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師講中醫2-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雜病解一(20080910 )氣立整理關於疾病分類,每個醫家分類不一樣,黃元御先生以陰陽為綱,然後列出幾大塊,及於雜病,這樣來分別的;象《金匱》:千般疢難,不越三條;後世醫家成無則按照外感、內傷、情致、房事金刃蟲獸所傷進行分類。我們今天按照黃元御的思路,把病用五行疏土、四相角度然後肢解一番。雜病篇有雜病解上、下兩部分。黃元御先生將風放在下篇,將鼓脹提到上篇的一個病,今天先講鼓脹,風、勞、股、革並稱為過去作為四大難證。在前面講中氣勞傷解,將勞證囊括在內了,現在講鼓證,也就是鼓脹。看原文:「鼓脹者,中氣之敗也。肺主氣,腎主水,人身中半以上為陽,是為氣分,中半以下為陰,是為水分。氣勝於上,水勝於下,陰陽之定位也。而氣降則升水,水升則化氣,陰陽互根,氣水循環。究其轉運之樞,全在中氣,中氣一敗,則氣不化水而抑鬱於下,是謂氣鼓,水不化氣而泛溢於上,是為水脹。」黃元御先生將氣鼓和水脹分別開了,氣鼓前面講的郁證、氣鬱,講的達郁湯一系列的癥狀;而水脹是指氣滯不降,氣不降,用下氣湯。水脹和氣脹不一樣,六腑之氣,由水谷傳化,水谷之氣不能歸,三焦之氣不能歸,出現水的泛濫,出現不同表現的癥狀。「《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上焦氣盛,故如霧露之空濛。下焦水勝,故如川瀆之注瀉。而氣水變化之原,出於中焦,中焦者,氣水之交,氣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氣,氣欲成水,氣水未分,故其形如漚。」在這裡講一點,在人體以水火立極,這是這本書最關鍵的,然後其次是升降,升降在道家講氣流,氣液互相轉化,權在中氣、黃芽,中州樞轉,作用是金木的作用,亦斂亦發的作用,水液病都是通過金木的調和。肝代表脾路、是升舉,下元的一點元陽,水中之真陽,上邊火中的真陰,火中之陰怎麼來的,火中之陰怎麼斂降的,如何斂降君火,君火怎麼才能靈冥不眛呢,七情之用在於中土,所以溫養先後天的陽氣,顧護後天之本。對於上焦一點真陰的潛降,人吧五志相火沸騰,自然心驚不安,一方面病人要通過合理心相調攝,然後酌藥物斂降,這兩方面缺一不可。藥物的潛斂本來是消散,屬陰,情致不能夠調心,雖然用藥取得一定效果,用藥多了,陽氣不能潛斂,元氣受到消伐,元氣是欲斂不能斂,藥物強制上焦亢陽歸根,產生不是順而是逆,逆向消伐。再來看原文:「氣之化水,由於肺胃,水之化氣,由於肝脾。肺胃右降則陰生,故清涼而化水,氣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則陽升,故溫暖而化氣,水不化氣者,肝脾之不升也。氣不化水,則左陷於下而為氣鼓,水不化氣,則右逆於上而為水脹,而其根,總因土濕而陽敗,濕土不運,則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這裡講的有點亂,看的時候感覺亂。一會左路水不化氣,一會左路氣不化水,這就容易導致看的時候一些障礙。解釋一下,就說一身皮毛、肉骨,全是陰氣,靠體中的一點元氣運行其中,就是元陽,元陽靠後天之本,大海潮汐,胃海潮汐,脾胃功能作為一個中軸。討論升降的時候,一談到氣分為兩點:一個氣講的是元氣,元氣不能化水,左路不能化水;左路陰精不能化氣,水不能化氣。左路的氣不化水,左路的水不化氣,意思是一樣的。氣鼓「氣從上降,而推原其本,實自下升,坎中之陽,氣之根也。氣升於肝脾,肝脾左旋,溫暖而化清陽,是氣生於水分也。肝脾不升,陰分之氣堙郁而下陷,故臍以下腫。木性善達,其發達而不郁著,水溫土燥而陽升也。水寒土濕,脾陽下陷,肝木不達,郁而生熱,傳於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濕熱,傳於膀胱。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勢固然也。土燥則木達而水清,土濕則氣滯而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熱,故淋澀而黃赤。」這一篇要仔細反覆讀,疾病的傳變的認識。五行之性,病則傳其所勝,邪氣勝為病,傳氣所勝;並不講正氣虛。正氣虛傳其所不勝。「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則肝木下郁,胃逆則膽火上郁。其下熱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熱者,膽火之不降也。病本則屬寒濕,而病標則為濕熱,宜瀉濕而行郁,補脾陽而達木氣,清利膀胱之鬱熱也。肝病是最多濕熱,木氣不能疏土。講的桂枝姜砂湯,也是表法。關於前面講的鼓脹和氣鼓的答問。答問:西瓜漿清利腹中濕熱,取類比像作為一個引經葯。桂枝姜砂湯清熱利濕力度是不是不夠,用的藥量這麼淺,本來是下焦水不化氣,精氣不得上達,肝鬱最大的問題是化風化燥,尤其肝鬱有濕,本來風氣鬱遏,易於化風化燥。對於附子的應用要慎重,有明顯的化風化燥情況完全不用。這個方子對於水寒土濕從陰化應用力量完全不夠,那時大用姜附,用常用的桂附五苓加乾薑比較有力量些。這個方子本身是一個居中表法,對於臨床很多陰化病人,化燥熱的人不在少數,化燥熱下有膀胱鬱熱、上有少陽膽火燥擾。脾家有濕、胃家還有濁,胃腑的濁氣要清利,濁氣不能清利,脾家的濕氣化不了,用溫燥燥脾濕,胃腑的濁氣就會瘀滯,少陽的逆亂更明顯,風燥就表現出來。用藥就考慮一進一退之間,病情是否達到了狀態,在用藥量的加減上,恰好用對的話,效果非常好的。一旦出現下焦膀胱濕熱,小便淋澀,這種情況出現了,建議大家在第一次下方子的時候,先不用附子。用附子本身質量不好,而且第一次下的話,寒邪沒有溫散,還引起燥熱。我們溫的是什麼寒,左路精化為氣,寒在陰分,需用入陰經的葯,可以少用桂枝、肉桂,再酌以燥土利濕、清斂。如果上來就附子的話,寒打不開,熱進不去,附子的燥熱之性,使肝木之氣鬱瀉在下。方解:既然水不能化氣,左路精不能化氣,木郁為先,先中濕陽敗,所以用二苓、姜砂,都是溫陽化濕,然後用桂枝湯太陽開發,從厥陰開發,所以太陽開發,牽扯到肝、左路的以桂枝湯為底方。桂枝湯,桂枝、芍藥,一發一收,甘草顧護、調養胃氣,作為根本,製藥氣偏。有人認為甘草可用可不用,胃氣弱的話,不用甘草,用上藥病人感覺不適;中焦不能輸轉,藥物力量也不到。土氣壅滯,不用甘草第一關就過不了,土濕厚重的話,中土不能運化,這口葯喝下去化不了。問:肝硬化腹水,這裡講的是氣脹,肝硬化腹水也是氣脹,不要被這個名字所誤。黃元御先生講的氣鼓和水脹其實是不分的,硬分開是不合理的;左升右降,人體一身氣機,土濕陽敗後,左不能升,必然導致右不能降。古人認為鼓脹為大證,血鼓難治,氣鼓好治。古人談到血證的時候中土陽敗,已郁陷在下,病位比較深,而水脹、氣脹病位比較淺,病程短。水脹「水從下升,而推原其本,實自上降,離中之陰,水之根也。水降於肺胃,肺胃右轉,清涼而化濁陰,是水降於氣分也。肺胃不降,陽分之水淫泆而上逆,故臍以上腫。金性喜斂,其收斂而不郁者,陽明胃土之降也。土濕胃逆,肺無降路,陽分之水,不得下行,陰分之水,反得上泛。水入於肺,宗氣隔礙,則為喘滿。水入於經,衛氣壅阻,則為腫脹。」左右路的水不一樣,左路的水是精水同源,右路的水是後天之水。一個從陰一個從陽,兩者不同,左路的水腫病情深一些。「水生於肺而統於腎,藏於膀胱而泄於肝。」仔細讀原文,他都是根據黃元御先生整個的理論全部貫穿其中。「腎與膀胱之腑,相為表裡。飲入於胃,脾陽蒸動,化為霧氣,而上歸於肺。肺金清肅,霧氣灑揚,沖灌於經絡,熏澤於皮膚氤氳郁靄,化為雨露。及乎中焦以下,則注集龐沛,勢如江漢矣。」「膀胱者,水之壑也。肺氣化水,傳於膀胱,肝氣疏泄,水竅清通,是以腫脹不作。膀胱之竅,清則開而熱則閉。《靈樞》: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這一段把三焦引入了,三焦的問題從這點點斑斑要搞明白。「其虛而遺溺者,相火之下虛也,其實而閉癃者,非相火而下實也。」腎氣不能封藏,相火外泄的表現。「以腎主蟄藏,腎氣能藏,則相火秘固而膀胱清,腎氣不藏,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相火蟄藏,膀胱清利,是謂熱者,相火泄於腎臟而陷於膀胱也。」肝氣不得升,陷在底下,還有能量,還要往上長,長不動了,又加腎氣不得封藏,子盜母氣,克犯時相火外泄。我們人身體只有一股火就是相火,這股元氣在發揮作用的時候都稱為火。全身陽氣產生溫化都叫相火。相火,相為宰相,一個國家裡面,百官:農、醫、軍事,都要靠宰相完成,皇帝是不干事情的,皇帝只是把自己的政令傳達下去,然後只需要看著六部九卿一點一點干就行了,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任何指示,只是出現問題的時候統觀全局,然後進行調理一下。只需要因人擅用,把相火安排個位置,是君王的職責,相火以位了以後,就生化運行。如鎮不住相火時,相火上逆,生化就打亂了,相火逆亂。過去醫家解釋相火特別雜亂,還有很多醫家根本不懂。「木性疏泄,疏泄之令暢,則但能泄水而不能瀉火。水寒土濕,生氣鬱遏,疏泄之令不行,而愈欲疏泄,故相火不得秘藏,泄而不通,故水道不能清利。」「相火之陷,其原在肝,肝氣之陷,其原在脾。肝脾郁陷,和相火而生下熱,傳於己土,己土以其濕熱傳於膀胱,是以淋澀而赤黃也。」所以小便淋澀而赤黃,出現淋證,教科書上來就八正散,這都是最庸的方法。臨床之中有部分病人純清熱、身體底子還行的能好,大部分病人就沒有效果,反而有害。現在中國醫學到這個境地,誰都不能怪,也不怪溫病學派,只能怪末法時代眾生不能潛心對事物進行推想,對事物深刻研究的緣故。像火神派,火神派也有弊病,如果不能以好的心態學習,火神派也要危害人間。古人挑選徒弟的時候非常慎重,不是說不傳,而是你不足堪承受這門學問的時候,你把這門學問學砸了。黃元御這麼說也一樣,看好像都懂了,出去一宣傳,唉!不對,自己遇上問題怎麼都不靈,這個時候就要潛心下來,自己沒有深思,沒有仔細精研,把背後的精義整個都吃透了,然後再出來。「膀胱閉癃,水不歸壑,故逆行於胸腹,浸淫於經絡,而腫脹作焉。水熱穴論:其本在腎,其表在肺,皆積水也。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卧者,標本俱病。」「其本之在腎者,宜瀉之於膀胱。其標之在肺者,宜瀉之於汗孔。汗溺之行,總以燥土疏木為主。水病之作,雖在肺腎兩臟,而土濕木郁,乃其根本也。」下面就是這兩個方子,一個是苓桂阿膠湯,臨床常用的;一個苓桂浮萍湯。問題解答:相火不能秘藏,泄而不通為何泄而不通?足太陽膀胱經由頭走足,它是以降為順,以清斂為順。相火不得秘藏,太陽膀胱經就產生氣逆,又加以肝木之氣的相火盜泄,就會產生濕熱的郁壅,所以就泄而不通。正常的順序是什麼,相火秘藏了以後,經由乙木升達,相火就升達了。現在乙木不得升達,這股收藏的相火想收又收不了,如果相火不藏,泄露於外,膀胱之氣跟隨相火也不得收藏,就是泄而不通。學習四聖心源有什麼要注意的,大家容易忽略什麼?這個問題問得太泛泛,問題應該有針對性,然後去探討。學習四聖心源就要多交流,多學多體會,要勤學、要反覆地思維,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心態平和下來,把自己的所知、所學全部都能拋在一邊,把黃元御的思維裝在胸懷裡,仔細揣摩,這是最關鍵的。不要把以前學的如《醫宗金鑒》、「醫學登陸」的小方經驗拿來跟它作對比,那學不來東西,黃元御講得是純理。能否講一下梔子這個葯?梔子過去古人講利三焦相火,顏色本身是淡黃色的,氣機比較輕浮,梔子有清三焦之火,清鎮肝木。所以臨床上用它利小便、清利膀胱;由於它淡黃入中焦入土氣,清利陽明之熱。可看長沙葯解後面的解釋。講一講慢性腎炎,面腫、心包積液、胸腔積液對於面腫,有幾點。第一,風水:急性腎炎起來臉上就腫,用越婢湯治療加減,因為風氣閉於皮毛,而導致的肺氣不得開,這是中焦土濕又運化為鬱熱,肺金之氣鬱住了,郁而化熱,所以用越婢湯。還有一種是腎炎的,慢性腎氣不足後下元腎不能藏水,水氣不能歸後,黃元御講的水脹,產生的面部浮腫,可以用黃元御先生的苓桂浮萍湯來治療。這時你不去暖濕燥土,不會見效。至於產生胸腔積液這都是一樣的,水不歸壑了以後,三焦之氣、膀胱之氣是下行的,三焦之氣落膀胱腑,隨膀胱經下行,三焦的水氣如果不能歸的話,就會產生在上焦水泛高原,在中焦濕熱壅滿。治療的時候《內經》有一句話「飲入於胃,游溢精氣」這個氣化的過程,就知道這個水怎麼來的。脾氣轉樞,上歸於肺,肺氣通調水道,肺氣是如何通調水道?肺氣是宣而後降,郁於胸中的時候,肺氣就不宣了。肺氣不宣了,有幾個情況,郁於皮毛,在皮毛者,可以發;郁於胸腔的話,就要泄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在里,要用像十棗湯、甘遂湯。在里的時候還是在脾胃之氣轉輸過程中,沒有通過肺發於皮毛,你把它發到皮毛全身溫陽散開也是它歸於脾胃的路徑,歸於脾胃再陷下去就用這個方法。胸水一旦用十棗湯、陷胸湯之類的,胸邪要走的路徑必然是從大便得快瀉,不是使用這些葯,水氣一走嘩嘩小便了,都是從陽明胃腑走的;若從小便走的話必須轉一圈,必須得肺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必須這樣走的。苓桂浮萍湯用完了以後,水氣是從小便走。至於有人說十棗湯的病機,用了以後體制不允許,體制不允許可以變通,變通之權在於什麼?一定要把脾胃之氣壓制住,本來脾氣已經郁遏住了,戊土也濕熱鬱結,還是需要用藥,不要只是注意脾陽的下陷,把脾陽之氣瘀遏住以後,胃腑之氣下降,把胸中之濁導入胃腑,時間不能長。十棗湯的葯是有針對性,胸脅之水,懸飲,引經藥用葯非常到位的,一般結聚非常明顯,沒有明顯的指征時還是不要用的。用十棗湯的病機是鬱結不在中焦,如果是中焦的鬱結也不會用十棗湯。邪氣鬱結在胸脅已經成氣候了,這時再從中焦小法,緩緩地吸納收攝,不足以治邪氣,那邊胸水長,你這邊收納,收納還不如胸水長得快。吃東西的時候吃藥會不會中毒?有食療的禁忌的時候,應舉出具體的葯、具體物,它有禁忌。海藻、海帶、甘草,近代中醫還是有一定的抵觸的。古人講很多疾病要先瀉後補,俞嘉言書里講得比較多一些,水精之氣由脾氣轉輸到經絡之中,產生的全身的一些癥狀,經脈滯澀,水氣又不是太勝,肺中郁濁不是太盛,證明郁濁所行未遠,用溫陽葯,五經並行,濁精一旦停滯,成廢物,用陽葯再把它運化,把它輸轉掉,難。就像河流里時間長了堆積的淤泥污垢一樣,你想把它廢物再利用,已經利用不了了,只能說慢慢帶走,你帶的越遠出現的變證越複雜,所以有時候就要瀉。因為用完溫陽葯後出現的變證,這種例子是不少的。有的病人一吃砂半里中,出現肢體脹痛,考慮胃腑中的郁濁已被宣散,宣散後可以收,宣散久了瘀阻在末梢了就不好辦了。所以在看病的時候要是純虛證時好辦,溫養化氣。甘遂、巴豆、續隨子這幾個沒什麼差距,都是大瀉的。在臨床中我們不是急症,不是重病急診,我們都不用這些葯。可以用麻子仁、牛膝、山萸肉,你就從陰分把它的經絡之氣壓制住,逐漸的從陽明腑氣下來。用對了,有這個指證,大便會出現粘黑污臭的東西,服完後會感到全身清爽,這是用後的效果指征。如果你用了以後,感覺全身乏力沒勁。胃腑的濁氣一通了以後,脾陽就升達起來了,這是用藥用一些沉降、澀斂、凝滯的葯,這時像黃元御用藥喜歡用一些流通的葯,肯定得不到效果。因這本身就是通下胃腑,離胃腑有一段距離了,用藥就不一樣了,用生牡蠣,臨床上根據藥物去,這些葯也是根據理解選擇去用。因為水氣、水精的輸布都是通過陰分、營分走,要斂降,從陰分走的。炙甘草這個葯,感覺甘草這個葯是辛散的,炙甘草的辛味不明顯了,甘草還是有鼓動胃氣,有發散的作用,如果從這方面考慮短期內有效的話,甘草不要用。以苦澀、酸斂的葯,這是治療的大法。今天我們講的是臨床的鼓脹,鼓脹不但是講臨床的肝硬化腹水,還包括風水水腫、腎盂腎炎、腎小球腎炎水病方面疾病整個都囊括在內。關於這方面的成方,可以看俞嘉言、周學海、葉天士都有。民國有一個學派就講先瀉後補,整個一個學派都是這樣講的。講得比較明白的是俞嘉言、周學海。近代的醫學我沒有什麼研究,民國的醫家比較雜亂。開始講的氣鼓,主要針對講運化比較多,臨床上可以用桂枝姜砂湯加減化裁治療肝硬化。肺胃化生郁濁,腐敗膠粘不得下行,宜瓜蒂散。行其痰郁,瀉利而出,在上則嘔吐而出,去其宛陳,然後調製。這個臨床上我沒用過,大家對這方面研究可以用黃元御的方子試驗。黃元御先生考慮得比較周到的,腐敗焦灼,不得下行,這個時候用溫化不起作用。鼓脹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再提下四肢鼓脹而腹部無明顯鼓脹,邪氣在末梢?我不知道你的出處是在哪,具體指的什麼狀況,而且四肢不叫鼓脹。四肢為陽,腹部為陰,病在陽,為輕為淺,病在陰,為深為重。四肢鼓脹沒有這個詞,鼓脹的病人四肢慢慢消瘦。說邪氣散在末梢,散在末梢的話,無害於臟腑,也不說不為大害。有一點四肢屬陽明,四肢脹的話,陽明之氣不得歸。陽明之氣為何不得降?有很多婦女過一段時間手脹、臉也脹、腿也脹,身體感覺困,過幾天好了,沖脈屬於陽明,陽明不降,血海鬱結在哪了,全身都感覺到脹。過幾天月經周期過了以後感覺陽明通降了,全身瘦了很多。在臨床也可以遇到,這和陽明胃氣不能通降有關。麥粒腫是怎麼回事?麥粒腫在臨床上我也沒有細考慮,我在臨床上看病第一通過望色,第二問一下主證,主要是通過脈象來把握。麥粒腫首先是發於營分,其次跟肝木瘀滯有關。這時,我們在輸達營滯的同時,用一些引經葯、肝經的葯,來疏散鬱熱。偏頭疼如何治療?今天還是把鼓脹搞明白,搞明白以後找一些肝硬化水腫、全身腫的病人去搭脈、去辯證,好好體會,不要只是搞一些實用的小證。偏頭痛,頭側的疾病屬於少陽,大多是少陽不降引起的,左邊右邊頭疼,左右又有一些差別。右邊頭疼主在降,左邊頭疼要開降。乳腺癌術後手臂腫的病機?本身不是臟腑的問題,導致上腔靜脈,局部的經絡是否瘀阻,是否癌細胞有轉移,淋巴在轉移阻塞了導致手臂的腫脹。在臨床上治療的時候還是治療原發病,乳腺癌手術治療不是太好的一個方法。今天就講到這裡,再見!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 雜病解二(20080917)明素析靈整理,姜附桂校對。今天我們繼續講《四聖心源·雜病解》部分。上節課我們講了一些關於臌脹的發病機理,臨床按照黃元御的思路,理了一下臌脹發病的內機理。這節課我們來講另外一個大證,噎膈。*噎膈的發病機理噎膈之病在臨床上遇見還是稍微少一些。因為像這種食道癌,早期食道癌一般一發現就進行手術,現在治療都是手術治療,所以說呢,胃口、食道留給中醫治療的機會不是太多,往往是手術術後後遺症,在這方面我們接觸的病例稍微多一些。關於噎膈這個病,就是大家最先接觸到的就是說《內經》和《傷寒論》中提出來關於噎膈這個名詞,像我們常用的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治什麼?「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有這麼一條。這裡面說的什麼?小青龍湯內在水飲不化,濁陰飲邪上犯,產生咳嗽,然後產生飲邪下犯導致下利,這時候導致噎證。這個噎證是陽虛的噎證,是濁陰上犯,陽氣不得下潛,而導致的這種噎證。這裡面用的是加附子。從這一個小青龍湯,就是《傷寒論》中所用的加減法,我們可以看出,小青龍湯加減法中出現的這種噎證,是一種脾腎的陽氣都不足以溫固了以後,濁陰上犯,導致這種噎膈的現象。黃元御先生在噎膈後面,緊接著就講反胃,在噎膈與反胃之間,他們兩個發病的這種機理是非常類似的。在我們臨床上,就是說我們古人講的這個噎膈,它是就是說最普通的,最普遍的發生機理,用四象的觀點來解釋,就是秋季,秋季燥氣在上,而不得下行,產生了咽喉和賁門部乾燥不得濡潤,這個時候食物難以下咽,這種上燥,中下其實是寒濕的這一組變證。這時候呢,上焦雖然是燥熱,中下卻是一片寒濕的。中下寒濕不行的話,就會導致腹脹,便秘,上焦燥熱,上竅不開的話就會導致噎膈。在這個時候呢,你看黃元御先生主要把握住中焦樞機不轉的這個前提來調整的,他用的是苓桂半夏湯。*苓桂半夏湯方解及臨床加減至於原文我就不給大家念了,因為,因為就是說,這種疾病一出來吧,黃元御先生的辯證就是通過整個肝脾升降的角度來理解他的。其實是辨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主要是觀察在用藥上有什麼差距。大家看,最近入秋了以後,就是說我們經常可以觀察到很多病人出現口乾,鼻干,咽喉乾燥,口渴欲飲這種種現象,進一步產生咳嗽的諸多這種現象,這顯示了什麼?顯示了秋季金氣旺,金氣旺則收斂肅降,這個時候呢,如果脾胃有寒濕的話,肺氣欲降不得降,上焦就產生燥熱的鬱結,這時候上焦燥氣自盛,而上焦燥氣盛呢,全因為是中下寒濕的郁阻。而秋季本來就是屬陰,陽氣欲降,陽氣慢慢收斂了,這個時候呢,燥熱不能潛降,不能夠,一律想怎麼清肺,怎麼降肺。看現在臨床上很多用藥治療咳嗽的,一律是清肺,潤肺,降逆止咳的,光這樣考慮是非常片面的。大家看,苓桂半夏湯,這個方子展現出來黃元御先生對秋季的燥金之氣不得斂,一定要治病必求其本,先去調整。第一點,金氣欲斂不斂會導致什麼?金氣欲斂不得斂,金氣還是要斂,這時候斂降之令大行,導致木氣不得升,所以呢,木氣欲升不得升,肝木,乙木不得升的時候,導致甲木上逆,所以說這個時候,要降肺衛的時候,首先還要降少陽相火,這都是一對的。為什麼很多病人一到了秋季,一到了夏秋交季,過敏,容易發病,這就是少陽相火之氣上逆上來了。過敏還是屬於一種火性勃發的,一下子全身都起來了,如果沒有火的話,是不會發這種病的。火性迅發,純陰證他不會出現這種狀況。這個方子加了白芍三錢,這白芍三錢是降少陽火的,斂少陽的,但是如果我們在臨證中發現寸脈確實大,有上郁之象,光這兩個不行,適當看看是柴芩,或者適當加大白芍的用量。這就是根據每個人臨床的這種經驗進行化裁吧。黃元御這個方子我認為,在於這個垂法的方子,就是基本方子裡邊,一個就是要加入人蔘,人蔘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去,但作為表述這個方法的時候,它可以加上。你看,這下面都是權法了。如果加以痰涎膠黏,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氣。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濁,生薑取之,多用益善。如果痰飲極盛,先以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飲。就是說,如果痰飲極盛的話,你不要潤木,也不要扶土,也不要幹什麼,先把那個什麼,先把陽明一路的痰涎瘀濁先下開了,你若不下開了,其他葯都是無用功了。政令不行,是不是啊,你首先要找個好的傳令兵,你不找個好的傳令兵,你的再好的政策建議傳達不下去。所以《內經》里講的就是說:「治病必求其本,其本本於陰陽。」然後呢,三種病,小大不利治其標,腹滿者治其標。就是你要看什麼治其標呢?就是說,在於這個生化之機、腹氣凝滯阻塞的時候,這個時候先要治其標。你要不治這個標的話,你要從本來的氣機逆亂打不開的話,葯進去了以後,反增葯氣反增其害。有木燥當然得潤木,有風燥之象,所以說我認為這個方子的基礎上,他要加人蔘,因為以我的理解,就是說他這個病發作,首先他不是年輕人,不是小孩,他是到了那個什麼,到了秋金之際的時候,就是對我們人來說,到了50了,到了60 了,陽氣衰於上了,小時候生長,到了那個季該收收不下來了,上焦出現了郁滯,首先是中氣不足了,陽明氣欲斂不斂,沒這個力量斂了。這時候陽明燥金之氣怎麼斂呢?培土所以生金,所以,斡旋中土的時候,補土的力量一定要給夠。*課堂問答關於噎膈這個病,我就跟大家簡單點一下,因為臨床上這個病見得比較少,大家可以提一些問題,然後我關於這些問題再結合噎膈給大家講一下我在臨床遇見的相關的食道癌的病例,大家可以相互探討一下。大家現在可以把問題寫出來。☆木氣鬱遏必生風燥大家就是說,我看大家問的這些問題,一個就是附中講的關於風木枯燥,所導致的一系列,由於風木枯燥所導致的郁,滯澀,糊塗講的關於噎膈的問題,同時伴大便乾燥,小便梗塞。其實這個全是一組癥狀。溫氣鬱遏,乃生風燥,所謂的溫氣鬱遏,溫是什麼,寒熱溫涼,溫就是講的木氣,溫氣鬱遏,乃生風燥,木氣只要一郁遏住就生風燥,這是必然的。問:風木枯燥臨床表現又是什麼呢?▲答:問出這個問題,證明你對黃元御先生這個書看的還是少。風木枯燥的變化是千變萬化的,風行變動,全身是,四處是,是表現最多的一組證,一個現象。☆噎膈的關鍵問題在於陽明氣衰我們呢,關於這兩個問題我們再來看看黃元御先生原文寫的是怎麼樣一個情況。他簡單的用中氣的迴環講了一下,胃主受納,是受納腐熟水谷的一個場所,胃能受納則上焦開,然後脾呢,脾主升清,清陽從上而升了以後,濁陰由下而降,所以他講脾陽升清了以後,下竅才能開。這裡面講的是不直接的,他沒有直接講,直接講的是肝木的疏泄,向上向外的疏泄導致的二便的通行,導致的脾陽的升動。左邊是脾,其實是肝脾,右邊是胃的受納,其實是肺胃的斂降。由於中氣虛敗,中焦之氣不足了以後導致什麼,就像,說個例子,女子五七,陽明脈衰於上,面始焦,發始墮。這時候呢,女子到了35 歲以後,陽氣衰了,陽明脈衰了。大家都知道陽明脈,陽明是胃么。陽明脈衰了以後,面始焦,為什麼陽明脈衰了以後臉色焦黃呢?因為陽氣欲降不得降,沒有力量降下來了,所以都停在上面,這個時候,臉色開始黃,牙齒開始鬆動。所以說呢,噎膈的關鍵問題在於中間陽明氣衰,中陽不足,而且在我們古人來說,食道癌發生的年齡一般是在四五十歲,有的是更晚一點。由於現在人的生活都比較,生活規律就是說不能按照養生的要求,社會壓力比較大,不斷的提前。但我們古人來說一般是五六十歲,到了老年,到了整個陽氣衰弱,上焦積氣不得降的話,產生了燥證。但是為什麼到了那個年齡大家都是中氣不足,大家都是水寒土濕,為什麼有人就得臌脹,有人就得噎膈,有人就得關格,虛勞,大家不同的體現,根據每個人先天的稟賦不一樣。過去所謂的陰陽二十五人,陰陽二十五人講的就是每個人的稟賦有偏盛,有不足,所以在他虛損的時候,就容易出現某方面,不足的地方就是容易受邪之地。☆噎膈如何產生風木枯燥在這裡呢,風木枯燥,噎膈是怎麼產生風木枯燥的?上焦肺津不得降,肺津不得降了以後,導致的陽明,就是說,由於肺津不得降,陽明燥氣降了以後,導致少陽之氣不降,因為少陽之脈循胃口,所以兩經經脈,由於胃府不通,可以馬上導致少陽氣脈的上逆,又由於少陽氣脈的上逆,馬上可以導致胃氣的上逆,這兩個是互相影響。☆切莫一瘤障目黃元御先生就是從純理的角度上講,現在我們臨床上很多醫生呢治療食道癌,一看是個瘤子,千方百計就想了一大堆抗癌藥,我說如果下這一大堆抗癌藥,直接來點化療葯不就得了么,還用的著這麼多中藥抗癌。一瘤障目,不見全體了。被一個瘤子把自己整個心思,整個身心全都給遮蓋住了。不要看他這個瘤子,要看他這個瘤子是怎麼產生的,他為什麼會上面鬱結到食道這個地方,其次觀察癥狀。☆重症噎膈急救之方當然了,有個別病人,由於食道癌長得比較厲害,暫時水葯難以下咽,連葯都難以下咽,這時候可以用一些經驗急救之方。先啟膈,這個時候呢,古人就有很多方子了,比如陽春砂用上一兩,或者用半兩,光用這一味葯,然後是可以送上生薑汁,然後送服,送服完了以後馬上膈就開了,就可以吃東西了,就是說馬上就要下去。如果這個時候葯跟著下去,這些辛散的東西到了胃,雖然暫時把濁陰之氣給破開了,辛散太過,中氣更虛。我們大家喝酒一樣,喝完酒以後,酒的燥熱一去,濕熱存中,濕氣留下來了,雖然喝完酒了以後,當時雖然燥熱,但脾胃裡留的全是陰濁濕氣。☆風木枯燥的表現我們看,在右上部肺胃不降,而在左下部卻是肝脾不升,由於這邊的肺胃不降,肺是跟什麼聯繫的?肺為大腸,陽明燥金一路主魄門,這個時候由於上焦肺燥,下面必然腸道也乾涸,所以導致便秘這種情況。這種便秘情況直接原因是什麼,直接原因是左路肝氣不能升達就是了,為什麼左路肝氣不能升達?燥令大行,燥令大行自然就是說榮養能力差,肝血的溫氣主榮養,精血才能沐浴全身,這時候呢,肝氣一郁遏了以後,必然導致血結,然後就會出現兩種問題,一個是大便便秘,另外一個是小便淋漓。當然了,作為一個食道癌病人,不可能這些癥狀都出現,他必然有偏重,偏重於上,偏重於下,上下同時出現的,這病啊都是重症,到最後整個逆亂了。像剛才有人問的風木枯燥表現什麼?風木枯燥表現的就是小便的淋漓不盡,爍而刺痛,大便的乾澀,大便的乾結不行,然後呢,賁門口啊就導致的老感覺嗓子干,吃東西要喝點水才能送下去,這在臨床之中就是說像這種吃東西必須用喝水才能送下去,這種癥狀比較多其實。☆歷代臨床醫家的偏頗而對初起的這類癥狀呢我們歷代臨床醫家呢,在治療的過程中,用法都有些偏頗,因為什麼,都是滋陰養陰的,沙參麥冬之類的,所謂的什麼啟膈飲啊亂七八糟的。他對於中焦的這種溫化寒濕的關注點都不夠,所以即使暫時治癒,其後也還會慢慢再複發,必須把認識的高度提高到黃元御這個水平,然後再去用他們的方子,這樣才會管用。黃元御整個的都是體,必須把這個時時刻刻保持這個,然後各家各派所有方所有法都去用,你只有這樣的話,你才能有經有權,在臨證上才能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光學黃元御先生這一套的話,因為黃元御先生自己學的比較通透,他有變化,我們學他這個方子比較獃滯,該用滋陰的不敢用,該清熱的不敢清熱,該溫陽的時候就是說又不敢放手去溫,所以只有佐以各家學說,只要通透了以後,然後這時候再理解了以後才行。問:同時伴有大便乾燥不通,小便短澀。▲答:小便短澀就是肝木之氣不得升達,肝木郁迫於下了以後,有些呢,他在上焦,肺熱移於大腸,因為這個大小腸還不一樣,大腸主津,它主要傳津,小腸主液,導致下焦燥熱。在我們利用黃元御學說辨證這個病的基礎上,小便短澀,為什麼會短澀呢?就是肝木欲疏不得疏,然後向下疏泄,向下疏泄了以後,上節課我們講過,這時候會導致相火不秘,相火不秘了就會導致這種下利,相火不能入膀胱,得以收斂的話,散於外的話只會導致下焦濕熱。而這個時候呢,為什麼三焦之氣不得斂?跟肺氣不得斂降有極大的關係。而肺氣不得斂降關係又在哪?而肺氣不得斂降關係就在於中土之虛,所以你看黃元御這個方子,苓桂半夏湯,在這裡方子需要怎麼加減,還需要有什麼加減變化的,大家看一看。問:熱深厥亦深,這個裡面怎麼解?▲答:就是說本來這個「熱深厥亦深」這個病,這個詞是來源於《傷寒論》的。《傷寒論》講究就是說在治療傷寒病的,這種六經外感傳邪致病的時候,他立了一系列大法,他那種很多方子很多大法,我們臨床上治病的時候,需要有很大的變化,為什麼?時病,時疫之邪,就是時病,而我們平常的一般的雜病,邪氣還不是太盛,所以導致呢,時疫致病,往往這類人呢,正氣虛衰不甚,就是正氣相對足,這時候呢,邪氣鬱阻比較明顯,所以化熱化火的特別多,這個時候呢,我們需要,臨床上需要大力清熱,芩連啊,石膏,這些種種都必須用到。☆四肢厥逆與柴胡桂枝幹薑湯而熱深厥亦深它是講的這個疾病,肝木不得升達了以後,郁滯在內,而鬱結不開,導致的這個正常的氣脈不能疏達,肝木之氣不能疏達,四肢厥逆,這在一般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比較少。一般情況就是說他一郁住了以後,出現四肢不溫的話,但是裡面,究其裡面還是個寒濕,這時我們不能用四逆散了,相反我們要用柴胡桂枝幹薑湯,是不是啊。大家可能沒注意到,臨床上柴胡桂枝幹薑湯治療的一個是什麼,就是四肢不溫,老感覺哎呦,四肢一到秋冬特別怕涼,這種病人,往往服柴胡桂枝幹薑湯效果非常好。原因也在於此。厥陰之氣不開啊,是不是。他這個營血不達四肢的話,雖然四肢不溫,這個時候呢,些許天花粉、黃芩就夠了。還有柴胡,用柴胡做引導,就能夠推陳致新,除中焦之鬱氣,除內在之鬱氣了。而不用像過去需要大量的柴胡、枳實、黃芩、白芍專對性很強的,如果吃四逆散的話,這種病人可能會拉肚子。而且就是說,四肢不溫的狀況會有好轉,但是好轉不明顯。☆李東垣的通幽湯在這個就是說,在關於噎膈大便秘結不通的癥狀上,尤其給大家講了一點就是東垣有個方子叫通幽湯,通幽湯呢,在治療這個疾病上是有著很好的療效,通幽湯原方的成分我忘了(生熟地、當歸、桃仁、紅花、升麻、甘草),但是呢,他用的也是活血潤下的,是走營血之分,而這個你想想,本來就是,肝主營,肝藏血,藏血之地,肝氣一旦郁遏了時候,營血之分,他必然也瘀滯,這個時候導致的大便的,便秘、秘結,大家時時刻刻不要忘了,還有血瘀,血氣的鬱結,所以臨床上有很多我們遇見的長期頑固性便秘,大家就是說,要想到用當歸,用桃仁等等活血、破血葯,你如果不用這個的話,你肝的鬱結難以打開,因為他鬱結在營血的話,不用相對應的葯,難以起效。你這邊就是說,這邊柴胡、桂枝再怎麼用,不管怎麼用,始終打不開這個鬱結。這裡面,黃元御先生也講了,乾澀難下者,重用肉蓯蓉。然後是若木枯血燥,木枯血燥,什麼血燥?血怎麼燥了?血黏稠了,動不了了,木枯血燥,加阿膠、當歸。這阿膠、當歸的力量,光這兩味,力量還差點。總之呢,就是,每遇到什麼病了以後,嚴格按照黃元御先生這個思路,仔細揣摩,揣摩到一定時候呢,然後再對每個葯進行斟酌,再對應具體的病。問:有人問大腸庚金需要升提嗎?▲答:這個問得好。☆庚金不能升提的癥狀及治法就是說本來是中陽不足,大腸庚金如果不能升提的話,這個病人會有相應的癥狀的。比如說,有乏力,氣虛,然後脫肛之類的癥狀。然後你因症再去升提他,不要上來一看是中虛,就開始黃芪、人蔘,那個什麼,一下全上,有時候會導致,本來這個病,噎膈這個病,內在就是有這個痰濕的郁阻,郁滯在裡面,這個時候你再用補藥去補的話,他會產生更大的阻滯。在這裡面,你看,黃元御先生用的什麼,用桂、芍,這個就是一升一斂,厥陰肝氣就因之而能升達了。當然還配合一大堆,是不是,燥土利濕的葯。大腸之氣是怎麼升達的,大腸之氣是靠著脾陽而升達的,是靠著肝木而升達的,肝脾陽氣上升,大腸小腸才能降濁以升清,膀胱經也一樣,所以呢,肝氣一郁遏,這種種的就是下面,大小腸、膀胱,濁氣不能排,清氣不能升,清氣一郁阻了以後,這個相火不收,相火之氣不得回納,不得收,導致了這種下焦種種濕熱現象。把這個理論搞通了以後,腦子始終是明白的,不要問,不要想下焦又寒,又熱,又有濕,是不是,盤結在一塊,腦子就搞亂了。以至於到最後見症治症,見了濕熱,用些,一大堆清利濕熱的葯,見下焦有種種陰虛火燥的表現,又用滋陰葯,還有陽虛的癥狀,這樣子用出來的方子肯定不會有效果。☆六脈之氣,本就是一氣盈縮大腸燥,胃逆,這種情況下,中濕的表現應該是最明顯的。病人呢,睏倦乏力,神情獃滯,行動遲緩,反映不敏捷,而且舌苔會顯示出來中土有濕聚的現象。舌質不會燥,肯定是潤,舌苔很可能會膩,脈象呢?這種病人的脈象,一般就是說長期來說會有郁滯的脈象。郁滯的脈象,初按可能會有力、弦,久按必然無力。判斷一個疾病正氣虛實的時候,你久按了以後,他就自然能顯示出來了。邪實正虛的情況下,脈象久按必然無力。這不論哪一脈都能顯示出來,不管是左脈還是右脈。左脈右脈是相對的部位,但是任何一部脈,你從他的跳動都能體會出來全局的現象。如果單純把左寸什麼分開看的話,這也是不合理的。六脈之氣,本來就是一氣盈縮的,你要站在這個角度來看他,哎呦,這是右寸脈就是肺氣,肺氣怎麼怎麼,你們不能這樣想。只能說右寸脈是一氣在上的時候,這一氣盈縮的表現是什麼,他還表現全體的現象。至於說具體的左右還是尺寸的變化呢,這個是根據臨床癥狀,他是相扣的。比如他是一個上焦燥啊什麼的,這個時候,在右寸關就會有表現,他要是郁滯在下焦,下焦二便鬱塞的,這個時候左關尺尤其是兩尺,就會有相應的變化。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這句話要,就是說在臨床上慢慢印證。☆名醫醫案並非皆真總之,大家就是說,先把這幾篇熟讀以後,然後再臨證。臨證的時候如果找不到病例的話,可以在歷代名醫醫案中找相應的病例,進行去對證去看。那就會發現一些問題,要記住,古今很多名醫的驗案,有的並不一定是真的,不是真的不是說他故意捏造,而是片面的把自己臨床上有效的那一部分裁截下來,而有時候延續出現的變證,他可能會刪,忽略,或者是不寫。所以就是說我們在看臨床上很多醫案的時候別具慧眼,要有一個清醒頭腦。用什麼?用黃元御的大法去斷定,去分析它。☆反胃跟噎膈之不同下面你看這個「反胃根源」這一章。「反胃根源」其實這章完全可以並在噎膈這裡面。反胃跟噎膈之所以不同的一點呢,是什麼,噎膈有時候關於風木的燥結比較明顯,而反胃呢,純由於脾,命門火衰,所以說這兩者的方子,由於反胃的更明顯。☆反胃的三種情況及治法反胃有幾種,第一種,就是說食已而吐,吃下去馬上就吐,食則嘔吐,第一種。第二種,須臾而吐,吃了飯,過一會,過10 分鐘,一刻鐘,就吐。還有一種就是說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就是說根據他吃下去飯,不同的時間吐出來,來斷定他的病位的深淺。第一種呢,食已而吐的話,在臨床上就是說他的胃中,膈肚之氣有邪熱之氣,胃比較高,這時候,《金匱》說大黃甘草湯,這是一個非常常用的方子,大家就是把這個要記住。第二個方子是什麼,第二個方子是芩連乾薑人蔘湯。這個病位就是在中焦脾胃了,這裡面呢,由於中氣不足,然後是隔熱於上,然後中焦其實是虛寒的,他用的是芩連乾薑人蔘湯。下面一個就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這就是四逆理中輩應用範圍。而這陽明整個胃腸一道呢,都是以通降為順,所以半夏在裡面是味君葯,都是可以相機調整的。你像用甘草湯,如果光是肌熱,光是無形之熱的話好辦,如果牽扯到有點痰涎結郁的話,這時候你就加點乾薑,如果是中氣不足的話,中焦有點寒濕的話,就是芩連乾薑人蔘湯,就往下,然後一層一層的。這個我只是跟大家講幾個方,講幾個方以後,大家臨床上就會有一些手段,然後再結合黃元御這個文章,你不能回歸到這個文章裡頭,光回歸到幾個方裡頭,臨床就越用越窄,以至於最後害人害己,搞不清楚來龍去脈了。這裡面就是黃元御先生,姜苓半夏湯,大家看這個方子。其實仲景傳下來的大半夏湯這個方子也比較好,前面介紹,而與茯苓四逆湯結合,茯苓四逆湯是個什麼方子呢?茯苓四逆湯這個方子也就是黃芽湯的變法,黃芽湯去上党參就是茯苓四逆。現在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談一談。關於這兩章,噎膈和反胃的。問:半夏、旱半夏,有何異同?▲答:旱半夏質量比較好一些,我們臨床上很多藥鋪用的都是水半夏,旱半夏毒性也比較大一些,臨床上有好多製法。在仲景的很多方子裡面,其實他用的應該都是旱半夏。問:手術過以後的梗阻嘔吐都可以化裁應用嗎?▲答:手術後的梗阻嘔吐也可以化裁應用,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很多手術過後為什麼會出現梗阻,就是因為中陽虛衰,土濕,土氣鬱滯在那就導致手術過後嘔吐,但是手術過後已經出現梗阻嘔吐了,這個時候呢,在補益中氣的同時,你要加入活血藥行氣葯,因為手術到底是個創傷,是不是,他因為這個創傷,導致營血有瘀滯,你就要去活血,就要去行血中之氣,動這氣,去行腹氣。如果手術之前你把這個化裁應用一下,手術之後出現梗阻嘔吐的幾率就會很小。目前我們中醫在臨床上,就是為西醫做好多後續工作,他們做過手術後,只能問病人放屁了沒有,問病人怎麼著了沒有。他們只能等,如果再梗了只能再開開。這時候如果針灸科的上去,如果配針得當的話,病人的癥狀馬上就消失了,如果再配合上湯藥的話,效果更好。西醫,尤其是外科醫生,根本不懂人體氣機的變化,看人體就是一些機械零件。問:富陽脈右盛於左,怎麼理解。▲答:富陽脈首先是富陽胃脈。左升右降,右盛於左的話,是陽明胃氣通降不利。說來說去就是,左路需要溫升,右路需要潛降。左路需要溫升的話,肝腎之氣宜溫;右路需要潛降的話,心肺之氣宜清。在上者宜清宜斂,在下者宜溫宜升。這個是大象。所以在給病人搭脈的時候,有尺部脈有餘的,有寸部脈有餘的。一脈調和,六脈貫通,必有盛衰,是為常象。如果出現的是淤阻隔拒的話,哪一部脈出現問題的話,病的部位即在何處。在臨床上,能合色脈,是病人氣色的變化,合於病人脈相的變化,來推斷出臟腑的寒熱虛實,然後再去問病人的主症。然後就能夠由脈相,推出病人可能有什麼癥狀。我們現在人的生活規律,也要考慮到。因為我們現代人生活比較逆亂,很多地方和古人、和平人有非常大的差距。你看,每天都在進食有各種肥甘厚味、有毒無毒、生冷油膩的東西;五熾相火每天又都在漂浮,感覺漂浮得不夠還要吃點葯激發激發;感覺相火多了的話,睡不著覺,感覺不舒服,又吃點瀉火藥往下瀉一瀉,所以說,種種之下,中國這一代人必然是早衰,身體到了老年必然是不行。老一輩呢,毛主席那一代過來,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由於西醫為主的醫學,建立起來的整個一套制度,必須有所改變。因為什麼呢?這麼多衰老不堪的病人,每天老靠住院、每天老靠這麼昂貴的醫療費維持著,國家受不了,國家逼得沒辦法,必然要找出路。到時候簡便有效、切入疾病根本的經典中醫學,必然會被當政者物色到,這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所以我勸大家學醫的話,還是要老老實實從根本上學起。如果現在還學一個小方、小法,追求臨床上的偏方,取得捷效,這在以後的時代變動中,必然是沒有立足之地。問:左脈沉細是什麼?▲答:脈是什麼?脈是壅遏營氣,令無所避,這個脈氣是把營血給收束起來。這個脈這麼細,肯定是營血不充了。這時候肝血自然就不足了,肝也就能濡弱了。這就顯示出一副在下焦肝腎不足的現象。右脈浮軟,右脈氣機要斂降,浮軟呢,按照四季脈法來說吧,這個浮恰恰是秋毛。右脈的浮毛恰恰符合秋季這個脈相。這時候你看他這個浮軟有沒有胃氣,有沒有和緩柔和之象,有沒有根,有沒有神,這時候判斷他是常象還是病象。但是左脈肯定是有問題的。這種脈,要先從左路榮潤肝木,右路要加斂降肺經的葯。如果這時候正好是秋季,不斂降也不行。從左路不升、右路不降,可以看出中土之虛。問:水半夏能不能用?▲答:當然能用。如果都用旱半夏、陽春砂的話,那造價太高。當然現在中藥質量也是個問題。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雜病解三(20080924)一頁書整理,姜附桂校對。今天我們繼續講四聖心源消渴根源。*消渴與糖尿病消渴這個病跟我們現在常規認識的糖尿病沒有絕對聯繫,所以我們在臨床當中對於這兩種疾病要分開來對待。糖尿病是一種癥狀,而消渴講得是一大類病症。糖尿病只是針對病人的血糖升高的這種病症的認識,就象高血壓只是針對病人血壓升高。而我們今天講的消渴根源,不但要講消渴根源,而且要通過這個消渴根源闡釋一下我們現在糖尿病的治療。先根據《四聖心源》講一下消渴。消渴是什麼?內經上說:「二陽結謂之消,息不得賁者,傳為風消」,「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他講的這個「二陽」就是指少陽陽明,少陽陽明氣的主氣是足少陽和足陽明。足少陽和足陽明經其氣從頭走足,這就是足少陽和足陽明大的氣象,陽氣斂藏歸根之象。至於說手陽明、手少陽升是降中有升,它是從氣,從於斂降,這二氣不得斂降的時候會導致燥火上逆,所以二陽有常有病,病則為逆,就是二陽之氣不得下潛,所以產生這種風火燥熱的現象,所以「二陽之病發心脾」。我們身體是外而經絡,內而臟腑,五臟之氣藏精而起亟,精氣斂降而能上濟,六腑之氣開散而收斂,是這樣的。現在臟腑之氣不能開散,然後導致不能斂降之後,火熱之氣就會內攻其臟,這時候導致二陽之病發心脾的這種狀況。髒的精氣自己不能收,腑的熱氣內歸於臟,就是臟腑疾病的根本。至於我們臨床上講的糖尿病,它有I型,有II型,很多I型糖尿病人消渴癥狀非常明顯,這個跟病人體質非常有的關係。什麼體質呢?先天稟賦的陰精陰分不足,藏精就不足,遇到年份、流年、各種因素相疊加,導致相火上逆,藏精之氣耗散,產生消渴這種病症。消渴一旦發生,用藥物治療方面效果都是不太理想的。象過去《醫貫》作者趙養葵,他提倡用六味丸加上肉桂、五味子治療消渴,這確實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子。但是六味丸中的茯苓、澤瀉量稍微覺得大了一點,這就是它的弊病。至於說腎氣丸,仲景立腎氣丸來治療消渴,講的是亡精。經腎氣丸治療,促其水液代謝,而對於傳統意義上突發的消渴或者糖尿病的這種I型病症,光用腎氣丸力量還是不夠的。我們看黃元御先生講的:「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厥陰風木相火,然後是風木疏泄,土濕脾陷,乙木郁遏等等導致的相火不藏,然後手少陽相火泄於下,足少陽相火逆於上導致上下一片風火,這個講的是從六經的角度理解,適合中老年人、II型糖尿病人,不適於治療先天臟腑虧耗的藏精之氣不足的,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理解糖尿病。從黃元御先生的角度,治療糖尿病的主方不會是腎氣丸的,也不會是豬苓湯,應該是後面給的桂附苓烏湯。大家從桂附苓烏湯還得看,因為他這裡講的消渴的根源在肝鬱,就是乙木郁遏,乙木郁遏要打開了以後消渴的根源才能解除。木氣不抑遏,然後不四處盜泄,這個是消渴的根本。怎麼樣潤木、疏木,怎麼樣暖水、燥土,是我們治療這個病的著眼點。你看他這裡講的,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膽胃之逆。黃元御先生講病症時候往往一推理把很多疾病都囊括在內了。有的病人上消下淋,在臨床是也是遇見的,但不是太多。這是因為每個病人要麼以膽胃上逆為主,要麼以肝脾下陷為主,這個取決於病人的先天稟賦。比如病人先天稟賦是木火型的,開朗型的,就容易上亢,容易膽胃之火上炙,如果金水之氣稍微足一點,就容易寒濕郁在下,所以在上在下就有不同的卦象。或郁在上,或郁在下,郁在下就是淋澀,肝脾郁陷,就跟病人有關係,有的病人性格開朗,達觀,他就不容易郁在下面。反而,膽胃之氣容易逆在上。平常容易抑鬱,遇事容易思索的這種病人火氣容易郁在下面。*陽明病為什麼小便數我們今天先從黃元御先生解釋消渴的路子先把它理一遍,然後我們講一下糖尿病的治療。消症一個是多飲多尿,一個是能食善飢,總共兩方面。消症一個消食,一個消渴,我們講的主要是消渴這一面。你看,陽明症,胃家實,如果體現在氣分的話也有這種多飲多尿的癥狀。大家在看傷寒論的時候就會發現,陽明症有多尿,小便紅赤,次數多,為什麼呢?陽明病為什麼小便次數多呢?大家講一下。給大家提個問題,要不然調動不起積極性。陽明病為什麼小便數?大家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打出來,談談自己的看法。這個問題主要考大家對六經氣化的理解是不是真正有根底了,是不是能夠把簡單的一招一式融會起來。如果簡單的一招一式沒有融會起來的話,想回答這個問題也不容易。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了,陽明病,小便頻數。陽明氣也是從頭走足,陽明氣斂降了,收斂了,木氣生髮,金氣斂降。現在金氣不能斂降,小便必然頻數,所以我們在臨床上遇到很多病人,有的病人小便頻數,有的病人加黃芪,加參芪,然後加上降肺氣的葯,就能夠治療。大家理解是氣不足,是固氣了。如果是腎氣不足了,為什麼不加補骨脂?為什麼不加益智仁?加那些溫養腎氣的葯為什麼不管用呢?為什麼要加黃芪呢?有人說是大氣下陷。大氣下陷那應該脫肛便溏啊?是因為參芪能夠補助肺胃之氣,肺胃之氣斂降了以後,肺氣從上通調水道,下固膀胱。所以大家要從整個氣化的角度去理解,腦子裡面沒有胃,沒有大腸,什麼都沒有,就是一盈一縮的概念。就是獨守陰陽,勿與眾謀。我就是這麼理解的。我也不管他對不對,就是這樣。所以問題分析的時候就沒有對錯,只是在於問題的理解。有人問陽明不合,金氣不得斂降,麥冬、玄參、五味是不是能夠起到作用,那得看具體情況了。陽明不降那要是虛逆呢,虛呢,虛寒症他有時候大便溏泄,小便多,這時候你用附子理中丸都會管用。當然這個是燥氣在於上,燥氣在於水之上源,有時候不能閉就導致這個問題。燥氣如果在於中下的話,就會大便干。燥氣下迫的話就會導致便溏,現在是秋季,秋季就會出現很多便溏,秋季便溏怎麼治療呢?過去古人講秋季便溏,秋季這個不是便溏,是暴泄,注泄。這個注泄是《素問》病機十九條里的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火熱這個現象。清金,然後清潤肺金,就能治療。但是這時候清潤肺金不要忘記中土還是有寒濕,所以還是回到以前那句話:不知中土扶持,滋陰就不對。*兒童尿崩症有人問:陽明病,小便數是指脾約嗎?其他條文沒見小便數。你可以看看他沒有專門提出來,而在於臨症中陽明病的病人小便數是很常見的。給大家舉一個臨床上很常見的例子:兒童尿崩症。就是兒童每天小便次數多,無數次,一日一夜出入量非常大。對於尿崩症,很大一部分都屬於陽明症。治療的方法就是白虎湯,或者白虎加參湯。驗案在很多書上可以去翻一翻,驗案是很多的。包括我本人也用過這個方子。不能光看原文,原文提有小便數,就小便數,而從很多溫病學家、溫病派很多驗案講,他一提到陽明病,就跟上小便數這個觀念。陽明在於氣分必須多飲,是不是?多飲又多尿。陽明病小便頻,老想尿,但每次尿不多,他很熾。一會尿一點,一會尿一點,這個就體現了金氣不能收的現象。金氣要能收的話尿一次就行了。金氣不能收,底下火氣還要迫它。這是引一個題外話了。用黃元御的話來說,就是木旺則盜泄母氣於子家,蟄藏失政,而善溲溺。我們是從虛實的角度來解釋,就是上焦金氣不能沉,不能收斂了以後,燥熱在上是個實證,實證導致金氣不得斂是一種虛證。這時候水氣就不能藏,金不能斂則水不能藏,腑實而臟虛。下面繼續重複以前提到的一個問題:什麼是虛?既是虛,又是實。每一臟、每一地方都是虛,虛是講的它精氣奪。實是針對它邪氣盛。邪氣盛則精氣奪,互為表現。「《素問·氣厥論》曰:心移熱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則少飲,下寒則多溲。飲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飲一溲二癥狀在臨床上是較少見到的。飲一溲一臨床上是比較多見的。*腎氣丸、豬苓湯、桂附苓烏湯方解現在我們把腎氣丸給大家簡單講解一下。腎氣丸的製法是符合黃元御先生對厥陰病的認識。它的治療也是從疏解厥陰遏抑這方面來考慮的。首先,消渴病能消的話,燥熱得以內攻的話,首先是臟陰不足,什麼是臟陰不足?就是說陰氣不得收藏。陰精之氣不得收藏。陰精之氣要收藏的話我們就必須取類比象。找那些能收藏陰精之氣的,主要就是地黃,生地尤其缺不了。消渴生地很好。生地能夠收藏,不要用熟地。生地又名地髓,它本身就可以去除寒熱積聚這種功能。它可以疏通血脈中的淤結,可以斂寧陰精之氣。一個是茱萸,茱萸是什麼?茱萸酸溫,本來就是入肝經的葯。酸溫,它的溫性又不燥,不像五味子,五味子多用反而有燥熱。山茱萸這味葯往往有適當溫中的作用,主要是斂寧藏精。這裡面用桂枝,整個方子的眼目就在於桂枝的三錢五分,附子三錢五分是微微暖一下下寒,桂丹生地,在這個方子里生地不光有清風疏木的作用,主要是斂藏精之氣。山藥跟山茱萸這兩味葯主要是斂肝脾腎的精氣,所以腎氣丸的制方是非常講究的。大家看下一個方子豬苓湯。豬苓湯是治療上消下淋,這個方子在我們臨床當中也是經常用到的。上焦有熱,還有小便不利。這個是它的用藥指征。既然已經有邪熱上犯了,這時候就考慮木氣遏抑化火,木氣遏抑能化火往往預示著陰精的不足,這時候採取的方法是用阿膠來潤木息風,以息風燥。然後再加上利水諸葯,利水燥濕的這些葯。大家要問這時候為什麼不加桂枝呢?豬苓湯這個方子沒有桂枝,沒有疏木,這個方子代表這時候木郁已經化熱,化熱已經成為主要現象了。這時候一旦化熱已經成為燥象,這時候加桂枝反而愈加燥烈。肝木的遏抑不是主要現象。而化的燥熱與濕熱摶結是主要現象。如果病人左關部脈或左關尺部脈有浮大的現象,有不得舒達的現象。這時候還是可以考慮用一下桂枝。最後看一下這個方子:桂附苓烏湯。桂附苓烏湯是飲一溲二,講的是陽氣亡脫的現象。所以用龍骨、牡蠣收精氣,一般來說這種病人茯苓、澤瀉還是少用,茯苓、澤瀉都是利葯,這時候中土是否固護應該考慮到。因為這種病人長期出現這種癥狀的話,往往中土之氣就虧乏了,中土之氣虧乏就導致中土之氣不樞轉。如果沒有白朮、甘草這些東西,中焦之氣恐怕難以樞轉,所以黃元御先生提出來桂附苓烏湯對於飲一溲二初期可以救藥,久則不治。課堂提問:關於消渴根源我就講這麼多,等一會講關於糖尿病的問題,大家現在有什麼問題可以提一下。我們討論一下。大家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討論一下。問:什麼牌子的金匱腎氣丸比較好?●答:現在金匱腎氣丸一般都是濟生腎氣丸,尤其同仁堂的金匱腎氣丸不足以治療這種急症的消渴,如果按照原方的話,確實火熱內發,導致藏精不得收藏時,必須考慮用仲景牌的,或者是佛慈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廠還是規規矩矩的配方,根據仲景這個原量配方。問:豬苓湯也是從厥陰論治嗎?●答:這個人身體的疾病不是從厥陰論治從什麼論治,他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豬苓湯這個方子既牽扯到厥陰,也牽扯到陽明,這個從豬苓湯阿膠的應用就可以看出來。我們現在就關於今天這個消渴根源提問題。黃元御先生解釋最棒的就是關於厥陰病的認識,所以我們就是從木氣遏抑、化生風燥,來理解消渴病,大家知道木氣遏抑以後化生風燥,這說明什麼?這說明火熱化現,火熱化現是相火離位,是元陽離位,人能有多少元陽、多少相火離位呢?所以到了後期都轉為一派水寒土濕的現象,所以白虎加參湯、沙參麥冬湯以至於到後來的腎氣丸等等都是一時之權法。真正認識清楚這裡面的問題的時候,就得考慮中焦脾土濕陷的時候連腎氣丸都不能受。問: <熱論>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的病機與今天講的有什麼不同?●答:不光是少陰脈,三陰脈皆繫於咽舌,所以藏精虧虛以後,陰精虧虛以後都會產生咽干——太陰病咽干,少陰病咽干,厥陰病咽干。問:糖尿病合併下肢浮腫怎麼解釋?●答:這個沒什麼解釋的,這個證明你對黃元御的學說還沒有初步認識,下肢水腫你就下肢水腫看,不要管他糖尿病不糖尿病,糖尿病就沒有這個病,我們現在只講水寒土濕,只講風木遏抑,只講四象中土,只講五行運轉,我們看到的就是這個,「病非病,名非名」,所有的病的名相都要破掉,如果不破掉這些名相,自己以後講課的話,也會產生障礙。問:以前治一個糖尿病,虛寒體質的,口乾渴,多飲多食,下腹時脹痛,精神差,用了大劑桂枝理中湯以溫太少陰入少,所有癥狀都控制了,但血糖老上升。●答:這點在臨床就要注意到,首先,我們要治療這個疾病,有時候還要想到血糖的問題。血糖是什麼問題呢?我認為,首先糖分是水谷之精華。谷精現在呆在血分中不化,血分是什麼呢?血分是肝血,它是一種勃發之象。血分中這種陰精多了以後,導致肝木之氣就會產生遏抑,肝藏血。「血似波瀾」,血波瀾壯闊,內在含有這種藏精而起亟破發的這種能量。陰精過多產生遏抑,導致一系列癥狀,我們從這個取類比象簡單地看。而由於長期血糖的升高,它會連帶一系列癥狀。血脈中的陰精不及時化掉,還有其他靜脈裡頭,胃腸裡頭,是不是?腑裡頭的呢?所以對這類病人的治療我們時時刻刻不要忘記--要通泄。通泄先通腑氣,去菀陳脞,這時候經絡腑氣通暢,把它打開以後,然後再去養,再去斂精血。施今墨講過,蒼朮配玄參可以治療糖尿病的血糖升高,其實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血糖裡面陰精多了代表什麼?他代表土濕遏抑,就是說土雍了以後木郁,這時候我們要舒達脾濕,要用這些燥濕的葯,而且象蒼朮有生動的這種能量。大家看看玄參,玄參是什麼?玄者色黑,可以斂虛火,斂因藏精不足,虛火燥熱飄於外的這種。如果中焦水寒土濕的這種虛火,虛寒土濕導致的三陽氣不降,我建議還是不要玄參,如果用玄參,只會糟糕。象你治療的這個疾病,「雖然癥狀控制住了」,什麼癥狀控制住了?就是說乙木遏抑的情況疏解了一下,然後水寒土濕的癥狀也被你改善了,但是土氣雍滯的這個狀況沒有改善,他血糖還繼續上升。土氣雍遏的狀況還沒有改善,就意味著你這個方法還不對。你使這個邪熱,熱氣順其常路生髮,而不至於邪熱內攻臟腑,但他這個熱氣還沒有完全斂寧,藏精之氣並沒有收藏。所以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病人一上來「嘩」,水寒土濕的病人用附子理中,然後人也精神了,但血糖一個勁往上竄。這時候,你想,有是症,則用是方,怎麼還是出現這種情況?你這方子用得就不巧妙,這時候確實是這個症,但是如果你用的力量特別大。有的病人上來,附子30克,不先煎,然後別用白朮這類膩的葯,然後參草乾薑,以至於加上炒山楂等亂七八糟的,一吃把陰精全部破開了,由於量大,力量雄渾。你要是用的量小,這破不開了,就會產生中焦飲食脾土轉樞的精氣會更加瀰漫。所以,我們在臨床上要考慮到,要升清,要溫中,幾方面要同時兼顧到。開始瀉腑濁的時候先溫一下,把淤濁盪開。你想長期血糖升高,臟腑里、腑氣里、經絡里能沒有淤濁嗎?如果一上來就用熱葯去激蕩,有的病人一下子激蕩開的也有,有的病人會因此出現很多變症。所以不要一上來就用上附子,你們先看看,先把路都鋪平了,道路該疏通好的疏通好,敵情都打探明白了,然後大部隊再過去。不然,沒搞清楚附子用上到時候一雍滯也是很大的問題。附子雖然走而不守,用量大了沒什麼問題,但這些化不掉的濁精物質一旦被激蕩開來,有時候也是一些問題,會導致疾病出現一些變數。所以,蒼朮、大黃、莪術、炒山楂能用的必須用。一旦腑濁通降開了,那時候你再把這些葯收起,然後純正的暖水燥土疏木。我們看病的時候,當然細的東西要看,郁病、雜症、大病,很多種疾病、雜症、久病多痰、多郁,氣血痰濕幾方面的淤濁都有,我們都要考慮到。問:能解決I型嗎?●答:理論上是可以的,I型是能治好的。這個需要醫家和患者很緊密地配合。就按照黃元御這套思路,是能治好的。但世間很多種疾病回過頭來還是那句話:葯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就算你把這個疾病看得很透徹,也不一定能治好。還要考慮到病人的飲食起居,還要考慮到病人平常的精神生活狀態,還要考慮到藏精之氣的凝斂情況、陰陽之氣的升降。一天的飲食起居導致病人氣機凝斂盈縮,把這些考慮進去,然後指導他生活、飲食,指導他用藥,缺一不可。如果有缺的一面的話,很多疾病會無功而返。象現在生活很多人都處在一種煩勞的狀態,當然我們這些在座的可能好一些。很多人上班追逐名利,不斷煩勞。工作認真拚命,在這種強制的緊張狀態下,然後一旦下班了就要去發泄,拚命去玩、購物。人處的狀態不一樣,一旦煩亂的時候,想收都收不回來。這時候,你去給他調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到他每天吃的什麼、每天幾點鐘睡的、幹了些什麼,從他交談話語中判斷他心裡狀況是什麼,然後住的情況、生活條件是什麼,你把這些都得研究透了。慢性病才真正考驗一個大夫的真才實學。慢性病可能上去以後,「我治好了,我把高血壓治好了,把糖尿病治好了」,過兩天、過三個月或者過半年又犯了,而且你所謂的治好只是暫時癥狀治好了,指標治好了,病人真正的脈有沒有轉變過來呢?脈象轉變過來才是一個比較硬的指標。對於久病、重病,想讓他一期好轉是很容易的,但想讓他持續好轉直至最後待天時、生機徹底升達起來,這就非常不容易。剛才我就大海講的這個問題捎帶著把我對糖尿病的認識講了一下。離不開暖水燥土疏木。我們現代人的糖尿病主要跟生活習慣有關係,經常處於一種五志煩勞的狀態,導致藏精離守然後不足,又加上過食肥甘厚味,還有飲酒,導致濕熱之氣鬱結而內攻,就導致消渴的產生。即使沒有消渴的癥狀的病人,還是以肝脾郁陷為主,膽胃上逆化火不足。這種病人脾濕雍遏,血糖升高,我們主張以中焦疏木、然後燥濕去濕去化淤濁為主,然後再考慮水寒土濕。就是說有標有本,水寒土濕你先放那兒,先把眼前的問題一點一點梳理開。因為眼前問題沒梳理開,光擺本質的東西,就鞭長莫及。當然這是我的認識,大家也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每個人在臨床上治療糖尿病可能都有自己的驗案。當然最不可取的是一路寒涼,追殺生機,把生氣遏抑住了以後,脾氣不能輸精氣了,肯定血糖就慢慢下來了。但只要留的一份生機,病人的血糖還會往上躥,除非他死了。大家還可以就糖尿病再提一些問題,咱們再討論一下。兼用蒼朮、山楂等可能見效會很慢?是不是?這時候並不是只用這些。既然要用的話,必要時大黃也可以用的,但一般不主張用大黃這種猛烈的葯,因為畢竟是有的病人中土之氣已經有肝脾郁陷的現象了,我們可以在蒼朮、山楂裡面加上附子、生薑、乾薑這些葯。搞清楚主次,適量加入。讓他一部分濁精化掉,一部分濁精從腑氣排泄。在上焦的就要開發,在中焦的就要運化,趨於下焦的就要排泄掉。因為我們看到的淤濁到底還沒有淤塞到全身經絡皮毛,所以汗法對於除非真正郁遏到皮毛裡頭,有飲,要考慮到疏風。走皮毛的話要考慮到要用開瀉,一般在腑濁的話還是先開一下腑濁。在不同位置用不同方法,這些我在臨床上的經驗也不多,只是就我的認識談談。有些濕濁之氣可以利濕,有些可以燥濕,有些用芳香化濕,有些直接溫化推宕。問:腎氣丸中地黃是否利於脾濕的去除?●答:我想不光你很多人都有這個問題。還是那個觀念:有是病症,則用是葯。是不是?對於腎氣丸脾濕是否容易去除,你要看脾胃是否寒濕了。如果脾胃陽氣不足,寒濕太甚,這時地黃不要用。先溫化中土,那就不是一個簡單腎氣丸症了。這裡面地黃的應用時,中土、少陰從寒化還不是太明顯,反而燥化當先。中土寒濕雍滿,再用生地,如果要用的話也是有急症情況的,一般不會火化。要用的話,舉個例子,大病重症、危亡關頭、亡精失血的這些病人,大的便血,風木郁遏,化燥象非常明顯,這時候生地、阿膠你得用上,是不是?中土寒濕一片,茯苓、乾薑要用上。「先其所因,伏其所主」,是不是?肝氣鬱遏,不能疏風,不能制木的話(此處因錄音問題有間斷——)得到好的療效也不容易,而且關於今天我所說的,湯藥滌盪五臟六腑之氣,確實有他獨到之處。至於針灸呢,全身肢體出現酸麻脹痛,然後谷精淤濁導致的一些癥狀,確實用之以輔助。簡簡單單經絡敲打就能起到作用,何況針刺呢?問:血糖為谷精,血脂增高也同理?●答:對的,血糖是谷精,谷精是什麼?谷精屬太陰脾土。血脂增高是什麼?血脂增高是陰濁之氣厚重,我們累於下焦的東西,相當於濁陰寒濕。血糖更類於太陰濕土。濕土是什麼?濕土是糖分、谷精,甜的。血脂呢,粘膩的,兩者還是不一樣的。治療上,也有很大差別。還是那句話:我們現在已經不管是簡簡單單學了火神派的東西,還是學了黃元御先生這套學說了,就要精思入微地把它利用上,再參雜以內經的東西。就像我以前看病也是一樣,三板斧:上來就是溫陽,然後搞清楚位置了以後,溫陽燥土疏木,看看化寒還是化燥,然後稍微調以降腑氣,這些都太粗糙了。如果能夠根據每個病人不同情況用藥不同,側重不同,在方子對症的情況下,產生的療效也會不一樣。簡單上來,就像我看的驗案病例,消渴多則熱,每愈消渴用真武,范中林裡面的真武應用都是個案。用藥也是門學問,臨床上大法掌握好了,用藥如果沒有深入研究的話,很多疾病難以達到很好療效,只能說理論上(可以)。就像I型能不能治?理論上是能治好的,但實際上是不是都能治好,就看每個人對疾病的認識功力。問:一個朋友,動則汗出,吃飯也汗出,是厥陰不合嗎?來複湯或回陽飲可以嗎?●答:動則汗出在傷寒里是有這個症的,為什麼動則汗出?動則汗出其實有很多種情況。陽加於陰謂之汗。首先,人一動的話,一活動陽氣就要調動,開達有餘而收斂不足。現在我要開達了,要動了,不要靜的狀態了,這時候胃氣斂固出現問題了,陽氣動的時候,肺金斂降不足,就會汗出。可以因虛而汗出,因為肺胃之氣不足,一動就汗出;也可以因實而汗出,就是有風邪郁遏在皮膚之中,這時候一動也容易汗出多,但這兩者都是以虛證為主。吃飯也出汗也一樣,就象內經上講:飲食入胃,汗出者,此風邪在皮膚中,導致胃氣不能合。這時候不能一上來就考慮厥陰不合,厥陰不合其實是一個比較深層次的問題。當然如果上面少陽不降的話,可以考慮厥陰不能升動。這邊厥陰不合,這邊少陽不能樞轉。厥陰不升跟少陽不降是一對,少陽不降也可以頂得汗出,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就象更年期很多婦女,每天早上起來一陣烘熱,然後跑一跑,動一動,渾身也汗出,吃晚飯也汗出。她那是少陽火往上動。到了更年期以後水寒土濕把木氣給壓住了,女子到了四七、五七、六七以後,整個三陽氣衰於上,都下不來了,都往上犯。上面造成了陽氣重,陽氣不斂,陰分氣自然失守,然後頭面目出汗,你問她,別說腳,胸以下基本都不出汗,要出汗就朝頭以上,每個人病情病況都不一樣,要根據他的具體情況。考慮厥陰不升為主,陽明不降為主呢,三陽中少陽、陽明不降為主,還是有風邪、太陽經也有問題,都考慮到了,再總觀一下。玉屏風散也是一樣,也考慮到外感的問題,也就是剛才內經說的,防風是什麼?從中除中利濕,除濕而疏木,所以疏達厥陰,然後黃芪白朮呢,去濕斂降,所以古人玉屏風散做的也還是比較簡練的。糖尿病現在是個大症,從近代開始主流學派治療糖尿病都是從滋陰降火走的,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因為在滋陰降火的同時這些人都不知道要溫固中土,滿眼望去都是一派水寒土濕。如黃師所說,方見上焦之熱,一個一個燥熱,上焦火熱,但不是膝以下就是踝以下寒氣特別盛,即使到了夏天,夏天都要穿襪子、穿毛襪子、皮襪子,是不是?我們要做什麼?這時候,你不要想熱氣斂不下來怎麼辦。大家要記得下面溫溫而清,一定要考慮到上面熱氣斂不下來是因為陽氣不足、是因為三陽經衰於上,這時候如果陽氣足的話就會自己下來,這是一個大的考慮的問題。能有這個膽識用藥的人不多。在某些具體情況下,在把陽氣溫化充足的基礎上你還需要用一些葯把上焦的陽氣、腑氣一路給他斂降下來,這是些使葯,但這絕對不是君臣主葯。古道建議常吃桂附,常吃桂附不行。本來就是一動就汗出,發散有餘,你看他是什麼問題,三陽氣不降往往上逆,陽氣一動則往上逆,是不是?你現在要把他降下來是怎麼降下來?單純吃桂附先要看看什麼問題。所以說看病還需要搭脈,從脈學的角度稍微梳理一下,把升降問題看清楚,然後根據脈的強弱看看神氣有餘不足,再看看根足不足,然後定藏精之氣、內在臟氣的虛實。現在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問:清水芙蓉問痰多是什麼?●答:痰多,首先痰怎麼來的?痰之標在脾,痰之源在腎,這是從一個層次講的。我們水液,痰飲之氣應該走三焦水道、入絡膀胱,然後相火歸根。這時候如果水道不利導致相火上逆,有時候就會煉液成痰,產生伏藏在經絡、臟腑中的痰氣。還有飲食入胃,游溢精氣,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這時候我們吃下去的飲食有足夠的胃的陽氣把它開化掉。一到了陽氣不足,沒有把它真正氣化掉。大家知道水飲,就象我們所喝的開水一樣,要把生水燒成開水,開水要化成水蒸氣。同樣我們人的身體氣化的過程也是需要陽氣的,第一個是暖胃,第二個是封藏腎氣。痰多不是多吃什麼好,痰多一定要少吃,不要吃肉,少吃油膩的,尤其少吃豬肉,豬肉生痰,然後水果,中焦不要吃寒濕的東西,生冷吃多了,你看你的名字起的「清水芙蓉」,如果痰多的話你得把你這名字改一下。「疾病以減食為湯藥」,有病的人,現在人的疾病多數都屬於吃出來的,很少有餓出來、營養缺乏的。問:最近感冒的多嗓子疼,怎麼辦?●答:嗓子疼分為咽喉兩部分,是吧?咽干,咽屬於胃。喉則屬於肺,象平常感冒了以後咽喉痛,如果胃氣不降就會有咽干、咽痛,如果肺經的問題會影響到喉痛。所以我們平常感冒多什麼痛?所講的嗓子痛大部分都是咽痛。考慮到肺胃是不是有不降的地方?是不是?以肺胃不降為主,恰巧近來秋季燥氣盛,就跟百萬大軍一樣,兵力突然增加了,道路還是那麼窄,流量一時沒有辦法增加,所以肺氣容易雍滯在上,導致肺胃之氣不降,易感冒、多嗓子疼。這時候要適當清降肺胃之氣,化燥熱的要稍酌以潤燥的葯。問:參芪降胃和砂半降胃有什麼區別?●答:這還用問嗎?字面上都寫得清清楚楚,參芪降胃是因虛而不降,砂半是因太陰濕土寒濕雍滯從濕化明顯,是因實而不降,這兩個不可同日而言。一個是因正虛不降,一個是因邪實不降。象很多氣虛病人,我們也有感覺,從白天一直講到晚上,第一有時候出現咳嗽,第二有時候氣機不降了,出現反胃,這都是參芪降胃的道理,用上參芪馬上感覺到氣就歸回去了,因為氣足了。砂半降胃呢,主要是因濕。可以同用嗎?當然可以同用。正虛邪實通常互現的。問:脈象重按無力可否理解為精不足?●答:精氣原為一元,精為陰的表現,氣為陽的表現。所以氣盛則脈浮,精足則脈沉。無論沉浮,總為有力。脈象重按無力有時候是元氣虧虛的表現,可以理解為脈浮。浮按照景岳的說法,氣不能化精,沉呢,精不能化為氣。你解釋為精不足也可以,不過有點勉強,應當說氣不足以歸精。問:女 10月間患感冒,服解表葯,諸症均退而咽痛未已。旬日後,入夜輒痛,夜半更甚,睡夢中亦常因痛而醒,及至雞鳴則咽痛若失。病發後夜夜如此,深受其累,脈細而弦。●答:這個10月間是小孩10個月大還是發病在10月?是在10月份。10月為深秋季節。服解表葯外邪散盡了,「咽痛未已」,咽痛我們一般講還是肺胃陽氣不得斂降。這個病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陽虛症,陽虛症晝安而夜甚。《傷寒明理論》成無忌講過一點,凡病痛乍重乍輕,比如白天重晚上輕,陰天重晴天輕,皆屬於虛證。虛則元氣虛。「入夜輒痛,夜半更甚」,夜半是什麼?夜半是陰氣最重的時候。而「及至雞鳴則咽痛若失」,我們可以考慮陰寒導致陽氣格於上。秋季服用解表葯肺胃沒有降,有虛火隔在咽喉部。雖然諸症均退但下寒未化,這時候病人已經虛寒了。象這個疾病我們治的話半夏散即可。發展到後來「入夜輒痛,夜半更甚」的現象,就重了。「脈細而弦」本身就是陽氣不得升達,肺胃火氣上逆的現象。我以前治過一個類似的病症,當時用的是附子、甘草、丹皮三味葯。附子用了20克左右,丹皮用了10來克,還用了甘草。那個病人就是服了這個湯藥以後癥狀消失的。肺胃不降要看不降的原因是什麼。大家關於懶得糊塗這個病症可以列出自己的方子對比一下,交流一下。(老師方:附子20巴戟天15白芍10玄參10半夏10生牡蠣12生甘草10人蔘10乾薑15)。(大海方:桂枝15附子20乾薑20百合12柴胡12法夏15生甘草10白人蔘10桔梗10)。「入夜輒痛,夜半更甚,及至雞鳴則咽痛若失」,到了早上陽氣一升動就好了,這說明主要陽氣一抬頭,陽氣只要能把陰氣壓制住,咽痛就好了,證明是個典型的陰寒咽痛,所以立方重在中下焦寒濕,用藥每人有每人自己的講究。用不用桂枝是個分歧,桂枝是左路厥陰不得升達導致少陽火氣上逆的時候可以用,我覺得這個病不是那麼關鍵,這個病關鍵在中下寒濕、陰寒,導致肺胃相火上逆。由於以前就有邪氣瘀滯在咽部,這時候溫陽降濁陰就比較關鍵。我用方子跟二位主要在桂枝上有分歧。首先,元火不得歸根因於寒氣盛,開始治療時表解了以後有邪熱瘀滯在咽部,病人本來下焦有寒濕現象。開散了表邪以後,導致了下焦濁陰之氣雍於上,這是有可能的。我們在用解表葯的時候,葯氣入胃,靠宣動胃陽、鼓動胃陽來發散進行發汗,開解營衛之氣。這時候胃中脾濕也會鼓動,如果陽氣不足的話會汗多不解,汗出了以後外感還沒有解開。中焦有寒濕,所以有些病人發過汗以後感覺噁心、吃飯不好等類似現象。既然這些現象出現了,就應該從中焦寒濕來入手。我開的這個方子是不是用玄參、白芍,都是根據大家不同理解。上焦咽痛,就會根據不同情況。如果中寒的話用炙甘草,如果是上焦邪熱的話需要用甘溫除熱的方法,生甘草比炙甘草效果要好。加上桂枝呢,我覺得不是主要的,而且桂枝加得多的話,因為用桂枝主要是厥陰這邊不能升,導致膽火上逆要用。如果厥陰不舒不明顯的話,而且從這個病人看來確實沒有明顯的這個癥狀。為什麼怎麼說呢?「雞鳴而解」,雞鳴在我們臟腑來說是木氣升達最旺盛的時候。即使木氣能夠升達,多多少少還是會帶一點少陽相火的上逆,因為本身存在木氣鬱遏的根本。雞鳴疼痛戛然而止,「疼痛若失」,這種情況還在於中下虛寒未除。問題也在於討論。我看這個病的時候也是經過思索,腦子裡慢慢就理出思路來了。大海用這個方子少量用桂枝可以,桂枝多了(此處聽不清)。問:女40歲一直身體健康,但今年9月,突然毫無原因的月經不規則了,每隔一周來一些,不知是什麼原因。身體經檢查也沒發現什麼病因。●答:這個不好說是怎麼回事,但是從黃元御的角度來說,木氣鬱遏是肯定的。木氣鬱遏在下,欲疏不得疏,然後時不時往下迫泄一些,關鍵是看這人中土寒濕明不明顯。中土化寒化熱、肝木化燥化濕,月經每隔一周來一次是暗的嗎?是淡?是深紅嗎?還是血塊淤血多?這些搞清楚才能夠用方子。是以邪實為主,還是以其他(正虛為主)?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下周三是節日,我們就不講了,等到十一以後再繼續。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 勞傷解一(20080702 )完美人生整理,鐵牛初校今天繼續講四聖心源。以前脈法講完了,下面繼續往下講四聖心源卷四,也就是各科辯證這方面。黃元御先生在開始寫的這段話我給大家念一下:人不能有生而無死,而死多不盡其年。外有伐性之斧,內有腐腸之葯,重以萬念紛馳,百感憂勞,往往未壯而衰,未老而病。顧保煉不謹,既失之東隅,而醫藥無差,冀挽之桑榆。古聖不作,醫法中乖,貴陰賤陽,反經背道,輕則飲葯而病加,重乃逢醫而人廢,金將軍且將玉碎,石學士未必瓦全。嘆豎子之侵陵,痛鬼伯之催促,書窮燭滅,百慨俱集。作勞傷解。這段是黃元御先生對各家雜病寫的序。現在給大家講《勞傷解》。按著黃元御先生的分法,先講的是中氣,勞傷就是說,首先是陰虧、陽虧、氣虧、血虧、精虧,然後分別加以闡釋。先看《勞傷解》的中氣篇,黃先生說百病所生皆由於中氣不得運轉有關係。所以虛勞篇先講以中氣為主,在過去道家裡修證就是說,五行四象皆己土,就是說四象五行,四象就是大象運轉的幾種狀態,五行就是五種運動狀態,不管是升降浮沉,前後左右,不同的變化跟象的轉化都需要中氣的運作,而中氣的盈縮恰恰又是整個現象的歸納。先天的變化,我們人之生,先成精,從精氣的角度說,先天的部分由一團元精、元氣、元陽組成。其實這些是一個東西,它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用的情況下名字叫的不同而已,然後這一元真氣有盈有縮,這一元真氣的盈縮合於天地就會產生推動我們人體的種種的氣血周流,經脈運行,等等,所以元氣的根本它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來源。鄭欽安先生就把握住了這點,然後從一元盈縮立本,來治療大病重病,這是非常高明的,能把所有疑惑、病機歸為一,把陰陽歸結為一,這是在古今醫家中十分罕見的。我們講的是先天是一元真氣,而後天的飲食在於先天的元氣,先天元氣不可能一下受損,也不可能瞬間受到扼制,因為平常人生的很多病都屬於雜病,極危重的狀況都是暫時的或者比較少見的,而在雜病的調理之中就以後天脾胃、中氣的運轉為根本,而中氣的運轉又受先天原火的溫煦,所以這兩點其實是不矛盾的。我們學習黃元御的四象中氣運轉的觀念的時候,不要把一元盈縮忘掉,每個病都是這樣,它表面上是中氣運轉四象浮沉這種關係,但底面又是一元盈縮,所以一元之際有虧的時候,我們就要建立起大的觀念來調理。為什麼很多病人要加附子呢,因為很多病人有元陽虧虛的一方面,所以重用附子,很多雜病很容易收到效果。黃元御這篇「中氣」節可以說講得十分地淺顯,大家讀過一遍就會有這種感覺,但是要把「中氣」節,中氣之往來,與五行的關係,牢牢地在腦子裡建立起來,然後每一動念,見了病人的癥狀,一動念分析,每個癥狀的分析過程之中都牢牢地建立起來這個觀念,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中氣又分陰陽,體為陰,陰中生陽,所以升清,脾陰可以升達陽氣,所以又稱脾陰又稱脾陽。對胃來說《內經》上始終談的都是胃陽,因為胃為腑,體為陽,用為陰,胃通降為本,所以我們又稱胃陰,胃是喜濕而惡燥,脾是喜燥而惡濕,所以臨床經常遇見脾濕而胃燥這種現象。黃芽湯立足於脾濕,人蔘、甘草、茯苓、乾薑,中氣之至崇陽補火,用的是中焦培土瀉水,然後是溫補中焦陽氣為主,脾濕不化就要利濕,用的是茯苓,中焦脾土不厚的話,就要從土,所以用的是人蔘、甘草,脾陽不得升達,升散就用辛味,所以辛味以散之、以升之,所以辛味助其用,發散,升達木氣所以脾氣因之而升達。在臨床上常遇到兩種現象,一濕一燥,這在很多的病情會產生很多複雜難以判斷的癥狀,因為病人既有脾濕的癥狀,又有虛火燥熱的癥狀,這裡面往往有很多的因素錯雜在一起,由於己土濕郁,就是說脾土濕郁,肝木不得升達,厥陰之上,重現相火之化,少陽膽火就不容易降,上面化少陽相火,少陽相火不降,直接就會引起陽明經胃氣不降,所以很多肝病的病人,肝家的病人嘛,往往是飢而不欲食,知道餓,一吃就飽,《內經》里說善飢者胃熱,就是說很容易餓,這是胃中有熱,很容易就吃飽了,這是脾中有濕,經常腸鳴,肚子咕咕叫,這是腹中有寒,腸道有寒,所以很多種病人是處在寒熱錯雜的情況下。首先在這裡講明白一個問題,我們平常談燥、濕,濕從何來,燥從何來,給大家提這個問題,大家想想,濕是怎麼來的,燥是怎麼來的,你要理解它,不能簡單地說,濕是怎麼來的-脾濕,燥是怎麼來的-胃燥,闡釋它是怎麼變化,因為在闡釋這種基本醫理的時候,你必須用比它更樸素、比它更直接的思維來闡釋它,你不能用更複雜的東西,在它之上的觀念來闡釋它就可笑了,大家先進入這種狀態想想,濕氣是怎麼化,燥是怎麼化。我們今天談的是中氣,《勞傷解》這篇,需要對中氣的往來有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就是說燥、濕二氣皆為水火之中氣,後天以水火立極,水火往來產生了燥濕,水火往來產生了金木二象,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所以立極先講水火,由水火的變化而產生了這種升降,產生了金木,而在其中燥濕就產生出來了。「附中」(學員)講的是「陽不足則生濕,陽氣鬱就化燥」。……嗯,這還是有問題,陽不足燥的病人很多,象冬天的病人一派乾燥之象。「大海」(學員)講的是「濕是由脾不升,燥是由胃不降」……呃,這還比較正統一些。但我來講濕是由何而來的,濕是由水化為火的過程中生濕,由陽入陰時化燥,這是燥濕兩個不同的地方。由陰出陽,水生木,木生火,它是由陰氣蒸動,舉個例子說,地氣上為雲,天氣降而為雨,地氣上而為雲,這裡就產生出來,如果地氣不上呢,陰鬱在下,濕氣瀰漫。天氣降為雨,天氣要不降呢,它也是一種燥象,由陽入陰產生燥。我們人生活在氣交之中,天地氣交,上為天,下為地,上為乾,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這是先天八卦的方位,而我們人用事是自身的小天地合於外在的,水火立極的,是以心腎,心腎往來,水火既濟,這樣產生了後天為用的小天地,所以說以水火為用,所以我們講究燥濕時,濕氣重的時候,地氣不升,這時怎麼來燥濕?再來給大家出個問題,濕氣瀰漫的時候怎麼去燥濕?同樣還是從五行的角度來解釋。水火之中氣鬱扼住了,地氣不升了,你怎麼樣地氣升上去,臨床上有很多病人舌苔厚膩,心情抑鬱,就是溫滯的,就是清不了濕,怎麼辦?溫病學派來了,要清熱利濕,分消水濕,各種潤濕,燥濕……還有那個火神派來了,讓在大太陽里曬上幾天,外燥內濕,把病人曬的……白朮茯苓只可解一般濕,真正濕氣瀰漫的時候,光白朮茯苓幹不成事,如果只有白朮茯苓能去中焦濕郁的話,天下就沒有濕郁了。還是那句話,風能勝濕。升達木氣,用什麼葯升達木氣呢?不要一看黃元御的書一看就是桂枝,就用桂枝試試,濕沒解除,三陽氣逆上去了。風能勝濕,肝木要能升達,荊芥,防風,藿香藁本,風葯羌活獨活,風能勝濕。在臨床上久病濕郁的病人把握這一點,這些病人要適當的用些風葯,藿香什麼的……不是簡單的芳香化濕,如只這樣理解就窄了。這裡面呢,風雖然勝濕了,本身脾土太壅滯了,怎麼辦?你得消伐一下,怎麼消伐?木郁達之,土郁呢,金郁瀉之,土郁決之,就是土氣如果太庸滯的話,用苦味瀉藥,清降一下肺胃氣,苦瀉燥,蒼朮、厚朴、枳實這些。脾土的厚薄怎麼看?如果一個人先天啊形質平時比較臃滯,秉賦就土厚,先天秉賦骨頭露在外面,比較瘦弱的這些,秉賦土氣就薄些,後天變化看舌頭,舌胖的人土雍,舌瘦的人中焦土氣偏薄,土氣薄的既要用風葯也要用甘緩之葯,白朮、甘草、人蔘,人蔘有點苦,也是偏於瀉,土氣薄的直接用白朮,人蔘不要用,甘草也不要用。直接白朮、茯苓乾薑。古人很多人用藥都非常講究,包括溫病學派的各大家們,很多地方用白朮,很多地方用甘草、用人蔘不用白朮,這裡是有講究的,我以前講過中藥的取捨,大家把黃元御的書關於這幾味葯看一看,理解理解。通過這一點在臨床上碰到中焦濕郁的病人,這種病人往往情緒還有問題,脾主意,長期中焦土氣濕郁的話,情緒煩燥,然後有脾氣古怪之類,通過化解中焦的濕郁,其它的幾行的問題,金水木火都可以得到緩解。跟著再看黃元御先生:脾為己土,以太陰而主升,胃為戊土,以陽明而主降,升降之權,則在陰陽之交,是謂中氣。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氣滋生,所以無病。這一點是中氣旺,怎麼樣才中氣旺呢?這裡面在反覆強調這一點。黃元御先生種種調病之法,過去古人講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治什麼治什麼,黃元御的方葯是治亂,就是中焦已經逆亂了你用這種方法治,如果中焦沒有逆亂,只是秉賦於中氣虛,偏滯,不在治病範圍之內,這個需要養生之法調整,需要平和之法調整,需要通過守意,通過平常養生,來達到目的,如果通過湯藥達到養生的目的,這是緣木求魚。湯藥是草木之氣,草木之氣入於人體來調整有餘不足的偏氣,本來就需要人身的元氣進行運化,而草木之氣都發散,本來就耗散元氣,所以用這些葯,既希望通過藥物把中氣調和,然後是經脈之氣的有餘不足,達到以和為期的目的。所以你看中氣旺或中氣虧怎麼著,中氣旺不是靠葯來旺,中氣虧,中氣虛以後產生什麼問題,然後通過葯把這些中氣虧產生的逆轉問題把它解決了。「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金火不滯。火降則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中氣衰則升降窒,腎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滯而氣病。神病則驚怯而不寧,精病則遺泄而不秘,血病則凝瘀而不流,氣病則痞塞而不宣。」黃元御先生這些用詞用字,如果是做職業大夫,以後以看病為生,要花點時間在醫學這上面的,我建議對這些話要熟讀,要經常讀,然後達到,自己隨口就能說出來,感覺這不是黃元御說的,就是自己說的,就跟自己的東西一樣,要達到這種狀態才行。如果不能達到這種狀態,好象有隔閡,黃元御說怎麼樣,這不對,你沒理解,中國文化講傳承,你徹明以後這個東西確確實實就是這樣的,這個東西就是你的東西,這就是傳承,而不是說他發現怎麼怎麼回事。這就是陰陽五行的道理。最後一點你要相信自己,你相信自己以後,才能對這套理論生起不疑之信,真正的大信,有了這種信以後,慢慢在臨床上才能得心應手,真正才能妙筆生花,才能出現對醫理的豁明。象我們開始學醫,其實也是一種盲信,就是相信,有這麼個醫理,有這麼個東西,有這個事實,最後醫理通達,有這麼個境界,所以拚命地求索,拚命地不斷琢磨,如果開始你要沒有這個信念的話,你不會有任何成就,因為你就不會在迷茫之中探索了。這是不可能的。你就盡量找亮堂的地,怎麼簡單,怎樣明白,怎麼樣能夠得到一個暫時的解釋,這就是一般學者做學問,那也是糟塌學問,我們中國醫學的種種東西,它都是靠實證來,要不怎麼說醫道,畫道,武道,幹什麼都與道聯繫起來,這不是憑空說的。所以論壇里有人說講出來好辯論,沒什麼好辯論的,就是一言堂,老想著辯論搞清楚,就象黃元御先生的學說一樣,這套學說也需要經過實踐上的、理論上的印證,佛家修證分兩條路,一條事證,一條理證,理證通過止觀、觀想這種禪定的思維來領悟的道理,這是理證,這不叫事證,而事證是從陰陽的變化,從身體經脈的變化,從這上走,從事上走是古往今來是非常罕見了,就象古人說的,能通陰陽者,山河大地皆可變化,天地宇宙皆在一掌中,這是真正的事,所以我們只是說一說,沒有資格談這類事情,大家都是從理上談,這種理不是口頭上的理,也不是靠文字、是靠止觀,一步步也是靠工夫來的。「四維之病,悉因於中氣。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道家謂之黃婆,嬰兒奼女之交,非媒不得,其義精矣。」所以黃元御先生也覺得道家這個學說,如果通過其它方面的書,側面印證《黃帝內經》的要義的話,大家可以看看《鍾呂傳道集》,還有那個丘處機的《大道歌》《金丹知止》等書,主要看前面一部分,後面一部分不用看了,只看對天地陰陽的解釋,看這個人體內,嬰兒奼女的變化,鉛汞的這個交替。「道家謂之黃婆,嬰兒奼女之交,非媒不得。」嬰兒奼女之交是指水火之交,嬰兒講的是元陽,就是一陽升動,然後火氣降的話是兌卦是肺金,是少女,所以講的是嬰兒奼女之交。「醫書不解,滋陰瀉火,伐削中氣,故病不皆死,而葯不一生。蓋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足陽明胃從燥金化氣,是以陽明之燥,不敵太陰之濕。及其病也,胃陽衰而脾陰旺,十人之中,濕居八九而不止也。」這就是確立不疑的,中土常從濕化,《內經》始終是講這點,太陰陽明從本,太陰的本氣是濕氣,太陰從本化,陽明從如中現,陽明之上中現是太陰,燥氣治之,中現太陰,所以陽陰之氣從乎中現,這是講的大方向,所以脾胃的大方向就是從濕化,何況先天一元真氣溫煦中土然後腐熟水谷,產生的水火往來,皆在於先天元陽的溫煦。雜病上,從濕化的病人,十之八九都不止啊,基本都是。真正需要急救經驗的少之又少,可能這輩子能遇上幾個,但是腎水寒冱下焦一片寒濕的病人還是非常多的。臨床會遇到很多種舌苔光剝,沒一點舌苔,按中醫講,一見舌苔光剝的話肯定就是陰虛了,這一點舌苔光剝是中土虧了,但是舌頭光剝是淡紫、還是淡暗、還是真正的紅,沒有舌苔是燥還是潤,這點要分清,舌苔光剝但是舌面是潤的,這樣的病人也有,這種病人還是純寒,是由於火不能升土,對於這個問題,火神派拿手的,但是由於中土虧了,舌苔光剝有時也是真的陰液潰乏,怎麼陰液潰乏了?大家知道風能勝濕,木能克土,這現在木氣大勝,風氣大作,自然中土要虧乏,這時要滋水涵木,溫病學就是這樣考慮,要等等、要柔肝要熄風,但是他沒考慮下元的一元種子。我記得有一位名醫好象是高士宗說過一句話:「千古滋陰皆是誤,絕知中土要扶持。」他是在黃元御之前的一位大家,可見古今醫學達者殊途同歸,千古滋陰都是誤,這句話不能單挑出來看,絕知中土要扶持,千古滋陰都是誤,你不知道扶持中土的,滋陰都是誤,學了丹溪的,一片糊塗,到處害人,就是因為不知道中土要扶持,丹溪沒強調這個,丹溪本人也是從內經里過來,他知道這個,但是他沒有把這個點出來,而在他腦子裡對這個東西沒有提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他就遺害千古,他自己並不遺害多少病人,他的徒弟遺害病人。「胃主降濁,脾主升清,濕則中氣不運,升降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醫家之葯,首在中氣。中氣在二土之交,土生於火而火死於水,火盛則土燥,水盛則土濕。瀉水補火,扶陽抑陰,使中土輪轉,清濁複位。卻病延年之法,莫妙於此矣。」黃元御先生治亂這一途還是比較深的,對養生治治這個還是可以商榷的。下面講黃芽湯的加減法,就是我剛才講的那一點。我們學了溫病學派,要結合黃元御先生書,要考慮到中土的扶持。學了黃元御的書以後,還要考慮扶陽要斂藏,風木要柔潤,就象小樹苗似的,不給陽光不行,給陽光不澆水也不行,所以水火往來,即要有陽光也要有水,都有了以後,中焦土也要好,中土要培持,土跟木相輔相乘,相生相剋,本來風木克伐,風能勝濕,風木克伐脾土,所以要抑制風木,風木得到抑制後,脾土才能不受克,所以後天生長是相互制約,制則化,《內經》上說,甲已合化而為土,風木的關係調和好了以後,陽氣才能升動,土木無悔,一陽來複,復卦。制則化的制,內經裡面是制度的制,亢則害,承則制。一個方子學了以後,最重要是加減法,把這些加減法融會貫通以後,這個方子就打開了,一個方子是數個甚至是十數個方子。其有心火上炎,慌悸煩亂,則加黃連、白芍以清心。心火上炎,慌悸煩亂,在上之火,心君,心為君主,君主不病,病則清君側,君側是相火,相火上逆擾動,心慌心悸都是講的都是相火擾動,木能生火,實則瀉心火,用黃連用白芍,白芍是正葯,應該加上黃芩、白芍,黃芩是黃元御先生經常用的,還有黃連。腎水下寒,遺泄滑溏,則加附子、川椒以溫腎。肝血左郁,凝澀不行,則加桂枝、丹皮以舒肝。丹皮這味葯,雖然涼,辛涼,涼、滯,它不象白芍,白芍有滯,白芍苦平酸斂,肺氣右滯,中國的文字就是這樣,肝血左郁,肺氣右滯,左加為郁,右邊為滯,一個是血為郁,一個是氣為滯,它這個用詞都是比較講究的,大家以後也要象他這麼講,象他這麼說,這樣就比較形象,後人一看也就覺得是行家,痞悶不通,則加陳皮、杏仁以理肺。四維之病,另有專方,此四維之根本也。看完加減法就可以給人搭搭脈,然後口頭開個方子,能吃的稍微用一用,不能吃的開一開過過腦也是一個樂趣。今天主要給大家講燥濕,中氣的燥和濕的關係。以及中氣升降變化產生,大家回去後把這一段融化以後,其他陰陽氣血精氣神就好講多了。下節課繼續講……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勞傷解二(20080716 )健康使者整理今天給大家繼續講《四聖心源·勞傷解》.上一節課,我給大家講一下主要是中氣,這個中氣有關中氣的理解,現在呢,對黃元御先生這個中氣有所了解以後,現在我們就講一下陰陽,先看一下黃元御先生講的陰陽原文吧:「中氣升降,是生陰陽,陰陽二氣,上下回周,陰位於下,自下而左升,則為清陽,陽位於上,自上右降,則為濁陰。清陽生髮於木火,而不至於下陷,濁陰收藏於金水,而不至於上逆,清氣之不陷者,陽噓於上也,濁氣之不逆者,陰吸於下。大家要仔細體會這些話,濁氣不逆,則陽降而化陰,陽根下潛而不上飛,清氣不陷,則陰升而化陽,陰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環抱,是曰平人。而清氣之左升,賴乎陰中之陽生,陽生則浮動而親上,權在己土,濁陰之右降,賴乎陽中之陰生,陰生則沉靜而親下,權在戊土。戊己升降,全憑中氣,中氣一敗,則己土不升而清陽下陷,戊土不降而濁氣上逆,此陰虛陽虛所由來也」。這是黃元御先生關於中氣變化而現陰陽的這篇文章。我們現在怎麼理解呢?就是說,我們現在學中醫首先要理解什麼叫陰陽,是不是,這個陰陽的這個理解,純粹是一種感性的,由於感知的越親切到最後逐漸形成理性,書面文字再出來,開始就是從象上去理解,我們人類呢,一般的人呢就是,外念紛紜,這腦子裡就是如野馬塵埃一般,是不,奔騰不息,自己也不知道是來呀,是去是上是下,在人生之間取捨往往是煩惱無窮,所以呢,要談起陰陽來總是錯綜複雜,搞不清什麼是陰陽,為什麼,心性不能定。心性如果稍微安定一些呢,就能夠理出來一個大概方向,如果心性真凝定下來,對陰陽就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所以呢,內經講,學醫之道虛靜為寶,又回到一個老話題上,就是說對醫學的學習吧,需要有一定靜定的功夫,這種功夫呢,無論你是打坐也好,是讀書也好,是念經也好,只要是能夠沉靜下來,能夠專一下來,慢慢都會得到。我們中國過去古代很多讀書人,沒有通過專門的打坐修道,一樣可以達到很高的靜定功夫,在古代的很多書中有記載,這種靜定功夫到底到達什麼程度呢?到達了可以坐脫立亡的這種狀態,什麼叫坐脫立亡呢?過去大家可能在一些小說里,或者書中看到,有老和尚算我哪一天哪一天該走了,然後一打坐死了,說是圓寂了,過去我們一些修養高的讀書人也可達到,大勢臨危的時候,一盤腿,自己想走就走了,也就是死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他的這個心神意志凝定到一定程度可以跟身體這個,可以身心相互分離。我們平常人呢,就是困在這個軀殼裡,別說是出入了,就是連簡單的這種感知,都有時候經常發生這些差錯,所以呢,就是因為內在相火,就說各方面的思維,五臟之神不能夠凝斂的話,相火浮動,產生種種幻象,我們不能覺察到根本。在這裡呢,講無論讀書、打坐、修道,最終呢,我們要先有一定的靜定的功夫,然後來去躍過這個門檻,大家如果看過黃元御的書裡面有一篇序我記得,黃元御先生自己寫的,玉揪子空明研悟,滌除玄覽,自負古今無雙,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讀書人,功夫到一定的情況下話,他都這個概念,自負古今無雙,如果到達了就說這是中間的一個階段,如果到達這個階段沒有生起這種感覺是不對的,所以說有些人,做學問,做文化,做到一定的程度,非常就說非常狂,大家可能很多人問,覺得他很狂,很孤,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什麼,這是他的功夫境界,你沒有這個功夫境界,你一個很謙和的人他不一定行。但是呢,極高明,你到了這個階段以後你再躍過,那當然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當然這個每個人這個表述不一樣了,像他這裡,像那個黃元御先生這裡講的,空明研悟這一點,他通過自己的靜坐,通過自己的這種觀想,通過自己的這種讀書,這種思維條理慢慢達到一種空明的這種境界。在他的身心之中是一片空明,沒有任何就是說,沒有任何不清楚,沒有任何疑惑,沒有任何就是說陰暗的地方,沒有任何這個雜質、沉澱,全都是純一的境界,這是非常高的大家都知道,在讀書來說這是非常高的。一般人來說,這個離坐脫立亡,程度上還是有差距的,滌除玄覽下一句是,因為這本書上,我今天記得這本書,以前寫的那本寫錯了,我記得好像是滌慮玄覽,其實應該是滌除玄覽,為什麼呢,這是《道德經》上的原話,老子說的,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就說能無疵乎,就說你把所有高明的見解,所有學的知識,所有學的道理,全部拋棄掉,全部溶解掉,全部化掉,就像火炬一樣把它燒成灰,再把灰燒掉,全部清洗掉,這個時候,就是一片幸福,這才是一片幸福,這個時候,還有一點兒瑕疵嗎?如果還點兒瑕疵,就不對,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玉揪子空明研悟,滌除玄覽,說的就是這個,自負古今無雙,沒有什麼古今,在他腦子裡古今如一,現下里就除了他一個就無對,就古今無對,這玩意兒是這種自然而然的功夫境界,順便給大家說一下,大家可能以前讀過這個,關於過去古人,汪昂,不是汪昂,那叫什麼來著,突然說起來,想起來忘了,叫什麼,陳子昂,汪昂是醫學裡的,寫的一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這是什麼意思,這個跟我們今天黃元御先生達到的狀態是一回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第三句話,念天地之悠悠,這就沒有滌除玄覽吧,就說呀他達到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種思維狀態,天地整個空明如一的這種狀態。他達到這種狀態以後沒人來引導他,他也不知道,就是說就在我們學佛家裡頭講究一個,見到空性的時候,有智慧的人哎呀會狂喜,是不是,平常呢一般的人會恐懼,當然了狂喜的人,也可能哭,喜極而涕下,一般的人感覺迷惑,甚至恐懼,空性現前了,這是兩種狀態,所謂說有智慧了,什麼叫有智慧,我們人分有智慧跟沒智慧兩種,什麼叫有智慧,有智慧就是說,你在這條路上走久了,你就有智慧,你走得遲了,就沒智慧,老手就叫有智慧,新手就沒智慧,所以說這個有智慧和沒智慧沒有什麼差別,大家是一個不斷演練,不斷熟悉的過程。有人見到這個空性現前以後,心裡非常高興,為什麼呢,老朋友來了,找了好久沒找到,有人見了空性現前了以後,哎呀,身心相罷,所有東西一下都散掉了,感覺自己沒著沒落的,自己從來就沒有感受到這種狀況,感覺到一種無明未知的這種恐懼,這是他以前沒有經歷過,這種空性呢就是我們要講到的,我們的這個世界,這個思維整個狀態,本來的現前,這種煩惱,這種因果,這種所有的醫學的總源。之所以有空象,所以才會有煩惱的產生,在這裡呢,我們自己妄作了以後,產生了來去輪迴,不斷產生各種差別現象的變化,有一念妄作的話,我們人為什麼會生下來呢,為什麼一生下來大家稟賦各相不同,有人這個樣子,我們每個人又這幅德行,就說大家各不一樣呢,他生下來呢就各有稟賦,各有所受,就說我們每個人去受生,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稟賦著一團氣,不同的這種氣象,在中國文化就叫一氣,在五行裡邊行,佛家裡邊業力,就說這種力量,每個人自然有自己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運轉運動,佛家裡邊業力,這個詞用得其實是非常高明的。由於這一團無明之力呢,一動呢我們就分出陰陽來了,我們發現了自己這一動,本來是無明,動就動吧,也不知道,就是一片混沌狀態,是不是,等自己發現自己動的時候,這個就產生陰陽了,為什麼,他發現自己動的時候必然另一個我,還有內外,有他有我,這個時候,有向有背,就說,你運動就朝著一個方向去了,有外有內,就出現陰陽了,所以說這陰陽是這麼產生的,那老子說了,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天下無有一往而不返者,還有句話是返者道之動,返是哪個返,不是現在所謂說那個什麼哎喲反,就是說反動派的反,反面的反,不是指這個,返就是循環往複,天地萬物之道就是在循環往複之中。那些道家裡邊那些搞權謀之術的人,返者道之動,你要背別人的思路走,你要背著大眾這種方向業力,你才能獨闢蹊徑,反正他那是為了能創造一套學說,另外的說法。既然陰陽判出來了,有對應的,有往有復,這就是陰陽立判,然後第三個呢,就是中,為什麼,你這個判別問題的這個所立的這個基點是什麼,你這個基點你分判了就是說陰陽中三點,三才就顯現出來了,所以說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地陰陽交互往來,中間就是人。人生於天地氣交之中,天地陰陽之氣交互往來的話,在這個氣機之中呢,使人感受了天地陰陽相互往來,這就是三才的顯現,根據三才不同的變化,又分出六氣,然後,至於說四象八卦這是從另外一種方向來解釋的,對於宇宙之間就是說你要觀天象的時候,他用著的是一套理論,你要對於我們這種學醫學來說,對人本位去研究的話,用的是六經六氣學說,這個是比較貼切的。然後這裡的話,所有的觀念呢,這個醫學的學習,這個不同種的學問呢,都需要有虛靜為寶,學醫之道,虛靜為寶,持針之道,虛靜為寶,持脈有道,虛靜為寶,把自己空虛下來,為道日損,是不,這種想法呢,這種觀念呢,都空下來,學醫的時候是怎麼學呢,就像我們道家裡講的一樣,不是我們把思維仆到整個書裡面,去學習書本,而是把胸懷裡的知識全部遣散掉,叫書本進來,我們胸膛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裡面是無限大的,然後叫書本知識全都映射進來,所有的東西都映射進來,然後再取類比象,然後再透過他們,把他們全部透過,所有的知識全部進來以後,大家互不相妨礙,然後再溶合起來,知道是怎麼回事。你學完這本書以後,你胸膛裡面還是豁亮一般,像明鏡一樣,這本書你就學通了,你再學下一本,如果有所疑問呢,你先放到一邊,對了,好讀書不求甚解,有些東西不能夠強追究的,因為你的學識沒到達一定的地步話,你強追究的話,反而失之真容,對古人這個原意的曲解,對學問是一種踐踏其實,現在很多學者都,你像什麼什麼各個大學的教授、專家們,然後解讀古代的經典,很多都是胡扯,沒有達到那種境界,一說出來都是外行話,怎麼去明白,怎麼去解釋?更可笑的是拉出來一些考古,拿出來些東西,唉,你不知道這從哪個墳裡面挖出來什麼東西,都是些挖墳掘墓之徒,他們怎麼能談得上這個學問,當然了有的東西大家可以糾正一下,他們根本就沒有這個做學問基礎,他們怎麼去來分辨,舉個例子,就像練武功一樣,你沒有到達那種境界,怎麼都領會不了,外行你只能看熱鬧,你就算把所有的練武的書籍都倒背如流,對於這個功夫來說根本就沒有辦法理解,因為這功夫是靠個人一點一點練習,一點一點感受出來的。學醫也是一樣,也是靠感受出來的,不是靠那個什麼,靠這個邏輯性推理出來的,不是靠幾個經方、驗方,現在那個中醫學院當然就是很有這方面的弊病,再順便講一點,就是當然現在看到社會上、市面上一談起來,感冒了,首先分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分風寒感冒、分風熱感冒首先就是一個誤區,如果這麼分的話,就說,都不是大而化之的錯誤,這是原則性的錯誤。就說你分風寒風熱,人體這個受病,本來就是由外在的太陽寒水之經受病,然後呢,由三陽經要當降不得降,三陰經當升不得升,然後產生出來的化寒化熱的種種現象,統一歸到風寒、風熱這麼膚淺,病人已經內在已經有陰症化現了,由於三陰之上,還有三陽不得潛降,然後一味的用寒涼葯,連西醫的抗生素說實在的都不如。另外吧如果劃分為風寒的,就用一味的辛溫解表,不知道劃分為風寒的他內在有陽明不降有濕熱時時刻刻他都會化熱,所以呢,太陽之里是少陰,太陽之鄰是陽明,陽明不降,當然了你太陰不解呢,外就有寒,你這個時候,用方你就要根據他種種不同的變化而來進行調配,而不是分簡單的風寒、風熱,為什麼現在外邊有很多的小孩,然後得了長期感冒,得了什麼哮喘,這都是,就是以前三七生常說的一句話,西醫是憲兵隊,中醫是維持會,都來坑害老百姓。講的就是說,我講的這個先天之陰陽的大氣,大家先理解一下,領會到了以後了就行,心念就說要靜定功夫,專一起來,你就能感受到陰陽的變化,任何一事一物的變動,你都能分清陰陽,這個是要感受的,不是我硬說,因為你思想不寧定,你要思想一寧定下來了,這個事物一來一往你馬上分判出來陰陽,對於事物的動靜都分判出來了,而進行類比,以至於你不用類比,自然而然的就知道了,這就是對陰陽的把握和感受,而不用腦子裡另外還造一個陰陽。那就是學問己經學到外面去了,學問沒有去來有機地去利用起來,像我們古人荀子所說的話,君子之學為己,小人之學為人,就說君子之學呢,是為了修身養性,是為了更整理自己的思維,更加體利,更加就是說對自己的思想上的疑惑進行去破解,進行疑問去探討,是為了自己。小人做學問呢,這裡的小人,不是說是什麼一般的壞人,小人就是他這個目光比較短淺,思維局量比較狹隘,這種人,他做學問,是為了別人,為了去幹個好工作,為了去幹個什麼學科,當然這麼說了,現在國內這些做學問的人大部分呢都是小人了,真正是去為了個人的疑惑,為了去這個愛好,去自己搞的人少。君子之學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以為禽贖,君子之學就是道潤身了,小人之學以為禽贖是什麼意思呢,小人之學學好了以後,自己知識自己理解的好,自己對什麼事情了解的比較清楚,自己就可以搞一些什麼手腕陷井,去教育,或者是去那個什麼,這個禽贖,禽就是禽獲的禽,贖呢就是說小牛贖,就是說對這些事情了解膚淺的人,君子之學是一入乎動靜,然後是整個體乎內,顧護四肢,形乎動靜。是整個全身心去感受而學習。小人之學呢,入乎耳,出乎口,什麼意思呢,我們學習的不是耳朵聽了,腦子思維思維嘴就說出去,而是要用到實踐行動之中,用到說實事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每一點一滴實踐之中,這才叫君子之學。用以前荀子所說的,耳口之間,不足七寸,何足以美七尺之軀!就說呢,我們這個學習呢一定要有這種體會,要身體力行,記得以前,哪個人作過一首詩來著,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個躬行是怎麼躬行呢,不是你看病,你看病怎麼躬行啊,大家可能想呢躬行就是看病,學醫躬行就是不斷看病,我給大家一說,有很多人開始行醫還行,越看病水平越倒退,每天就那麼幾個方子,越用量越窄,越用方子越死,還不如剛開始讀書的時候思維寬廣一些。這個躬行是每天進行思維的磨歷,每天看病的時候都是拿病人的狀態,整個病人的這種現象,跟自己內心去進行碰撞,進行感知,進行去這種就是說取類比象,這樣才叫躬行。下面再回過來講,再繼續講黃元御先生講的,黃元御先生講的陰陽是什麼?就是後天的陰陽其實,這天地一生,我們就說氣交之中人也誕生了,這個時候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陽輪轉,這個由於天地之氣的影響,我們產生出來人類的這種現象。由於受到地氣上升的感應,我們人體呢,這個也由於雙足象地,然後陰氣由足心足三陰經而上,由於受到天氣這種積陽為天的天氣感應,我們三陽之氣然後是下斂,在這個陰陽之中又分清濁,清陽濁陰,大家看到這兩點沒有,當然了有這兩點,進一步還分什麼,有濁陽,既有清陽,當然了有濁陽,這個清陽跟濁陽的分別呢,他又要考慮到就是說這種後天的變化,因為往後天還要有中氣的這種化升,在上部的三陽之氣以斂降為順,是不是,不能斂降叫什麼,這個就叫濁陽,濁陽上逆,再上就會有發熱,就我們統稱的我講統稱的上火。陽明經之氣上來了口乾、善飢,然後太陽經上來了要體表發熱惡寒,少陽經上來了那個什麼耳朵,眼睛目赤生瘡,這個等等,這個陽氣就叫濁陽,是相火上逆,大家知道這個名詞,這個不論他提什麼清陽濁陽。清陽是什麼,清陽是陰中生陽,這個陽氣經過木氣升達上來了,就叫清陽,這個什麼叫濁陽呢,這個當降不得降就叫濁陽,還一點就是說內經講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這個陰中之清陽本來要上升,上升不下來為則生濁氣,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飧泄就是完谷不化啊,諸般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這個時候也會非常清澈,這個是什麼,這個是清陽在下,不能在這清陰了,這就是這個意思大家了解一下,這個陰不一定是濁的。由於三陽不得潛降了以後,導致的三陰瀰漫於上,這個時候他就叫濁陰,也可以在上不降叫濁陽,就說從寒化熱化不同的現象,我們就說給他起了這些名詞,意思都是一樣,濁氣不降。由陰出陽,這個陰氣上為陽,化生為清陽,這個時候晴空一片,稱什麼,稱君火,君火是靈冥不昧,清陽上展這種現象,這種元氣呢,開而後合,三陽之氣下斂,這個時候我們稱什麼,陽氣要歸根,在我們人體呢,是以水火而用事的,在天地之間是以陰陽用事的,就說乾坤,所以呢在我們人體這個在就說,你要想天地之間輪換的時候,你在講君相的時候,就不是那麼回事,我們人體是以水火用事,心火跟腎水,水火用事的話,在上則為君火,講究的靈冥不昧,就是講五神,神氣收斂以後,都是清靈不昧的。取類比象,舉例子就是,君火就好像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一樣,真正的高明的領導人,就說他是晴空一片的,他沒有任何缺陷,沒有任何雜思,你也不知道他在想啥,你也不知道他在幹啥,這叫君火。君火是不幹任何事情的,什麼叫相火呢,相火就好像是宰相,六部九卿,各司其職,大家各干各的事情,這個從君火下潛,然後相火以位,百官各司其職,這種君火的力量下達,然後導致相火推動周身的各種氣化,各種功能,各種用,就叫相火。君火只要一弱,只要一出現相火上現,這是什麼意思呢,君火肯定弱了,朝廷里一有奸臣,各職能機關,不能夠干自己的事情,肯定是君火弱了,君火一弱,相火就會上現,就會上逆,這個時候呢,我們要壯君火,怎麼壯,火神派這一路,這一律溫升往上,所以說我們臨床上看舌頭的時候,舌診,舌為心之苗,看舌診的話,不是說關鍵看黃呀、黑呀、白呀亂七八糟的,現在舌診,現在舌診對中醫的也是一種糟踏。舌為心之苗,舌頭是什麼,舌頭是紅色的,是這種淡紅色的,只要出現鮮紅、暗紅,各種各樣的顏色都是心火之弱,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心火已弱這個時候,這個時候心火一弱,然後必須必須得要什麼,必須及早溫化溫心火,你不管你是用清熱涼血還是清營,還是清什麼,不管你是怎麼清,心火上有瘀結,你中焦一定得固護住,你左邊木火一定得升達起來。溫病學派很多醫家就搞不明白這個,又滋陰、又清熱、又解毒什麼,到時候,心火的瘀結倒是打開了,也清開了,這個中土寒郁了,木郁水寒,最後導致就是說病人一派寒象,這是非常不好的,因為為什麼,元氣一但衰退的話,外在藥物就像什麼薑桂附呀,溫起來的話,他是有限度的。就和一個國家一樣,是不是,大力發電,本來就是說,本來人口就這麼多,那個資源就這麼多,你去搞建設、搞什麼的話,不能過。所以說這種病人他一旦虛損下來,再要養他,本錢也虧了,所以說呢君相二火都是以斂降為順的,內經講了,蒼天者,清靜則志意治,什麼意思,天明則日月不明,就是講這個天氣啊在上的陽氣啊,君相之火一定要以收斂為順,君火要是明於上,要是不能下達了,下面相火各自就會亂作一團。所以這裡面又講了,明暗相生,君火如果明了話,相火就會暗,為什麼,就說君王什麼都幹得好,什麼都躬親去干,這相火就不會幹活了,然後只會聽話,只會拍馬屁,君火如果不去干這些事,只是收斂下來,相火各自為用的話,相火慢慢地運動起來了,這講了明暗相生,君火一定不能明於上。這點兒用上我們養生來說,就說我們對每件事情,身體的每個感覺,對外在的事物都不要過於關注,過於的去辨別,而是就說關照籠罩就行了,整個收斂下來,然後自然而然地在打坐之中,就是這種狀態,君火潛降下來了,然後不去對外在的事物去那麼關注了,不去明於上,而是收於內,這個時候,全身的相火以位,這種陽氣收斂歸根,相火在全身的作用功能,作用慢慢就推動起來了。通過這種打坐,通過這種靜定的功夫,身體慢慢恢復,很多疾病可以得到解決,然後年老的人身體慢慢就會強壯起來。現在來講講看看陰虛這段,陰虛這段,黃元御這用的湯頭是地魄湯,半夏三錢,甘草兩錢炙,麥冬三錢,芍藥三錢,五味子一錢研。五味子是有講究的,三錢不要用多,五味子甘溫,就說酸甘溫,酸味其實比較重一些,五味子的溫性也比較強一些,所以它就是說入肝經、肝木,四氣裡面寒熱溫涼,溫是屬於木的,就說這個五味子可以助肝木的生長,五味子不能多,多了以後燥,五味子太多了以後有溫燥之性,這個溫病學家,他們講得對這裡就說很少。再用我們中國古代的一些燥咳,虛勞燥咳這種癆瘵,就像這些個肺結核,五味子是常用藥,像孫思邈、孫真人經常用這方子,經常用這味葯,他用什麼呀,五味子七枚,大家看,五味子七粒是多少,五味子七粒也就是也可能0.2~0.3g 吧,相當小的量,五味子它就在上面輕輕的把肺氣一收,當然你看這個,溫病學派大家裡講的一個就說,治上焦如羽非輕莫舉,入葯的時候你不要覺得五味子好像用了這麼幾粒那起什麼作用,恰恰不然,只要中土樞機還在,中土,胃為分經之爐,你把所有東西都放進去,五味各從其性,這個五味子它入肺,入肺斂陰,放得少的話,它這個味道反而浮起來了,反而能入肺經斂了,你要是放得多的話,它就沉滯了入於肝腎。這個在於用藥上大家,就說關於這個輕重沉浮之間大家還需要慢慢去把握,這些東西呢,只有你學進去了,你感受進去了,不斷在用,在陰陽輕濁之間,去這種推納,去琢磨、去體會,自然會有感受,如果不然的話,這東西是沒有人講給你的,因為什麼講給你也聽不懂,或者講給你了還害了你,叫你多了一個知識,你本來就雜亂不堪東西裡面,又多了加劇,更加是障礙。玄參三錢,牡蠣三錢,大家看這個地魄湯,黃元御就說所有方子都講究立法,就是立足於中土,首先呢,陰虛,什麼叫陰虛呢,陰虛就是元氣斂降不足了,我們這個中氣要迴轉,怎麼樣,要肺斂,陽明胃氣要降,肺胃這一路、膽胃這一方面降,所以說呢,從上面首先要降肺胃,還有膽氣,是不是,必要的時候,下面腑道不通的時候,大腸、小腸種種,膀胱氣化,這一點講了以後,是以金水之收藏全賴戌土之降,這個戌土的潛降呢?這個戌土的潛降呢講的是後天的,關於陰虛上,黃元御立法都是偏於後天的,為什麼,他講的這個關鍵是中土斡旋,講有中土的話,有很多東西都講到後天去了,就說中土的這種斡旋的話,以脾胃為基礎,就是脾升胃降,這一點,講到這個先天呢他這裡面也有,你看清氣之不陷者,陽噓於上也,濁氣之不逆者,陰吸於下也,五臟藏精啊,五臟能把神氣收回來,能把精氣斂固住,像我們古人講的,叫精滿不思淫,就說真正精氣充沛的人,他這個淫慾的念頭非常非常淡的,就沒有淫慾的這個念頭,一般人是達不到這種凝定的狀態。像我們過去在佛家就說楞嚴經裡面說過一句話是什麼,余於橫陳時, 味如嚼蠟。哎呀就說沒能怎麼怎麼樣那場景,好像這個關係不在這生理心理顧及和變化,不起任何,這個是精氣大回補的一個現象,所以說講到這裡面,就是說,是怎麼回事,黃元御先生講的金水之氣不斂降,是胃土不斂降,第二點呢,濁氣呢是陰氣吸於下,下面他陰虛氣不足他吸不住了,這也是就說陰虛不得潛降的一個關鍵。大家看這個立法,甘草、半夏、麥冬、芍藥、是不是,甘草二錢炙,這個在臨床上呢,我建議就說如果治療上焦有虛火的,如果想要清虛火,甘草用生甘草,炙甘草經過火溫了以後偏走於左路,就說你看臨床上講究生甘草偏於清火,生甘草、炙甘草稍微有些差別,制半夏走的是陽明這一路,降胃氣,麥冬,麥冬可以降胃氣,芍藥、五味子可以斂肺,芍藥主要還是以降為主,降少陽火,少陽陽明之上,當然了,這個沒有外感了,你要是外感上三陽,這個時候,就要用點開降肺氣的葯,肺氣沒郁的上,桔梗、蘇葉之流,玄參,取金水相生,牡蠣,牡蠣有重鎮之性,也是秉水之精華。它這裡面講的這個陰虛啊,大家可以體會到,就是說跟我們往常學的這個大有不同的一點兒,它們沒有這些,什麼二地啊、什麼首烏啊、什麼山萸肉啊、什麼等等,這些就是說,甚至於玉竹知柏沒有這些,他用的這些不傷中土的葯,當然了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我們可不可以加上玉竹山萸,可以,黃元御先生在這裡面塊缺了一個,沒寫這個,為什麼,是因為當時就說整個對於這方面用藥用的有點太過,首先溫補派出來,見什麼病不是六味就是八味,就是圍繞六味地黃丸那幾味葯轉悠,本身中土就失治了。熱傷肺氣不能化水則用人蔘黃芪益氣生水,大家看,這點其實非常重要的,生黃芪、生曬參,要用生甘草,大家如果看過那個喻嘉言的一個《醫門法律》裡面關於進退黃連湯就知道了,進退黃連湯關於這個生熟葯之間的升降它有一個講究,到時候大家翻開相應的書看一看,治療腎衰的一個方子,若熱傷肺氣,不能化水則用人蔘、黃芪益氣生水,人蔘、黃芪是什麼,本身人蔘、黃芪健脾肺,肺氣是降的,所以呢?人蔘、黃芪是主降,人蔘、黃芪是往下降的,因為人蔘、黃芪補的是氣,什麼主氣,肺主氣,肺一衝上來,自然就要往下降的,當然有些人說,一吃人蔘黃芪就上火,就覺得人蔘、黃芪往上頂,不是的,這是因為這個病人陽明之路沒有打開,中焦寒濕,脾不能升、胃不能降,這個時候脾不能升、胃不能降的時候,中土你不加點乾薑茯苓這些個,砂仁半夏這些把中土調化開了,你一點人蔘一進去了,燥氣肯定壅滯,參芪一進去肯定壅滯,這個時候你要再加上乾薑、茯苓這些、砂仁、半夏,加進去,它就不會上火,總之虛不受補,當然了也有虛不受補,虛不受補那個什麼陽氣不得運化,當然補不動了。行,今天課就給大家講這些,主要講的是地魄湯,跟陰陽方面的,大家關於這個地魄湯呢,回去以後好好看看,包括我給大家說的這一點,就是理解理解,這些東西在臨床上見到病人的話,思索思索,應用應用,地魄湯是個巧妙的方子,學好了以後,可以填補溫病學派的一些那個弊病,而且把溫病學派學說拿過來,你一眼看透他們臨床之中那些用藥是怎麼回事,這些醫案是怎麼怎麼個講究,拿來這黃元御學說裡面一目了然,而且能看清楚他們的缺陷。他們這個用藥,病人突然壞了,他們都不知道,他們覺得,哎喲!這個病情,怎麼怎麼樣,病情又反覆了,看來這個陰氣還傷得透了,繼續用寒涼葯,這在那個吳鞠通醫案中有很多,中土沒有固護好。當然了,這個學完了以後,再去看火神派諸書的觀點以後,再補充進去將會非常好,因為黃元御先生關於這個一元盈縮的這個觀點沒有出來,沒有提到顯要的位置上,大家參看這個鄭欽安先生的這個學說相互補益的話,就會充實一些,有些病人啊,就是陰虛、陽虛啊,陰虛、陽虛止在升降,如果一牽扯到元氣的虧虛的話,大部分病人都得大力溫陽回陽,這個時候就不是說在這個升降這個小法下功夫,就在一元真氣的盈縮上,就在元陽的虧虛上有個大的認識才行。問:我怎麼用黃芪下元更虛。我不知道你下盤怎麼個更虛法,但是這個黃芪確實呢是偏於走於上,因為它入於肺啊,對於一般的這個就說精氣虧虛下的病人,再加上平常又虛勞煩躁,你光用黃芪的話,不行,你這用黃芪,其它葯你用不用,是不是,你其它葯配合在地魄湯里一塊用,自然是益氣生水,光用一味葯的話,它一味想下下不來,壅在上面肯定煩躁,上盛下虛。問:燙傷的部位,附近出現兩條紅線。我不知道這個怎麼個紅法,因為我們在臨床講上,一般燙傷呢,燙是什麼,這個我們就是說,千般災難不越三條,就我們人體受病呀,不論傳染病,千般災難不越三條,這個外感六氣,內傷七情,從膚皮毛感受而入於六經的,這是一種皮膚所傷,還有內在五髒的本來就有瘀滯的外相感應的,這中風又是另外一種,然後第三種是房室、金刃、蟲獸等等一些創傷,這個燙傷是火熱之氣,就說這種火熱之性呢,然後是與人體相互感吸的話,它局部的營血肯定瘀滯在這,這個時候一般治燙傷我們都講究就是說,一方面就說清血涼血呀,然後是疏散,通行,出現兩條紅線,這兩條紅線就不好說,這兩條紅線是不是局部感熱的瘀結循經產生的,這個熱氣循經產生的這種紅線,不過這種病人呢一般是經絡敏感型的容易出現,一般經絡比較滯的這種不容易出現這種反應。問:針灸如何入門?針灸沒什麼入門,針灸你得拿個針天天去扎,你扎多了以後,然後很多全都在講,你講針灸如何得氣,如何運針,如何那個什麼,經絡之間如何高下,以及得氣以後,如何判斷,得氣時候的虛實,如何補瀉,這個都是慢慢來的,你先透過第一步吧,行,今天就講到這裡。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勞傷解三(20080730 )明素析靈整理,壁水雲間初校今天和大家繼續討論勞傷解關於陽虛的部分,上節課和大家討論的是關於陰虛的部分。陰虛這一部分主要講了黃元御先生關於氣機如何潛降、斂藏,而且對中氣的樞轉這一問題。上節課關於陰虛這一類治法和理解,黃元御先生一般喜歡用參芪,參芪這些用藥在他的理論裡面屬於潛降一路的,因為參芪補氣,肺主氣,氣足而能潛降,所以對於很多虛損的病人,關於參芪的運用,偏於右路的不得潛降這一類的。這一點區別於近代大部醫家的理解:右路屬陰,一路以斂降含藏涵藏為主,而參芪升脾陽,提脾氣,偏於左路。大家認識著眼點不同,其實意思是一樣的。今天主要講陽虛。原文:「陽盛於上而生於下,水中之氣是曰陽根。陽氣長養,爰生木火,陽性動,其根一生,則浮動而親上,性也,(這也就是說,本乎上者親上,像《內經》里講的:「天氣下為雨,地氣上為雲。」這也是一種天地陰陽之氣互相求索而得來的。)而木火之生長,全賴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於東而火長於南,純陽之位,陰氣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很多虛損的病人,之所以陽氣不能緩升上來,就是因為後天之本虧了以後,陽氣衰陷於下。這個時候,一用熱葯,病人來了就要說,我不能補,也不能溫,我一溫了就上火,一補了就郁滯。這是因為中土有郁滯。中土不能樞轉,一溫的話,就會陷於下,或者逆於上,不能沿左路升達上去。很多人如果這個道理不清楚的話,就不能看明白這個問題。當然,我們今天講的這裡面的一些道理,結合到最近一件事情就是,我們醫院有個老專家,說:「你怎麼咳嗽都用熱葯呢?」在他看來,咳嗽都屬於肺熱,肺是陽明燥金之氣,肺氣閉郁,則燥化,燥比較多。而為什麼又老用溫燥的葯呢?我就說:「肺胃相連,脾胃寒濕,肺中雖然有燥熱,但是脾胃是寒濕的。脾胃寒濕一去,燥金之氣自然潛降。火即歸元,自然咳嗽就消失了。所以在用藥的時候,中焦需要清降胃氣,還要溫中。如果上焦化火,可以佐以一些清降陽明、少陽之葯,而不必專門去清肺熱。除非是上焦肺氣閉阻,確實是陽明、少陽化現為主症了,再置入白虎、柴胡這些方義進去。」他又問一個問題:「你這一副葯里,既用熱葯,又用涼葯,這進去以後,不是互相抵消了?」我說:「這個我問題這麼簡單,我當初從來沒認為這是個問題。」既然他們能問出來,看來這個問題現在非常普遍。這雖然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歷代很多醫書中,沒有專門的去講它,再一個,由於到了現代來說,很多人由於他醫學理論方面差,不懂,過去古人講,藥物有歸經,四氣五味各從其性。就像一撥人一樣,你雖然把他們臨時組合在一起,好像是一個意識。但是把他們分開,他們又會各從其性,各自歸類。所以說藥物也是一樣,藥物一旦入胃之大海,經過胃氣的鼓盪以後,就會各從其性,他們取向就會各有所偏。有輕清者,有藥性沉重者,有為首,有為次。有行近,有行遠。所以,根據每個葯的不同藥性,它們就會有相類似的歸經,產生歸經,作用於臟腑就會有差別。所以在中藥里,寒熱溫涼,各從其性。同樣,我們講的這個溫陽篇里,首先,木火要升起來,脾陽必須要升達。脾陽不能升達,這些葯進去以後怎麼辦呢?這些葯進去以後,都陷在底下了。都從陰滯了。陽葯就會產生陰熱,陰葯就會陷泄於下。在臨床上,很多實際的病例,我們都會加上一些乾薑、茯苓之類的葯,來顧護中土。有需要的話,再加一些上焦清熱的葯。下元如果有寒滯的話,可以加附子。所以,上中下各隨其用,各從其象。不要因為藥物寒熱之間有抵觸,不像大家想的那樣,大家覺得藥物之間有抵觸的話,那就變成兩維的空間,葯只在一條道上跑,不是去上就是去下;有人去上的話,就不能去下,去下的話就堵住。這個想法,有點太簡單。他是一種什麼象呢?就像我們不論是打仗,指揮一個軍隊,或者是指揮一個小的團體,有人性格比較暴躁,辦事比較急躁;有人辦事比較緩慢,喜歡深思,沉思。個性相反,若恰如其分的運用他們的話,會相得益彰。若不能恰如其分的安排的話,就會導致他們之間會產生衝突,所以我們人體也一樣。人體就是一個循環,葯有的往上,有的往下,有寒有熱,相得益彰,在中氣的旋轉之下,調和之下,他就會發生很好的配合作用。如果不能合理的話,如果不得其位的話,就會出現相火上逆,不得其位都成為逆氣。關於這個問題就給大家簡單講一下。以後有人有這方面的疑問,你們也可以和他解說一下。陽虛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中焦脾氣的顧護,脾氣的生長。「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陰體而抱陽魂,旺則血生而神化,以血藏於肝而實生於脾,肝血溫升而化陽神,即脾土左旋而變化者也。是宜升肝脾而助生長,不止徒溫腎氣也。」這一點就是說沒有什麼溫腎氣,也沒有什麼升肝脾,藥物的藥性比較質樸、沉實的話,就走的遠,如附子,力雄渾,走得深,能行入至陰之地。來開閉,開寒水之閉藏。像甘草就比較溫和,味道厚重,走於中土。桂枝亦是,桂類都是秉冬氣生髮的,根據它開花生長季節,可以看出它也是從至陰之地生髮上來。人蔘、乾薑、茯苓,大家看這個方子。這個方子在仲景的方里叫桂枝人蔘湯,是桂枝人蔘湯加附子,這麼來的。桂枝人蔘湯是由理中湯加減而來的,去了白朮,加茯苓。黃元御先生認為白朮壅滯,閉,不利於氣機的流動,在流動上不需要加白朮,在補虛上需要加白朮。正因為白朮壅滯閉,在木氣化燥,化風的情況下,風行消爍,風行渙散,這個時候要加白朮。所以說不要一聽白朮壅滯閉,本來都用白朮,現在反而都不用了。就是因為白朮壅滯閉,所以才有好的固守的作用。所以在一些有內風,有風動,有肝經血虛的這些病人,特別有眩暈,最好加白朮。有一個典型的方劑,就叫半夏白朮天麻湯。白朮流動之性緩慢,柔和,所以能走入至陰之地,能去陰經寒濕。像我們臨床上,關節病,關節病的寒濕用白朮。而用其他的化濕葯如茯苓,這些流動性好的,歸經就要差一些。所以在燥濕上,偏陰虛的人,可適當用些白朮。溫病學派講白朮還是偏於溫燥的,關鍵在於陰虛病人,中土從濕化則用白朮,若從燥化則不用。就用歸、芍、參好一些。人蔘微寒。火為陽,而陽生於肝脾,脾陷而肝木不升,溫氣頹敗,而陽無生化之源,脾陷之根因於土濕,土濕之由源於水寒。脾陷之根因於土濕,這倒不見得,脾胃為什麼會陷呢?大家在臨床和實際生活中都有經驗,地為什麼會塌陷呢?底下有氣托著時,它會實一些,一旦底下空的話,它就會塌陷。所以,脾陷有幾種,一個是腎氣不足,而腎氣是閉藏之氣,肝氣上升,元陽的升動是要靠肝的,元陽上升之時,底下腎氣不能閉藏的話,元陽就會往下倒泄,這是一種脾陷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不一定有脾濕。所以「因於脾濕」這句話只是講了一個大多數情況,大家不要將此絕對化。學東西一定要從觀象的角度來理解它。脾陷,後天土虛亦可脾陷,有人後天之土薄。黃元御整本書里主要講的是一個氣化,對於形質的陰質的稟賦就不太講,我們在學習他的時候,在治療虛勞病時,要注意這一點。虛損久勞的病人,在用藥時,有時強調的不是流動,而是寧靜。不但是心理上的,身體上用藥時也講究寧靜。所以用藥時,要柔,藏,若用藥太溫燥,只會取得暫時效果,時間長了,反而會引起弊病。桂枝、人蔘、乾薑、附子,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病人,有些病人心裡狀況總處在一種虛勞亢奮,虛火擾動的情況下,仙丹都救不了他,別說是一般的普通的中藥了。他就是那點虛火,你給他溫了,他歸不了根,剛舒服一點,就喜歡往外發散,越散精氣越虧,越散本氣越亡。沒有辦法。所以很多傷精的病人,一些年輕人,要治療的話必須面對面的治療,必須面對面的講生活上怎麼鍛煉,日常起居,神氣怎麼收攝,而且他還肯按照你說的這些方法去實行,這樣的話,再佐助於服藥,效果就會非常好。大家看這篇,若肝血虛弱,不能生火,則用歸、地、首烏以培陽神之源,以火清則神旺,血者,神魂之母也。誰說黃元御先生不用滋陰的葯?這段話是黃元御先生點了一下,其實很多大法用藥盡在其中。而且他對於這些葯的運用比起一些溫病大家高明得多,在治療真正的溫病溫疫時,黃元御先生的方子是非常神妙的。在大家不斷的實踐,不斷的理解以後,越來越覺得這是非常高明的。仰之彌高,俯之彌深,到具體運用中就會慢慢體會到。網上有些人,學了黃元御先生的理論之後,慢慢在用藥之後中,遇到一些困難或者障礙就反過頭來說,不對,他理論有缺陷,用藥不效。這種人對他沒有任何好說的,自己用藥不效,應該反觀自己對這一理論領會是否純熟,對這一理論有了理解之後,再去吃透它,對病人進行玩味,對藥方進行加減取捨,不能簡單粗魯的拿成方成量的葯去試驗,這是日本人的方法。中國人講變化之妙,從乎一心,用方不效,就說黃元御先生的醫學理論有問題,用了仲景方不效,那仲景就有問題,那乾脆別學中醫了。發現這個書上,治咳嗽都用溫燥葯,就說那還有陰虛的咳嗽呢?這種學習的態度本身就有問題。黃元御先生寫這本書,本身就不得已,為什麼?像過去仲景那種垂法的形式,就是說,傷寒論,辨列多少多少條,這種寫法就不容易有錯誤,一旦垂法立方的時候,方子出來的時候,都有他自己的環境,具體的病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是垂法,只是立一個表象,立一個方向性的東西,沿這個方向就大概對了,但也有極個別的情況,需要你變化,就是說大部分情況你就這麼走,而不是絕對性的都沿這條路走。要是死往這一條沿一個方向走,只能說明自己笨。自己用了方子,沒治好病,不說自己不行,反而說古人不行,以這種心態來學習,就非常有問題。因為什麼,黃元御先生的書,我們學完以後,就不是黃元御先生的東西,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理解的東西融會貫通以後,就是我們自己產生的領會,至於跟黃元御先生一樣不一樣,跟他傳授的真義,只能說相似而已,具體是不是一個,肯定不是一個。只能說相似,相似有程度的大小,有的程度小,有的程度大,程度大,與黃元御先生的精神互相輝映的話,絕對能達到黃元御先生這種自信,那時候看病,如果不對的話,也絕對不會埋怨古人。大家再仔細看,關於肝血虛弱者,不能生火,則用歸、地、首烏,這只是點了一法,黃元御先生在這裡略微點了一下,縱觀全書,會有一個很好的解釋。以火清而神旺,火氣是什麼火,這裡講的是壯火,不是,是相火,相火之氣清,相火之氣位了以後相火之氣才能清,怎麼清呢?相火不上逆,是君火以清,我們看到《內經》里有講,「夫天氣者,清凈則志意治」上面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要清,就是清臨於下,君火要收攝,相火之力才能下潛,火清而神旺,大家仔細體會這句話。火清,火就是上面的君火,火為什麼能清呢?是因為底下的相火不上逆,底下的濁氣、濁熱、壯火不去上現。這裡用歸、地、首烏,在所有滋陰葯,歸、芍、地、首烏、枸杞、茱萸等等這些葯,二至丸之類,黃元御先生把他們歸為溫陽一部分,溫陽為什麼,養陽根。縱觀《四聖心源》很多問題時,在於培陽神之源,在於養陰補陰的一方面,是很少看到這種的。為什麼有的是陽虛的病人還要用陰葯,有時陽虛的病人用陰葯好,火清而神旺,這是有原因的。血者,神魂之母也。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也講這個道理。純陽則仙,純陰則鬼,這個陽氣講的是我們身體的元陽,也就是中氣,是整個由元陽而化生鼓動的中氣,周身流行這一氣。這一氣是越充沛越好,沒有說有餘的時候,這一氣產生的逆亂,則化生為陰陽兩種病變,陰逆陽逆,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這兩種現象。純陰則鬼,純陰就是說這一股陽氣衰退了。純陽是什麼,純陽就是真正的陽氣旺盛,把一身的陰濁化掉了,純陽則仙,陽亡則鬼,這一口陽氣亡散了就變成鬼,是這樣的。陽盛則壯,陰盛則病,在養生方面就不要談陰陽了,就是一氣,就是鄭壽全先生講的一元真氣的盈縮,這一口元氣的盛衰。在這裡面再談陰陽的話,就容易產生迷惑。既然講了陰虛陽虛,大家就要把天魂湯、地魄湯這兩個方子牢牢地記住。這兩個方子及其加減法,還有變化,記住了以後,在臨床上可以對付很多病,就有了見識,治療不一定效果更好,因為還有很多具體的加減。先把這兩個加減記住,對於很多疾病的進退,就有了認識。開的方子大的方向就會把握對。後世醫術乖訛,乃開滋陰之門,率以陽虛之人而投補陰之葯,禍流今古,甚可恨也。千古滋陰都是誤,還是那句話,都是不知中土需扶植而已,不扶植中土,不升脾陽,一個勁在下頭養陽神之源,陰氣都陷於下了。所以整個水濕都壅滯在下,肝木之氣不能從上升,必然從下泄,這是現在溫病學派很大的一個缺陷,當然,溫病學派缺陷多了,所有中醫理論,只有到了黃元御先生這了,才講得非常明澈,把中氣點出來,先後天之本,這後天之本點出來了以後,才能夠提綱挈領地切入醫學的問題。當然醫學問題需要很多去思索,很多去領會,光學這個不行,學了這個以後,再去融入各臨床醫家的醫案和醫論之中,那個時候,你不會迷失方向,再學到他們的經驗,你就可以真正領會他們的醫術的精華了。因為他們在臨床實踐中,模模糊糊地已經對中土都有了解了,也都有一定的認識了,但是沒有化為理性的。因為臨床中治驗無數,治病無數,對於很多慢性病的前中後期的臨床變化,碰過很多次壁以後,心裡都有一定的認識了。藥用歸、地、首烏,首先一個,脾土濕氣不能郁滯,脾土濕氣如果郁滯的話,怎麼辦?有寒,加乾薑,乾薑辛溫,大家都吃過乾薑,乾薑辣的,它能辛散,這時候,又需要用乾薑、茯苓,又需要用歸、地、首烏,這邊用乾薑、白朮、茯苓,來清利濕,來清解中焦的濕郁,這邊用歸、地、首烏,斂下焦的風燥。天魂湯里,如果燥氣擾動的話,能不用桂枝就先不用桂枝,特別是臨床上很多腎炎的病人,腎炎的病人就是尿蛋白,尿血,很多,這個時候要慎用桂枝,你覺得這個脈象呢不需要升達,全部郁在下面,那就不要用桂枝。如果脈象是陽氣欲伸而不得伸,已經到了關部了,你可以用桂枝。如果全郁陷在下面,那就不要用桂枝。若再用桂枝往上升,那木氣就會盜泄,病人吃完以後,血尿、蛋白會更加增多。合理地把握這裡的關鍵以後,會在短時間內很快把血尿、蛋白尿治好。溫病學派和現在很多人喜歡用些清熱涼血,涼血止血的葯,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肝氣欲要升達賴乎脾氣的升動,脾氣升動,肝脾兩相輔助,才能夠升達上去。他們現在肝氣不能升達了,往下盜泄,就會產生腎炎尿血,隱匿性腎炎就是尿中始終有紅細胞,這是腎氣不能封藏。腎氣不能封藏,源於肝氣的盜泄,這時候,要想把肝氣盜泄止住,要叫肝氣升上去,合理的升上去這是最好的方法,因為肝氣必須得升,人這一口生生之氣,如果把它滅了,人的生命力也就會衰微。現在很多西醫,很多年輕小孩,上去就清熱涼血,尿蛋白沒了,過一陣子,一個感冒,肝氣鬱滯明顯了,或者是身體稍好一點了,肝氣稍微一旺,又不行了。所以只走清熱涼血這一途,對於一些小孩,年輕人,還可以短時間取效,體質好的還可以治好,而對於中老年病人,則萬無倖免。要治好是不可能的。因為治好了以後,隔個半年一年就會再犯,甚至一兩個月就犯。這種臨床案例遇見非常多,我們這個時候,既得清肝涼血,又得健脾溫中疏肝,給肝氣指條出路,叫他從上面和升上去,又得溫腎,溫固腎臟,腎水寒了需要溫固,腎水燥了,這個時候需要宣達。所以在臨床一些需要養腎精的,補腎氣的,助下元之氣封藏的,這個時候補腎氣,用芡實、黑芝麻,用這些。能夠封藏,收藏,不要這個時候上來用陽起石、這些溫燥的,仙茅呀,這一上去漏的更厲害。不象巴戟天、補骨脂都是走精血收藏的這些葯,所以在溫補腎陽之中,葯還分兩支,溫補腎中陽氣的葯中,有封藏的,有發泄的,有辛燥的,有斂藏的。如果是純下焦陰寒之邪盛的話,巴戟天都算陰葯,都不用,用的都是附子,用的就是陽起石,這金石之類的燥品,如硫磺。寒濕去除了以後,脈象還顯示著脈行比較疏散一些,還有點弦細,寒象不明顯,這時候再用巴戟天、補骨脂這些。「糊塗」說是,都在尺部要不要用桂枝升?尺部脈沉、滑、大,沉脈不好說大了,就是沉滑有力,是單純溫養呢還是可以用桂枝升?我覺得兩尺脈都大了,最好不要用桂枝升,而且有明顯的盜泄癥狀,就是風木躁動,盜泄癥狀,這個時候,就可以下元稍微用點,因為腎為水府,黃柏、澤瀉,稍微用點。這裡面就是一個把握的問題。「糊塗」你能問出這個問題,證明你在這方面還是進行過一番思考的,因為在桂枝臨床運用的取捨,是非常關鍵。用黃元御先生的方子,開始用不好的話,很可能導致濫用桂枝,對於很多病,一看不升,上來全用桂枝,我覺得桂枝,根據他盜泄的程度的不同,可以用,量上面要有把握。在一般臨床上講,如果全部沉鬱在下,兩尺部脈都大,可以不用桂枝。不用桂枝怎麼升呢?乾薑也是升的,乾薑人蔘這些,都是可以,溫燥中土了以後,脾陽自能把肝氣升達上去,這時不要專用這些疏散的葯。如果是血虛,下元脈有點浮弦,浮大弦,這時候可以把桂枝換成川芎,主要是純入血分,走血中之氣,這樣比較好一些。桂枝太溫燥,如果病人有明顯的盜泄的癥狀的話,最好還是不要用桂枝。這都需要把握,病人盜泄,小便里有白細胞,蛋白,這已經算盜泄了。但是這個時候,要看是從寒化還是從燥化,如果是從燥化,燥熱之象明顯的話,千萬不要用桂枝。如果下元整個還是寒濕之象,病人還是怕吃涼的,一吃涼的就拉肚子,或者是腳怕涼,等等情況,還是需要用桂枝。這個時候不用桂枝,肝陽就升達不上去。這個時候既得清斂下元,又得桂枝。關於這一方面的加減,大家在臨床中慢慢體會。用這次葯,這次加了,下次可以不加,然後這樣反反覆復地用幾次。這裡面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我也沒有一定的說法,如果把它講成一定的,反而僵化。總之,桂枝相機使用是非常好的,你不使用,在大多數情況下,肝氣升長就不行,就不能取得顯著療效。以前學習鄭壽全先生的方子之中,對於桂枝的用很少提到,因為很多病,由於導致左路肝氣不升的,陽神不能化魂的這種疾病之中,光一個理中湯,一個附子理中湯就能解決問題,陽神就逐漸能化魂。因為党參、乾薑本來就可以升達脾陽,寒濕一化了以後,肝脾陽氣自升。乾薑本身就是辛味十足。所以我們在臨床上,桂枝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桂枝要用的時候,在經絡中,在下元確有寒結,確有寒濕閉阻要通行的話可以用桂枝。一般的情況下,桂枝少用一些。很多病人過用桂枝後會出現早醒,陽氣過於升動,升動以後,後半夜早醒,少陽之氣內擾,少陽之氣提前升動,少陽之氣提前升動了以後, 厥陰又長不起來,血氣又跟不上,所以厥陰不能升達,少陽就內擾,然後就產生第一個夢多,由夢多慢慢早醒。今天關於陽虛就講到這裡,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提一下。剛才這個朋友提的是關於夢多,它的病理是什麼原因。首先,夢是怎麼回事?平常我們人白天陽魂利於目,就是我們一身的神氣,我們人有個神,神氣收斂時就叫精,升達時就叫魂,變化時就叫神,收斂時叫魄,由我們人進行主宰比較的叫意,一神化五神,化五種現象,其實就是一神,這一神中最主要的是意,就是我們後天的這個,脾主意,意識。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道家練功時講究練己,我們人最不安分的就是這個意識,意識安定了,五神就能定。不心猿意馬,逐漸安寧下來,五神各行其政。這是通過養生給大家先講一下。人既然有七情六慾,既然有心猿意馬,導致五神不能定,產生種種原因了以後,白天神魂利於目,早上我們是怎麼醒的呢?可能大家不太知道,年紀大的人他失去了這種功能,他沒有辦法體會,年紀小的人如果早早給他講的話,他會了解。練過功夫的人,就更容易有所體會,真正能知道的人是少之有少。我們人是怎麼醒的?人醒過來就是一股魂氣逐漸開達了以後,利於雙目,一下就醒了。魂氣走到手,手有知覺,走到腳,腳有知覺,這就是《內經》里說的,人晨起,「目受血則能視,足受血則能步,掌受血則能握。」有人早上起來被夢魘壓住了,身體不能動,想叫也叫不出來,就是肝魂之氣被抑制住了,陽氣想升達升達不起來,不能達於四肢,這時候要看一看,中焦脾胃之氣是不是寒濕郁阻住了。至於說我們平常為什麼會做夢呢?既然一神化為五神,主管做夢的是魂的問題,白天魂利於目,晚上神魂又從兩眼收回,人卧則血藏於肝,魂也藏於肝里了,這個時候,魂氣遊動,在裡面不安的話,就會出現夢境紛紜,晚上出現比較雜亂的夢境,睡覺睡不安穩,有幾種情況。一種是有邪氣克制,有邪熱之氣內擾,擾動的話,意氣內擾,魂氣不安,晚上就會做夢,就會產生夢多這種現象。我們在臨床上有時就講,這種邪氣,這種火氣內擾,一般是什麼情況下內擾呢?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魂氣的歸路是什麼?是從陽明經而入於腎經,所以有很多人晚上吃多了,吃得不好,有時候晚上睡不著,或者是睡著了後,翻騰來翻騰去,做亂七八糟的夢,胃不和則卧不安。陽明之氣阻住了,魂氣不能收,魂氣只收了一半,還處於這種擾動欲收不收的狀態。第二個還有少陰腎經。少陰腎經如果有腎氣不得閉藏的話,就是腎氣精氣虧的話,肝氣不能盡收的話,有時會盜泄,也會產生擾動。腎精不足的人,晚上睡覺睡眠輕,有個風吹草動就容易醒。精氣含藏的不足。夢還分不同的夢境。有的人晚上一閉眼就騰雲駕霧,夢境紛紜,好像在飄著一樣,這種情況就要考慮腎陽虧虛了。為什麼?下元腎氣寒凝,把陽氣逼在外面,魂氣整個都回不去,整個飄在外面。如果是中焦脾胃濕氣,是中焦濕氣鬱滯的話,導致肝脾不調,肝魂產生郁滯擾動的話,做夢會渾渾噩噩,一閉眼睛就是好像夢遊一樣,做的昏天暗地的,往往肝脾還是有濕郁。總之,種種情況,大家需要進行取類比象,去認識理解,然後根據脈象。臨床逐漸多了,思維多了以後,就會逐漸領悟過來。當然,人做夢是有講究的,有的夢反映了一種身體的癥狀,比如夢跋山涉水,夢追逐,夢爭鬥,這都是反映了一種臟腑內在的問題。《內經》里有一「邪淫發夢篇」,大家可以看看裡面怎麼講的,夢火怎麼回事,夢獄訟,夢爭鬥,都是因為邪氣客於五臟,導致五臟收藏不足,產生種種變化的現象。除了這種身體影響外,白天的事影響到,還有一種有預兆性的夢,有人做的夢,夢境非常清楚,夢境非常深刻震撼,從前到後,歷歷在目,這種夢是有預兆性的。如果有合適的人來把夢解釋一下,一般的夢境可以進行預測。半夏這個葯確實是燥,在臨床上應用的時候,半夏是降肺胃的,降太陰、陽明之氣的,太陰肺經,陽明胃經之氣的。你要問的問題是什麼?陰虛之類用這個?陰虛要看什麼陰虛了。如果是肺燥的病人,肺中燥氣特別盛的病人就不要用了。如果是下焦精血不足的病人,有時候恰恰需要用。因為下焦精血不足的病人,肺胃之中有寒濕,用半夏以降,降肺胃之氣,金水相生,開水之上源,有個方子叫金水六君煎,這個方子就是二陳湯加上熟地、當歸,專門治療精血不足,肝腎陰精匱乏導致的痰飲,虛火上逆,煉液為痰,這也用的是半夏,而且半夏是主葯。如果是肺燥的病人,陽明經從燥熱從火化了,從燥化了,建議不要用半夏。既然半夏這個葯在於降肺胃,肺胃是濁氣上逆,陰濁之氣上逆,你用半夏、生薑伺候,如果是陽濁之氣上逆,如果化燥,陽燥之氣上逆,就石膏、天花粉、人蔘,就往下走。人蔘,益氣化水,天花粉、石膏、知母,清金制木。陽明證,胃家實,在經有口渴,口燥渴想喝涼的,舌苔當然也有了,陽明脈大,脈象也有。像《傷寒論》里講的:「若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他就是講的少陽證,少陽氣上逆了以後,導致陽明之氣也不降,陽明之氣不降,有沒有化燥。陽明之氣不降,化為燥渴了以後,若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但是,有一點不一樣,就是小青龍。小青龍本身就是水飲在內,上焦有口渴,也不必去半夏,因為要去水飲。水飲一去了以後,可以去半夏,換天花粉。因為水飲渴是津液不能上承導致的。三陽化火的時候,半夏太辛燥,就因為它辛燥,入肺經降肺氣,降肺胃之氣效果比較好。在臨床上,大家想想,肺胃一路,由於後天飲食,一旦出現上逆,大半都是濁陰上逆,水谷之氣,這個時候,半夏是非常有用的。在臨床上,鄭欽安先生用砂半理中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加了砂仁、半夏,這是非常好用的。我建議凡是中土寒濕的病人,要用理中湯就用砂半理中湯,比單純用理中湯,會省去很多理中湯的一些弊病。半夏本來就是秉一陰之氣而生,有降的作用。現在我給大家講一下,在論壇中,大海發了一個關於高血壓一個病例的討論,當時那個病例我沒有做回答,因為高血壓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慢性病,要治療的話,需要方方面面的認識,因為在臨床之中,我們對待很多病的時候,有些病,我們只要認證認準了,一兩個方子就會有效,就會產生很大的作用。而慢性病在治療過程中,就要考慮前中後期,尤其是後期的調養,還有隨著病症逐漸的變化,最後的收尾收工,這一系列,對一個大夫的整體思維進行了一個考驗,尤其是這些高血壓病人,時間很長了,服用了很多西藥,這個時候要考慮到西藥的葯氣對他病體的影響,中藥怎麼去調他。高血壓,首先講,高血壓只是一種現象,癥狀,並不是一個病。現象是什麼呢?收縮壓和舒張壓都高出了正常人一般的範圍指標,這個人平常他的血壓都在正常範圍之內,現在不在正常範圍內,而且有不適的感覺,這個病才是高血壓。因為有很多人稟賦和一般人不一樣,可以產生異常的血壓,這種病人是有的,在臨床中慢慢會遇見。有人老偏低,老60/90,西醫說是休克血壓,還有的病人老50/80,這也是有的。這種人也不要以為怪,經常血壓偏低的人,金水收藏之氣稍微過了一點,還需要溫溫陽,就會好,但是不一定有病。有的人血壓老是80、85,偏於臨界,這也不算什麼,要具體看某些人的體質。一些老年人由於平常性格比較急等等因素,高壓老是140 或145 之類的,這你不要去妄加干涉,只需要在飲食、導引、鍛煉上調攝一下。首先,收縮壓和舒張壓到底是什麼現象呢?在論壇里,大海也說了,收縮壓好比木火之生長,心臟收縮,血氣迸發;舒張壓好像全身精氣的回收,收斂,一個是金水的收藏,這是用黃元御先生這套學說來解釋的,這是有道理的。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它。更形象是怎麼理解呢?我們的血氣在心臟的鼓動下產生一盈一縮,心臟的收縮壓和舒張壓恰好是元氣的一盈一縮,元氣的盈縮失常,是什麼問題?而且它一旦失常,不易自己回來,自身調節能力差了,元氣肯定虧了。所有的高血壓病人,先天元氣肯定不足了,元陽一動,就不足了,衰了。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來考慮他是不足了,還是斂降不足了。他升上去收不回來了,或者是升不動,郁在那,這都是因為後天元氣中氣,中氣主管樞降的平衡,現在中焦這個樞轉的軸,這個中氣已經不足了,不足以調整這個平衡了。一般的肝鬱的病人,我們遇見的肝鬱病人多了,左邊木火不得升達的,達郁湯,有的病人沒高血壓,甚至青光眼啊什麼都有,,沒高血壓,金水不得斂降,郁在上面也有。所以有無高血壓不完全在升降的問題,而且還在於元氣虧虛的問題。所以,對高血壓的治療,建中土,溫建中土,這一點,我認為是至關重要的。在溫建中土,補脾腎的基礎上,如果左路脈象出現郁滯,就是陽氣欲升不得升,有這一點,可以加桂枝;如果下元精血虧虛,相火之氣老是上逆,擾動之象,這個時候,一定要切記降陽明,左路地魄湯為基礎化裁,就往這方面走。地魄湯加上參芪,從這一路下手。肝木還要升上去,要升上去怎麼升?你還要榮養肝木,加川芎、生地之類,該榮養的時候還得榮養。我對高血壓就這個認識,大家有什麼問題的話還可以拿出來討論一下。上半身容易出汗,下半身反不容易出汗。一般的人都是上半身容易出汗,下半身不容易出汗,如果下半身不出汗的話,這就是問題。上半身我們的汗是怎麼出的?陽加之於陰謂之汗,下半身不出汗,陽不得加於陰,下半身本來就是重陰之地,它不出汗,下半身陽氣就不足。還有許多病人,他下半身特別容易出汗,為什麼?肝氣鬱在下面,相火老郁在下面,陽氣老加在下面,一往下面迫,下面就出汗。還是那一講,有些高血壓病人很年輕,很年輕先天稟賦就有不足了,體質已經有虧的地方了,先天稟賦偏於木氣升動這方面的,先天稟賦是肝木之氣容易郁滯,肝脾之氣容易內郁的這種狀況。小孩不想什麼,沒有思慮,體質也好,沒有感覺,年紀大了,一結婚,房事什麼的,脾腎之元氣一虧,一下子就出現這種情況了。當然也有很小的小孩高血壓的,以前治過一個小女孩,幾歲的小屁孩就高血壓,一直治不好,腎炎,高血壓腎病,那是怎麼回事?那就是看西醫,西藥吃多了,把陽氣全遏制住了,再加上小孩天生稟賦又是木火體質的,想閉又閉不住,所以高血壓出來了。這種病人溫建中土,溫建脾腎,肝木自然就升達,肝木一升達起來,腎炎也沒了,高血壓也好了,就是這個問題。小孩好治,年輕人更好治。小孩好治,年輕人難治,年輕人為什麼難治?年輕人慾望太盛,有的沒辦法治,你這邊一溫陽,一好了以後,有能力了,就更麻煩。現在這個社會,每天接觸亂七八糟的,像古代養病,一個農村人呆在鄉下,每天就見幾個人,所以病就很好治。現在你看這來來往往的,信息量太大,自己有時候管不住自己。行了,今天就跟大家討論到這把,下節課繼續跟大家講。好,再見。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勞傷解四(20080813 )明素析靈整理能聽見嗎?現在聲音怎麼樣?好。前幾節課給大家講了陰虛陽虛,這節課我們順著往下講。講到陰虛陽虛,陰脫陽脫也就在其中了。先把原文看一下。「陽自右降,降於坎府,而化濁陰,則又含陽氣,是為陽根。陽性溫和而升散,陰氣左升而不陷者,由此坎陽以辟之也。」這條大家好好理解一下。「陰氣左升而不陷者,由此坎陽以辟之也」。什麼意思?就是陽氣衛外而為固也,陽氣收藏了以後,下元腎氣才能閉固,下元腎氣閉藏了以後,一陽之氣升騰的話,才能有根底。這就是所謂的「由此坎陽以辟之也」。我們在臨床之中,有很多尿血的,拉痢疾的,亡精,亡陽,就是下焦了,甚至一些腎、尿血、蛋白尿等等,這個都屬於下元坎陽不能閉之。「其升散之權全在於脾,脾氣不升則精血馳走而陰脫」。精血不一定馳走,脾氣不升的話,還應該加一點就是腎氣不固。脾氣不升則陷於下,腎氣不固則漏於外。「《二十難》曰脫陰者目盲,目者陽明所發,陽根於坎。坎水陰也,中抱陽氣,坎陽溫升,而升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溫氣之漸靈者,溫化而為熱,是魂化而為神。陽神發露,上開雙竅,而為雙目,目乃陽神之所出入而遊行也。」就是說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這是《內經》上講的。「陽脫者,陽根澌敗,精血失常,魂神不能發露,是以目盲。」這裡面講的什麼意思啊,你們看這個原文,主要是講陰脫,陰氣要脫亡,是個什麼現象呢?就是說就我們人來說,他是有個一元真氣運行,而這一元真氣,不管是怎麼脫,都叫陽脫。因為一元真氣,遊走於九竅百骸之中,九竅百骸悉為陰物,全靠一團陽氣為之主持。這時候,陰氣升降失職以後,導致變化的現象又分陰脫和陽脫幾種現象。陽氣有從上而脫,也有從下而脫。象他講的,「陽自右降,降於坎府」,陽不能降,陰盛格之而脫於上,這是陽脫於上。坎中一點元陽生髮於水中,是木生於水而長於土。現在這一點陽氣不能往上升而脫陷於下,這也叫陽脫。這個時候,由於是陽脫而陰隨,陰脫而陽隨,這兩句話大家體會。由於在下元,下元為重陰之地,顯然本來就是陰盛之地,這個時候,陽氣走失表現為大量精血的,就是精微和陰血伴隨著亡失,這時候呢,就是陽氣脫於下。總之脫於上和脫於下,雖然在升降的角度上有所不一,但是總歸是元陽虧虛。這個時候,重症的話都要溫陽。所以呢,你看,陰脫陽脫,其方內,附子都是主葯。大家看這個方子叫烏肝湯。大家不一定要用他這個方子,用他這個方子有時候也許不一定有效。就是看他這個意思就行了。黃元御先生這個方子的用意還是比較好的。烏肝湯是怎麼來的呢?你看,附子黃芽湯,是不是?加上桂枝首烏湯。它就充分體現了什麼,這一點陽氣是生於水而長於土。首先是脾陽要升,脾陽升用的是天魂湯,你看,天魂湯,由於,由於底下就是說,陽氣亡於下,陽氣亡於下,腎水不能閉藏,腎水為什麼不能閉藏?是因為木氣伐之,木氣盜泄擾動之,所以他用了這個白芍跟首烏,來柔養風木,來升達,以順以升達。病到這種地步,就是說,我們大家來看吧,只是處於一種初步的就是說陽氣有脫亡這個預兆了,但是沒有出現陽脫,沒有出現陰脫,如果出現陰脫的話,可能也不是烏肝湯能治療的。如果出現陰脫的話,必須大用附子,然後再佐以其他柔肝之品。尤其是在桂枝的使用上,大家尤其要抉擇一下。有時候風木盜泄比較厲害的時候,桂枝是可以不用的。因為桂枝其性本來就是走竄的,其性走而不守,容易走竄,而且一般就是說下元腎氣不得封固,肝木之氣本來就是升動有餘,升動有餘他還上不去,由於沒有腎氣在底下封固,沒有中土的扶持,所以就產生了這個方子。大家再把這個方子仔細體會體會。同時呢,我們還講一個方子就是附子湯。他這裡的附子湯,附子湯用於什麼?用於底下就是說少陰虛寒,用於少陰虛寒證,小便清長,元陽不守的一種狀況。為什麼小便清長呢?下焦元火不足,小便顏色清長,顯示的是白色,就是我們說的清白的那種顏色。這其實是什麼,白色一現了,說明肺氣不守,就是說肺衛整個,肺腎之氣收斂不及的一種現象。這個時候,就得溫陽散寒,健脾溫陽散寒,佐以白芍,佐以白芍、白朮,養脾精,收攝。往往是因為,就是說,下元,然後是小便清長,有時候上焦還可能化現點虛熱,這是說有點口渴啊這些的。由於上焦口渴,喝水多,所以下焦小便清長更加明顯。在這個附子湯中呢,仲景第一沒用桂枝,然後呢,他利用真武湯的底子,去掉生薑,因為這時候沒有「振振欲僻地」,沒有下焦這種就是說濁陰之氣上見,頭暈啊,「振振欲僻地」這種,所以去掉生薑。然後由於小便清長,這個就是,中焦脾腎之氣,小便應該是什麼顏色,應該是淡黃色的,淡黃色是什麼?黃為脾,土氣用於四時,這個時候淡黃色也是一種中焦土氣能夠周遊的一種現象。小便清長首先代表的就是脾腎陽氣的不足。所以呢,在真武湯的基礎上加上人蔘,然後是倍白朮,附子湯白朮這個量是真武湯白朮量的一倍。然後用白芍,白芍以收斂,收斂肝木之盜泄。元陽不得升於上了以後,就往下盜泄,往下盜泄了以後就是兩股力量。第一個人身的兩股力量就是說一收一發,肺,肺津不斂,主收,肝木主發,主開達。小便呢?我們司二便,什麼司二便?腎司二便。腎司二便背後呢就是肝,肝氣主之。所以說呢,大便不利,小便不利,首先要考慮是肝氣不得,就是說是肝氣不暢。然後再考慮是肺氣不收。肺氣過收的話就是說,肺氣過於收攝的話,他會出現窿閉,然後肝氣不發,產生這種郁滯。肝氣過發,肺氣不收的話就會產生遺溺,然後大便溏泄,種種現象。而白芍這味葯呢?白芍,酸、溫、苦、平,酸,白芍就是苦、酸、平,這味葯是。苦平是它的本味,而是主要是酸味,它可以酸收。肺氣吧,肺氣逆上,就是說,食以苦酸以泄之,就是苦能泄而酸能斂,酸主要是可以泄肺氣,平呢,平也是可以入肺氣,所以說白芍這味葯,它在肺經,收斂肺經上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尤其是在於少陽相火上逆,導致的肺氣不能斂降這種病機上。你看,緊跟著看這個兔髓湯。這個兔髓湯是怎麼樣,這個兔髓湯就是由地魄湯變化過來的。地魄湯加上什麼?人蔘。地魄湯本身就是說中土無權,補中土的力量不足,所以加人蔘三兩。現在加的是附子,附子、龍骨,而去掉了麥冬、白芍。他講啊兔髓湯是什麼,兔髓湯講了是陽脫。陽氣呢,陽氣要右降。足三陽經從頭走足,陽氣以收斂以歸納,就是要氣沉丹田,我們講了,以為順,現在陽氣不順了,自然導致的是什麼?下元是陰氣啊,陽氣不能往下降,陰氣就往上頂,所以陰氣要上逆,這個時候怎麼辦?就要降陰氣。既要收斂上焦的陽氣,又要溫散下焦的陰氣。所以產生了這個兔髓湯。你看兔髓湯裡面沒有乾薑啊。兔髓湯里為什麼不用乾薑?兔髓湯要用也是用生薑,不能用乾薑。由濁陰上逆了以後,生薑是下臭氣的,下氣通神的,除臭氣、下氣通神的一味葯。它就可以治療這個從腑氣,陽明一路上逆的這種濁氣。為什麼沒有用乾薑、白芍呢?因為濁氣已經犯上了,整個是君相之火不足。黃元御先生一般用龍骨、牡蠣,喜歡用煅,煅龍骨、煅牡蠣,這與現在臨床上我們常用的還不一樣的。我們臨床上都喜歡用生龍骨、生牡蠣,為什麼?就是說龍骨、牡蠣啊,尤其是牡蠣,牡蠣是水精之物,牡蠣還是有一定的寒性的,如果在溫陽固攝的基礎上,你收斂陽氣的話,我建議還是用煅的為好。如果是重鎮的,如果是為了制約少陽相火上逆,導致的這些心悸啊這些的,大家不妨用上生龍骨、牡蠣。這時候還可以固助一下腎氣的封藏。陰脫陽脫就給大家講這些。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一下。雖然講得慢,但是大家要體會,黃芽湯,從黃芽湯講到地魄湯,講到天魂湯,然後烏肝湯、兔髓湯,大家要仔細體會它的用法。然後平常臨床上遇見病人了以後就好好琢磨琢磨,使用時,不斷地學而時習之的話,你就會體會到這種樂趣。然後再反覆地看,就會容易,就會有所突破,就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然後再拿出來大家討論,這樣就會,同學和老師之間就會有,互相,教學相長,有所補益。有什麼問題或者平常有什麼想法,都可以拿出來討論一下。有付中問,說是臨床,陽脫的臨床表現。首先講陽脫,就是說陽氣根於上,所謂的那個什麼,陽氣是自上而下,就是講的「積陽為天,積陰為地」,但是陽氣雖然發於上,所謂就是說它根於上,所謂「雲出地氣,雨出天氣,本乎上者親上,本乎下者親下。本身我們一身這個陽氣呢,三陽之氣呢,它都是以下潛為順,由上而下,由上至下,這也是氣化的一個必然的一個規律。就是說氣積了以後,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然後神氣再收攝,然後產生這個氣再歸精,精再歸化,這種現象。這裡講的這個陽脫呢,就是陽氣,陽氣亡脫。像我們臨床講就是說,人要老,先從腿老。慢慢,腿僵硬了,是不是?然後呢?然後陽氣慢慢逐漸亡脫。身體好的人,真人呼吸一踵,這是養生家達到的一種非常高深的一種境界。平常人呢,我們慢慢就用腹式呼吸,然後逐漸就用胸式呼吸,氣就慢慢淺了,然後呢,危重的病人一般用喉來呼吸,就是喘,犯脫的話,就是真氣漸脫於上。所以說在臨床上我們會遇見這種,就是說呼吸衰竭啊,重症病人呼吸衰竭,慢慢的,喘促,這種都是下元濁陰之氣慢慢盛了以後,元陽不得歸潛,往上,上見的一種現象。元陽上脫。或者是久病的這個,慢性哮喘啊,慢支啊這些,到後來都會出現喘脫的這種現象。這時候真正的用藥呢,像黑錫丹,是不是啊,都是以降濁陰為目的的。黑錫丹、兔髓湯,像這個兔髓湯用法、方義還是非常妙的。大家在臨床上就是說,把這個方子學好了以後,根據病人的癥狀去加減,你原方原量套的時候,恐怕有時候效果會不好。黃元御先生用的話肯定會變化。我只給你講陽脫的道理,由他這個道理,你可以把臨床癥狀、現象都給推出來。可遇說:「男怕穿靴,女怕戴帽」,這也有關係。男子陽氣偏於下元,所以呢,男怕穿靴。男子腿一腫呢,就是陽氣衰的比較厲害了。男為陽,什麼陽?男為陽,陰中之陽。所謂陰中之陽,以升達為順。所以說男性就適合這種性格比較闊達,比較開闊這種性格。女性吧,女為陰,陽中之陰,所以呢需要收斂,性格溫順,然後是收束為好。所以說女怕戴帽,女子一戴帽,陽氣根於上,臉一腫了以後,根氣不足,更別說收了。大海問:「左脈弦與右脈弦的區別在哪裡?用藥上的注意點。」這個需要臨床上去慢慢體會。這個我以前已經給大家講過了,左脈弦,弦脈是六殘賊脈之首。百分之七十的病人都具備弦脈,這意味著弦脈的普遍性。有時候是兼夾脈,有時候是主脈。弦脈是什麼現象?這是大海提的,我就問大海你,你回答一下,什麼叫弦脈?弦脈是什麼現象?我們講脈象,每種都有它一個像,所以我以前也說過,脈象體態充,要從四時五臟這個脈象去體會它,什麼象?它為什麼會產生弦脈?它為什麼會弦?你搞清楚以後,再分左脈弦,右脈弦,寸弦尺弦,是不是啊?才能搞清楚這裡邊的關係。就是說,弦脈為木郁,木欲升不得升,就是說弦啊,弦脈屬木,首先這一點,要類比五行的話,屬木。屬木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到,在四時脈中類比它。第一點,弦細而緊,這個時候是沉弦,這個時候我們類比是什麼?類比好像是初春的脈象。沉而弦,這個時候初春的脈象,弦細而略帶緊,這是什麼現象啊?沉弦,這就是好像初春的時候,外寒特別盛,一點陽氣,一點陽氣欲升達而外在寒氣又十分盛,這個時候呢,就是顯示出來陽氣微弱而外在寒氣又比較盛,陰寒之氣閉束,一點微陽閉束在內,而初春的脈象。然後呢,這個脈象逐漸條達,產生了就是說脈象略微有點弦,就是說弦而長這種現象。這就是木氣已經能開達了。這時候還是這個脈象,顯示出來這個脈象弦而長,就是說木氣有餘了。木氣見有餘,如果不是木火當令的時候,顯示出來的弦脈統一都是木氣有餘之象。木氣有餘為什麼?不當王的時候,它木氣旺了,這個時候就得考慮到,就是說,因為木氣不得和升,不能升達上去,它產生了這種郁滯。還有一點就是土弱。土弱的話,木氣就會盛,所以產生了弦脈。這個時候就叫木郁,就是在氣質上叫氣鬱。沉弦之脈,它多屬寒,這種弦滯之脈,脈象有點弦長而又不能開達,欲開達不能開達這種現象,這要首先考慮肝鬱。還有呢,弦大,浮弦,這種現象屬於肝氣已經旺了,肝氣化火了,要治這種脈象呢,必須佐以清熱的葯。如果是浮弦的話,重按無根的話,就是考慮陰虛現象,就是精血不足,氣不能歸精,這個時候還要適當進行養陰。在這裡面尤其要講到一點就是胃為水谷之大海,我們人得的病還是有數的,要懂得理的話,你看《金匱要略》就是說「千般疢難,不越三條」,是什麼病,然後是,氣病多少多少種,血病多少多少種,婦科多少多少種病,他這每種病每種病都是有數的,你把這每種病每種病都研究到了以後,臨床就能進行歸類,就能很精確地來預測它的變化。首先呢,講的是六經的這種,六淫外感,這種所謂的傷寒病,傷寒傳化,這種病它都屬於就是按我們來說,都屬於一氣周遊,在一種就是說先天變化的基礎上,以溫陽為主,導致調六經氣化,調六經太過不及。在於後天飲食情緒上的諸多化的時候,大家要注意到,一個是,一個是就是說由於後天飲食所產生的郁滯,第二個是情緒產生的鬱結,往往這兩種又互相為因,產生很多雜病,就是丹溪先生所謂:「雜病郁證,經常用的是六郁湯。雜病以痰為主,怪病多痰。」後代很多醫家這樣的論述。在這裡論述就是說,我為什麼要講到這個呢?就是說在臨床上我們會遇見很多病人是這種中焦有痰濕的,痰濕不化的病人,禁補,這一點是誰先提出來的,是孫思邈先提出來的。就是說凡虛人,痰盛之人,素有水濕凝聚,凡要服大補之劑的時候,必須先泄。為什麼?腸胃之中,腹中,經絡之中可能有痰濕之郁阻,偶爾會出現一側胳膊麻,會出現偶爾局部皮膚的瘀腫,有些病人大家有時候看身上皮下有一塊一塊的腫,是什麼?這就是叫痰核或流注。他這就是由於脾胃裡產生這些痰濕水飲,隨著胃氣的潮汐,然後鼓散到了經絡之中,又不能化掉,郁滯在局部。這時候怎麼治?這時候臨床上就要考慮多用一些烏梅、牡蠣,厚朴蒼朮之類的,然後再加上牛膝,沉降胃氣,沉降胃氣,收斂脾精,這時候不能一律的升脾陽了,要把脾陽遏制住,而這個時候呢,氣機鼓動不足而收斂有餘的話,逐漸吃了它緩緩的有點拉肚子什麼,這些在經絡,在胃腑中的濁濕之氣慢慢就排下來了,這時候病人就會慢慢排一些惡臭,但是絕對不是苦寒大泄的葯,都屬於苦澀沉降的東西,慢慢大便就會排出一些穢濁、膠粘的東西,這些東西排出去了以後,你這個時候再用補劑,壅盛之劑,它會產生很好的效果。不然的話,臨床上有幾個別的病人,用完大溫大補以後,病人出現渾身酸痛,有時候局部肢體的腫脹,這是痰濁之邪已經入於經絡了。這樣的話,為以後產生流注啊,局部的痰核,甚至偏癱,都留下根底了。所以說我們人吧,一方面六經氣化,一方面後天水谷之海,它的腑氣這一路,每天受攝飲食。小孩不一樣,小孩沒這些東西,小孩只要胃腑經絡中有一點凝滯,他馬上發燒,他馬上產生種種反應,一般人難。這種痰濁,在胃腑中可以溫化掉,一旦到了經絡中就溫化不掉,就跟我們治理國家一樣,有的敵人必須得除掉,有的人必須得殺,有的人可以感化,可以轉化。當然了,你去慢慢地轉化,有些東西轉化太慢,等你還沒有轉化過來他的時候,你的溫燥之氣已經過了,已經造成很大的這種矯枉過正的影響。所以古代就是說有汗、吐、下種種方法,吐、下臨床之中運用是不可缺少的,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決之,是吧。這種呢,往往有可能是虛寒體質,陽氣弱,但這個時候,你用藥的時候要注意到,降胃氣,用半夏、陳皮,用炒麥芽,可以用這些。用牛膝、牡蠣,收澀的。不要用枳實、厚朴、檳榔、大黃這些。這一部分人,臨床上還可能導致很多久治不愈的各種雜病,所以在臨床上一定要注意到這個胃腑的,首先這個滌盪,這一環要仔細考慮到。當然牛膝這味葯也是苦寒的,如果是脾陽已陷的這個病吧,這個病就可以考慮到在這個基礎上先加一些乾薑,是不是,先加一些乾薑、茯苓,然後再佐以利下。總之,叫它陽明氣沉降為順,不要這邊一溫脾陽,那邊胃氣也不降了。整個一鼓盪,濁陰不下潛,反而隨著經絡鼓脹到全身,少升務要降,所以說兩者權衡要把握好,不能為了升脾陽,這邊導致胃逆。更因為痰濕水飲的凝聚已經產生了,祛宛陳莝,這個手段必不可缺。如果沒有這個手段的話,而大用溫陽葯,時間一長,就會導致相應的危害。在民國的時候,曾經有這麼一個學派,大泄大補,不管來了什麼病人,枳實、厚朴、芩、連什麼什麼一趟,先泄,但是這種人泄的他有那個什麼,給大家說下,就是說這種葯不是不能用,也能用,如果要用的話,建議大家在煮的時候,要煮一個小時左右,這個時候,葯不會太苦寒,泄下力量也不會太大。因為久煎後葯氣就平和了,全是味。所以在臨床之中,我們要存有這一法利用。胡萬林?跟胡萬林沒關係。胡萬林他是四象的方法吧,他把任何病都分為四類,然後這四類病人用不同的方子,不用脈診,只用望診。剛才大海問起了就是說陰陽二十五種人在臨床上的運用和體會。我的體會就是說陰陽二十五人我到沒有運用得這麼細,但是對臨床上的人,就是說他對於五行的屬性,我們過去這個,就是說象數這門學問,對每個人面相啊,形體啊,屬於金木水火土,那上面分的比《內經》上還要細一些,就是說性格呀,面相呀,眉毛呀,各種的氣象(相)啊,他都有一番講述。而且根據每個人的生辰,斷出每個人的稟賦,氣象(相)。《內經》上講的是一個大象。總之,我們每個人的稟賦,有有餘的一方面,就有不足的一方面,我們看到他這個性格和舉動,偏於開達,偏於往外放的這面吧,都是木氣有餘,我們常常會叫木火性格的人。性格比較內向,比較沉靜,比較謹慎的這種人就是金水性格的人。根於木火、金水之間,我們進行取類比象,進行調和,然後在臨床上指導用藥的偏頗,就是側重。並不是說具體到哪味葯,具體的什麼。由於就是說,看,像這個啊講的,有人有痰啊,有人義氣,有人少信,什麼什麼什麼,然後有人喜歡思維啊。而我們臨床之中呢,我們遇見人,往往是不去問他,就是說,凡眼一看完他以後,一搭脈象,然後這個病人訴說一下主證,然後這個時候就開方了。而並不是問,這個人平常日常生活,然後再仔細揣摩揣摩他的思維的變化,這個有時候沒有那麼細。我是說分清二十五種,就是說,五行之人,各有偏頗,然後呢,因為為什麼,因為我們就是說天賦以性情,地賦以形體。我們這個形軀,這個軀殼是陰精,是象地的,而精神是象天的,法象於天。所以呢,我們在這種長相啊,軀體、稟賦的五行就有所偏重。所以《內經》就歸屬為五種人,由於形體有所偏重,所以精神上也就有所偏重,這是同氣相求的。在這五行之人中呢,他又是在五行之中復五行,然後就變出了陰陽二十五人。你不必要搞這陰陽二十五人,數不勝數,你要搞得細緻的話,可以無限可分的。腦袋中就是說時時刻刻,我覺得我臨床中一句話,獨守陰陽無與眾謀。這個陰陽都不用獨守,明知一氣之往來就行了。就明這一氣往來,這一氣之順逆,千古往來,你就是再看歷史,看人,然後對待事情,逐漸地體會這一氣往來,這就是鄭欽安先生所以能產生溫陽學派這一大派的根源所在。千古以來,只有鄭欽安先生能把這一元盈縮表達得這麼透徹,是因為別人都沒到達他這個境界,所以我們在臨床當中不斷要領會,如果不能領會的話,以後學醫的道路會越來越坎坷,越來越曲折。為什麼?為學日益,越學東西越多,越學東西越雜,實際你在這個時候走的是西方這種不斷探尋這個道路了。就是說學識越來越雜,名象越來越繁複,不光是文化上,內性也好,為道日益。時時刻刻都歸結為一氣之往來,一氣之動靜。你對這個問題有理解,馬上就產生一個概念,是不是。然後就反思,什麼東西都歸結為一陰一陽上,什麼東西都是。一反一復,就產生了萬變,萬種變化的產生。達到這種狀態,可以不被天下人所騙,你要達到這種狀態,任何醫書都騙不了你。什麼是正路,什麼是歧途,你一眼就能看清楚了。他諸佛菩薩降臨,也哄騙不了你,因為你腦子裡沒有那種名象,那種名象對你來說不產生障礙,你心胸開闊就無所謂障礙。現在主要是就是說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五音的排法,根據太少陰陽的排法摻雜進去,你就要把太少陰陽怎麼回事,這個也是陰陽變化,五音的變化,也是陰陽順逆產生的,你把它整個透徹的貫穿起來,然後心裡就沒什麼疑惑了。要不然你現在要分陰陽二十五人,有人說了,臨床上要分二十七脈,每個人是什麼脈,哪個是什麼脈,這樣分下來,這樣即使分下來了,臨床上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收益。當然了,你這個搞清楚了以後,你再想仔細把陰陽二十五人搞一搞,那也可以。就是仔細再把它研究研究,臨床之中再產生你獨特的這種具體到特定病的變化,這種也是行的。對於這方面,我是研究的比較少。最後一點還要歸結到「學醫之道,虛靜為寶」。我們學醫,學的是醫道,這裡只有醫道,沒有其他東西,如果大家要學各種醫術的話,不用在我這裡學,當然了,有時候可能我,有時候講解之中也有一些著有痕迹的方法,但是歸結到最後,是讓大家明白,講了這麼多,其實是要闡述陰陽的變化,陰陽的變化其實就是一氣的盈縮,一氣的盈縮又只有你心中無一物的時候才能夠去映現,你才能是一面明鏡。如果你現在這個鏡子裡面橫七豎八的,映現出很多東西,你還能反映出來事物清晰的本來面目嗎?在這裡邊,就是說,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七七四十九年,然後臨涅磐的時候對大家說,「我一個字都沒有講過。」其實意思就是說,不叫大家著象。中醫也是一樣,一著象就流下了。講到這裡呢,還是要和大家講,當年,這個故事就是說已經是一個很老的故事了。六祖,六祖裡面講的,六祖做了首什麼詩呢?首先是他師兄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大家知道,這個詩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往往一說就說到後面這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是後來的。大家先做到「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刻刻關照的功夫是要有的,你沒有練習有來以後,你如何空的下來呢?所以說,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說「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這醫理啊時刻順暢,沒有一點名象存在,有一點名象全都是在腦子裡立刻,不是把名象硬給他,硬給他拋棄掉,把這個名象給他吃透,要消化掉,給他融匯掉,使他不存在任何的這種概念了。這時候才行呢。這個「時時勤拂拭」是觀象的過程,不斷地觀,觀也是不斷地用你的心去感應。你去感應是指,怎麼樣?就跟我們,就是說欣賞畫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不是聚精會神地去看這個畫某一個部位,某一個部位,尤其是看油畫的時候,要離得比較遠,要眼神收回來,將這個畫映射到自己的眼帘之中,心目之中,這個時候來感應來體會這個畫。這叫觀。我們在大街上,看見每個人,一看,這個人長得比較凶,那個人長得比較笨拙,怎麼怎麼樣,其實這已經是觀了,但是這個時候,第一個,你被他外在形象那個什麼,產生了障礙,你一看到他你就跟他下定義,你就跟他外在形象,形體,簡單的一些特徵,就是把思維形成固定化了。而沒有達到,就是說無思無想,就直接叫他映射心裡,然後去,這個時候,我們看一個人不但能夠看出來他的外表的長相,和動作的緩慢什麼的,而且能夠感應到他內心世界的變化,根據他的外在各種動作,就能感覺出來他的內心呢緩急,就是說收散,凝聚收斂,這種性格的狀態變化我們就能體會到。當然了,還是要從神秀的這個偈子中入手,「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就是說,我們還是要一點一點記,還是要一點一點看,完了,看完《傷寒論》,再把它一點一點貫穿,一點一點領會。為什麼?我們開始可能感覺自己心裡挺空靈了,挺靜啊,能感到一些事情了,你這個境界太狹小了,太局促了,必須得要不斷地融會貫通,融匯完了以後你才知道,以前那個境界是自己造出來的,是一個太局促的境界。不斷地融會,然後《內經》、《傷寒》,諸子百家,然後孫思邈的東西慢慢逐漸融匯過來,那個時候,你在能融匯一爐了以後,你還能波瀾不驚,如清澈見底的話,那個時候才能叫出來。因為在這個過程之中,你能把自己固有的觀念不斷地反省,不斷地發現,不斷地在貫穿融化掉,要不然自己空靜靜的,有時候不會發現,這一束光總打在那個點上,看不見其它的。關於頓悟跟漸修,我給大家舉個例子,這也是南先生以前舉的一個例子。沒有頓悟,沒有所謂的漸悟,就好像一棵大樹一樣,不管它有多粗,我們去鋸它,累生累劫的去修行,累生累劫不斷地去鋸,這鋸啊就是漸悟,等到哪一天了,把這個大樹,鋸到那個點上了,你過去拿指頭輕輕一碰,一棵蒼天大樹倒了。這時候你覺得是頓悟,但是你前面做的那些功夫都是在積累,經過那麼多年累劫的積累以後,你才達到那個點,才達到因緣際會的,就是說這個契合點,然後才產生了變化。醫學也一樣,我們現在需要不斷地去領會,不斷地去觀,揣摩,不斷地進入這種思維,就像古人說的,我們既做學問,就需要良師益友,然後是各種方面,遠行必而近中正,種種,把自己周圍,自己有自己的朋友圈,都聚在一塊,談這麼個事情,這是塑造氛圍。不斷地自己熏陶自己,有外在的,有內在的,在這種環境之下,自己全身心是種轉化,這種熏習,這種速度就會更快。這個《四聖心源》章目還是比較多的,大家回去了以後,把《四聖心源》還是好好看一看,我從下節課開始給大家講得速度就要快一些了。因為開始為什麼講這麼慢呢,關於中氣勞傷,陰虛陽虛這種思路需要反覆地去貫穿,反覆地去給大家腦子裡建起來這個觀念,一旦建立起來,後面就很順暢了。就像我們學太極拳一樣,總是開始幾招難打,開始幾招一旦學規範了,一旦掌握到形的變化,三結三合,手腳的配合,掌握好了以後,後面就是招數的問題,學得非常快。以後還是每周三講課,不隔周講了。行,我今天就講了烏肝湯和兔髓湯,這個方葯大家要對應天魂湯和地魄湯來看,來領會他這裡面的意思,然後在臨床上再對應起來。比如烏肝湯,對應烏肝湯的時候,你可以考慮考慮像附子湯、附子理中湯,這些都是升達脾腎陽氣的。看兔髓湯,你就可以考慮考慮真武,麥味地黃丸,麥味地黃丸加肉桂啊這些時方,來對比對比。這些方子跟黃元御先生的方子還是差太遠,你看像,簡單舉個例子。張錫純的書大家可能很多人都看過吧,張錫純在治療元陽離脫的時候喜歡用的葯是什麼葯啊?喜歡用的葯是代赭石,重鎮陽明一路,還一個就是山萸肉,重用山萸肉,這一點呢,在李可的破格救心湯變化中,就是說能夠有很深的體現。但是這種用法有很大的質疑之處,我認為在某些病來說,就根本不需要,反而會產生很壞效果。首先,代赭石,代赭石這味葯是重鎮陽明,是治胃氣的。在《傷寒論》中,旋覆代赭石湯,代赭石的用量是多少,是一兩。按我們現在常規用量呢,是多少?我們常規用量,小劑量的話是三克,大劑量用的話,桂枝湯,桂枝、白芍各三十克的話,那個時候代赭石也只是十克。代赭石這味葯是非常沉重的,類似於鐵礦石一類的,它的十克也只有一點。而過去仲景用這麼少的量,就是取它能治上焦之氣,輕浮之氣,浮動,治上焦若羽,非輕莫舉。用那麼大量幹嗎,他用大量一下子就把脾胃之氣全部降下去了。而且會導致脾陽的下陷,這個藥用量大了。所以在臨床之中,就是說你看仲景用那麼小的量,所以在臨床中,大家對代赭石這味葯不要片面地追求療效,學某些大夫,現在很多大夫都是這樣,治療經驗,三十克不行六十克,感覺就是給兩塊石頭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代赭石這味葯在治療胃脘的這些虛逆之氣,脾胃的虛逆之氣的時候,用量大的時候,反而適得其反。還有一個,山茱萸,山茱萸往往是用什麼?我們久咳的病人有時候真氣喘脫的時候,真氣亡脫。真氣亡脫了以後就是肺腎之氣不收,病人出現喘促,氣高這種現象,這個時候呢,他用山茱萸來進行溫固封攝,在這一點上呢,山茱萸這味葯固然可以用,山茱萸這味葯酸溫,雖屬陰葯,但是不是那麼太寒的。但是,如果是由於虛損引起來的,你用山茱萸可以;如果是邪氣有餘,光精氣奪一點,不可以用。虛則精氣奪,實則邪氣盛,如果有下焦濁陰之邪上犯的話,你用山茱萸,更增加下焦濁陰之氣的逆滿。所以在臨床之中,用藥的時候,你要把握陰陽的這種順逆,而不是像張錫純那樣,見了就用,更不能像李可那樣,治療心衰的病人,直接就上,根本不管他氣機的升降。李可這方法浮躁。代赭石這個藥味,大家要看的話還是要看古醫書對它的評價。現在很多人吧,對它有時候的評價都不太正確。代赭石,這個可能引用的是《長沙葯解》的吧?它重用有重用的效果,輕用有輕用的效果。仲景來重鎮逆氣的的話,也就是用的小量的。你要是平常平肝熄風,鎮肝氣之逆亂,可暫時用大量。所以就是說在烏肝湯、兔髓湯兩方的基礎上,這兩方,看似兩方,其實一方。因為為什麼?因為人體的氣機呀,就是說升降往往是互用的,由不升導致不降,由不降導致不升,由元陽不能潛降,而導致下焦氣機更加郁迫在下,就是說中氣一逆亂了以後,上下的問題往往是相互關聯的。這個時候呢,烏肝湯跟兔髓湯兩方是可以摻和起來,來運用的。不要說有的病人就用烏肝湯,有的病人就用兔髓湯,那樣的話治療起來比較片面。行,我這個意思大家聽懂了吧?行,今天就講到這裡了,下周三咱們再見吧。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一(20080319 )汀上白沙整理這是黃元御先生對傷寒論的重要貢獻的體現,我們先學習天人解,這樣更有利於理解黃元御先生對這個先後天,氣血生化的觀念是比較有利的。黃元御先生呢,他這個對陰陽六氣,還有五行的理解。以前看過河圖的人都知道,就是說,基於生化的角度,就是說五行順生,生化的角度來理解。應該前面就是:「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為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這是黃元御先生,就是說,關於陰陽變化分判,做的一個簡單的陳述。關於陰陽如何分判呢?這一點,就是說,是一個比較難於理解的過程。需要靠大家仔細的思維,精思達到一定的境界,到一定的程度後,才能真正體會到。我們先這樣,通理上給大家講講。「陰陽未判,一氣混茫」這是什麼?就是說,我們這個紛紜的世界之中,如我們思維變化,然後是周圍事情紛雜的狀態之中呢,都屬於萬物千奇百變的這種狀態之中。這已經是一種萬物奔騰的狀態,要能歸納到陰陽,這之間需要有過程。內經上講,「大之可外,小之一十百千」,這是陰陽的變化之道。陰陽呢,是我們先賢先聖對事物一個分判的方法。其實,就是說分判的一個名詞吧。在周易《繫辭》中,就講到這樣,「聖人立陰陽以類萬物之情。」這個萬物紛雜各有不同,我們去用什麼理解它?我們去用我們這個一心,我們用我們的意念,體會萬物的不同情狀,怎麼去體會呢?就是說,簡單分判為陰陽來體會。陰陽對事物初期的進行分判。這個陰陽的分判,不是對事物的分判,而是對我們一心的分判。這比如,我們體會這事物,怎麼樣體會?以事物相應合產生相應和產生共鳴,同氣相求。另外呢,是一股寒氣,你體會的時候,你也是一股收束之氣來感應它。感應之後,然後這就是,我們是一個純凈的狀態,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或者是一潭靜水一樣,來感應外在的變化。這時外在開散的變化,我們就會受到開散跡象的影響,也會有開散的波動。所以呢,這個陰陽是對從我們以一意測萬物的角度來進行分判的。所以說,取類比象,開始對萬物有所感應,然後去取類比象。「一氣混茫,陰陽未判」,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的狀態。我們認識事物的狀態能達到「一氣混茫,陰陽未判」,這是一種泯滅了對事物的分別與差別的判斷。把我們平常對事物差別的這種判斷,還有這種分別之心,先逐漸安藏起來,靜息下來。這個時候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派靜象,是根凈之象,沒有動靜,也沒有陰陽。如果大家受過驚嚇的話,受到猛的一件事情刺激的話,大家會腦子突然空一下,是不是呀?處在這種空空的狀態之中呢,這種狀態是我們每個人都體驗的。今日今生沒有體驗,就是說,很多事也沒體驗過的。有體驗過的,它就不會忘。就是說,在這種狀態之下呢,我們對周圍的事情也觀察的一清二楚。周圍的事情碰碰擦擦,什麼各種狀態,我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我們沒有隨著它去運動,沒有去進行運作。這種狀態就叫做真靜,就是一氣混茫。這種一氣混茫的狀態呢,是萬物自現,是佛法所說的「圓」。圓明,一派圓明的狀態。這時候呢,萬物自現,各自的形象百千萬種,但是你的心沒有動,沒有去應和它,這叫做陰陽未判。你去應和它,一動,這就是你有所取象,你有所取象的話,你這取象就有盈就有縮。有盈有縮之間就判出陰陽。盈縮之間呢,黃元御先生就判出清濁,其實這個不必要。一盈一縮之間就有向背,有向背就判出陰陽了。有向背,也就是誰在判別向背呢,是由一個中的坐標點,它來判斷是向還是背?是正還是負?是陰還是陽?這一點就是天地人之間的中氣。這是我們觀察事物的本位,所以我們中國曆來天文觀象的時候都有自己的本位。不是地心說,也不是日心說,也不是無窮宇宙之間的識辯,當下就是天心,當下觀察事物,然後呢,再在天象之中找一點不動的,這就是所謂的天心。在這點,首先假如自己不動。「樞軸運轉,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五行啊,五行金木水火土講的是四象,四種現象。行者,行也。行就是運行的意思。五行是五種運行狀態。什麼叫火?火曰炎上,就是這種炎上開散的狀態。木氣呢?就是這種升發條達狀態。水呢?水就叫做閉藏。記得上學的時候,什麼叫腎氣?沒有腎氣。就是閉藏之氣就叫做腎氣。同樣收斂之氣就是金氣。所以就沒有腎氣。五行呢,就代表五氣,五種運行狀態。這五氣呢,就是一氣。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它是元氣運行的不同狀態,分判出來五氣。其實這五氣就是一氣。我為什麼在論壇之中我以前提到過陰極就是陽呢?陰極就是陽,為什麼?陰氣陽氣都是形容元氣運行的狀態。就象我們經常說的春夏氣機生達,秋冬氣機斂降。春夏陽氣生達,秋冬陰氣斂藏。春夏陽氣生達,秋冬陽氣斂藏,你說這秋冬你也可以說是陰氣斂藏也可以說陽氣斂藏。其實這裡面不只過是一個陽氣。有時候陰氣陽氣指得是升降的狀態,有時候陰氣陽氣指的是本體的元氣。所以大家在看內經和傷寒的時候,對這點有分別。如果沒有分別的話,就會產生混亂以至於自己困惑以後。很多歷代醫家自己困惑以後又用來約束別人。也不知道自己之間的關係,然後對經文亂講。這個都是屢見不鮮的。所以說陰陽五行這種氣實則是一氣,就是我們講的化生的角度。好的中醫談中醫,不談辨證,談什麼?談氣化。這一氣是怎麼變化的。辨證都是小兒科的事,辨證容易出現很大的誤區。很多辨證的東西,你一辯出來就僵化掉了。你自己,可能就是說,始作俑者。你這個談的人知道,你的徒弟或外行人或後學者聽,好象拿著辨證分析,按圖索驥。這樣來搞,其實不能打成一片,不能圓融,形成很多僵化。所以你說,從明清以後,景岳的書出來了,然後《脈因證治》出來以後,醫學就越趨下流了,越來越僵化掉了。可能大家就是說,五臟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整個都是僵化掉了。所以說,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四聖心源》呢,就是把所有的名象全部貫穿起來,然後知道氣化的真正原因。「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這個就是講的是氣化的關鍵。大家這一點要好好地讀。你至於領會到以後,當然啦,內經里說:「學醫之道,虛靜為寶」。學醫有道,虛靜為寶。這個寶呢?就是韜光養晦,在虛靜的狀態之中來體會陰陽的變化,來體會病人的病情。變化之妙,成乎一心。怎麼成乎一心?你沒有這個虛靜的狀態,你去臨證。即使你的醫學達到一定的程度,你如果今天的狀態非常差,很多變化,很多病人的狀態都給你漏了。但是有一點例外了,你臨證非常豐富了。很多已經成系統了。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出現常規性的錯誤。但是疾病在複雜的情況下,沒有這個虛靜的狀態的話,不會有神來之筆,也不會跟疾病一下子相應合。這就是道德經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這個意思。易經上曾經說過:「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講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可以給大家講下一個古代經常講的小故事。有兩則故事。過去古人來闡述「寂然不動」。我們看病的時候,寂然不動,不但與病人相互感應,與天地萬物都可以感應。明朝有朱順水這個名人。當時呢,朱順水渡海去日本講學。當時呢,遇見大風浪。那個時候的船隻差些,所以呢,大家都驚慌萬分呀,覺得凶多吉少。這個時候呢,朱順水用一個黃紙寫了四個字「沉靜天地」。寫完了以後,燒掉扔在海里。然後隨即風平浪靜。這是什麼?他這種莊重之氣一下子與天地相互感應,外在的動象一下子就被鎮住了。就是說,小則看病,大則與天地相感應。還有宋代有一名大禪師。當時在當地是久旱,國家是久旱,沒有雨水。都三年了。他當時就是祈雨。祈雨的時候做了一壇法就下雨了。當時問怎麼去祈雨的?他回答就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這裡面都有很多奧秘。在論語裡面說:「至誠可以通神」。至誠,誠是什麼?我們的心態不誠呀。為什麼?真正誠直的人,他心態是如一的,定力非常高。真正達到至至誠這種狀態。至誠之道可以先知,可以通神。所以呢,我們學中醫要學的好呢,要有至誠的心,對待事物,對待人,大家盡量少一點心眼,盡量把自己弄的簡單化些。這樣的話,你自己在學醫的過程中,就可以少給自己設一些障礙。然後感應事物的時候,就可以感應很親切。這就是「至誠之道可以通神」對中醫的詮釋。在辨證的過程之中,用最簡單的,就象內經里說的:「獨守陰陽,無與眾謀」。什麼意思?也是這個意思,持簡御繁。智者察同,愚者察異。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會察萬事萬物的交匯點,共通點。而不是察事物的差別與變化不同而分門別類,這是西方文化。中國文化講究乾坤之道以御萬物,而不是講究追求萬物,然後去征服世界,然後去探索世界。這個不是。智者察同,同在哪?同在內,就是說萬物還是有差別的,你這個心不要有差別。你觀察萬物不要戴有色眼鏡,是以一視同仁,一樣的心態去觀察萬物。這個時候你找到了同一點,你就會發現事物的真象,你就會容易把事物溝通起來。如果你的心態看每件事都不一樣的話,那就會自設障礙,所知障。因為自己對事物有了解以後,對自己無形之中產生障礙。反而不如,嬰兒般地對事物觀察更加細微。下面講五行生剋。五行啊,五種狀態,它直接互相牽制。這牽制呢,就是克。互相變化承接就是生。黃元御先生講的就是以氣,而不以質。因為我們中醫講的是一個氣化的過程。因為我們中醫先講氣化,再講形質。這是兩點不同的。跟西醫講形質不一樣。因為為什麼?形質跟氣化之間還是有溝通的。就象冰化為水,水化為氣,逐漸有個變化的過程。形質吧,它也參與相生相剋,但是由於形質的相剋受到流動變化的影響,形質的相剋就比較局限。這不如氣化感應的非常快。你說形質有沒有相剋?絕對有,怎麼沒有呢?金氣收斂,真正形成金氣,是肅殺之氣。它已經內含了,但是它這個氣是成型了以後,斂聚了一塊,不能動。它受外在的感應就比較差。凡是成型的東西,它都是質。它已經是收斂成型的。這一點我以後會講。中醫先講氣化再講形質,形質之後就得談精的問題。在天地之位,北寒而南熱,東溫而西涼。這一看就知道,我們中國的祖先呢,是基於我們現在這塊土地而創造了這個醫學,直接創造了先後天八卦來運用。都是立於我們這塊土地,只要我們中國人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還有太陽,還有月亮,中醫就不會消亡,中醫就會是適應發展。除非天地發生變化,大陸架整個發生變化。這個「北寒而南熱,東溫而西涼」也發生變化。因為你換了地圖,所以中醫是移形換位,換過位以後自然知道變化。下面講的是六氣的化生。六氣之中,寒熱溫涼四氣。寒熱溫涼各隸屬於木火金水。所以呢,四氣的變化產生於中土,就形成了二氣。這就是燥濕。燥呢,是什麼?是木火之氣燥。木火之氣升達,金水之氣清。木火之氣欲升達而不得升達,這產生什麼?產生濕。金水之氣欲斂降而不得斂降,則會形成燥。所以呢,濕雖然為陰邪,但是多易化熱。所以你看很多病人一有濕馬上化熱,因為濕氣它是木火之氣不得升達,濕氣容易化熱。而燥氣呢,燥為金水之氣欲斂而不斂。燥氣,濕多協熱,燥多協寒。很多病人出現燥氣的話,因為為什麼?燥氣的這個狀態,金水不得斂藏。元陽之氣很容易耗傷。濕氣的狀態,木火之氣不得升發,元陽之氣容易閉郁。這是兩者。所以呢,很多臨床醫家鑒於這點,化濕多兼清熱。而見於燥邪呢,多用溫法,不能過於寒涼,在臨證上用火神派用的很多。濕雖然為陰邪,但一定注意要疏達,要用辛涼之品。如果不然的話,你光用溫中燥濕之品,濕邪愈加瀰漫。這時候可能產生熱深厥也深的情況,這也有。在臨床上,很多病人,明明是寒濕之證,用完附子理中丸以後,痞滿益盛。中焦脾胃脹滿,出現這種情況,在於很多火神派醫生用法不是少見了。我以前經常有這種失誤,也經常看到別人有這種失誤。所以在治療濕熱情況下,一定要注意透達。在治療燥邪的情況下,一定要注意溫化,溫固元陽。再一點講的是相剋。相生之路,這個都好理解。相剋之路。五行之中有生化,有制化。生化呢,精化氣,氣化神。制化之道,就是多用於斂藏之道。生化呢,多於化氣;制化呢,有歸精。有生化,有制化,精氣才能化生,才能夠真正達到歸經的目的。在我們臨床之中呢,就是六氣生化,木生火,火生金,金生土。這是一個氣化的過程。精化氣,氣化神,這個時候呢,如何達到氣歸精,精歸化這種角度呢。這在內經也強調,我們後天飲食產生的這種水谷精氣。這種精氣呢,周遊經絡之中,斂藏於臟腑之中,再歸於腎中,然後歸於奇經八脈。這個精氣是如何歸化的?這個精氣歸化是制化生的,怎麼制化呢?在於我們後天,水火立位,君火當政,相火溫化全身的氣化。這個時候呢,君火一定旺。君火怎麼旺呢?君火,蒼天者。內經上寫著:「蒼天者,清凈則志意治。」什麼是清凈?蒼天就是講的君火,就是我們的君主。君主一定要清凈,什麼清凈?是我們五志的相火一定要下潛,君火之令才能下達,君火一定要克住相火,相火才不會上逆,然後運化周身以後,精氣才能夠斂。左路,臟腑,大家可以用生達去理順一下;右路,是制化,無論是膽胃之氣要下降,還是金火之氣要練化,都是從克化的角度來進行收藏的。這裡面牽扯到道家練功的道理。但是總體的原則,不外乎是練己,就是說,達到一種清凈凝定的狀態,氣機自然就會生化,然後是歸於制化。在臨床之中,火神派多喜歡用生化的角度,對於制化的角度,理解的少一些。在臨床之中,有寒涼派,很多寒涼派,逢人就用苦寒清熱一派。苦寒肯定傷陽呀,敗陽氣,對於氣化來說是不利的。相反,氣化過多了以後,元氣會耗散,精氣得不到補充。而制化呢,使周身相火之氣得到斂藏,這使元氣容易歸根。所以說呢,氣化和歸精這是治療上的兩個角度。如果過多氣化的話呢,你看很多病人為什麼會講,吃一段時間中藥,身體會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我們臨床用的草木之品,木氣都屬於升發,都屬於條達的,它都是助氣化的。但是呢,很多醫生呢,在運用草木金石的時候,他不取其氣,寒涼派有很多人,把葯煎煮的時間很長,就是水開了以後煎煮四五十分鐘以上。這個時候呢,苦寒葯就會發生變化。它寒氣就會散了,苦味就留下來了。苦能堅陰呀,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觀察了很多苦寒派的大夫用藥,很多虛損的病人,然後是怕冷。經過這樣用苦寒葯治療後,慢慢地感覺身上能暖起來,而且感覺有精神。這和它潛在的能達到歸精的道理是暗合的。他們是不是這樣意識到的呢?不一定。但多少年他們用這路用順了,有它的道理。對這點理論上運用和闡述,有一定借鑒價值的書,大家可以看看朱丹溪先生的《格致餘論》。相生相剋,這個生化和克化,黃元御先生講的還不是很詳細。金性收斂,溫之以火,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滲之以土,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也。這是黃元御先生這樣理解,他理解就是五行之間的互相制衡,氣化的制衡不離元氣,有時候五行失治以後,金氣過斂或者是火氣過發的時候,都不離一點,就是中焦的土氣不足了。這有時候這點非常非常重要。黃元御先生講的臟腑生成,大家可以看一看。臟腑生成就是五行的生化,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把五行呢,然後根據天干陰陽化為十天干,分判了一下臟腑。因為這以後黃元御先生在講六氣解的時候,他變化到了。因為為什麼呢?六氣的變化呢,六氣為陽,六氣本來就屬於天的變化。所以呢,用天干來表達六氣之間的變化。講厥陰風木之氣,少陽相火之氣,在這之中就是五行跟六氣的交織吧。氣血原本,肝藏血,肺藏氣,氣源於衛,血源於脾,他這個講的我覺得是營衛本源,而不能概括整個氣血本源。肝藏血,肝主要是藏營,營氣生動。肺藏氣,就是肺藏到衛。他對於氣血的解釋,有一點比較好的就是,凡在於臟腑則為氣,凡在於經絡則為衛;凡在於臟腑則為血,凡在於經絡則為營。他這點講的非常有見識。因為人呢,外而經絡,內而臟腑。外而經絡,講的是氣化;內而臟腑呢,臟腑是藏神的,藏精的。你就得講精血,將精血歸化,外而六氣,就講氣化。所以一般的病,先講氣化;久病重病,然後如何復原,你就得講歸精。所以說兩種治法。由於治大病重證或者是危急之證,先講氣化。這個久病慢性病,如何康復,如何復原,如何達到老而益壯?這種呢,就要講如何歸精。「蓋脾土左旋,生髮之令暢,故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故清涼而化辛金。午半陰生,陰生則降,三陰右降,則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氣清涼,而性收斂,子半陽生,陽生則升,三陽左升,則為肝木,肝木即腎水之溫升也。「大家看吧,三陰右降,則為肺金;三陽左升,則為肝木。意思是什麼呢?陽氣要升達,必然經過厥陰這條路。雖然本在中土之升斡旋,但是肝木是非常關鍵的。這個肝木一抑制的話,就會產生什麼?第一點,太陽之氣不化了;這樣,陽明之氣不化了。這三點呢,在下呢,第一點,膀胱經,膀胱經會有濕熱,這是因為厥陰經不能升達。第二陽明經,陽明經大腸,大腸會有濕熱。第三,少陽經,少陽經膽腑。所以呢,要治療這三陽病,比如說,慢性結腸炎,腸道濕熱;慢性泌尿系的感染,膀胱經的東西;還有膽囊曾經出現問題,皆在厥陰經不能升達。現在臨床上很多人一見膀胱經,一見大腸經,一見膽腑,一見這些熱呢,就是要清。當然你清了會減輕癥狀啊。「先其所因,伏其所主」, 伏其所主,你做到了啊,就是濕熱,這三經的濕熱。木氣上不去了,這脾氣的濕氣也上不去了,濕氣肯定下流了。這個時候呢,一定要升達厥陰經的陽氣。厥陰經的陽氣升達不上去,這個病根本不能除根,治不好,只能說暫時有所改善。相反一方面,午半陰生,陰生則降,三陰右降,則為肺金。很多病人產生上焦的失眠,心悸以及這種種的變化。下為三陽,這個三陽就是從腑的角度;上為三陰,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你從這幾個角度來看的話,這肺氣要斂降的話是非常關鍵的。首先呢,三陰之氣斂降。心火有餘,心肺之氣不降的話,先得降胃,陽明胃氣一降,上焦之氣跟著降。所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一些失眠病人用酸棗仁湯,裡面有知母,知母就是清降上焦肺氣,清降肺胃之氣。關於這個問題,大家有什麼要問的。關於這個治療失眠嘛,肺心之氣要斂降,這是必然的。胃不和則卧不安,首先胃氣要降,胃氣跟著降,三陰之氣就降。入夜才能陽入於陰。在臨床上,有人就用一味葯,用百合來治療失眠。百合為什麼能治療失眠呢?有些人上焦心肺燥熱不得潛降,百合呢,可以清降肺經,夜卧則合。百合這味葯呢,它有它的特性。白天呢,張著;晚上呢,百合就會收起來。這是百合特有的特性。百合在治療失眠中,辨證隨機運用的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說,百合是味引經葯。至於說夜交藤啊,酸棗仁啊,這些葯,有時候你看看。如果是心肝精血不足的話,你用酸棗仁,用多點可以。如果心肝有邪熱的話,你過多用酸棗仁一點也沒用。精神化生。「肝血溫升,升而不已,溫化為熱,則生心火,肺氣清降,降而不已,清化為寒,則生腎水。」這些東西呢,看起來很簡單。覺得呢,一看很好理解,這個一目了然。但是呀,我勸大家把這些東西一遍一遍地讀,一遍一遍地念。什麼時候你一念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就感覺非常順。你都不會體會它是什麼意思,就感覺是這麼一回事。念這篇文章的時候,心態特別靜。這就行了,就像是自己說的一樣。這理所當然,需要達到這種狀態。「水之寒者,五臟之悉凝也,陰極則陽生,故純陰之中,又含陽氣,火之熱者,六腑之盡發也,陽極則陰生,故純陽之中,又胎陰氣。陰中有陽,則水溫而精盈,陽中有陰,則氣清而神旺。神發於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下面這個精神化生。還是以前面五行裡面的木火金水,木火金水,分屬於四方,分是精神魂魄的變化。這個換了一下名詞。精神魂魄呢,講的是五臟。凡是很多病,影響到五志的時候,它這個病一定是源於內傷,它這個病比較深。影響到六經氣化來說,很大一部病人就是說,來源於比較表淺,跟外在的風寒暑濕燥火有關係。天行六氣,人亦有六氣。天之氣,有盛有衰,人之六氣亦隨之而感應。就象每一年五運六氣有司天在泉,太過不及。今年寒水之氣太盛,太過的話,我們人體寒水之氣也跟著太過。所謂的寒水之氣太過,是什麼?是我們今年的元氣收斂的程度多一些,升發的少一些。就像一個人一樣,今年不精神,過於蜷縮起來。過一年呢,如果是相火司天比較盛,就會產生一些火熱的現象,這個人呢,平時就會比較躁動一些。所以呢,根據人的元氣狀態,也就會以散漫的狀態,也就是說發有餘而收不足。就像我們平常一樣不會生病,天有和氣,它有太過不及的話,我們人體也有感應,不司其政。但是有虛邪賊風呢,突然來一股寒氣,寒氣過盛的話,一下把人體的元氣閉藏住了。所以就會產生了傷寒,傷寒就是說,寒氣以至外在的寒水之經呢,感應以後陽氣不能升達了。所以這時候傷在表一層,這叫做傷寒。因為太陽居於一身之表,總統營衛,一身毫毛腠理,三焦膀胱毫毛之腠理皆應乎於太陽之經。所以說,外感病,六經病,以傷寒命名,以傷寒為統。傷寒論,這三個字很有深意在裡面。為什麼不叫傷風,為什麼不叫傷熱?「陰氣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陰氣全降,則魄變而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並精而出入也。」大家仔細讀,這話仔細讀,多讀幾遍。這前面臟腑生成,氣血原本,精神化生以及五行生剋,形體結聚這些,全是黃元御先生在破執,什麼叫破執?所以名詞才能貫穿起來,叫你理解,不外乎中氣之變化,不外乎一氣之變遷,只是不同的現象。當然領會到什麼叫萬化隨心,什麼叫醫者意也。黃元御這種方法象以前我們過去禪宗學習方法有點類似之處。「肝藏筋,其榮爪,心主脈,其榮色,脾主肉,其榮唇,肺主皮,其榮毛,腎主骨,其榮髪。凡人之身,骨以立其體干,筋以束其關節,脈以通其營衛,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膚。」這就是黃元御說出來的五行在人體身體內各有所司,各有所變現。「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氣盛則皮毛緻密而潤澤。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氣盛則肌肉豐滿而充實。脈絡者,心火之所生,心氣盛則脈絡疏通而條達。」心火怎麼盛呢?脾土是怎麼盛呢?這牽涉到養生藏精的問題,我們呢,經常說到中醫氣化呀,只能助其調節,而真正歸精的部分,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三分治病,七分調養。所以我們作為大夫呢,一定要對我們中國傳統養生導引道家的這種修鍊之術有一定的涉獵,這樣才能做為一個好大夫。「肝木之所生也,肝氣盛則筋膜滋榮而和暢。髓骨者,腎水之所生也,腎氣盛而髓骨堅凝而輕利。五氣皆備,形成而體具矣。」所以呀,現在很多人,很多病都是不可治的。為什麼?一方面,你給他治,他一方面,七情憂慮,你剛剛給他調好一些。他又對外在不能制以的條件,投入到這種環境之中。到最後呢,你調好一次,反而速其死期,因為你中藥是不斷氣化,精氣不斷被消耗。所以到最後,不治嘛,他沒有資本,他得老老實實地歇著。五官開竅。「肝開竅於目,心竅於舌,脾竅於口,肺竅於鼻,腎竅於耳。五臟之精氣,開竅於頭,是謂五官。」關於這個七竅的虛實呀,清濁。這點五官七竅都屬於五臟精氣之上承,五臟精氣足了以後,是什麼?臟者,藏精氣而起亟焉。精氣一上承的話,則會營養五竅。精氣不足的話,七竅就會失靈。精氣不足的話,還有一點是三陰。三陰精氣不足以上承的話,就會出現目昏花,耳失聰等現象。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耳鳴,鼻塞,眼昏花之類種種情況。更多的癥狀是由於三陽經氣不降,少陽膽經,陽明胃經,這兩經陽明二陽,這二陽之氣不得潛降,導致的相火不得潛降,濁氣上擾,上干清臟導致的五官窒塞。這個時候呢,我們要把握斡旋中土非常關鍵。七竅這裡面要注意的,因為耳鳴是最難治的。因為什麼?腎開竅於耳。平常人呀,要能達到清心寡欲不容易。不能達到清心寡欲,五欲制勝,而耳朵不僅是腎開竅於耳,而且肝竅通於耳。平常人七情以肝氣內郁為先,以相火為主。所以呢,耳鳴的現象在很多情況下是非常普遍的。如果單純是肝膽經的問題,這個好治。但是病人內在的七情鬱結你要幫他調整。你如果不幫他調整好他的狀態的話,你去要求他必須處於什麼狀態,你必須給我注意,你強制他,這樣才有效果。如果不然,他這邊吃了葯,那邊去上班,去進行名利場的爭鬥,自己處於人關係之中爭鬥。這個要治好的話,估計得要仙丹了。我在臨床上很多疑難病的治癒的話,其實都歸結於病人很好的配合。病人對大夫非常信任,大夫要求他平時做的各種養生,他都做的非常到位,甚至有的沒教到的,他都十分地注意。這是治療一些疑難慢性病的關鍵。不是說象神,釋迦摩,耶穌一樣,摸一下就好了。那也不行,感應不到。就是說,我們給病人看病,我們去感應病人這個病,病人也要感應大夫的心態。他有一種要改變現在狀態的心態,病人既然身體病了,心靈也病了。他要是如果沒有一個對現在狀態悔改的心思話,你不要去給他治。很多病人到醫院裡來了,就想著這大夫就應該怎麼樣。好像就為他服務,他們就沒有擺正病人的本位,病人本來病了,你不應該病。既然病了,你有不該做的事情你做了,不該犯的錯你犯了。這個時候先懺悔,然後再治病。這就好治。如果病人以驕漫的心態來看病,當大夫對於這種病人,首先你要搞清他這種狀態很難治好。在很難治好的基礎上,很多關係你要說到了。要不然的話,這種病人,開始驕漫,最後治療達不到效果的話,就會出現醫患之間的問題。一般的感冒就是六氣之間出現的例子,簡單就是外感。這個好治。我們說的是關於內傷雜病,內傷七情,這種病人要治療的話,跟病人說清關係。過去我們古書上很多醫案講的,這病人剛復自用,對藥物是一個大的障礙。以前陳修園先生也說過,吃藥的過程之中,心君一定要正,心君正的話,諸葯葯氣得使。邊吃藥的時候,心態要非常正,葯氣得使。如果他吃完葯,心裡就三心二意,他內氣首先就不正,葯氣進去了以後就很可能對他造成更大的擾亂。葯氣不得使,因為葯氣也是外來呀,你心火不當君位,君火不名的話,相火不位,本身就氣機錯亂。五氣分主。「肝屬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這個都需要反覆背,背到特別熟的地步,要去領會,需要一遍遍去領會。我建議,看書就不要背,一遍一遍地去領會。「腎屬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聲呻。蓋肝主五色,五臟之色,皆肝氣之所入也。心主五臭,五臟之臭,皆心氣之所入也。脾主五味,五臟之味,皆脾氣之所入也。」這個五氣所主,要好好看。臨床上,很多疑難雜證,都可以通過五氣分主這段進行一目了然的判斷。「肺主五聲,五臟之聲,皆肺氣之所入也,入腎為呻,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腎主五液,五臟之液,皆腎氣之所入也,入肝為淚,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這個講的是人的聲色臭味液分主於五行,主五行變化之所入。下面講五味根源。在五味根源也一樣。這五味根源呢,有體有用。這味呢,本來屬於陰,臟腑之陰呢,所以它與五髒的用,相互克制,相互收藏起來。五味根源開始講的就是說,脾主五味,五臟之味,皆脾氣之所入。五味根源就是說,中土之氣,入於五臟而化氣。五情緣起講的是五情。五情分屬於五臟。然後呢,七情根據五臟情志分化出來的。這個七情根源,憂思沉淪屬於肺氣欲降不得降,肺氣上擾。金木要斂藏,所以胸悶,抑鬱。真正是發狂,癲狂狀態,所以臨床之中有狂躁症,抑鬱症,有各種強迫症,各種精神病,皆源於此篇。從五情緣起,可以治療。在臨床上治療抑鬱症,都是用升達左路肝木的葯,但是重症啊就一味升達,斡旋中土,用天魂湯加減。一般輕度的抑鬱症,都是因為肝木不得升達,造成膽胃相火之氣上逆,這個時候胸悶氣短,其實都不重。重的話,肝木之氣直接沉陷於下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下星期再講。問題一:如何理解「在治療濕熱的時候要注意透達,在治療燥邪的時候要注意溫固」?我覺得意思就是說,濕氣本來就容易閉郁,容易化熱,這治療濕熱的時候,要注意用涼葯辛涼,辛涼疏達。因為溫葯更加會助長濕氣的彌散,熱氣疏散不開的話會導致暫時性的癥狀加重。所以要注意這種清涼透達。在治療燥邪的時候要注意溫固元陽,因為燥最易傷陽,所以說呢,在治療在治療燥邪的時候要注意溫固元陽。人蔘,甘草,黃芪,這些葯適當要用用。這些葯雖然都屬於溫燥之品,溫固元陽的。也就是說,燥邪比較彌散,你要把它溫固在中土裡面。所以炮姜甘草湯。可遇說,三陰得降則為肺金,三陽得升則為肝木。這個三陰三陽呀,沒有特指。黃元御先生講天人解的時候,是站在一個非常籠統的角度上說的,三陽左升呢,講的是陰氣起亟升而化為陽,其實講的是三陰。問題二:六氣解裡面,六經的排列先是一之氣是厥陰風木,二之氣是少陰君火,和難經上講的陰陽之氣消長的各個階段的變化所講的不同呢?難經第七難講,冬至以後第一個六十天,是少陽之氣逐漸旺盛時期;第二個六十天,是陽明之氣逐漸旺盛時期;第三個六十天,是太陽之氣逐漸旺盛時期。和這個六氣解是不同的,請老師回答。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首先呢,黃元御講的六經是根據人體的變化氣機升降的角度來講,講的是木火升達,然後是首先厥陰經,講到厥陰風木,少陰,然後這樣轉下去,從這個先天五行的角度來的。這個順序你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因為在於我們天地之間的六氣,你看《黃帝內經》會看到,就是說,天行六氣,它有主氣和客氣的變化秩序。四聖心源和傷寒論的關係比較大,有仲景的排列順序:太陽,陽明,少陽。這個講的是什麼?是疾病發展的秩序。三陽,二陽,一陽;三陰,二陰,一陰。就像你投一粒石子在水中的話,水波會散開,這有峰有谷逐漸散開。如果你在水中固定一個位置的話,逆氣凝聚在一點的話,迎合著波峰波谷的話,就是相反。所以呢,《黃帝內經》講的是天行客氣的秩序,正好是傷寒論中秩序的倒過來。人體的氣機六氣客氣升化的秩序呢,正好是得病秩序的逆向。傷寒論里的「日」,有實意,有虛意。大家仔細讀,慢慢會體會到。既是實指,也是虛指。實指是有這方面的案例,虛指是傷寒二三日,這個有含義。這個傷寒二三日,雖然還在太陽,陽明少陽經,就應該出現這個。因為氣機是波動呀,就跟我們的氣機是生化啊,一日有一日的輪迴,一時有一時的變化,一天之中,營衛交合五十度。所以說,二三日,舉個通俗的例子,就像我們六十花甲。六十年是一個花甲,六十天也是一個甲子。六十天,我們用干支也是一個輪迴,所以我們中國紀年紀日的變化標誌呢,可以從日來看,也可以從年來看。這個日元和年份呢,都是非常關鍵的。它都是變化的周期,有大周期,有小周期。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了。五行互含,六氣互含嗎?當然互含啊,敵中有我,我中有敵呢,六氣千變萬化,實則一也。
行者老師講座錄音整理文稿:天人解三(20080409 )春天整理大家有書的把書翻開到天人解,經脈,人身十二經絡,三陰經,三陽經,然後是手足各一,,左右各一,我們很多醫家講的就是,關於對應的二十四脈呢, 在歷史上我們脈診上形成了獨特的二十四脈,然後再加上督沖任,然後形成了二十七脈, 這就是為什麼臨床上很多人將脈法聲稱二十七脈的一個理由呀但是呢,這種說法呢,雖然就是感覺聽了是比較花哨,就象大家以前看過那個脈決就知道,七表八里九道,在臨床上呢,這種分法,其實是實際作用是不大的,因為就是說,真的臨床要想心內會通達的話, 必需要搞清楚,每種脈象的來源,它是怎麼產生的,然後呢各種脈象之間它的相互會通之處和關係,不應該把每種脈象,所以一談到脈法的話,就要講到的是內經脈法,內經一般講的是,內經六脈,內經一般談的脈法是,大小緩急滑澀,就是通過這六種脈象來判斷,或者是那個通過四季脈象加緩脈,然後評判這個五臟六腑的脈。關於經脈的起止呀,這我就不多念了,這個是要熟讀的,熟讀了以後,讀的多了以後自然就會背下來,我們主要講一下就是說,這人身呀,就是說根據三陰三陽,分為手經足經,在黃元御先生的這種理論中吧,足經,足三陽這個足經吧,就是我們所謂的傷寒論中的六經辯法,傷寒論中講的六經,主要講的是以足經為主,然後是辯病論治,這個足三陰經皆升肝脾腎皆升,手三陰皆降,手三陰降呢,他是在上心肺,心包,在臨床上呢,我們現在要搞明白的就是說,論病的時是以足經為主,所以首先就是說,我是怕呀,不管什麼的都主要講的是,就是說肝脾腎膽胃膀胱,尤其膽胃之氣,二陽少陽陽明這氣降為主,所以在臨床上就是很多疾病都要把握這二點。有人說手三陰皆升,那是什麼意思呀,什麼叫升,升和降是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說手三陰是由胸走手降於手,因為我們-----心肺之經以臉降為順的,還有這個厥陰心包經,對手三陰如果不能夠斂降。手三陽自手走頭,手三陽從手走頭其氣升,這所以就是說我們在臨床上,它這個經氣雖然往上升,別看是從手走頭這種升,它的臟腑對應是這種大腸小腸還有這種三焦他是其氣升走這路升。一身的元陽的升動啊,還有大腸小腸之氣,大腸主津,小腸主液,一身的津液要升騰,就是說腸道大腸小腸要升清降濁,濁氣要下達,清氣要上升,這個上升的清氣呢,就是他們所四大臨床上,就是小腸大腸之經氣不升的話,就會便秘燥氣停於下。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手足陽氣的不升,在臨床上,我們大家就是說接觸的最多的是,你看,就是說大家可能會想,大腸經氣怎麼會升的呢?是不是呀,這個腸胃是以濡動通降為順,這就是因為這個手陽明他從於足陽明,從於胃,現的是陽明的氣,陽明不降大便就會幹燥,主要就是排出困難問題,這種人哪還是要,關於膽胃與手足的升降我就講這些。大家如有什麼疑問。桂枝的平沖降逆的這個作用,其實這個在臨床上,沖逆,因為就是說,沖逆之經的通降逆呢,一般都是從肝經來說,就是說,沖氣不降是陽明,這是對整個,就是說,吳茱萸湯也是從陽明,厥陰隸屬於陽明,但是呢這個臨床上呢,就是說厥陰經為什麼會沖逆呢?為什麼就是說沖脈啊,厥陰呀沖脈都往上沖逆呢?這沖脈隸屬於陽明,然後沖脈起於厥陰經的,根陽明經都有交會之處,主要是陽明經,所以呢在臨床上就沖脈隸屬於陽明。桂枝加桂湯起平沖降逆的作用,這個沖氣從哪裡來?肝經鬱氣。你想想,這個三陰要升達,三陰不得升達了以後,導致什麼呢?導致這個肺胃降路不降,肺膽胃這一路降路不降,這一路降路呢,要化火的話,就會產生這個風火之象上現,但它不是化火,這個桂枝加桂湯這個治療的症是陰症,我們這個胃腸呀,這個一套腑器,腑氣下行的話,按現在西醫來說吧,就是西醫他要有各種儀器呀,給一個佐證,就是說食道,食道中的這個壓力,它是有層次的,就是說,上面壓力跟那個收縮力比下面力大,所以吃完飲食以後,它會自動的送往下傳導,這是他的一個過程。腸道也一樣,不是說簡單的靠腸道濡動,所以有時候這個力量不均衡,會產生嘔吐呀,這些。而這個桂枝呀,桂枝就是因為肝氣鬱阻,肝氣不能升達了,這時候氣機整個郁阻在中焦,無處宣洩,導致了這個腸道腑氣呢本來是正常的通降產生,受到影響,所以使濁氣上沖。桂枝的平肝降逆,降的是濁氣的上沖,如果是這個風火之氣上沖,這個絕對不能用桂枝,這個要考慮用些清涼息風重鎮,關於這個從寒化從熱化還得搞清楚,所以就是說臨床上,因為肝氣這裡面就是個適度的問題,充盈,就是說要這個考慮肝體,要考慮肝用,如果是用不足呢,就用桂枝加桂湯,多用幾兩桂,本來桂枝湯是平衡的,就是說,桂枝發白芍收一升一降,一個厥陰一個少陽。但是呢,十二經脈對應十二月是怎麼對應的,這個關於這個上臨床的對應,因為在十二時辰之中,就是說十二時辰中,這個營氣流行有它的次第,營氣就是說,營氣周遊啊,一日一夜五十營,營氣周遊,有他的這個次第,然後既然大家知道,那個營氣流行有他的次第,首先是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開始為寅時,然後對應十二個月,這裡的十二個月呢,在我們過去古人講的是陰曆。我們講的是這個陰曆,陰曆呢又建寅,什麼叫建寅?就是每一年的哪這個寅時比較重要,在每年的正月是不是啊是寅,因為在那個什麼,在過去的以十一月他對應的是那個子,是十二個月,營氣流行的次第,就是經脈循行的次第,這個是這樣的。因為我們講的就是說,這個經脈循行的次第,經脈講的是血脈,氣脈,血脈流行的次第先不談,就說氣脈流行的次第講的是營氣的流行的,應對一日一夜吧,這個我們的臟腑之氣有盛有衰,但是那個什麼經絡之氣也是有盛有衰,這個營氣流行的規律,另外這個就是說在一年十二個月。有人問,就是說六經開合樞氣化吧,生長化收藏與這個十二經氣的順序有關係嗎?這個六經的開合樞呢,講的是大象,十二經流行的十二脈的循行,它們兩個經氣循行,分臟藏精腑通降,--根椐黃元御先生講的這個學說,外而經絡,內而臟腑,經絡是營衛周流,臟腑是氣血這個流行,氣血流行呢還有點就是精氣的轉化,化藏這個問題,所以說呢,臟腑是里,經絡是表,這個表裡之間。下面這段講的就是說奇經布次,講的是奇經八脈,我們人體有奇經八脈,這奇經八脈是不行於經的,它是屬於十二正經之外的,奇經八脈是幹什麼的?從難經上講就是說,這奇經八脈呢,是我們人體的精氣的一個儲備,歸藏。十二正經,相當於江河,奇經八脈呢,就相當於很深的這個湖泊,水庫,溝渠之類的,等到十二正經江河的這個水氣滿溢之後,就會注於奇經八脈,奇經八之氣滿了以後,十二經的經氣才會更好的溝通,灌通無阻,不會出現問題,內經上講的就是說,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腎者受五臟六腑之精氣而藏之,這個精氣滿而不泄,傳於奇經八脈,奇經八脈這個精氣滿溢了以後,這點就會出現很多修道者用的理論。就是說八脈者經脈之絡也,經脈隆勝入於絡脈,絡脈滿溢不取於經,內灌臟腑外濡腠理,別到真正的時候,絡脈之氣滿溢的話,江河之氣,江河之水,就好象奇經八脈之氣充盛的話,這個十二正經的經氣就有根有來源。我給大有再講一下,就是說,再講就講營衛問題,歷來諸多醫家就是說有很多的,在教科書上對營衛的運行的理解很膚淺,基本上是沒有理解對,我們現在就講營衛,就是說營衛之氣起於中焦化生的,他兩者有不同的地方,就是說這個營氣呢,營者營也,營運周身,衛者衛也,衛外而為固也,所以呢衛氣走於表,又與膀胱腎氣,腎中的元氣又相互溝通,所以在那個什麼內經裡面有,衛出下焦營出中焦。但是不管怎麼說吧,營衛之氣它本身就是我們都是元氣的變現,只是元氣在不同的位置上的表現出來不同的功能而已,所以說呢營不離衛,衛不離營,營衛是相互的,營行脈內,衛行脈外,不可相失,這一點是要記住的,這一點呢,俞嘉言先生呢曾經寫過醫門律中,就是說對這一點專門解釋過,不要把營衛相互隔裂來看,因為營衛也是相互轉化的,就是說互相周遊,互相轉化,營衛一但相失了以後,就不成營衛,他們兩個本身就是,衛為陽,營為陰,它們兩個在脈絡之中也是升降變化互相維繫的。所以是說呢營無營,就是根本沒有這個營,衛也沒有這個衛,衛氣,這股氣,只是他們這股現象,是講元氣運行過程中的就是說兩種運動。關於這點問題的話,大家有什麼展開的講一下,我們古人講到這陰陽的問題, 陰在陽之內,太陰太陽,意思就是說什麼,就說呀,這個營氣呢是在衛氣之內,不是在於衛氣相對的,所以呢我們怎麼說,說他是營氣時衛氣也包含其中了,說是衛氣時營氣在其中的了,所以我們講營衛時要有一統一的,如一的觀念看待,營衛統一是經絡之氣,是為表,太陽總統營衛,營衛之氣周流。本來我們在臨床上呢,關於這個營衛呢,大家不要過多於糾纏在這個營氣之形上,營氣之形固然要知道,但是這個主要呢在於衛外而為固,是要斂降的,所以呢營氣你可以類比成三陰,衛氣呢也可以類比三陽的這個斂降,但它們在處於最表一層呢,你又可以,胃需要斂降,斂降到陽之氣,經絡中足少陰腎經,流注順暢,經絡之氣呢運行是表的一層,然後呢,有升化,有收藏。臟腑之氣呢是精氣,我們講的臟腑,叫神臟,是不是啊,你經絡之氣運行順暢,你如果神氣淡散不藏,總是處在一種腑髒的角度,這如五臟之經總是不能夠寧守的話,臟腑之精還是要虧乏的,臟腑之精虧乏了,腎精虧乏了。所以即使經絡流注有礙的話,但是呢,這個人平時是,寧靜就是說淡泊,所以說呢,我們在學中醫看病的時候,我們是個大夫,即要調整經絡之氣的升降,以葯之六氣,來調人身之六氣,又要那個什麼呢,又要囑咐病人如何去養生,如何養,如何進行,恬淡虛無,然後日落而息,作息一定要規律,升呢,升發,有升則有降,有收則有藏,所以說呢,在於臨床上,對於經絡之氣的升降進行合理的這種調攝了以後,這個臟腑隨著用中藥以後,相反,病人的情緒狀態也是足以影響藥物的變化。比如說,因為病人的逆向,這個臨床上也是有的,大家要好好體會,不能說遇見這種問題以後,就武斷地認為是藥物不行,是病人怎麼怎麼回事,要考慮到,我們這個以候。關於營氣就要講到《靈樞》的脈度的問題,平日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這個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呢,但是現在人的呼吸的次數是不一樣的,現在人呼吸的次數大概是多少呢,大概是一萬三千五百息的大概是這個的二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古人呀的要達到那個數息,他這個脈息呢,是逐漸緩慢,逐漸柔細的,是比一般人要慢的,在這種情況下才能體會到這個經脈的流注的次第,這種那個正常人一半這個呼吸次數呢,為什麼會一半呢,今天我就講這麼多,大家現在就是關於今天這些講的這些問題,回去思考一下,有什麼問題,拿來可以討論討論。現在就是說一般講的,沖任,沖任不調,沖任之氣,以降為順,這兩者不調的話,任脈主降,所以呢任脈陰氣不化的時候,可以導致這個陰經之氣不降,所以呢在臨床上如果少陰腎經,-----沖主血海,這個沖脈呢,在臨床上就由於厥陰肝經導致這個沖氣的上逆,陽明經的這個氣機不能斂降,很多都根沖脈有關係,所以就是說由於婦科的瘀血問題,導致其它的一系列癥狀,他統稱沖任,比如說太陽不開,所以,比如臨床上講的就是說,足太陽經由頭走足,行人之背是吧。太陽不開呢有幾種,太陽不開呢,外感六淫導致太陽不開,也可以因為內傷之病在內,然後是,但太陽不開呢,我們人身嘛,他有外感六淫時候,他也是分幾種變化的,比如胃不舒吧,頭痛呀,或者是,肺部的僵直這種現象,寒邪寒濕下受,寒濕下受呢,這些發燒呀,雖然外在燒,但是下元還是比較寒,所以根椐臨床上很多,周一發,有桂枝,還有白芍,有鬱熱的話,你要清達,要清散鬱熱,然後這個太陽經才能斂降下來,如果是純粹是太陽經已經斂下來了,是不是由頭走足走到腳的地方了。問:呼吸定息脈五動,潤於太息脈六動,一息六動,。這個一息六動,就是錯誤的,關於這個潤年陰曆年的話,每隔幾年就是潤年,然後呢,隔幾年又是潤月,所以呢在這個潤於太息呢,是講究這個,我們這個呼吸的他的長度是不定的,是不是呀。問:能不能講一下柴胡桂枝幹薑湯主方的方義,治高血壓的方法。這個方子本來,外台上也有這個方子,這兩者呢在劑量上稍為有一點差別,在臨床上的,就是說,現在人得病多以肝脾不升,膽胃不降,然後這個是為主現,這裡面又體現出來就是,以肝脾不升為主從陰化,以膽胃不降為主就從陽化,還有普遍病人是上熱下寒,上愈熱而下愈寒,所以呢柴胡桂枝統,就是說涵蓋面多,有體現少陰的一方面。所以這個方子的變化,大家可以看這個方子,除過柴胡桂枝幹姜三味葯,是不是呀,這三味葯一般不加減,其它的諸葯皆可加減,但是柴胡桂枝幹姜也可加減,但是我先講講其它諸葯的加減,第一個,柴胡桂枝幹薑湯,就是說第一個是天花粉,現在根大家講一下,就是瓜蔞根是的,天花粉呢是什麼,因為二陽不降,膽胃之氣不降,在三焦有熱了,口乾口喝。口不幹口喝者,還不需飲水者,天花粉換半夏,黃芩是上焦有口苦,已經有明顯的少陽火,即使沒有口苦,如果少陽火氣不盛,不太明顯,但是已體現出來了肝陰虧乏的一面,因為苦寒堅陰呀,這個苦燥呀,所以這個黃芩要換白芍。牡蠣呢,牡蠣又是水精之所結,海里的東西,它也是斂相火的,所以呢,這個病如果說從陰化,柴胡呢,柴胡半斤,柴胡又叫小大黃,柴胡氣味苦平,主心腹積聚,然後推陳致新,這個葯本身苦泄的作用是比較強的,雖然它有芳香透達的一面,所以在臨床上呢,胃氣弱者,柴胡要少用,一般用12g,如果呢,確實有少陽經的鬱熱要透達的話,可以多用,用到15 到20,但是呢,如果是急病病人,沒有顯示出來,膽胃的那個燥熱上揚的話,上焦二寸部脈沉弱的話,柴胡可以去掉。桂枝呢,如果肝鬱,然後膽胃有風火上揚,已經看了從燥化,或中焦連中焦陽明也從燥化了,脾濕之象,所以說呢,柴胡桂枝幹薑湯呢只是一個框架,大家在用這個方子的時候,就體會方無定方,法無定法,很多大夫雖然守方,這個清代醫家方有執先生講過,守法不如守方。在方子中,小兒發熱眼白充血,這個小兒發熱呢,是什麼發熱,如果是外感發熱呢,是不是啊,這個季節呢,這個季節是指於春季,春季呢就是說,肝氣生長之氣比較盛,再加上小孩呢,小孩本來生氣蓬勃,如果一旦眼白呢,眼白屬肺,眼白充血呢,這時候考慮就是說,肺金之氣不得清降,肺金之氣不能夠,金不能夠治木,所以要左金治木,在左金治木的這個前提之下,再看看是從陽化,從陰化,如果從陰化的話,乾薑茯苓必需還要用的,然後再配合於這個清肝肺之品,即然說眼白充血的話,這個病就是說,入營分入血分,當然了,就是說這不光是肺金的熱。然後呢再根椐就是天魂地魄,這幾個湯頭反覆的變化,溶入到柴胡桂枝幹薑湯中,這個方中才能夠充滿,如果是單純的用柴胡桂枝幹薑湯這個方子的話,有甘草,這甘草就不是單獨甘草了,是不是,中焦濕阻的時候,可以去甘草,中虛的時候,這甘草可就不是甘草了,這個甘草可能代替了黃芪,人蔘,所以呢在用方上吧,如果大家臨床上少的話,可能是一上來沒有定式,沒有依歸的話,看很多病雖然腦子裡有個印象,不知道何以。天魂地魄,理中,或者是黃牙湯,然後左邊是達郁,右邊是下氣,把這幾個方子溶在這個方子,這樣的話,你看,也就只有這麼五六個方子。過去有個醫案,好象是,也是個經方派的,他就說,他開了一首方,方名以後,他就指著一味葯,說這第一味葯,柴胡,它代表著大柴胡湯,用一葯來代一方,這個意思是說什麼,這個意思是說,這一味葯就表達了這個大柴胡湯的方意,這裡面,所以呢,我們就從這個柴胡可以看出來,這味柴胡是泄有餘。大家看這個麻疹呀,這個疹子呢,按中醫來說,就是說它可隸屬風疹範疇之類,在中醫上就是說,發斑,在臨床上我們治療這個斑疹的過程之中,就是說疹子呀,即然是疹發陽明,我們就考慮這個陽明之熱要泄,所以呢治療這個風疹的過程之中呢,清泄陽明,就是清宣透泄陽明是必要的手斷,首先呢這個從寒化的,我們就要去溫透,發出來了就好了,從陽化的,我們就需要清泄,在臨床上呢其實有這種情況,中焦已經有從寒化之象,外在有鬱熱,火神派一般治療皮膚的斑,一般以桂枝湯為法進行加減,以桂枝湯調和營衛的方法進行加減,然後呢--在臨床上具體治療的時候,我們就是要具體的去看。如果病人二寸脈大的話,要考慮是表氣不開,這個表氣不開的話。有沒有從陽明論治的,有啊,這在臨床上屢見不鮮,知道那個防風通聖散這個方子吧,防風通聖就是和解表裡,還有就是五積散,都是從陽明泄的,以致於都從陽明走。--清泄用調胃承氣,用調胃承氣吃過以後,然後在從他中焦—行。今天就講到這裡,下節課我們,這個六氣解以前我也是講過的,下一堂課主要給大家講脈法。
推薦閱讀:
※行者老師講中醫第二十三講《傷寒脈法十 36-38》20111119 講
※噶陀寺洛噶法王仁波切前世介紹_圓智行者
※飛行36年 「旅行者1號」跨出太陽系
※騎到手腕疼痛?你需要這樣緩解!