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新解 V2.1

老子,姓李名耳(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道德經》語言簡練、文字優美、意義深刻、博大精深,涵蓋了萬物及人生的大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This is a belief. For those who believe it, the answer lies deeply in your heart. For those who do not believe, no further explanation is necessary. Real intelligence is beyond language. Anything can be written, is not real wisdom (not the Tao).

首先,語言只是人腦功能的一小部分。人類的智慧絕大部分無法直接轉化為文字。所以,先人的著作,只能夠理解為其一部分重要思想的總結。智慧的精髓往往體現在文字之外。其次,大腦的運作速度遠遠快於口頭表達的速度,更快於書寫的速度。所以,先人著作中部分章節的順序是可以調整的。

老子《道德經》中,三章(41/40章、70章)表述特殊,似乎分別可以作為序和跋。經過分析,剩餘的78章可以大致分成三大類:

1,道,萬物之道。(共30章,可以進一步分為三節:道之象,太極;道之義,辯證;道之用,清靜,不爭,柔弱);

2,德,聖人之道。(共24章,可以進一步分為三節:上德,無為;中德,慈、儉、謙;下德,空);

3,治,治國之道。(共24章,可以進一步分為三節:治之根,道;治之形,無為;治之忌,自貴、兵)。

以上劃分憑該章主旨,原文語言精練,很多章兼顧以上兩或三大類。

調整並重新排序後的《道德經》參見下文。

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Jack 於2014年9月

體會:讀《老子》,上可洞徹天機,中可修身養性,下可安邦定國。唯有悟者,方可得道。

章節 主題 帛書章節

41 道隱無名 德-3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釋:很遺憾,真理不得不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普通人聞道,除了「大笑之」不可能有其他反應,不笑不足以為道。如第81章所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下士聞美言,信之;上士聞信言,信之。境界的差別。

注釋:大器晚成的經典例子是姜太公。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注釋:「道隱無名」的含義與原著第1章首句相同。另指:道者,淡如水,普通人沒有足夠的悟性去了解「道」。

40 有生於無 德-4

原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注釋:「反者,道之動」被道家認為是內功心法,屬於樸素辯證法。

注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乃太極的奧秘。

第一部分、道,萬物之道第一節,道之象,太極

體會:道,無極,先天地生,乃至天下,形若太極。原著這幾章分別講:動、始、生、化、有無、歸、成、用、陰陽等道之屬性。

章節 主題 帛書章節

25 獨立,周行 道-25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釋:太極的含義就是運動,周而復始,陰極而陽,陽極而陰。此為天下萬物生生不息的動力,所以稱「為天下母」。太極僅僅為道的表象,一種形象化的描述。

注釋:夫天至高也,以高而可名;地至厚也,以厚可名。唯無極之極、不神之神、無聲無臭、無象無形,而於穆不已。道可包天地,可育眾生,以其浩浩淵淵,靡有窮極,強名為之大。

注釋:無道不知天,天大也;無天不覆地,地大也;無地不載王,王亦大也。王居其一,一人眾首也。王為人主,不離乎人。

注釋:法地之含宏光大,品物咸亨,則道無不濟矣。地承天而時行,天本道為運化,道體無為,故極乎自然之。

6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6

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注釋:玄牝,猶如般若菠蘿蜜多,最為奧秘,難見難覺,難尋難覓,不可思議,超越意境,微妙沖寂,只有大徹大悟的得道者所能知。一切法性不可宣示,不可宣說。所以佛法講: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注釋:「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系內功心法。至誠無息也。氣質拘於前,物慾蔽於後。太極之樞,造化之本,故謂天地根。

注釋:聖人守中以治身,以中氣之能養穀神也。穀神者,元性也。性體虛靈則不昧。不昧者,即不死也。玄,天也,牝,地也。天地合而玄牝成,其間空空洞洞。聖人治身,即借空洞之玄牝以養虛靈之穀神,故一玄一牝,一乾一坤。

4 不盈 道-4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注釋:「不盈」系內功心法,空杯心態,避免滿則溢。道法自然,要尋找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不守株待兔消極等待,也不能拔苗助長。

注釋:道之理幽微而深長,用之而無盡,息之則無形。若或驟盡用之,尤為不當,是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且淵兮萬物之宗,言君子若履則當徐之。

注釋:道有情有信,故有用;無為無形,故不盈。沖者,中也,是謂大和。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道之體,猶如太虛,包裹太極,何盈之有?

1 眾妙之門,玄 道-1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Note: Real intelligence is beyond language.

注釋:道,即虛,即無。遺憾的是,人們通常都相信「實」,相信感官,相信儀器。以人類文明,區區幾千年,相對地球/太陽系歷史,人們觀念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是時間歷史的一小片段。400年前,人類尚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今,人類的科技文明探索範圍達到137億光年,相對地球公轉軌道區區2個天文單位(約17分鐘光程),人類的生存空間只是宇宙微不足道的一個角落。以人類的智力水平,地球上諸多現象尚不能解其根本,更不要說幾百億光年外的世界了。所以說規律可以探索,但無法設定;真理可以被認識、掌握,但卻無法創造。遺憾的是,人類是不甘寂寞的,發現一些宇宙現象後,便急急忙忙為它設定律、立公式。那些自詡為科學家的人們,孰不知天外有天?

注釋:道,先天地而長存,後天地而不敝。生於天地之先,混於虛無之內,無可見亦無可聞。

注釋:道者,內以治身,外以治世。道之費隱不可道,至廣至微。名在無極不可名,名在太極則可名。生太極於無極之內,能靜能動。

14 無物 道-14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釋:《聖經》講,「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光是人類可以感知的最精細媒介,如果光子有尺寸,人類能夠測量的極限精細尺寸肯定要大於2倍光子直徑。所以講,「視之不見,名曰夷」。以人類的感知限制,我們只能掌握有限的原理,不可能通過事物的表象看清事物的全部本質。以人類有機分子的構成,甚至人類能夠製造的最堅硬、最強大的物體,都不可能承受接近光速的旅行,其分子將被解體成等離子。很遺憾,以人類壽命100年為限,宇宙在100光年內,為人類提供了寥寥無幾的恆星用以研究。從1977年起,美國人數次嘗試向太陽系外發射攜帶問候信息的探測器,而今幾十年過去了,它們尚未飛出太陽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文,包括經濟規律,包括心理規律,人們的認知到極限了嗎?

注釋:執一陰一陽之謂道,師天而無地者,或蔽於道之動而憑其強陽。師陰而無陽者,或溺於道之靜而止於枯槁。為我者廢仁,為人者廢義,豈古之道哉?古之道不可至詰而非有,是謂恍惚而非無。執之以御世,則變通以盡利,鼓舞以盡神,而無不可者,道之大常,無易於此,所謂自古以固存者與?故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52 天下有始,守柔,歸明 德-15

原文: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其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注釋:按流行的宇宙學理論,萬物開始於137億年前的「The Big Bang」。然而,以區區400年人類科技史,我們尚無法知道15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如何以24對染色體進化23對染色體的現代智人的。更不要講宇宙在地球出現之前的歷史會是怎樣了。所以對上士而言,韜光養晦,卧薪嘗膽為終身所求。偽裝真強,聲東擊西,以己之長,擊敵之短最終能出奇制勝。

42 道生一,生萬物。損益 德-5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轂,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注釋:韓國人把太極印在國旗上。不過,遺憾的是,韓國人把八卦丟了一半。太上論造化,故必以道為始。大道無形,渾然無極。迨其靜中生動,而一乃見焉。

注釋: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

51 道生之,德畜之 德-14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釋:太極的一個含義就是萬物都在運動。運動是有規律的。所以,萬物的運行規律要遵守的,是謂自然。對聖人言,德即為人之道,是大道的一部分。

注釋:道統名德,則其真實無妄者也。生以資始言,畜以含煦言,品物咸章則有形矣,暢茂條達則勢成矣。

21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道-21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注釋:孔德之容,即玄關竅。儒曰道義之門。佛曰不二法門。空與道,兩不相離。類似第1章的描述, 道不是客觀實在,是不能用語言描述的。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如墜五里霧中,是正常的。

28 知其雄,守其雌 道-28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注釋:陰陽、寒暑、水火、雌雄、高下、黑白、榮辱、長短、大小、微明等等,皆為太極。

注釋:若論產物之理,陰極陽生,則是雌里懷雄;若論養物之事,陽極陰生,則是雄里懷雌。既得雄歸以合丹,更要雌伏以溫丹也。其勢如溪,自上注下,故守雌之道,有流如歸。復歸於嬰兒,人靜養聖胎也。

第二節,道之義,辯證

體會:太極之辯證,體現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也體現在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81 天之道,利而不害 德-31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注釋:世間的誤解,不是通過辯論可以消除的。夸夸其談、自我誇耀者往往胸無點墨。埋頭苦幹、三緘其口往往有真才實學。所以,聖人為而不爭。

注釋:信、善、知,皆主立言。篤實之論,一真而已,不尚虛華以悅世。求惑人者,穿鑿也。求逞才者,泛濫也。

23 希言自然,天地不久 道-24

原文: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注釋:寡言少語是自然的。因為人生短暫,做人更應該瀟洒。夫道不貴言多,言有盡而道無窮也。若己信不足,人亦不信之。太上論道,以無為為宗,自然為用。無為則泰定,自然則恆漸。無為而為,自得無為之事。信行不足,必有不信自然者在其先也。

11 有無 道-11

原文: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釋:三十幅共一轂,唯以其中空,才有用武之地。天上,地下,人居其中,唯有根除人性,忘掉七情六慾,是成仙的必要條件,也是最大障礙。降而次之,猶如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唯有承上啟下,才能勝任工作。對普通人而言,與其千辛萬苦尋仙訪道,不如痛痛快快做個平凡之人。

注釋:有體利無,以無為利。無體用有,以有為用。且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將明至道之用,約形質以彰,故借粗有之利無,以明妙無之用有爾。

2 有無相生 道-2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弗辭,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釋:潮流過後,時尚也變為醜陋。自揚己美,使顯彰也。有危亡也。美惡質之成於天者。若善不善事之成於人者。已止也。

注釋:道家的無為指順其自然,遵守世間的規律。儒家的無為,指以德政、仁政感化人民,不施苛政、刑治。佛家的無為,指非因緣和合形成、無生滅變化的絕對存在。

18 因果辯證 道-18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釋:此乃博大的辯證法。充分體現了時間上的因果辯證關係:大道廢,後有仁義;慧智出,才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亂世才有英雄出。以普通人身邊事為例,世間夫妻,絕大多數都是先有夫妻緣,之後才相識、相知、結合,並白頭到老。廢與立,是一對辯證。

注釋:上古之世,人皆純樸,各正其性,定其命,安其俗,樂其業,一如物之任天而動,率性而行,無事假借,順其性之當然。要不過混混沌沌,無思無慮,與大道為一矣。

73 天之道,不爭。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德-38

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注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仍然是博大的因果辯證法。妄動就會被消滅。得道者,不與物爭於一時。所以有第79章之「不責於人」,以及第63章「報怨以德」。

第三節,道之用,清靜,不爭,柔弱

體會:得道者,致虛極,守靜篤,抱一,守朴,不為天下爭。

45 清靜 德-8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寒勝熱,靜勝躁。清靜為天下正。

注釋:學行大成,常如玷缺。滿招損,謙受益。所以有第68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大智若愚,方為大智慧。為道者,抱一、守朴;致虛極,守靜篤。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26 輕,靜 道-26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注釋: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人源。試觀天地未開之前,固寂寥無聞也,既辟而後,又浩蕩無極矣。此乃輕重、動靜之辯證也。

注釋:為人要厚道、踏實,不求奢華之生活,不貪戀名利情愛,清靜自律,清廉無私,為清靜也。

16 致虛極,守靜篤 道-16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注釋: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世界上物質越來越豐富,但人心卻越來越貪婪、險惡。隨著人們製造的器物越來越花哨,人們越來越痴迷於其中。然而,人的天性是自然,物慾橫流則違背自然規律。

注釋:莫貴乎虛,莫善乎靜。虛靜者,萬物之本也。虛故足以受群實,靜故足以受群動。極者,眾會而有所至。則萬態雖雜,而吾心常徹,萬變雖殊,而吾心常寂。此之謂天樂,非體道者,不足以與此。萬物之變,在道之末,體道者,寓乎萬物之上焉。物之生,有所乎萌也,終有所歸。動者,必趨於靜。以見天地之心,則交物而不與物俱化,此謂其復觀。

22 抱一,不爭 道-23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注釋:如不能衝破小節束縛,不能忍受暫時恥辱,就不能建功立業。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最終戰勝吳王夫差一雪亡國之恥。所以少則有得,滿則招損,富貴不過三代。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乃至強至上之理。故柔弱勝剛強。

注釋:若著於虛無,便成頑空;著於實有,又拘名象。修行人必先萬緣放下,纖塵不染,於一無所有中尋生機。

68 不爭之德,用人之力 德-33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注釋:仍然是最基本的辯證原理,所謂叫得凶的狗不咬人,是最通俗的例子。一群人中,最安靜的人最強大。後而不先,柔軟勝剛強。善戰者,以智取勝,而非硬拼。

注釋:用之於管理,高高在上、指手畫腳絕非好的領導;尊重手下是激發其貢獻的最基本條件。所以有吳起吮疽的傳說。是謂用人之力。

8 上善若水。不爭 道-8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注釋:人大多希望向上爬,而水則一點點向下流。有德之人,溫良恭儉讓,博施卻不望報答。求實,辦事腳踏實地,待人接物言而有信,交友誠懇。李小龍講:水的屬性是善變的、可塑的,它可以一瀉千里,也可排山倒海;它可以寧靜,也可以奔騰。「Be water, my friend.」。

注釋: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離道以善,善名既立,則道之體虧。然天一生水,離道未遠,淵而虛,靜而明,是謂天下之至精,故上善若水。融為雨露,萬匯以滋。凝為霜雪,萬寶以成。疏為江河,聚為沼澤;泉深海大,以汲以藏以裕。生殖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以利萬物,執善於此?善利萬物,萬物蒙其澤,受其施,而常處柔弱不爭之地,納污受垢,不以自好,累乎其心,故於道為近。

注釋:蓋水之性無所不潤,無所不益,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用而有益,則道矣。

36 柔弱勝剛強 道-36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釋:《三國演義》開篇講,話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俗話講,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猖狂。得失、張歙,強弱,興廢,取與之辯證法即此。

注釋:天有盈虛消長,人有壽夭窮通,此亦氣數之常。然只可概凡夫,而不可以律聖人。聖人有挽回天地之能,扭轉乾坤之德,要不外顛倒陰陽,逆施造化而已。即如,時至秋日,萬物將收;時至冬日,萬物皆廢。

43 至柔,至堅 德-6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出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釋:堅則毀矣,銳則挫矣,積眾小不勝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

78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德-43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釋:以堅攻堅,則兩堅具損。

76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德-4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故強大處下,柔弱居上。

注釋:兵以義勝,非以強勝。強而不義,必遭滅亡。

77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德-42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注釋:滿招損,謙受益。

5 守中 道-5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注釋:道法自然,要尋找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不守株待兔消極等待。也不能拔苗助長。當天地發怒(不仁)時,山在顫,地在抖,江河在翻騰,於是有地震、滑坡、山洪、海嘯、乾旱……;當聖人發怒(不仁)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於是有戰爭、殺戮、苛捐雜稅、強征暴斂、饑荒、瘟疫、貧病、缺乏教育……。世間的規律是:「上帝的怒火是短暫的,深夜雖有哭泣,清晨必有歡呼」(《聖經.舊約.詩篇30:5》,For his anger endureth but a moment; in his favour is life: weeping may endure for a night, but joy cometh in the morning.)。實際上,當統治者不仁慈時,帶給百姓的災難更加深重而持久。所以得道者,洞悉天下的規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個著名的例子是莊子喪妻的故事。

注釋:恩生於害,害生於恩,以仁為恩,害則隨至。天地之於萬物,聖人之於百姓,輔其自然,無愛利之心焉,仁無得而名之。束芻為狗,祭祀所用,適則用之,過則棄之。彼萬物之自生百姓之自治。

10 專氣致柔 道-10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注釋:保持內心明凈,自我修養。如果你不貪圖享受,金錢就不能誘惑你;如果你不想飛黃騰達,官場風波就影響不了你;如果你不追逐名利,失意的煩惱就困擾不了你。要將內心打掃、洗滌得乾乾淨淨,不受外界干擾,不被世俗污染,才能理解「道」的真諦。需進入不思不想、無私無欲的境界。

注釋:聖人存神知化,與道同體,則配神明,育萬物,無不可者。生之以遂其性,畜之以極其養。無愛利之心焉,故生而不有。無矜伐之行焉,故為而不恃。無刻制之巧焉,故長而不宰。若是者,其德深遠矣,與物反矣,故曰是謂玄德。天道生於北,則與物辨,非玄不足以名之。

注釋:令物各遂其生,而畜養之。遂生而不以為有修,為而不恃其功,居長而不為主宰,人君能如此者,是謂深玄之德矣。

55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德-18

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釋:生不可益,益之則夭也,心宜無有使氣則強。

第二部分、德,聖人之道第一節,上德,無為

體會:上德,修身,無為而無不為。

章節 主題 帛書章節

38 上德,無為 德-1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注釋:上古之風,渾渾噩噩,一任其天;浩浩淵淵,各安其性;上下無為,君民共樂;忠厚成風,訟爭不起。皆由安無為之天,率自然之性。不知道德之名,不聞仁義禮智之說。然而抱朴完貞,任氣機至自動,而天地以同流,儼若不教而化,無為而成,自與道德為一。

47 不行,不見,不為 德-10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注釋:萬物皆備,故不出戶知天下,造化由心故。是以聖人養其本真,清明在躬,志氣如神。

注釋:造化由心,不開窗以韜其光,而無言之帝載,不息之天命,與夫生長收藏,陰陽造化之妙,無不了徹於懷。

注釋:身心性命,道所寄焉。舍近圖遠,愚人也。不知此意者,愈訪愈迷,愈問愈歧。條條皆是路,處處卻難周,出彌遠而知彌少。惟聖人不行而知,神定則意慧。不為而成,抱一以還虛。

48 無為而無不為 德-11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釋:學以致其道,始乎為士,終乎為聖。致道者,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而萬事銷忘,故曰損。

49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德-12

原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注釋:貼近群眾,了解群眾,將群眾要求變為現實。無常心者,無偏之心也。則能蒙蔽百姓,浹洽民心。

注釋:虛空無形,因萬物之形為形,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如使空之有形,則何似萬物哉?故以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54 修身 德-17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釋:統治者不要貪圖享受、奢侈糜爛,應該多考慮人民的利益。

注釋:所以《孫子兵法》講,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

63 報怨以德,為大於其細 德-26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注釋:細節決定成敗。為之於小,故能成其大。

64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德-27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注釋:治之於未亂。防微杜漸。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不為福先,不為禍始,躊躇以興事,每以成功。

71 聖人不病 德-36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釋:君子要才華不露,聰明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

第二節,中德,慈、儉、謙

體會:中德,成器,慈,儉,謙。Three Jewels of the Tao: compassion, moderation, and humility。

67 慈,儉,謙 德-32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注釋:慈則廣救,儉則足用,不敢為天下先,故樂推而不厭也。

注釋:慈以陳則勝,以守則固;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唯後外其身,為物所歸,然後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

29 去甚、去奢、去泰 道-29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釋:天下神器至重,以有為而多事,不如無為之少事也,故不可為也。一心只想獨霸天下、奴役人民的人,最終會被天下所拒絕,被人民所唾棄。

注釋:欲取天下而行有為之政,吾見其不為而不得已,愈為而愈不得已也。蓋天下雖大,原有神器為之先。所謂先天大道,希言自然。天下可為,神器不可為也。

注釋:為紛更妄,作不得已。神器,言其至要。妄為則反以擾民,佝執則無所變通,二者皆未適中。蓋凡物之理各有所宜,行,自行,隨從人。噓,緩而吹。

66 善下,以其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德-29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注釋:聖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謙為德柄,尊用彌光。以言謙下之,百姓欣戴,故處上而人不以為重,以身退後之,百姓自來。聖人謙退,不與物爭。天下共推,誰與爭者?

7 無私 道-7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釋:乾元資始而不窮,故曰長。地道無成而有終,故曰久。不自生,無心而生化也。後其身不依形而立。身先,先天而天弗違也。外其身,不以嗜欲為身累。身存,不隨死而亡也。無私則與天地合撰。成,其謂能成德於己。人生,不可只著眼權宜之計,爭一時之短長,而應該以長遠為計,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能預見未來,一定要有大智慧。為保證長遠利益,一定不能只顧一時之GDP增長,而置百姓生存福利於不顧,置自然環境於不顧。

注釋:地之氣,混浩流轉,億萬年而不敝者,皆由一元真宰默運其間,天地所以悠久無疆也。發育萬物,長養群藜,而生生不已,天地亦未嘗不足,氣機所以亙古不磨也。設有生之心,則天地有情,天亦老矣。惟不自有其生,而以眾生為生,是眾生之生生不息,即天地之生生不息也,故長生。

注釋:天長地久,長生之道也。天地能長久者,以其靜專動辟,靜歙動闔,大生廣生,覆載無私,而後得,此長生爾。使天地私有其生,將物命不暢,天地即傷其和。物性不貞,天地即殘其中。萬物之傷殘,即天地之傷殘也。惟不自私其生,而以眾生為生。眾生之生,生生不已,即天長地久也,故能長生也。

34 無欲 道-34

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釋:性天徹悟時,就是飢餐渴飲,也能康濟身心;心地沉濁之人,即便坐禪念佛,也是浪費時間。古印度阿育王,統一全國後,一夜大徹大悟,皈依佛門,成就印度輝煌年代。現印度國徽是阿育王的四獅一身雕像。印度國旗中的圖案就是阿育王輪。

注釋:泛兮其無涯,是可以左右逢源,隨人取用。萬物賴道生而道不辭,只運其時行而已,功成不名。有衣被不為主,生成廣被之德。守真常而無欲,小莫破焉,故可名於小也。

注釋:聖人之道,何其費而隱哉?聖人與道合真,靜則守中抱一,渾同於穆之天。動則因物隨緣,儼寓時行之象。唯天為大,唯聖則之。聖實與天同大也。然聖終不以為大也。唯不以為大,故能成其大。

9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9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釋: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適可而止的道理,人人之地,但做起不易。殊不知,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登上頂峰就意味著下坡路了。天地間,四季循環,嚴冬的盡頭就是春天。人世間,到了老年,就面臨死亡。人生處世,不必處處挑剔,不必求全責備。遇到路窄處,留一步給他人走。得讓人處且讓人,事事留個餘地。

注釋:不換世俗之肩,如何挑起聖賢之擔?!執持盈滿,使不傾失,積財為累,悔吝必生,故不如其已。已,止也。揣度銳利,進取榮名,富貴必驕,坐招秧咎,故不可長保。

13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道-13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釋:人生短暫,命運無常。貴為帝王,基業不能天長地久;身為英雄,功名只不過是過眼煙雲。命運似乎被無形巨手所操控,個人顯得微不足道。人生是一次性的,歲月不可倒流,機遇無法重現。如果將榮辱得失、興衰成敗看慣了,就會寵辱不驚,淡然超脫了。任憑冬去春來、花開花落、無意去留、瀟洒人生。

注釋:寵者下,貴者上,居寵以為榮,則辱矣。處貴以為累,則患莫大焉。以富為是者,不能辭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辭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拾之則悲,茲寵辱所以若驚與?慘淡之疾,恬愉之安,時集於體,怵迫之恐,欣歡之喜,交溺於心,茲大患所以若身與?龍之為物,變化自如,不可制畜,可以覆焉,則志於豢養,有辱之道。古之善為士者,三旌之位,不足易其介,萬鍾之祿,不足遷其守。居寵而思危,在福而若坤,則何辱之有?貪夫位也,慕夫祿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喪,則人賤之矣。故受寵於人,則為下之道。軒冕在身,非性命之理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來不可拒,故至人不得為悅。其去不可圍,故至人不以失為憂。今寄去則不樂,受而喜之,是以得失累乎其心,能勿驚乎?柳下惠為士師,三黜而不去,正考夫三命,循牆而走,則異於此。

注釋:操之則栗,舍之則悲,未忘寵辱,故皆驚也。身為患本,矜貴其身,即如貴大患矣。欲明起心貴身,即是大患。夫得驕盈,無不生禍。

24 謙 道-22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注釋:人怕出名豬怕壯。越是春風得意,越要韜光養晦。以免被人妒忌、猜疑乃至怨恨。比之如犬,過飽則病;比之如牛,過勞則困。

33 知,勝 道-33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注釋:知足守富,止火養丹。強行有志,面壁九年。一得永得,與地同久。心死神存,與天同壽。

注釋:修身之道,不外性命。人慾盡性立命,比先存心養性,保命全形。予以修之煉之,積之累之,則本性長圓,天命在我矣。然欲盡心,必先知性,知得人生之本,純乎天理,不雜人慾,謂之睿智。由此遏欲存理,時時省察,刻刻防閑,務令私慾盡凈,天理流行,洞見本來面目,惺惺不昧,了了常明,即是圓明妙覺。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德-19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注釋:聰明的人不夸夸其談。話不在多,要說到點子上。諾言無需多,說了要算數。所以第63章講,輕諾必寡信。

79 不責於人 德-44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注釋:聖人執債券而不向債戶催討,便是有德。

第三節,下德,空

體會:下德,知足、知止,少私、寡慾,樂善好施。

12 空 道-12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釋:現代社會充滿了各種慾望,物質高度發達,不少人沉湎於刺激。收藏之風,造成玩物喪志,更會導致偷盜、造假、坑蒙拐騙等醜惡現象。

注釋:目圍二焉,其見者性也,徹而為明則做哲,足以斷天下之疑。耳藏一焉,其聞者性也,徹而為聰則做謀,足以通天下之志。睹道之人,無形之上,獨以神視,無聲之表,獨以氣聽,而視聽有不待耳目之用者,曾何聲色之足蔽哉?世之人役耳目於外物之累,故目淫於五色,耳淫於五音,而聰明為之衰。其於盲聾也何辨?道之出口,淡然無味。五味,人之所同嗜也,而味厚實腊毒,故令口爽。人之生也,形不盈仞,而新伴造化。聖人之心,動而緯萬方,靜而鑒天地。世之人從事于田獵,而因以喪其良心,不足以自勝,可不謂大哀耶?

44 知足,知止 德-7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釋:「九分不滿,十分則溢」。世上名利心重者,豈不知大限來臨,名歸烏有,貨歸子虛,亡入鬼趣,難復人身。夫人生在世,成我名者損我神,多藏必厚亡,愛至於大費,是辱也。

注釋:人多好名,人多貪財,人多以得為樂,以失為病。不知必失而後才得,得和失哪個為病?所以甚愛名者,必大費精神,多貪財者,必招眾怨恨。知足不妄求,可以長久。

注釋:很多人生所執著的,都是夢幻泡影。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會迷失人生的目標和方向。誤以為人生在世,追求金錢、名利、享受,哪知那些正是道德淪喪的原因。慾壑難填是心靈的癌症,將導致疾病和災難。

46 知足,常足 德-9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釋:不知足則欲得,欲得則爭端起禍作亂。私慾是天下一切罪惡的根源。利己主義是人類最兇惡的敵人。

27 施,襲明 道-27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注釋:聖人守自然之常善,立己立人,人皆可重。聖人之心,只求諸己,不求諸人。其施之於事物也,無為不通,隨在皆當,內無歉於己,外無惡於人。《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前不見其所來,後不見其所往,抑何轍跡之俱無哉。其行之善有如此,其於言也,時當可言,言之而已。內不見辱於己,外不貽羞於人,如何瑕謫之悉化哉。其言之善有如此。至於物之當計,事之宜籌,撥之以理,度之以情,順理而施,如情而止,宜多則多,當少則少,何須籌策之勞?

20 難得糊塗 道-20

原文: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注釋:絕學者,道全德備也。

第三部分、治,治國之道第一節,治之根,道

體會:治理國家根本在道。《孫子兵法》講,故知勝有五,道、天、地、將、法。

章節 主題 帛書章節

60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德-23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注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剝削、壓榨百姓者沒有好下場。

35 執大象,天下往 道-35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注釋:蛇之制在項,人之制在限。故清虛者物之湊,而重濁者物之司也。

注釋:大象者,無可象而象之,故曰大象,指大道也。能執大道者,則天下皆往而歸之。往游其宇,恬然淡然,而無所患害,但相安於平泰而已。夫美樂美餌,能使過客停車,以圖一快。然酒闌歌散,終不久留矣。大道則不然,出於口而生津補液,似覺淡然無味者。豈知見聞俱絕?正復用不窮也。

39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德-2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注釋:一心只想獨霸天下、奴役人民的人,最終會被天下所拒絕,被人民所唾棄。

注釋:天下神器至重,以有為而多事,不如無為之少事也,故不可為也。欲取天下而行有為之政,吾見其不為而不得已,愈為而愈不得已也。蓋天下雖大,原有神器為之先。所謂先天大道,希言自然。天下可為,神器不可為也。

注釋:為紛更妄,作不得已。神器,言其至要。妄為則反以擾民,佝執則無所變通,二者皆未適中。蓋凡物之理各有所宜,行,自行,隨從人。噓,緩而吹。

62 道者萬物之奧 德-25

原文: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注釋:治國務欲民實。民既乏用,則起盜賊之心。

32 知止可以不殆 道-32

原文: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注釋: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真正的英雄是人民群眾。逆天地者,莫能守之。

注釋:大道無名象,純是一團渾樸,有如無極。朴雖小,然居太極之上,豈可馭而下之乎?地上乎天,則天地交泰,而甘露下垂,不煩造治而調勻,神氣於此兩平也。化氣為液,初名金液還丹。金液之名既立,夫亦將止於土鑒而養之也。知止不殆,惟抱一以虛其心,自然泰定焉。

注釋:彼自陰陽交媾,一點落於黃庭,就當止其所而不遷,安其居而不動,斯大道乃常存也。可見道散於外,浩渺無垠,渾淪莫測。及斂之於內,渾渾沌沌,退藏有密。惟有主歸,所以成其大也。君子之道費而隱,此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之道也。

第二節,治之形,無為

體會:治理國家的效果,有一些評價指標,例如,國民幸福指數DHI(而不應該是GDP)。

37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37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注釋:本道化民者,不以一己之欲強民,而天下自正也。

3 無為之治 道-3

原文: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於為無為,人得其性,則淳化有孚矣。統治者不可給賢人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弄得社會擾攘不寧。治理天下就是使百姓頭腦純樸,滿足基本生活,沒有貪慾,體魄強壯。所以講,精神文明建設應該高於物質文明,否則,國家將失去文明。

15 不可識 道-15

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泛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新成。

注釋:人的理智往往被慾望所控制,最難逃的是情慾、色慾、性慾的束縛。微與道為一,妙與神同體,玄有以配天,通有以兆聖,而藏用之深,至於不可測。《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則妙者神也。《易》曰:天玄地黃,則玄者天之色。老子謂孔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其謂是與?

注釋:嚴謹從事,韜光養晦。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戒慎恐懼,而不敢有片刻的麻痹,更不容絲毫的恃功自大。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

19 棄,寡慾 道-19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注釋:絕聖棄智,主昏於上矣,故民趨利者百倍。絕仁棄義,主殘於上矣,故民反乎孝慈。巧利者與聖智仁義相悖,能絕棄之,盜賊何有?見素則識定,抱朴則神全,少私寡慾則有天下而不與。

注釋:至聖不用智,風盡敦龐,民多利益矣。至仁不用義,俗盡親睦,民歸孝慈。至巧不謀利,謀利者,皆機巧之徒,下無盜賊矣。渾渾噩噩,一道同風,使民各有攸屬,從其質實而已。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民之文亦不足也,然而美矣。

57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德-20

原文: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注釋: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注釋:無為則清靜,故人自化;無事則不擾,故人自富;好靜則得性,故人自正;無欲則全和,故人自朴。此無事取天下矣。

58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德-21

原文: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釋:無為之治。見祥而為不祥,反為禍。

59 治人事天,莫若嗇 德-22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之母。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注釋:昔有孟嘗君買義。今有「國進民退」。

61 以靜為下 德-24

原文: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注釋:人莫不有趨高之心,而趨高者常蹶。江海能成百穀王,以其善下也。所以講,吃虧是福。

65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德-28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注釋: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焚符破璽,而民鄙朴,賠斗折衡,而民不爭。

第三節,治之忌,自貴、兵

17 自然 道-17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注釋:民是質樸的,指責也許會引起反感,而關心則會使他們知恩圖報。此章經義,即可論治世,也可證治身。上德以清靜為修,六根皆定,無為而無以為業。其次,以愛敬為修,感而遂通,無為而有以為也。又其次,以法功控馭。又其次,以智巧察求,所謂術也。極妙者莫如信,信屬土也,要皆自然而然。

注釋:上德清靜無為,六根皆定。其次敬愛化民,有感即通。其次,威嚴馭世,其次,以智巧導民,所謂術也。而其極妙者莫如信。信非他,一誠而已。但信與偽相去無幾。人禽界,生死關,所爭只一間爾。

72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德-37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注釋:清靜無為謂之居,謙後不盈謂之生。

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德-39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注釋:政繁刑重,民無所措手足,則無益也。勞動人民受到殘酷剝削和壓迫,過的水深火熱的生活。統治者不要草菅人命,不要用死來威脅百姓。

75 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德-40

原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注釋:苛捐雜稅會導致社會不穩定。

53 施 德-16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注釋:世人皆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可世界上卻不乏聰明人,投機取巧,只知劫奪、奴役人民,貪圖花天酒地,與強盜無異,必然走上窮途末路。

80 安其居,樂其俗 德-30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注釋:小國以自強之道,欲其還朴還淳也。器多而不用,則糜費節矣。使民不用其器,惟寶其身。只居本土,不徙他邦。

30 不以兵強天下 道-30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注釋:好還,殺戮必有報也。凶年,乃傷天地之和氣所致。人主強德不強兵。有出兵而誇大武功者,也有入其兵而敬修文德者。

31 兵者,不祥之器 道-31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注釋:夫兵原非君子之器,然有不得已而用之者,救難為上。聖人之治天下也,道德為上,政教次之,至不得已而興征伐之師,備干戈之用。長子帥師,弟子興屍,為貞為凶,《易》所深戒也。又況逞虎視之雄,奮鷹揚之烈,耀兵革於疆場,肆威武於兵鄙,以侵伐為利用,以戰爭為能事者乎?

50 出生入死 德-13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注釋:善攝生者,心照清靜,無貪取之意,則外物不可加害。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其天守全,其神無卻,港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故物而不折,物莫能傷之矣。

69 禍莫大於輕敵 德-34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注釋:兵不厭詐。

70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德-35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注釋:道祖感慨於知音甚少,怎堪其境界太高!

後記

從文字上,治國部分最容易理解,不過權貴們未必能接受,普通人未必用得到。其次,德部相對貼近人文。道部最難於理解,對於缺乏天文學和物理學知識的普通民眾,此部分難於天書。

然而,從內涵上講,第一部分道部30章最博大精深,第二部分德部24章次之。從哲學意義上,第三部分治部可以棄之。


推薦閱讀:

中國底層的貧困家庭應該生幾個孩子才道德?
淪喪的道德, 縱慾的社會
讓座小事情,到底誰的道德標準是對的?
被電磁波侵犯的大叔,你也嘲笑他了嗎? ——談公共空間的權利邊界
圍城戰中平民餓死,攻守雙方誰的道德責任更大?

TAG:道德 | 道德經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