和河東土著人為主,其中堅力量便是李克用所收養的所謂義兒軍。李克用最初的軍隊主要由少數民族組成。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李克用被任命為雁門節度使,募兵八萬,皆代北軍兵。根據《資治通鑒》記載,主要為吐谷渾、沙陀、回鶻、奚、室韋、韃靼之屬,由於少數民族的游牧特性,這支軍隊驍勇善戰,常能以少勝多,是河東軍隊的中堅力量。李克用就是依靠這隻軍隊,在鎮壓黃巢起義軍以及後來與朱溫的爭霸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河東軍隊的另一組成來源便是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在兼并戰爭中收編的其他方鎮的軍隊,尤其是李存勖攻取河朔地區後,收編的幽州、成德和魏博等鎮的軍隊。這些部隊彌補了沙陀、吐谷渾等擅長野戰而不長於攻城的弱點,極大的提高了後唐軍隊的作戰力。923年滅梁,又大規模的收編了後梁的禁軍部隊,使其成為後唐的禁軍部隊。
(2)六軍系統
後唐以唐朝繼承者自居,故其在軍制上自然不會完全沿襲後梁之制。庄宗在滅梁後,即以左右龍武、左右羽林、左右神武等為六軍。明宗時期,後唐對左右羽林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頓,從而使羽林軍的兵力得到了加強。長興二年,左右羽林軍被改編為左右嚴衛軍,龍武、神武改編為左右捧聖軍;次年,神捷、神威、廣捷等軍改編為左右羽林軍。
(3)侍衛親軍
後唐的侍衛親軍之制,在庄宗統治時期較為混亂,庄宗除了將河東軍隊升格為禁軍外;還將在戰爭中收編的河朔諸鎮的軍隊改編為禁軍;對於歸降來的原後梁禁軍,經過收編後仍保留了其禁軍軍號。這些禁軍除了六軍以外,其餘的均屬於侍衛親軍系統,因此這一時期的後唐侍衛親軍下屬的軍隊眾多,軍號繁雜,顯得較為混亂。明宗統治時期一度對禁軍進行過整頓,並給侍衛步軍和侍衛馬軍授予了軍號,初步改變了這種混亂狀態。
(4)對外戰爭
時間
戰爭
交戰方
結果
907年
潞州之戰
梁朝
梁軍幾乎被全殲
908年
三垂岡之戰
梁朝
梁軍傷亡過萬
909年
晉州之戰
梁朝
-
910年
柏鄉之戰
梁朝
梁軍精銳損失慘重
911年
幽州之戰
梁朝、燕國
梁軍救援失敗,燕帝劉守光被俘,燕亡
915年
魏州之戰
梁朝
梁軍七萬兵馬幾乎全部被殲
916年
晉陽之戰
梁朝
-
918年
胡柳陂之戰
梁朝
梁軍傷亡近三萬,唐軍傷亡慘重無力再攻汴州
919年
德勝城之戰
梁朝
梁軍傷亡近千人,唐軍固守德勝南城
920年
同州之戰
梁朝
-
921年
望都之戰
契丹國
契丹軍傷亡數千,鎮州叛亂被平定
922年
鎮州之戰
梁朝
-
衛州之戰
梁朝
-
923年
鄆州之戰
梁朝
-
楊劉之戰
梁朝
梁軍傷亡過萬,唐軍保住南進重鎮楊劉
後唐滅後梁之戰
梁朝
梁軍不戰而降,梁帝朱友貞自殺,梁亡
925年
後唐滅前蜀之戰
蜀國
蜀軍不戰而降,蜀帝王衍出降,蜀亡
929年
定州之戰
北平國、契丹國
北平軍獻定州城降,王都自焚,北平國亡
930年
後唐攻兩川之戰
董璋、孟知祥
唐軍攻兩川失敗,兩川割據成為現實
936年
後晉滅後唐之戰
晉朝、契丹國
唐軍不戰而降,末帝李從珂自焚,唐亡
6、經濟
(1)賦稅收入
後唐時,官府規定收耗數額是每斗稅谷加收一升。唐庄宗用孔謙為租庸使,剝削極繁重。
(2)貨幣
後唐以恢復唐朝正統為號召,滅梁之後鑄行新錢,仍沿用開元通寶之稱,中間屢遭變故,舊錢日少,所剩不。而之後的後唐庄宗時,兵事漸少,商業略盛,市場中錢少不便,乃於天成年間鑄「天成元寶」,以便流通。此錢徑2.4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渾厚凝重,輪廓闊壯,較為精良。但此錢民間有私鑄者。另外有「清泰元寶」,是最後一個皇帝李從珂於清泰年間所鑄。錢徑3.4厘米,錢文隸書,順讀,書法平平。後唐十餘年間變動迭起,似不應鑄錢。所以現在學者有認為此錢乃仿自北宋 「崇寧重寶」,並不是後唐清泰年間所鑄。
7、文化
(1)曆法
唐昭宗見到《宣明歷》施行已久,曆數漸差,命太子少詹事邊罔、司天少監胡秀林制定新曆法《崇玄歷》。景福二年(893年)頒布,後唐時沿用該曆法。
(2)醫學
後唐於清泰年間增設翰林醫官之職。
(3)雕版印刷
長興三年(932年),李愚與馮道等人一起上奏朝廷,力求組織大規模的刻印《監本九經》。明宗是個武人,不大懂儒學經書,但見二人如此誠懇,便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據《五代會要》記載,長興三年(932年)二月,唐明宗批准中書門下李愚等人依據《石經》文字,刻《九經》印版的奏請:「敕令國子監集博士儒徒,將西京石經本,各以所業本經句度抄寫注出,仔細看讀,然後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隨帙刻印,廣頒天下,如諸色人等要寫經書,並須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雜本交錯。」為了防止出現差錯,李愚再次奏請明宗,加派人員校對經文。是年四月,皇帝再次下詔,指派5名儒家學士詳加校勘,以保證經文的準確無誤,而且規定在國子監師生中選派擅長書法之人,以端正的楷書製版。
《監本九經》,又稱「舊監本」或「古京本」,包括《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九種經書,是後唐官府主持雕版印刷的儒家經典著作。從長興三年開始,到後周廣順三年(953年),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用了21年的時間才全部刻印完成。《監本九經》的雕版印刷是我國歷史上統治階級對印刷術的第一次利用,也是我國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我國的書籍出版和文字傳播方式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印刷方式代替手抄、刻石等笨拙的方式。
(4)水利
同光二年(924年)修築酸棗河堤,於隔年由符習成功修復。
8、宗藩關係
(1)內諸侯
①秦國
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李存勖滅亡後梁,建立後唐。李茂貞乃上表稱臣,遣其子從嚴來朝。庄宗以其耆老,甚尊禮之,改封秦王。 同光二年(924年)李茂貞去世,李從曮繼位。庄宗授鳳翔節度使兼任管內觀察處置使。同光三年(925年)庄宗以魏王李繼岌伐蜀,詔李從曮充供軍轉運應接使。天成元年(926年)加檢校太師。天成四年(930年)改任天平軍節度使。清泰元年(934年)復任鳳翔節度使,仍封秦國公。
②閩國
同光元年(923年)庄宗李存勖滅亡後梁,建立後唐。王審知派使者朝奉納貢,李存勖詔令加封功臣,增加爵位食邑。同光三年(925年)王審知去世,其子王延翰嗣位,自稱威武留後。天成元年(926年)三月,庄宗授任王延翰為威武軍節度使。五月,明宗加授王延翰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十月,王延翰稱王,國號「閩」,仍以後唐年號為正朔。天成元年(926年)王延鈞繼位,唐明宗任命為節度使,累加檢校太師、中書令,封閩王。天成二年(927年)明宗任命王延鈞為本道節度使,封琅琊王。長興四年(933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年號龍啟,國號「大閩」。
③蜀國
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長興三年(932年)孟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長興四年(933年)封蜀王。應順元年(934年)孟知祥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
④楚國
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李存勖滅亡後梁,建立後唐。馬殷得知後,命兒子馬希范入京朝貢,並上繳後梁所授予的都統印信。同光二年(924年)馬殷兼任尚書令。同光三年(925年)庄宗平定前蜀。馬殷非常恐懼,上表請求致仕,沒有得到允許。天成元年(926年)明宗李嗣源即位,馬殷遣使進貢,被封為守尚書令。天成二年(927年)明宗封馬殷為楚國王。 長興元年(930年)十月,明宗任命馬希聲為武安節度使,兼侍中。十二月,明宗任命馬希聲為武安、靜江節度使,兼中書令。長興三年(932年)以鎮南節度使馬希范為武安節度使,兼侍中。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初九日,後唐任命馬希范為武安、武平節度使,兼中書令。清泰元年(934年)封楚王。
⑤吳越國
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李存勖滅亡後梁,建立後唐。錢鏐向後唐上表稱臣,不僅得到了吳越國王、天下兵馬都元帥的頭銜,而且還得到了玉冊金印,以示恩寵。長興三年(932年)錢鏐病逝,其子錢元瓘繼位。長興四年(933年)朝廷派作監李紘傳詔,於喪期中恢複錢元瓘的官爵,又命戶部侍郎張文寶授任兼尚書令。清泰元年(934年)封吳王。次年,封越王。
⑥北平國
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封王處直為北平王,北平國使用後梁的「開平」年號。天祐七年(910年)王處直與晉王李存勖結交,與晉國一樣沿用唐朝「天佑」年號。同光元年(9023年)晉王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改年號為「同光」,北平國開始使用「同光」年號。天成元年(926年),明宗李嗣源即位,改年號為「天成」,北平國也隨之使用「天成」年號。天成三年(929年),後唐滅北平國。
⑦南平國
同光元年(923年)庄宗李存勖滅亡後梁,建立後唐。高季興畏其強大,親至洛陽朝見李存勖,險遭囚禁。不久,兼尚書令,封南平王。天成三年(929年)高季興去世,高從誨繼位,自稱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上表求內附。天成四年(929年)明宗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任侍中。長興三年(932年)明宗封高從誨為渤海王,加封檢校太尉。應順元年(934年)閔帝封高從誨為南平王。清泰元年(934年)末帝加任高從誨為檢校太師。
(2)外諸侯
①高麗國
長興三年(934年)王建遣使入後唐朝聘,明宗授王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同年,王建廢自立年號「天授」,開始使用後唐所賜的年號「長興」。
②朔方國
同光元年(923年)唐庄宗李存勖滅亡後梁,建立後唐。定難軍節度使李仁福畏其強大,遣宥州刺史李仁裕奉表入賀。同光二年(924年)封朔方王。天成二年(927年)李仁福兼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長興四年(933年)李仁福去世,其子李彝超嗣位,自稱延州留後。同年,明宗以李彝超為延州刺史、彰武軍節度使,李彝超不授。乃授彝超檢校司徒,充定難軍節度使。清泰二年(935年)李彝超去世,其弟李彝殷嗣位,自稱延州留後。同年,末帝任命李彝殷為定難軍節度使。
③新羅國
同光元年(923年)新羅國王金朴英遣使者來朝貢。長興四年,權知國事金溥遣使來。
④回鶻國
同光二年(924年)封回紇王仁美為英義可汗。天成二年(928年)權知國事王仁裕遣李阿山等來朝,明宗遣使者冊王仁裕為順化可汗。
推薦閱讀:
※這個小女孩才5歲,已經吃遍了全世界195個國家的美食!
※軍人不僅僅是一種職業
※他離世之後,這個國家必有一場宮斗?
※【戴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最高戰爭階段是什麼?
※歷屆國家主席都做了什麼貢獻?都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