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證嚴法師 著 靜思語(三)

第六篇:謙虛、柔忍、爭與和 飽滿的稻穗

【飽滿的稻穗】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達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像稻穗一樣,米粒愈飽滿垂得愈低。

【智慧人生】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能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

【無我】

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若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尊重你、接受你。

【受人歡迎的人】

要做個受人歡迎和被愛的人,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面容動作、言談舉止合宜得體,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的。

【寬柔待人】

做事一定要秉持「誠」與「正」的原則;而待人,則要用「寬」與「柔」的態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態,寬大的心胸來容納任何人。

【真正的聖人】

真正的聖人,既強又柔。他的強是柔中帶剛,剛中帶柔;柔能調服眾生,剛能堅強己志。

【真正有功夫的人】

一般人常言:要爭這一口氣。其實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這口氣咽下去。

【一字和】

能一字「和」則無往不利,無事不成。

【真正的成功】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必須人人都能容得下你,你也能容納每一個人。

第七篇:「逆境」、「是非」觀 「無明草」與「增上緣」

【持寬臨逆】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逆增上緣】

逆境在佛教中稱為「逆增上緣」,碰到逆境時,應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

【警惕自己】

是非當教育,讚美作警惕;嫌棄當反省,錯誤作經驗。

【寶貴的一課】

受人批評,等於上了一課。應該認真聽、仔細做,謹言慎行,去除我慢心,無我執、無我相,修心養性,端正自己的行為。

【純正的心】

純正的心不怕別人毀謗,只要做得正、做得誠,別人的毀謗反而更能升華自己的人格。

【感謝天意】

若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謝天意的磨練。

【隨緣消舊業】

做任何事,不要受一點小挫折即意志盡失。佛云:「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該來的業障都能歡喜接受,則能隨緣消舊業。業報受盡,業障亦會隨時間而消失。

第八篇:自「貪慾」說起 煩惱菩提

【有得必有失】

欲深無底,貪無止盡。有求的意向,即有必得的心理;有求、有得的心理,就會有失的痛苦。

【少欲少煩惱】

同樣是過一輩子,慾望大的人得花很大的氣力,才能滿足需求;而慾望淡泊的人,少欲少煩惱,便能安穩地終此一生。

【煩惱由心起】

所謂的煩惱,並非以人的生活物資作標準,而是以心境狀態來分別。人若不知足,就永遠處在煩惱中。

【放棄憂愁惶恐】

人一旦生活在憂愁惶恐中,就很容易喪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與逃避的深淵。

【以他人為鑒】

把他人拿來作自己的鏡子,看到優點可以自我鞭策,看到缺點則自我反省。

【化煩惱為清涼悲心】

人生猶如一場戲,種種的人事煩惱不要執著於心,要隨幕啟幕落而消失。若能時時清除內心的煩惱,將其化為一片清涼的悲心,此即菩薩的智慧。

第九篇:解讀「幸福」與「財富」 覺天地之廣闊

【福中之福】

人生的幸福沒有準則。能關心別人、愛護別人者,即是福中之福人。

【量大福就大】

多原諒人一次,就多造一次福。把量放大,福就大。

【如何美滿人生?】

美滿的人生,不在物質、權勢、名利及地位,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情誼。

【為需要的人付出】

人生若能被人需要,能擁有一分功能為人付出,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心寬就是福】

對別人能多一分原諒、多讓一分,就能得到十分的福。所以說:「心寬就是福。」

【富中之貧】

富有的人若不懂得善用財富,也會被社會人群所遺棄。其孤獨與寂寞,恐怕比窮困的人還痛苦!

【貧中之貧】

貧中之貧的人,不僅物資、知識貧乏,見識也窄淺;更有既貧且病者,心態孤僻,常覺得自己被人遺棄。。。。。。我們應設法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引導,才能幫助他們脫離苦難。

【貧中之富】

有些人雖然生活貧困,卻富有愛心、充滿人情味,所以感覺觸目所及都是親切可愛的臉孔,所聽到的也是充滿人情味的聲音,生活得非常快樂充實,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

第十篇:言談聲色之間 那麼輕,卻又那麼重

【說話要恰到好處】

一句不恰當的話,就會使人產生排斥的心。所以,話要講得恰到好處,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你是好人嗎?】

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牢牢記住好話】

聽到人間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面對世間是非,要如水泥地般堅固,水過則干。

【人性之美貴】人性之美,莫過於誠——誠為一切善法之源;人性之貴,莫過於信——信乃人生立世之本。

【溫和輕柔地說話】

說話要溫和輕柔,態度要謙誠親切,才能使人身心感到溫馨而和樂。

推薦閱讀:

印光法師悟道年時(傳印法師1996年記)
老法師:命運可以改嗎?(有視頻) 
學誠法師:學修精進 行願無疆
大虛法師《六祖壇經》第1講
叫師父、法師還是和尚?佛教稱謂有講究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