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怎麼輸掉越戰的?
越南戰爭發生於1955-1975年,是冷戰時期一場重要的局部戰爭。而美國直接參与越戰的時間為1961-1973年。這20年戰爭期間,美國所歷經的總統依次是:艾森豪威爾(1953-1961年)、肯尼迪(1961-1963年)、約翰遜(1963-1969年)、尼克松(1969-1974年),每一位總統的任內,越南局勢均有實質性的變化。
越南問題的緣起:美國為何要介入越南戰爭?
越南問題根始於二戰時期以及在二戰之前,越南就已經作為法國的殖民地而存在。日本投降之後,法國勢力又藉機重返越南。而此時,胡志明也抓住機會勝利進佔了越南北部重鎮河內。隨著冷戰局勢的加強,為推行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政策,法國重返越南的舉動得到了美國的支持。
1945年,越南分裂為越盟控制的北越和法國控制的南越。在雙方無法達成妥協的情況之下,法國開始對北越進行作戰,在取得勝利的情況之下,扶植前阮朝保大皇帝建立新的「獨立」政府。就這樣佔據了大部分城市的法國扶植政府與北越胡志明政權開始了較量,北越此時得到了中蘇關於武器的支援,而接入朝鮮戰爭之後的美國認識到共產主義在亞洲的嚴重性也開始對法國進行了援助。此後幾十年的時間裡,美國對於法軍以及殖民政府提供了30億美元的援助。
此後法國在越南節節敗退,奠邊府之戰之後,勝利的北越與法國政府簽訂了《日內瓦協議》,以北緯17°線將越南分為南越和北約兩個部分,共產黨控制北約,非共產黨政權控制南越,但是美國並未同意此項協議,此後美國開始深入介入越南戰爭。
法軍撤後的南越政權:不利局勢惡化,泥潭成形
法軍撤走之後的北約和南越分別形成了各自的政權:北越的胡志明政權;南越的吳庭艷政權,從1954年開始,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開始對南越政權進行援助,設立美國援助越南的軍事顧問團;裝備越南軍隊;這裡要提一下艾森豪威爾的「多米諾骨牌」理論,認為「你豎起一排『多米諾骨牌』後,推倒第一塊,最後一塊的結局將非常迅速的倒塌,是勿庸置疑的。因此,假如崩潰一旦開始,就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他看來,南越政權的重要性不在於越南一國,而在於整個東亞以及整個世界的冷戰格局。
1961年,肯尼迪總統上台,他繼承了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的外交政策,聲稱絕不會在東亞地區實行綏靖政策。正是在北越軍隊越來越強大,南越正越來越處於不利境地的情況之下,美國開始漸漸陷入這一場漫長的戰爭之中,美國不斷擴大了對南越政權在資金、武器、軍隊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並且針對北越的游擊戰略,美國開始在南越進行特種作戰的嘗試。在這樣的時刻吳庭艷政府本身存在著的腐敗、執行效率低下等問題暴露在美國的視野中,不僅如此,吳庭艷的兄弟吳庭儒利用高壓手段對付持不同政見者以及對鎮壓佛教徒抗議的處理失當皆影響了南越政權的對外形象,動蕩不安的南越局勢在不斷地惡化。至1961年1月,在越的美軍已有900餘人
東京灣事件:戰爭的進一步擴大
此後吳庭艷被殺,南越建立了新的臨時政府,此時約翰遜就任總統,約翰遜繼承了肯尼迪既定的美國政策,因此對於越南戰爭支持之前的軍隊派遣作戰。真正的戰爭節點出現在1964年的「8·4事件「(東京灣事件),美國宣稱自己的艦艇在東京灣遭到了北越的襲擊,隨即美國開始了對北越大規模的轟炸。此時,約翰遜前往國會要求授權總統」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擊退針對美國軍隊的武裝進攻行動,以使美軍免遭進一步的侵犯「,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決議案「該議案在1970年被廢止前一直作為美國參與越南戰爭的法律依據。
此後的戰爭不斷升級,美軍並制定了針對南越的戰略規劃,對美國實施著更大規模的報復性行為。於此相對應的是北越也做出了相應的戰略調整和改變,至1965年,美國和北越都做好了要打一場更為持久的血腥戰爭的準備了,越南戰爭被引入了大規模的美軍步兵。
地面作戰+空中打擊:不討好的消耗戰
1965年以後,美軍派出大量步兵在越南與北越軍隊進行了地面作戰,可以說這一階段是整個越南戰爭以來最痛苦的回憶,雙方軍隊短兵相接,為了一個又一個戰略目標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實地較量。美軍在越南由於對地形的陌生以及不適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員傷亡,但是總體上還是把握著戰爭的局勢。據統計1966年底,駐越美軍數量達到了385300人,陣亡美軍總數量為6644人,一年以後,駐美軍隊規模增至485600人,陣亡數量猛增至16021人。
在這樣一個較為被動的情況之下,美軍開始進行了空中力量的打擊。據統計從1965年至1973年,越南平民傷亡人數達到十萬。美軍的空襲讓越南人更加的團結起來同美國作戰,美國深陷泥潭,無法自拔,國際、國內輿論導向,美國開始處於一個比較被動的地位。
大後方的「戰爭「:美國輿論
1965-1973年,美軍在越戰中的拖沓、人員傷亡的增加導致國內對於越戰的分歧不斷增大。越戰起初,民間輿論與政府保持著一樣的步調,大部分人對越戰是給予支持的態度。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整個美國社會開始變得焦慮起來,不再相信政府在越南的所作所為,公眾對越戰的支持率越來越低,越來越覺得當初介入越南戰爭是一次錯誤的決定。
此過程中,電視在公眾對於越南戰爭看法的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用電視播放戰爭,美軍在戰爭期間對於平民的大規模傷亡以及使用化學武器等不擇手段的戰爭行為逐漸浮出水面被人所共知,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內反越戰的呼聲越來越高,政府迫於這樣的壓力陷入一種「內外交困「的局面。1967年在紐約發生了30萬人的反戰遊行活動,1969年在華盛頓又發生了50萬人的反戰遊行,學生、婦女、中產階級等社會的各階層均加入到了這樣一個反戰的行列。
約翰遜總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下台的,在越戰中一次次的損失以及國內的輿論風潮讓美國政府認識到,越戰應該儘早結束。
「體面的和平「:尼克松1969-1973
上台之後的尼克松一方面做出準備從越南撤軍的行動,一方面又繼續擴大規模,增強對北越的報復,甚至侵入柬埔寨打擊北越軍人的藏身之地,這一切當時並不為美國民眾所知。隨著總統在戰爭中的權力擴大以及所造成的過時,國會廢除了《東京灣決議案》,標誌著繼續的越戰成為了非法的活動,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越戰之後,美國總統的權利相比之下受到了國會的一些限制,想必是為了避免越戰的覆轍。
尼克松任內主張與中蘇改善關係,有序的從越戰中撤兵,這一場漫長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1973年,美國、西貢政權、南越共和國臨時政府、北越共和國政府在巴黎簽訂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越南戰爭正式結束。
1975年,越南統一。
縱觀越南戰爭,其特殊性在於並不像其它戰爭一樣有一個開始的標誌,美國是一步步深陷戰爭的泥潭的,這樣一場師出無名的戰爭必然預示了戰爭的結局。越南戰爭對美國來說是建國以來僅次於內戰傷亡最多的一次戰爭,美國由此飽嘗戰爭的苦澀。北方政權的頑強抵抗以及南方政權的腐敗墮落是越戰美國失利的重大原因,在美國看來,吳庭艷政府之後的南越再也組織不起一個像樣的政府用於完成越南的統一大業;另外就是國內的輿論風潮將政府至於一個尷尬的境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當美國人民都竭力反對這場戰爭之時,這場戰爭便失去了進行下去的意義。此外整個中南半島的地勢地形以及正確的遊記戰略、戰略縱深的優勢以及國內外的局勢(中蘇對越南在國際上的支持)都是北越政權勝利的原因。
推薦閱讀:
※美國 - 丹尼斯.里奇 牛犢系列
※第一次入境美國?暖心手繪機場攻略,爸媽和新生絕對不能錯過!
※「鐵杵磨成針」在美國的遭遇
※美國EB1-C綠卡項目:最快兩年拿到,無需排期
※啥叫「美國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